人教版文言文故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4200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文言文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文言文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文言文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文言文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文言文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文言文故事.docx

《人教版文言文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文言文故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文言文故事.docx

人教版文言文故事

人教版文言故事

(一)司马光砸缸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

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启示】

遇到困难不能慌张,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尽可能运用身边的可行之物来排除困难。

(二)曹冲称象

【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操的儿子曹冲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孙权曾经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

“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启示】

事情的原理并不是只有一种了解的途径,用心思考,也会有新的办法。

(三)闻鸡起舞

【原文】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

逖少孤,性豁荡,不修仪检。

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

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后乃博揽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译文】

祖逖字士雅,范阳遒县人。

祖逖少年时父亲去世,他性格豁达,不修习仪表。

但他轻视财物看重义气,为人慷慨有气节,每到农家,就托称哥哥的心意散发谷物布帛来接济贫困人家,乡间宗族的人们都很敬重他。

后来他就博揽群书,多涉猎古今史实,见到他的人都说他有治国的才干。

他与司空刘琨同任司州主薄,两人志趣相投,共卧就寝。

半夜听到野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

“这鸡鸣不是坏声音呀。

”于是起床习舞剑艺。

【启示】

比喻勤学苦练,发奋图强,终会有所作为的。

类似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比如囊萤映雪,还作映雪囊萤,这个成语讲的是车胤囊萤求光的故事和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也是比喻发愤图强,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再如凿壁求光、悬梁刺股都是讲发愤图强的成语。

(四)亡羊补牢

【原文】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

“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

“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

“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

“此孽也。

”王曰:

“先生何以知之?

”对曰:

“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译文】

往时,更羸陪魏不在后花园里喝酒,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

"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

"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麼高的水平吗.更羸说:

"能.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

"先生怎么知道?

更羸於下弓解释说:

"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

魏王更纳闷了:

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麼知道它有隐伤.更羸回答说:

"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由于急拍双翅,用力过猛,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启示】

寓意:

一个人犯了错误,只要能吸取教训,就能避免重犯错误,知错就改,就不算晚。

(五)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子和宝玉连结它,用美玉装饰它,用翡翠点缀它。

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启示】

讽刺了只重视外表,而忽略了实质、舍本逐末的人。

(六)画龙点睛

【原文】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

“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

“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

”人们都认为很荒诞,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

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那里。

【启示】

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词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七)胸有成竹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之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译文】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意义】

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

“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数”都是“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

但“胸有成竹”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心中有数”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

十分有把握

(八)手不释卷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

”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孙权说:

“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

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

“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

“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

“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

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意义】

形容十分好学。

(九)晏子使楚

【原文】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

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

“缚者曷(hé)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左右大臣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手下的人回答说:

“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

‘他来自哪?

’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

‘犯了什么罪?

’我们回答说:

‘他犯了偷窃罪。

’”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

“被绑着的人来自哪?

是干什么的?

”(公差)回答说:

“(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

“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

''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

“我听说这样一件事:

橘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叫枳,只有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

  楚王苦笑着说: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意义】

故事赞扬了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十)程门立雪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了解】

程颐(1033-1107),字正叔,河南洛阳人。

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程”,他被称为“小程”。

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杨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

被尊为“闽学鼻祖”。

【译文】

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

杨时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四十岁了。

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

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意义】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

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十一)烽火戏诸侯

【原文】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

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

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

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

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译文】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

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

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周幽王任用虢(guó)石父做卿,在国中当政,国人都忿忿不平。

石父为人奸诈乖巧,善天阿谀奉承,贪图财利,周幽王却重用他。

幽王又废掉了申后和太子。

申侯很气愤,联合缯(zēng)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

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救兵。

诸侯们没有人再派救兵来。

申侯就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俘虏了褒姒,把周的财宝都拿走才离去。

【启示】

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损害其他的人的利益,否则倒霉的是自己。

(十二)伯牙绝弦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好啊!

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

“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启示】

比喻知音难觅。

(十三)响遏行云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交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启示】

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

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四有人才”,进而激励他们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

(十四)邯郸学步

【原文】

    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

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译文】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

可是,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

【意义】

比喻一味的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十五)舍本逐末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悦,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使者带来的)书信还没有打开,赵威后对使者说:

“今年的收成还好吧?

百姓没有忧患吧?

(你们的)大王身体还好吧?

”使者(有点)不开心,说:

“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

”赵威后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

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

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

【意义】

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

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