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思维导图九图导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2283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三章》思维导图九图导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孟子三章》思维导图九图导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孟子三章》思维导图九图导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孟子三章》思维导图九图导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孟子三章》思维导图九图导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三章》思维导图九图导览.docx

《《孟子三章》思维导图九图导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三章》思维导图九图导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三章》思维导图九图导览.docx

《孟子三章》思维导图九图导览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孟子三章》九图导览学习流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说明了什么?

【合作交流】用顶真修辞,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第2、3句运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

3.“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增强了语势,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

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对照鲜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

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点拨】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首先从进攻一方来论述。

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以看出,指的是个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占据有利时机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者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

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

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

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

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

可见,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富贵不能淫》

1.品析第一句,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2.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交流】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

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

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3.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合作交流】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4.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5.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合作交流】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合作交流】“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作者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

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2.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合作交流】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

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合作交流】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

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4.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合作交流】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合作交流】开篇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等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