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3694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兰州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兰州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兰州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兰州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附答案.docx

《兰州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附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附答案.docx

兰州市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附答案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读日本和新西兰地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两图图幅大小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大

B. 两国的实地范围大致相同

C. 甲图表示内容比乙图详细

D. 日本位于新西兰的西北方向

(2)关于两个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国都是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

②两国均为地广人稀的太平洋岛国

③两国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④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两国都是发达国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

(1)由图可知,甲图表示的的实际距离更大,比例尺更小;两国的实际范围有较大的差距;甲的比例尺更小,表示的内容也更简略;根据经纬网可知,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日本位于新西兰的西北方向,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2)关于图中两国的说法,两国都是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两国均为地狭人稠的太平洋岛国;两国国土面积狭小,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两国都是发达国家,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比例尺是个分式,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就是比较分式的大小,分母越大,分式越小,说明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分式越大,比例尺越大。

在图幅相同和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应越小,内容越详细,坡度越大.

2.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欧阳修《踏莎行·雨霁风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词中描写的景象可能出现在上图中(   )

A.①位置前后

B.②节气前后

C.③日期前后

D.④位置前后

(2)该日期前后,北京(   )

A.万条垂下绿丝绦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

(1)D

(2)A

【解析】【分析】

(1)词中描述的节气是春分日,读图可得,④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故D正确。

故答案为:

D。

(2)春分日期前后,全球昼夜平分,北京正值春天,万物复苏,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派生机,A符合题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描述的是初夏;“霜叶红于二月花”描述的是秋天的景色;“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冬季。

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

(1)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2)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

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3.读某区域经纬网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位于B地的正西方向,而B地更早迎来日出

B.甲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60°S,20°W)

C.当太阳直射C地时,家住海南的玲玲发现自己正午时的影子在一年中最短

D.当地球公转到②位置时,此时我国人民正欢度春节。

(2)十三届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于2019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召开。

两会召开期间,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在(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①之间

【答案】

(1)A

(2)D

【解析】【分析】

(1)由图可知,A地是位于B地的正西方向,位于东边的B地先看到日出;甲图中A点的经度位于向东增大上,地理坐标(60°S,20°E);当太阳直射C地时,是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各地进入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冬季,北半球各地的影子会达到一年中最长;当地球公转到②位置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我国正进入一年中的夏季,故答案为:

A。

(2)十三届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于2019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召开,两会期间,地球公转的位置是在冬至日至春分日之间,也就在12月22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是在图中④①之间,故答案为:

D。

【点评】

(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时直射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

4.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太阳直射B地时,北京市学生正午的身影一年中最短

B. A、B均在北半球、西半球

C. B地的经纬度为(23.5°N,126°W)

D. 甲、乙两图中,比例尺较小的是图乙

【答案】A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当太阳直射B地时,北京市学生正午的身影一年中最短;A在南半球,西半球,B在北半球、东半球;B地的经纬度为(23.5°N,126°E);甲、乙两图中,比例尺较小的是图甲;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人们习惯上将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以东、160°E以西的地区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5.关于下面经纬网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点位于N点的西北方向                                     B. M点位于热带,N点位于东半球

C. M点位于中纬度,P点位于低纬度                       

D. 当太阳直射在P点所在的纬线时,N地昼短夜长

【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经纬网判定方向,M点位N点的东北方向,图中M点的经纬度是160°W,40°N.应位于西半球、北温带;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可判定,M点位于中纬度,P点位于低纬度;当太阳直射在P点所在的纬线(赤道)时,N点昼夜平分。

故答案为:

C。

【点评】在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时,利用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辨别。

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或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或正西关系。

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个点,通常要先判断出二者的东西方向,再判断出南北方向,最后结合前两步的判断最终确定位置关系。

6.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地理坐标(50°N,60°E)的地点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中纬度   

B.乙地位于高纬度 

C.丙地位于五带中的热带     

D.丁地位于五带中的南寒带

【答案】

(1)C

(2)A

【解析】【分析】

(1)纬度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所以地理坐标(50°N,60°E)的地点是丙点,故答案为:

C。

(2)由图可知,甲地和乙地的纬度都是50°,是位于30-60°之间的中纬度;丙地是50°N,是五带中的北温带,丁地是南纬50度,位于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的南温带,故答案为:

A。

【点评】

(1) 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将地球上分为五带。

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7.读全球部分区域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①点的地理坐标是(   )

A.66.5°S,90°E

B.66.5° N,90°W 

C.66.5°N,90°E

D.66.5°S,90°W

(2)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三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点位于中纬度地区

B.②点位于东半球

C.③点有极夜现象

D.②点位于③点的东北方向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

(1)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读图可知,图中①点的地理坐标是66.5°S,90°W。

(2)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①点66.5°S位于高纬度地区,A错误;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②点位于135°E,东半球,B正确;③点位于极圈以外,没有极夜现象,C错误;依据距离极点的远近判断相对南北方向,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相对东西方向,②点位于③点的东南方向,D错误。

【点评】

(1)为了精确表明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人们给地球表面假设了一个坐标系,这就是经纬线。

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经纬网。

我们利用经纬网的目的是能够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通讯、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2)为了避免将同一国家划分在不同半球,人们习惯上将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以东、160°E以西的地区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0°经线和180°经线是划分东经度和西经度的界线。

8.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1)下列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居住在这里的因纽特人为白种人

