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3027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教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写作教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写作教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写作教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写作教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作教程》教学大纲.docx

《《写作教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教程》教学大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作教程》教学大纲.docx

《写作教程》教学大纲

《写作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名称:

写作教程英文名称:

学  分:

适用专业: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及泰州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教学计划制定。

本大纲适用于2011级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本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语言、文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写作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常见的文体写作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础写作理论和主体素养知识,结合写作过程训练和文字表述训练,使学生掌握网络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和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同时,引入创意写作的理念,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及写作文本,读好教材,搜集资料,积累命题,为写好学年论文打基础,为进行文学写作实践、从事写作教学与研究和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2011级初等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提升学生自身写作能力和指导小学生写作奠定基础。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60学时。

章(单元)内容

讲课学时

实践学时

课堂讨论(习题课)学时

现场教学学时

总学时

一、写作原理(含绪论)

4

2

2

8

二、写作主体

4

2

2

8

三、写作过程

4

2

2

8

四、网络写作

4

2

2

8

五、文学写作

8

4

4

16

六、实用写作

6

4

2

12

合计

30

16

14

60

五、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写作教程》(修订二版)尹相如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裴显生《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林可夫《现代写作学:

开拓与耕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志彬《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何永康《写作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潘新和《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李白坚等《大学题型写作训练规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谢亚非《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陈建新《大学写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吴伯威,杨荫浒,林柏麟《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3)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尹相如《高等师范写作教程》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5)许道军葛红兵《创意写作:

基础理论与训练》广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版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1.以训练为中心。

教师要勤于检查,勤于督促,指导并实施强化训练;

2.以理论讲授、实例示范为主要手段,选准知识点精讲细讲,使学生进入写作学理论体系,形成写作研究氛围;

3.以多媒体形式、实物演示等为基本方法,组织学生观摩教师写作范例,激励、督促学生真正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下决心苦练写作;

4.以传统串讲形式为理论课主要授课方式,以习作讨论为训练课主要授课方式,以多媒体技术及电子文稿为辅助教学手段;

5.强调广泛阅读,提倡自主创作,提倡为实际工作和学习写作,鼓励学生给各级各类刊物投稿,对发表或录用文章的学生给予总评加分及精神奖励。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

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10%,考试成绩占70%。

2.考试按本课程的考试大纲执行,考试采用闭卷方法,用百分制计分,试题以试卷库或试题库为准。

3.学生的文章在各种刊物,包括校内各级刊物,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各网站等被录用及发表的,在期末总评成绩中予以适当的加分。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绪论(2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写作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写作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与分析文章的能力。

二、写作课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写作现象、写作规律和写作方法;

(二)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常用文体的一般写作规律;

(三)有系统地进行写作训练,将写作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内化为素质。

三、主要教学环境的组织:

(一)概述:

学习写作课的意义

世界上出现了新技术革命潮流。

称之为“信息革命”或“知识革命”。

要传播知识和信息,首先离不开写作,就是说,表达思想认识、概括科学成果,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无不需要通过写作作为“中介”,这是极为明显的事实。

学好写作课,对完成专业学习和将来做好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写作课与教学观念和内容之革新

1对于写作课来说,从纵向系统研究,它是由观察、感受、认知、想象、构思、写作、终篇的运动组成一个系统。

去掉“前写作”过程,一开始就讲“材料和主题”以简化的抽象多变取代复杂的实践过程,忽视了写作主体精神活动的重要环节,写作学就是个不完整的体系。

2从横向结构观察,生活、文化素养、心理智能、语言艺术、审美意识组成写作智能横向联系主体结构,仅仅重视语言表达也不是完整学科体系。

3从客体(事实、人物、事件等)和主体(观察、构思、语言、表现等)的关系看,是一个双向交流系统,无论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总之,纵向、横向相结合,主体、客体相联合,才能完成写作,这是研究写作现象和规律的写作学应该具有的基本系统观念。

(三)、正确处理写作学科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的辩证关系,在确立宏观意识的基础上要加强微观的研究。

写作课不应该仍停留在宏观描述阶段,满足于一般性讲述“存在和反映”、“材料和主题”这样的命题;而应该深入研究,材料是怎样获取的、写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分析归纳的、主题是怎样发现的、构思是怎样进行的、写作能力是怎样训练和培养的等等加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加强微观研究,深入到古典和现象的丰富的写作经验中去,发现写作运动与具体规律,从而丰富写作教学的内容。

第一章写作原理(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对于写作,我们不仅要对写作本体的固有特性进行立体的透视,对写作主体――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具体的剖析,而且要把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之一的写作,放到社会大系统中作全方位的观照,力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写作的本质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尽可能合乎科学的概括和阐述。

