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期所有名著导读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3197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时期所有名著导读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时期所有名著导读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时期所有名著导读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时期所有名著导读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时期所有名著导读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时期所有名著导读整理.docx

《高中时期所有名著导读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时期所有名著导读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时期所有名著导读整理.docx

高中时期所有名著导读整理

《论语》导读

一.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二、《论语》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

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5、《论语》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③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

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

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

“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

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

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当仁,不让于师”

《大卫·科波菲尔》导读

一、了解、记忆查尔斯·狄更斯的相关知识:

(1)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

(2)《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

(3)他的代表作还有《匹克威克外传》《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老古玩店》《董贝父子》等。

二.了解、记忆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重要人物形象

(1)大卫·科波菲尔:

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2)佩葛蒂:

大卫的保姆,对他忠心耿耿,关怀爱护他。

(3)密考伯夫妇:

大卫的房东,密考伯“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被称作“密考伯主义”。

(4)大卫的姨婆脾气古怪,嫌恶如仇,她说出了做人的箴言:

“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

(5)摩德斯通:

大卫的继父,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

(6)安妮斯:

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

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

她最后与大卫结合

三、情节,主题

《大卫·科波菲尔》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

大卫出生前,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八岁时改嫁,继父贪婪凶狠,继父的姐姐也一样的铁石心肠,他们姐弟二人把大卫母亲折磨致死,对大卫也是百般虐待。

在大卫母亲去世后,大卫被继父强迫去做童工,在此期间,大卫逃了出去,投奔了姨婆,好心的姨婆把他送进了一所很好的学校,他有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小说的主题:

民主思想;善有善报,而有恶报。

《家》导读

一、作家作品

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二、主要人物

(1)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化身,是这个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2)高觉新

高觉新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人物,由于他凡事任人摆弄,一味敷衍,致使昔日恋人梅含恨而死,妻子瑞珏也因避丧城外,难产而死。

(3)高觉民

高觉民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性格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

(4)高觉慧

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形象。

他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与自由,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最后的离家出走显示了他反抗的坚定性。

三、《家》的主题思想。

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②通过觉慧、觉民的反抗,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③通过克安、克定的胡作非为(偷偷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到处借债)及高老太爷之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

《巴黎圣母院》导读

一、作家作品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是: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二.人物形象:

(1)爱丝梅拉达——善与美的象征

  爱丝梅拉达是雨果塑造的理想人物,是人性美的象征。

她纯洁善良,酷爱自由,热情豪爽,品格坚贞。

(2)伽西莫多

伽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他外表丑陋,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

(3)克洛德

  克洛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四.主题(思想意蕴):

《巴黎圣母院》通过以15世纪巴黎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历史陈迹的再现和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邪恶的宗教势力的黑暗、封建专制司法制度的残酷,揭示了禁欲主义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宣扬了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

《红楼梦》名著导读

一、作家作品

曹雪芹(约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雍正初年,家道衰落。

他素性放达,嗜酒健谈,能诗善画,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

家庭的盛衰变化,使他深深地感受到封建贵族阶级的腐朽残酷和内部的倾轧离析,遂以毕生精力,创作《石头记》(即《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但终因贫病早卒,只留下前80回的定稿,未能完成全书。

二、主题思想

雪芹生平所处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末世”。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初期的民主主义思想已经产生。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从多方面对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歌颂了贵族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反映出争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民主思想,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三.主要人物

1、贾宝玉

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

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2、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

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3、薛宝钗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她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4、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

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

《高老头》导读

一、作家简介

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二、主要人物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写了20余人。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四个:

拉斯蒂涅、高老头、伏脱冷和鲍赛昂夫人。

他们的经历构成了这个小说的主要情节。

1、拉斯蒂涅

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

他出身没落贵族,为了改变自己的贫困境地,早日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他抛弃道德、良知,利用各种手段,不顾一切向上爬。

2、鲍赛昂夫人

她既有清醒的头脑,又坚持顽固的立场。

清醒的头脑使她准确的看清了本阶级的命运;顽固的立场使她拒绝与资产阶级合流。

3、伏脱冷

伏脱冷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他是深受那个社会毒害的代表,因此他把社会看的比任何人都透彻。

他对拉斯蒂涅分析了社会寡廉鲜耻的本象,金钱的力量招引人走以牙还牙,以不道德对不道德,不择手段的极端利己主义的道路。

4、高老头——高里奥

高里奥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

两个女儿却不断榨取父亲仅有的赖以活命的钱财。

在她们的轮番搜刮下,高老头当尽卖绝,一文不值,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贫病交加、濒临死亡。

临死前两个女儿谁也没来。

三、主题:

以19世纪20年代的巴黎为背景,以伏盖公寓、鲍赛昂夫人的沙龙和高老头女儿家为典型环境,通过拉斯蒂涅往平于这些角落,被巴黎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毒化而堕落的经历,再现了贵族阶级为资产阶级所取代的历史进程;提示了金钱当道的社会本质,批判了物欲横流的时代精神。

莎士比亚戏剧导读

一.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W.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著名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youlikeit》)。

历史剧: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

正剧、悲喜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二、作品简析

《哈姆莱特》

1、主要人物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

克劳迪斯——丹麦现任国王。

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谋杀了哥哥,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迪斯。

波洛涅斯——克劳迪斯的御前大臣,奥菲莉娅的母亲。

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

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的儿子。

听信克劳迪斯的诡计,与哈姆雷特比剑,死在剑下。

奥菲莉娅——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

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2.主题思想

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形象.

