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3143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docx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docx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推荐书目(自然地理部分):

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1999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1997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理论地理学商务印书馆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斯特拉勒(A.NStrahler)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科学出版社

目录:

一、现代地理学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一)古代地理学的萌芽与发展

(二)近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特点

(三)现代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范畴及科学体系

三、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发展方向

(一)现代地理研究承继的主要传统理论、流派(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的若干重要理论

(三)现代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四、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热点及前沿

(一)主要研究领域

(二)热点与前沿

五、现代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一)进展

(二)趋势

六、先进技术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第六讲:

现代地理学研究的若干重要理论

8、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8.1、关于岛屿生物群落的地貌生态平衡理论

1967年月日R.H.麦克阿瑟(MacArthur)和E.D威尔逊(Wilson)提出

核心内容:

岛屿上生物种数取决于岛屿面积、位置、年龄、生境多样性,拓殖者从来源地进入岛屿的可能性和来源丰富性,以及新种拓殖的速度和现存种绝灭速度的平衡状况。

S=CAZ

S——生物钟的树木,A——面积

C——生物种的密度,

Z——适当的参数(与岛屿隔离程度和海拔高度有关,一般0.05---0.37,就全球陆生植物而言为0.22)

这种理论对孤立岛屿地理环境演变有重要意义,还可预测任何隔离环境中的种或种群流动的可能速度;对保护生物群落,特有生物种有重要意义,如澳大利亚,有袋类是现存的具有最原始方式、最古老的哺乳动物。

资料:

夏威夷群岛物种来源及多样性:

(水、鸟、风等)

岛屿物种入侵与反制: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生物入侵现象。

为了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各国绞尽脑汁,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

作为长期隔离的一个大陆,澳大利亚一直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侵害。

在20世纪初期,有人把一株有很多刺的仙人掌带到了澳大利亚,谁知道繁殖速度太快,后来仙人掌总共占领了大约2400万公顷的土地。

在澳大利亚殖民者拓荒的时代,人们把兔子、猫等动物带到了澳大利亚,在繁衍了100多年之后,它们都成了澳大利亚头痛的大问题。

兔子在澳大利亚已经达到了40亿只,这个数量相当于澳大利亚人口的200倍。

这些外来物种入侵不仅造成生态的不平衡,也令老百姓的生活不堪其扰。

澳大利亚政府号召民众捕猎、食用这些过度繁殖的动物。

每一年澳大利亚都会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对狐狸、兔子、野猪等进行捕猎,人民经常会去超市购买野兔子吃,但是由于兔子的数量实在太多,人们吃兔子的速度没有办法赶上繁殖的速度。

另一个办法是引入天敌,这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办法,在澳大利亚实践起来却适得其反。

为了解决兔子灾难,澳大利亚曾经引入了狐狸,但是当这些狐狸来到澳大利亚之后,它们发现原来澳大利亚有很多“天然呆”的小动物,小动物见到狐狸不知道躲避,只会在那儿发呆,于是狐狸开始大肆捕捉澳大利亚原生态的小动物,这样一来兔子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小动物的数量反倒锐减。

而更糟糕的是,狐狸也变成了一种新的外来物种灾害。

而在美国,生物入侵被认为是仅次于生态环境破坏的第二大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美国政府的重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旅美华人李扬:

在夏威夷群岛,热带和亚热带野草入侵到岛上以后,造成本地区物种大量死亡,而外来的杂草则迅速繁殖。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经只有3种外来植物,但是过了一个世纪,外来植物就达到了91种,欧洲植物占到植被数量的一半。

1996年,美国第104届国会通过了国家物种入侵法,这部法律补充并再一次认可了外来有害水生生物预防与控制法,通过对船只压舱水的管理,防止外来物种在美国水域传播。

8.2生物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是生命支撑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包括了三个层次及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样性。

是所有生物有机体的总和。

8.2.1层次性:

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此外还有人认为有更高层次的景观多样性。

多样性表达方式,以景观多样性为例:

(1)景观多样性指数(H)。

H值的大小反映农业景观要素的多少和各农业景观所占比例的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是k种景观类型占总面积的比,m是研究区域中景观类型的总数。

(2)分离度(S)。

描述斑块在空间分布上的分散程度,值越大表明该类型分布越分散。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Pai为第i类景观类型的斑块总面积,TA为景观类型总面积,ni为i类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

(3)优势度指数(D)。

优势度指数表示农业景观多样性对最大多样性的偏离程度,或描述农业景观由少数几个主要的景观类型控制的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研究区各类型景观所占比例相等时,景观拥有的最大多样性指数,用最大可能多样性的离差来表示优势度。

此外还有相对优势度指数。

(4)景观均匀度指数(E)。

均匀度是描述农业景观里不同景观类型的分配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是k种景观类型占总面积的比,m是研究区域中景观类型的总数。

(5)景观破碎度指数(FN1)。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类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

类景观类型的斑块总面积。

资料: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简述景观破碎化的生态后果。

(1)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是降低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过程之一;

(2)植被的破碎化能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给景观生态过程带来不同的影响;(3)景观的破碎化使斑块对外部干扰表现得更加脆弱;(4)破碎化对许多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均有负面影响。

(6)斑块分维数(FD)。

农业景观斑块的分维数计算采用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为直线斜率;C为截距;L为斑块的边长;S为相应斑块面积。

(7)斑块个数(NP)。

表示各类斑块的个数。

(8)斑块面积(PA)和平均斑块面积(MPA)

资料:

研究斑块或者生态建设、景观布局时研究斑块有什么意义:

从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理解,为什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求配置多种形状的斑块?