B.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

C.6月22日可以看到美丽的极光

D.北极地区科考最佳时间是7~8月

(2)图中甲的经纬度是(   )

A.(80°N,120°E)

B.(80°N,150°E)

C.(80°N,150°W)

D.(80°S,60°W)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A、居住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为黄种人,故A错误;B、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故B错误;C、6月22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不可能出现极光,故C错误;D、北极地区科考最佳时间是7~8月,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北极地区气温较高,适合科考,故D正确。

故答案为:

D

(2)读图可知,该图为北极地区俯视图,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甲位于180°以西,位于150°经线上,80°N纬线上,甲的经纬度是(80°N,150°W),故答案为:

C。

【点评】

(1)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无昼的黑夜(10月至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

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

在我国夏季时适合去北极科考站对极地进行科学考察。

(2)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9.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   )

A.①地-在山顶俯瞰泰陵

B.②地-在山谷观察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C.③地-在鞍部观赏全景

D.④地-在陡崖可开展极限攀岩运动项目

(2)甲地与泰陵之间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

A.50米

B.100米

C.150米

D.200米

(3)影响图中聚落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气候

B.河流、交通

C.地形、河流

D.气候、河流

【答案】

(1)B

(2)D

(3)C

【解析】【分析】

(1)读图分析可知:

①地等高线凸向数值高处为山谷,不是山顶,故A错误;

②地位于山谷,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故B正确;

③地不是两个闭合的等高线中间部位不是鞍部,故C错误;

④地等高线没有重合在一起不是陡崖,故D错误。

故答案为:

B。

(2)读图可知,该图等高距为50米,甲地海拔大于350米小于400米,泰陵海拔大于150米小于200米;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因此甲地与泰陵之间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大于150米小于250米。

故答案为:

D。

(3)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在山区分布极少,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平的丘陵、平原和河流沿岸地区,所以影响图示区域聚落分布的因素是地形和河流。

故答案为:

C。

【点评】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2)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是某地与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

海拔的起点叫海拔零点或水准零点,是某一滨海地点的平均海水面。

相对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3)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

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10.读“经纬网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点所处半球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 东半球、北半球             

B. 东半球、南半球             

C. 西半球、北半球             

D. 西半球、南半球

(2)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经纬度位置,错误的是(  )

A. 甲(15°S,50°W)                B. 乙(35°N,25°W)                C. 丙(10°S,25°E)                D. 丁(35°N,50°E)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南北纬度的划分都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由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甲点的经纬度是15°S,50°W,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由经度可以看出甲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故答案选D。

(2)读图可知,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南北纬度的划分都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由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甲点的经纬度是15°S,50°W,乙点的经纬度是(35°N,25°W),丙点的经纬度是(10°N,25°E),丁点的经纬度是(35°N,50°E)。

【点评】

(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反之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反之为南纬,用符号S表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考查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为界,西经20度以西到东经160度为西半球,西经20度以东到东经160度为东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11.如图是加注部分经纬线后的微信登录界面。

据图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 图示区域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B. ②地比③地先看到日出

C. 沿①地所在经线圈绕地球一周,所走过的距离接近4万千米

D. ①地在地球表面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地理坐标是(135°E,23.5°N)

【答案】D

【解析】【分析】解:

从图中可知,图示区域是东半球;一般东边先看到日出,②地比③地后看到日出;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沿①地所在经线圈绕地球一周,所走过的距离小于4万千米;①地在地球表面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地理坐标是(135°E,23.5°N);

故答案为:

D

【点评】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反之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反之为南纬,用符号S表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2.下列纬线圈中最长的是(   )

A. 80°N                                     

B. 20°N                                     

C. 0°                                     

D. 40°S

【答案】C

【解析】【分析】解:

纬线的长度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接近赤道的纬线就越长,即纬度度数就越小。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其纬度是0°。

故答案为:

C

【点评】重要的经纬线:

 

180°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20°W、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

纬线:

赤道(零度纬线,世界最长的纬线)。

 南北纬90°纬线,南北极的极点。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26′)、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南北极圈(南北纬66°34′),极昼极夜到达的最北端和最南端。

13.首次实现人类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

A. 哥伦布                                 

B. 加加林                                 

C. 麦哲伦                                 

D. 郑和

【答案】C

【解析】【分析】解:

在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200多人的探险船队,分乘5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他们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

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故答案为:

C

【点评】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于1519年9月20日出发,至1522年9月6日成功归来,历时1082天。

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同时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球体。

14.下列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经线不等长                                                         

B. 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C. 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D. 纬线的长度从赤道像两级逐渐递减

【答案】D

【解析】【分析】解:

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的完整的一个圆,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南北两侧纬线长度递减,到南北两极缩小成一个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叫经线,是不完整、长度相等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不管是经线还是纬线都有无数条。

故答案为:

D。

【点评】 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但长度不等,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指示东西方向;连接南北两极的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经线,所有的经线都等长,指示南北方向。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经线圈,度数相加等于180度,但东西经相反。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即0°纬线。

它是划分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也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

15.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山谷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量得两山顶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则实地距离为(   )

A. 500米                                B. 1千米                                C. 100米                                D. 1000千米

【答案】

(1)B

(2)B

【解析】【分析】

(1)依据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读图分析可知,①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应为山脊;②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应为山谷;③地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应为鞍部;④地等高线重合,应为陡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