《谈美》导读

一.朱光潜:

字孟实,安徽桐城人,晚年被称为“美学老人”。

二.《谈美》:

全书共有15个话题,即15封信

1、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2、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3、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深人所见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

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4、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

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5、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6、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7、(恋爱时)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

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

“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

”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

8、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9、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远。

……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

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

它逐渐发达到现在,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10、艺术和游戏都是臆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11、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

……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

……晋以后的诗和晋以后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12、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

……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13、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14、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鱼跃鸢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它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15、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

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美感其实是“态度”问题。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

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唐·吉诃德》导读

一.作品介绍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塞万提斯。

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

《堂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国家都流传着。

别林斯基曾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堂吉诃德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名词,成了脱离实际、热忱幻想,主观主义,迂腐顽固,落后于历史进程的同义语。

二.作家介绍

作者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三、人物形象

1.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

书中写道,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

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

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主人,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娜雅。

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

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城堡的主人,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

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

受了封的骑士堂·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

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

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

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做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

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

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

在第二卷中,他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

他的一位朋友参孙·卡拉斯科假装成骑士把他打翻了,罚他停止游侠一年。

堂吉诃德永远爱对着臆想中的敌人猛冲过去,乱战一阵,但是由于他的美好愿望不切实际,战术荒诞可笑,因而处处碰壁,好心不得好报,甚至险些丧命。

当他和桑丘吃尽苦头,辗转回到家乡时,他已一病不起。

但经过一翻游历,他已认识到自己从前是个疯子,那些骑士小说都是胡说八道,只恨后悔得太晚了。

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

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

桑丘·潘沙本来为当“总督”而追随堂吉诃德,后看无望,仍不舍离去也正为此。

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

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

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

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义的终结。

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旧的信仰解体、新的信仰(资产阶级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断裂时期的社会心态。

2.堂吉诃德的侍从桑丘·潘沙也是一个典型形象。

他是作为反衬堂吉诃德先生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

他的形象从反面烘托了信仰主义的衰落这一主题。

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潘沙则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则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堂吉诃德有丰富的学识,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诃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

他,桑丘·潘沙是一个农民,有小私有者的缺点,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实际上是一个村)的位置上时,他又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

后来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

他说:

“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

”朱光潜先生在评价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这两个人物时说:

“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堂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

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

但是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

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诃德,而是桑丘·潘沙了。

《三国演义》导读

一、作家作品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学生。

《三国演义》其实是《三国志演义》的简称。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我国的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这充分说明了《三国志演义》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从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的历史时代。

罗贯中精心塑造了刘备、曹操、孙权三个势力集团以及其他集团中各种各样的正面或反面人物。

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姜维、曹操、孙权、周瑜、吕布……无不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罗贯中的笔下,他们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的悲剧或喜剧。

他们的行为和道德品质无不引发了读者的爱憎。

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是一扇门,推开它,人生的奥秘尽在其中。

二.人物形象

1、“仁”的代表——刘备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无限忠于汉室。

他听说黄巾造反,危及汉朝天下,就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聚集乡勇,积极镇压;当董卓擅权乱国时,他不顾兵微将寡,积极加入讨伐董卓的行列;当曹操野心暴露、把持朝政时,他见到汉献帝的玉带诏,就义无反顾地书名画押,誓灭瑛贼;他对汉帝忠心耿耿,看到进行陵替、汉室衰微,就悲愤得心胆欲裂,甚至痛哭流涕,决心“伸大义于天下”,为重整汉室江山而拼杀:

这些都是表现他的“忠”。

刘备少年早孤家贫,但事母极其孝顺,贩屦织度以奉养老母;他在危难中得到谋士徐庶,当听说徐母身陷曹营,就毅然放走富有孝心的徐庶:

这是在描写他的“孝”。

刘备从不做损人害己之事,爱民如子,心系天下,具有一片仁爱之心。

在火烧新野时,人事先把居民迁移他乡;在败走江陵时,仍不忍抛弃百姓;陶谦三让徐州,他坚决不受;这些都在显示他的“仁”。

关羽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孔明按军令状欲斩关羽,刘备以结义之情为其开释;关羽失荆州,走麦城,为东吴所杀,刘备不顾劝阻为其雪恨,以致兵败彝陵;他把赵去救护的阿斗掷之于地,因为这险些使他丧失一员爱将:

这些情节都在刻画他的“义”小说赋于刘备如此之多的美德,一是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二是反映了人民在动乱中盼望出现圣君的幻想。

2、“义绝”----关公(五虎上将之首)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

关羽在蜀国五虎大将中排名第一位,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

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春秋》,长的一副美髯,人称“美髯公”。

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

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

武艺上,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