(生态学与美学的统一观点)答:

圆形或正方形斑块与相同面积的矩形斑块相比,具有较多的内部面积和较少的边缘,与本底相互作用较小,斑块内部最大直线距离较短,内部障碍小,生境异质性也较小;而狭长斑块可能全是边缘带,其总边界较长,内缘比率低,内部种稀少。

斑块形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很大,相同面积的生境斑块,形状规则的斑块,其内缘比高,内部生境面积大.

资料:

12个生物高度多样性国家分别为:

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扎伊尔、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这12个国家的生物种类占全世界总数的60~70%。

8.2.2理论研究内容

提供食物或产品

a、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物质价值

生态服务功能

b、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化

c、生物多样性的监制,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d、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西部大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

8.2.3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问题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如热带雨林垦荒、火灾等,我国水力、风力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草场退化面积87万平方公里等

——生物物种减少,近50年来,我国约有50种植物灭绝,高等植物受到威胁的达到4000-5000种

——遗传(基因)种质资源锐减,遗传多样性急剧丧失。

全世界已经有约500种不同种群正在陷于危机,遗传(基因)多样阳性的丧失会降低动植物多样性的免疫能力,加重病虫害,导致动植物品种退化。

8.2.4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国际社会所达成的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最重要公约之一。

该公约于1992年6月5日在联合国所召开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正式通过,并于1993年12月29日起生效(因此每年的12月29日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01年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

该公约的秘书处设在瑞士的日内瓦,最高管理机构为缔约方会议(CoP)。

CoP由各国政府代表组成。

其职责为:

按照公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修正案、附件及议定书等。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

⑴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⑵促进公平合理地分享由自然资源而产生的利益。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内容

⑴各缔约方应该编制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持续利用的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或按此目的修改现有的战略、计划或方案。

⑵尽可能并酌情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持续利用纳入到各部门和跨部门的计划、方案或政策之中。

⑶酌情采取立法、行政或政策措施,让提供遗传资源用于生物技术研究的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切实参与有关的研究。

⑷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促进并推动提供遗传资源的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公平的基础上优先取得基于其提供资源的生物技术所产生的成果和收益。

⑸发达国家缔约方应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使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够支付因履行公约所增加的费用。

⑹发展中国家应该切实履行公约中的各项义务,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

8.3生物入侵及危害

中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中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这也使得中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

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6种有害外来物种分别为:

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中国最具危险性的20种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分布与危害:

 物种分布寄主植物/危害

烟粉虱(B型与Q型)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蔬菜、花卉、烟草和棉花等600多种

稻水象甲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北京等水稻

苹果蠹蛾新疆、甘肃苹果、沙果、库尔勒香梨、桃、梨等

马铃薯甲虫新疆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烟草、龙葵

桔小实蝇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水果、蔬菜等250多种

松突圆蚧台湾、香港、澳门、广东、福建、广西松属树种

椰心叶甲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台湾、香港棕榈科植物

红脂大小蠹山西、河北、河南、陕西油松、华山松、白皮松

红火蚁台湾、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澳门叮咬村民,危害公共设施

克氏原螯虾除西藏、青海、内蒙古外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危害土著种,毁坏堤坝等

松材线虫云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福建松属树种

香蕉穿孔线虫曾在福建、广东发现,但已将疫情扑灭经济、观赏植物等350种以上

福寿螺海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危害稻田、农田,传播人类疾病

紫茎泽兰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危害农、林、畜牧业,使生态系统单一化

普通豚草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福建等破坏农业生产,影响生态平衡、人类健康

水葫芦浙江、福建、台湾、云南、广东、广西等堵塞河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单一成片,降低生物多样性

空心莲子草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福建等堵塞河道,影响排涝泄洪,降低作物产量,传播家畜疾病

互花米草除海南、台湾外的全部沿海省份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

薇甘菊广东、云南、海南、香港、澳门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等

加拿大一枝黄花河南、辽宁、四川、重庆、湖南等使物种单一化,侵入农田,影响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

这些外来入侵生物,目前已然成为中国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头号敌人。

  一方面它给中国农业、林业、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估算,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种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多达500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它使得中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

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中国。

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中国。

因此,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下图为著名的水葫芦(凤眼莲)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