故称“本质论”。

主要教学内容:

一、写作的含义

(一)写作是一种作者创制文章的实践活动,其性质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加以概括。

就作者的本意来说,写作活动是为了表情达意的实践活动,是为“情而造文”的实践过程。

事实上写作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

它不仅有为我而写作的一面,更为重要的,还有“为读者”而写的一面。

(二)作为精神劳动的写作。

就是用书面语言进行生产,生产社会上有用或所需的精神产品。

写作活动按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

正是社会的需要,指引或调节着写作活动。

二、写作的特性

写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

有着它自身固有的,用以区别于基础劳动的许多特性。

(一)个体性

(二)创造性

(三)实践性

(四)综合性

三、写作的基本规律

写作能力是比创作能力更为广泛的劳动,它涵盖着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文章的写作活动,具体说来就是:

意化――雏形化――物化的规律。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学生讨论精神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区别

 写作实践课2课时

课堂讨论4课时

第二章写作主体(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在于写作这种高度综合性的能力,同样需要一个“智力结构”,为了解剖构成写作总体能力的各方面因素,我们把写作者必需具备的基本要素相对分为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灵感能力、采集信息能力、阅读能力、结构能力、表达能力、文章修改能力进行分节讲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与训练自己这几方面的素养。

由此写作的总体智能便会不断增长。

为自己写作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文章奠定良好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观察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对周围世界对象和现象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知觉。

要求:

观察的意识性和目的性,专注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主要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观察能力

(一)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对周围世界对象和现象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知觉。

(二)观察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三)专注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二、怎样进行观察

(一)选定观察的范围,重点和顺序

(二)开启五官感受器,运用“联觉”功能,力求对事物作立体感知

(三)从细微处辨别事物的特征

(四)观察动态、捕捉动态、表现动态

要求:

学生自觉培养观察能力

1培养意识观察法

2训练目识心记法

3运用对比观察法

4勤作观察笔记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组织学生讨论

1观察在写作训练中有什么作用?

2怎样培养观察能力?

第二节感受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感受能力。

要求:

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的唯一途径,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明察秋毫的慧眼。

主要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感受能力

(一)感受的含义

感受是一种接受客观事物的影响,从而产生某种体会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感受与感觉的区别

感受是客观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感觉则是

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

二、感受能力与写作的关系。

感受能力是学习写作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

观察可以直接认识事物的面貌,但往往还不能深入它的本质。

而感受则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从而能间接地概括认识客观事物。

这种认识,比观察阶段深刻得多了,它往往能从某一个方面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本质。

正因为这样,感受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讨论感受能力的思维特点:

(一)感受思维的客观性

(二)感受能力思维的选择性

第三节想象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在写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

要求: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掌握这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

主要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想象能力

它指的是写作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

二、想象的基础:

想象必须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三、想象的目的:

在写作中运用想象的手法目的在于创造新的形象。

四、想象的类型:

分为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联想性想象、类比性想象、幻想性想象等五种类型。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组织学生讨论写作中的想象思维

(一)想象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1通过想象思维进行构思

2借助想象思维抒发感情

3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意境

(二)想象是现实生活通往艺术之宫的虹桥

要求:

学生自觉培养想象能力

1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积累丰富表象。

2博览群书,提高艺术修养

3在写作实践中激发创造想象。

第四节、灵感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创作中的灵感现象;并掌握灵感在创作中的运用。

主要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灵感能力

(一)灵感的含义

灵感是人的一种能力(黑格尔)

(二)灵感的产生

灵感产生于感受与理解,也是一种概念的运用。

(普希金)

(三)写作中的灵感思维

灵感是写作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1捕获深刻的主题

2引发深邃的感情哲理

(四)怎样捕捉灵感

1把握灵感出现的节律。

2掌握灵感火候

3抢记灵感思维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培育灵感能力。

灵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神秘莫测之物,有志于写作的人,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也可以培养出自己的灵感能力的。

 写作实践课2课时

课堂讨论4课时

第三章写作过程(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注重阐述写作是一个“物一意一言”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生产过程。

科学地剖析写作全过程,准确地把握“意化”。

“物化”基本规律,是写作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章把整个写作过程分为采集、构思、表达、修改四个环节。

1采集是有目的地输入信息,以引起写作冲动,并保证文章“言之有物”;2构思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的“预构”;3表达是把意思的结果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使思维的结晶物质化,定型化;4修改则是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的反复推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论,它是在新水平上的又一次写作过程。

经过修改定稿,文章的制作过程就结束了。

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地考察写作的全过程,在各个环节上加强基本功训练,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第一节采集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采集、构思、表达、修改是构成完整的写作过程的四个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一、采集

