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2386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docx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经过了这段炼狱般的经历之后,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期间他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二、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因为写的诗因为讽刺新法而遭到逮捕。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

幸亏亲友的营救,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他常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写下《赤壁赋》。

三、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

“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

”在汉代,赋往往用很长的篇幅,用很多华丽的词藻。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赋”的传统表现手法:

“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从汉代的贾谊的《鹏鸟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两京赋》等,“主客问答”就成了“赋”的传统表现手法。

作者常借此手法(主客间一难一解,互相辩驳)来表达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此种手法的好处是借“客”的名义制造矛盾的对立面,通过跌宕起伏的议论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中主和客是谁?

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明确:

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四、苏轼: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五、课文正音、朗读。

属(zhǔ)客窈窕(yǎotiǎo)斗(dǒu)冯(píng)虚御风

棹(zhào)和(hè)歌愀(qiǎo)然扁(piān)舟

无尽藏(zàng)相藉(jiè)

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六、课文鉴赏

1.文章可分三部分展开:

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

2.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一)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一段押韵的字:

望章间天然仙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2)特殊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内容分析

(1)第一句,开头紧扣题目,点明时间、人物、地点。

这是写赋的笔法言简意赅。

(2)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3)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问:

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乐甚。

为什么呢?

美景

3.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本段重点表现夜游之乐。

(1)时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地点:

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3)景:

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秋江的澄澈,诗人的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神情。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

●“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出自《诗经•陈风》中的《月出》。

这首诗描写诗人见

到月光下美人姣好的容貌和娴雅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以及爱而不得的烦闷不安。

●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何在?

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

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也具有了感情色彩。

●问:

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

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

作者的感受什么样?

“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一个“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压抑的心,在这大江里终于得到了解放,你随意前行,爱怎么漂就怎么漂吧!

同样,“凌”它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主观心情:

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烦闷都让它见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飞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壮美的。

自由自在,如在无垠的太空中飞行;无拘无束,仿佛要远离人世,升入仙界。

(二)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二段押韵的字:

桨光方慕诉缕妇

1重点字词

(1)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

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2.内容分析

●基于作者上一段的自由自在和怡然自得,作者这一段开始就写了什么心情?

乐甚。

●作者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欢乐?

扣舷而歌之。

●作者怎么想到美人了呢?

古人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美人”

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毫先疑问,苏轼所“怀”所“望”者不是什么“美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美人”往往隐喻君王,如《离骚》。

苏赋中之“美人”当喻指宋神宗。

在苏轼看来,自己的不幸,是小人进谗的结果,而神宗于己是有知遇开释之恩的。

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依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心,而不甘心沉沦。

受到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影响,作者身在千里,心忧天下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苏轼虽遭贬谪,对神宗皇帝是十分忠诚的,“望美人兮天一方”正表达了这一层意思。

●“桂棹”、“兰桨”喻自己的品质高洁,用“溯流光”喻百折不挠、决不向恶势力

屈服的性格。

●在乐背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悲”。

●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

●作者的心情如何?

请在此段找四个词概括。

明确: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1)本段可分几层?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

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2)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3)本段的“喜”从何体现?

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

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三)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三段押韵的字:

稀飞诗鹿属粟昌苍郎

穷终风东空雄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山川相缪(通“缭”)

(2)词类活用: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B.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C.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A.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B.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C.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2.本段分析

●苏子的心情有变化吗?

正襟危坐,何为其然也?

这一段什么作用呢?

这一段发问是承上写“乐”,启下写“悲”。

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

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幻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

●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

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

“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人物最终归于“空虚”。

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又何况我们这些失意的小人物呢?

就显得更加的微不足道了。

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而忧伤愁苦。

“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总结:

客的回答重复了一个前代人重复的永恒主题:

感慨人生苦短。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就留给了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

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观点以及虚无主义的思想。

对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当政治上失意或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迷茫与苦闷。

这其实也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思想感情的一个侧面。

他在《念奴娇》中也曾发出过“人生如梦”的感慨。

(四)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四段押韵的字:

往长主取瞬尽月色竭适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悲伤。

1.重点字词: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2.文本分析

本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文章的主旨所在。

分三层,步步深入地进行议论,阐明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应抱的处世态度。

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比,发出议论。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作者认为,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

既然客观世界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

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

由此,作者的忧愁得到解脱。

这番含有哲学意味的议论,说得多么旷达超脱!

可使人们的胸怀开阔,从人生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当然,作者受时代的限制,其“变”与“不变”的观点,不是唯物的,是老庄哲学中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而莫取。

”在这里表现了作者自己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

假如不是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强取。

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决了,出路在哪里呢?

这就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是永远享受不完的。

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这是作者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五)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第五段押韵的字:

酌藉白

1.重点字词

2.文本分析

(1)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

心情更加喜悦。

“喜而笑”、“相与枕藉”。

(2)本段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是“喜”。

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3)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段舟中尽心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

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七、艺术特色

1.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1)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段文字是充满诗意的神奇之笔,充分体现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赋仍保留且发展了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句式、声律和谐押韵等赋的传统手法。

(2)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2.文章主旨:

这篇赋通过对黄州赤壁江山水月的描写,歌辞的唱和,主客的对话,展示了作者自已的追求、失望以至旷达乐观的思想历程;另一方面又通过游记,反映了作者对宇宙的看法,表达了旷达乐观的态度。

3.思路结构:

这篇赋表面上是描写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而实质上是写主人的“乐”与客人的“悲”。

写主人的“乐”,是勾画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象;写客人的“悲”,是揭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内蕴。

“乐”与“悲”是表象与内蕴之间的矛盾,最后统一于“解”。

所以,“乐”、“悲”二字,乃是此赋之骨。

全赋自始至终是围绕风、月、悲、乐四字来写的。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课后练习一、二;3.“能力培养”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即景而议由情入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