[2]虽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本国生物的多样性。

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

第二,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

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第三,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如起源于东亚的“荷兰榆树病”曾入侵欧洲,并于1910年和1970年两次引起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榆树死亡。

又如40年前传入我国的豚草,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甚至由于导致其它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第四,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彻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是相当困难的,实际上,仅仅是用于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费用就相当昂贵。

在英国,为了控制12种最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在1989—1992年,光除草剂就花费了3.44亿美元,而美国每年为控制“凤眼莲”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万美元,同样,我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

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三个国家每年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

而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报告,外来物种在非洲蔓延迅速,已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发展,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且报告的起草人霍华德认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来物种给非洲造成的破坏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对非洲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要比估计的大得多。

9、土壤形成理论

形成土壤的时间并不很长,如果考察一下整个地球进化史,那么在地球上最早的成土过程不过只是3~4亿年以前的事,而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则只有1~2万年

原文地址:

9.1、创立者:

1880——1890年道库恰也夫理论:

土壤形成理论,土壤自然地带性理论。

S=f(C、Q、P、R)T

式中S为土壤形成过程,C为成土的气候要素,Q为生物要素,P为基岩母质要素,R为地形要素,T为独立变量、时间要素。

该理论比较全面地确立了土壤体系这个系统的边界以及该系统及涉及到的状态变量,反映土壤形成过程与条件之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库氏定律未能揭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内部机制,但仍具有普遍价值。

只要确知该空间的地形、岩石、生物、气候诸条件及该地区的年龄,则可基本正确预测该区土壤所属的类型及所应具有的基本性质。

如热带雨林平原(亚马逊)土壤为砖红土壤,铁、铝丰富,土壤呈酸性等。

1941年美国珍尼(Jenny)发表《土壤的形成因素》,提出功能——要素方程

S=f(cl,O,R,P,t…)

Cl——气候,O——有机质,R——地质地貌,t——时间

除考虑各因素对土壤的形成贡献外,还考虑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则珍尼分式可写成微积分的形式.

他还提出土壤形成的阶段论:

在珍尼的论述中,他已将土壤体作为一个比较严格的自然系统看待。

依照他的图式,土壤形成过程至少可以经历下述3个基本阶段,即系统的初始阶段、系统的中间阶段以及系统的成熟阶段

只是要领性的描述,但未能揭示土壤形成的内部作用机制。

60年代系统论思想出现后,把土壤系统作为地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即更高层次来探讨土壤的形成,土壤系统还受到外部大气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作用。

两种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忽视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作用

注重表面的、直观的形态的解释,没有深入探讨土壤形成的主导动力(核心因素);即力能学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本质作用(通常以隐性的或潜伏的形式存在)。

10、地理系统过程理论(和前面的界面过程理论不同)

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在可感知的和可测量的基础上,按照不长的时间尺度即时段的长短,建立依照时序各类地理性质的表现,而后把这些性质放在某个规定的范畴中进行分析,得到在纵向上的表现规律。

地理资料的时间序列及对此所作出的分析结果,共同构成了地理过程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

①认识有限时段内的变化规律。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纪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作为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

这是地理过程研究的最高层次,也是地理学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集中体现;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中。

10.1、节律性与叠加性、变异性、分级性、周期性(时序±规律)太阳黑子、植物生长、季节变化、年变化、11年周期变化,本身又有生长、发育、繁殖、衰弱等规律,它们叠在一起。

10.2渐变论与突变论:

1972年法国数学家托姆所创立

渐变论:

大多数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是这种类型,对一般的渐变地理过程如温度变化等,通常可用微分方程等数学工具进行精确表达,对于不连续但有规律的地理过程(现象)可用离散数学或概率论表示。

在200年前,法国科学家居维叶首先使用突变来描述地学中的突变现象。

突变现象在地理环境是普遍存在的,如断层的断裂,古生物灭绝、火山爆发、河流瀑布等。

突变论有7种模式

折叠型势函数1/3x13+u1x1

尖点型

燕尾型

双典型

椭圆型

蝴蝶型

抛物线型

11.区位理论(略)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

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1)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

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

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

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

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

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

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

杜能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

为了使其区位图式更加符合实际条件,他在《孤立国》第一卷第二部分中将他的假设前提加以修正,指出现实存在的国家与“孤立国”有以下区别。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土壤的物理性状都完全相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那种唯一的大城市,它既不靠河流边,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

(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都,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针对以上情况,杜能根据市场价的变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对“孤立国”农业区位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杜能圈”进行了修正。

他假设当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市时,若水运的费用只及马车运费的1/10,于是一个距城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的。

这时,农作物轮作制将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如图所示)。

杜能还考虑了在孤立国范围出现其他小城市的可能。

这样大小城市就会在产品供应等方面展开市场竞争。

结果根据实力和需要形成各自的市场范围。

大城市人口多,需求量大,不仅市场范围大,市场价格和地租亦高。

相反,小城市则市场价格低,地租亦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