采集、构思、表达、修改是构成完整的写作过程的四个环节。

在这四个环节中,采集是初始的一环,也是重要的一环。

二、采集意义与基本要求

(一)采集的意义

1吸取信息,积聚材料,保证言之有物

2采集材料可以能发写作冲动,增强写作热情。

(二)采集材料的基本要求

1高度自觉

2确立材料凝聚中心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了解采集材料的基本要求并掌握确立材料凝聚中心。

第二节调查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调查是又一种采集材料的手段;目的是收集写作材料。

要求:

核实已得的材料和已经产生的观点,以新的观点烛照材料。

主要教学内容:

一、调查的特点和作用

(一)特点:

调查是又一种采集材料的手段。

(二)作用:

1收集写作材料。

2核实已得的材料和已经产生的观点。

3以新的观点烛照材料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组织学生以调查者应有的态度

进行校内实际调查工作。

(一)谦虚谨慎

(二)实事求是

(三)调查方式、方法

(四)调查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阅读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继承前人的知识,学习其写作技巧。

要求学生将采集到各种事实和事理,来充当写作材料。

主要教学内容:

一、阅读的作用

阅读对于写作有多方面意义。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继承前人的知识,学习其写作技巧,又能采集到各种事实和事理,来充当写作材料。

二、阅读的范围

专题性阅读、日常性阅读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组织学生进行精读、速读、浏览等阅读的方法相结合。

第四节构思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写作作者依据对客观世界的思考、体验、感受,全面设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

“预购“过程。

在理论上,一般把构思看作是介于素材积累与文字之间的一个“运思构想”的中介阶段。

要求:

学生培养自己的构思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克服思维定势,掌握构思方法,提高孕育深化主题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

一、构思

构思,即写作作者依据对客观世界的思考、体验、感受,全面设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预购”过程。

在理论上,一般把构思看作是介于素材积累与文字之间的一个“运思构想”的中介阶段。

二、构思发展过程

在一般情况来看,构思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完成的,这一过程大致可以为三个阶段:

萌发阶段、孕育阶段,定型阶段。

(一)构思的萌芽

构思的产生需要一定条件,从现象上看,最初的构思往往得之于客观外物的触发。

(二)孕育阶段

构思的孕育阶段是在有了具体的把握对象和构想趋向之后,对映现在头脑中的信息材料作进一步的扩充、延展,并进行再体验、再认识的构思活动。

(三)构思的定型

作为构思活动的完成形式的确立是定型的构思的重要职能。

三、构思的基本内容

构思是具有目的指向的意识展开过程,它的基本内容与构成文章的重要因素。

呈现为对应关系,作者对未来文章的思考和设想。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的确立和深化

1所谓主题,即题材所蕴含的基本意义及作者通过对它的思考体验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

2从构思活动起始之时就要在某种程序上确立主题。

3主题的的提炼是构思活动的中心环节。

总之,主题明确了,主导意绪在一个方向上、一个焦点上凝聚起来,材料的选择加工、结构的设计安排、乃至技巧的运用等一系列活动才有了导向题意的客观依据,作者才能围绕一个基本目标或预感到方向组织题材、网结文章。

(二)怎样提炼主题

“由生活暗示的”某种思想要成为比较明晰、凝练、深刻的主题,需要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不断思索、探究生活材料的意义。

(三)题材的选取和加工

题材是文章中用来说明或表现主题的材料,是文章内容的主要成份,在

文学作品中表现为人物、事件、场景等。

1在构想活动中,生活素材经过选择以及综合,改造等一系列加工,转化为作品题材。

这一过程是围绕表现主题的中心环节展开的。

2文学主题要求审美地实现。

这一特性在构思上的反映,就是对题材自身及主题显现方式的生动性的审美追求。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结构的设计和安排

结构的设计,是为文章找到合适的结构形式,使思想观点,人物形象得到最恰当、最有力的表现。

在实际构思中,结构以清晰、生动、饱满地展现主题思想和形象内涵为基本目标。

结构安排,是对未来作品总体轮廓的设想和局部组合,安排与考虑,最终在头脑中形成明确、具体的文体格式。

(一)结构的含义

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构造形式,亦即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经过作者头脑加工所形成的思路的具体体现。

(二)结构的基本内容

1层次和段落

2主次和详略

3过渡和照应

4开头和结尾

(三)文章结构的要求

1恰当地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具有合乎逻辑的层次。

2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

3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

4完整、严谨、匀称。

第五节表达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写作中能用书面语言完整恰切的表现出来的这一过程。

要求:

掌握以语言,表达的次序这一结构,来实现表达的方式;进行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主要教学内容:

表达是文学制作的关键一环,是将经过周密构思移植于作者头脑中的客观事物(事象、物象、感情、观念)用书面语言完整恰切的表现出来的过程。

如果说“构思”是对一篇文章从思想到形式谋划于心的总体设计,那么表达则是将这个总体付诸实施,化“思维”为“文章”。

表达的工具是语言,表达的次序是结构,表达的方式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一、遣词用语,推敲锤炼

(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二)提高语言素养,增强谴词造句能力

(三)语言的使用要求

1精确,凝炼

2生动、形象

3和谐、畅达

(四)语言的形式美

1语形、语意上的对称,齐一和错落美

2语音上的节奏、声感美

3语境上的朴素美

二、贯通文气、精心布局

(一)为文必先理气

“气”即“文气”就是贯通于一篇文章中内在的逻辑力量,亦即“思路”。

(二)结构的“载体”与常见的结构形态

1结构的“载体”

2常见的结构形态

3结构的美学要求和怎样提高结构能力

三、叙、描、议、说多种表达

(一)叙述

1叙述的含义

所谓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

2叙述的类别和方法

类别:

概括叙述;具体叙述。

方法:

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3叙述的要求

人称和头绪清楚,交代明白,详略得当。

(二)描写

1描写的含义

所谓描写是用生动的语言,把人物和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2描写的类别

从描写的风格可分为细描和白描。

从描写角度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等。

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有自然风景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3描写的要求

目的明确,形象逼真,不落俗套。

(三)抒情

1抒情的含义

所谓抒情就是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

2抒情的方法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的方法抒情、也就是依附于事、于理、

于景的抒情。

3抒情的要求

要有健康的情趣;要真挚自然;要生动具体。

(四)议论

1议论的含义

所谓议论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议论的要素

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主张、看法和表示的态度。

论据:

用来证实论点的理论或事实上的根据。

论证:

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点是统帅、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基础,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决“如何证明”的问题)

3论证的类别和基本方法

类别:

立论;驳论;(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立论驳论相结合。

基本方法:

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

要求:

清楚明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五)说明

1说明的含义

所谓说明就是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性、成因、关系、功能等解说清楚。

2说明的方法

概说、定义、分类、举例、比较、数字、引用资料等。

3说明的基本要求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在文章的写作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是以其中某一二种表达方式为主,或结合使用。

第六节文章修改

教学目的和要求:

修改的重要性已为许多作者的写作实践所证明;认真修改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一、修改文章的重要性

(一)修改的重要性已为许多作者的写作实践所证明。

(二)修改的过程就是对反映的客观事物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

(三)认真修改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一、文章修改的范围、步骤和方法

(一)范围:

主题的变动;材料的取舍;布局谋篇的修改;语言的加工润色。

(二)步骤:

统观全局,由大到小,先全体后局部,从内容到形式,周密思索,字斟句酌。

(三)方法:

增、删、改、调,结合使用。

二、修改文章常用的符号。

 写作实践课2课时

课堂讨论4课时

第四章网络写作(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让学生了解全媒体、自媒体时代的概况以及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要求学生在对生活的深切观察、感受唤起强烈的创作激情;在强烈激情的推涌下,积极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写作

理解电脑写作与网络写作的含义,认识网络传播的特征,深刻领会网络传播对写作活动的影响及意义。

第二节超文本

理解超文本的含义,学会超链接的使用,努力在网络写作与展示中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

第三节网络写作的形式

掌握电子邮件的正确使用,学会文明网络聊天,浏览网络新闻,学会网络正确评论,创作网络文学。

第四节博客、微信、微博

学会开始属于学生自己的博客、微信、微博,把握其正确的写作要领,坚持正能量。

 写作实践课2课时

课堂讨论4课时

第五章文学写作(8课时)

诗歌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让学生了解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受,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要求学生在对生活的深切观察、感受唤起强烈的创作激情;在强烈激情的推涌下,通过丰富联想捕捉住具体鲜明的诗歌形象。

主要教学内容:

一、诗歌的含义及分类

(一)诗歌的含义

“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二)诗歌的分类

诗歌一般分为两类

1抒情诗

2叙事诗

二、诗歌的特点

(一)最集中的艺术概括

(二)最饱满的思想感情

(三)最丰富的艺术想象

(四)最精美的语言艺术。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诗歌的写作技巧

(一)抒情与立意

(二)构思与意境

(三)形象与想象

(四)节奏与语言

思考题目:

一、诗歌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二、诗歌分为哪些类型?

各类型的特点怎样?

三、创作诗歌有哪些艺术技巧?

写作练习:

自选题材,写一首抒情诗。

 写作实践课1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