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南山中学春季高届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
《绵阳南山中学春季高届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南山中学春季高届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绵阳南山中学春季高届月考历史试题DOC
绵阳南山中学2015年春季高2017届4月月考历史试题
命题人:
马驹审题人:
钟晓燕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注意事项:
第Ⅰ卷共75题,每题1.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C.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D.我国的经济重心刚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2.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重要措施
C.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农业的衰退有利工商业的发展B.贫富分化加剧源于财富分配不均引起
C.社会结构的变动源于工商业发展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的发展
4.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
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社稷坛的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A.重农抑商B.君主专制C.封建迷信D.以农立国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
“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由此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始于()
A.春秋时期B.隋、唐时期C.战国、秦汉时期D.宋、元时期
6.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观察图2和图3,它们风格不同,但是都形象地反映了()
A.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男耕女织”自然经济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古代社会和谐融洽
7.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
8.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重农抑商B.精耕细作C.南稻北粟D.男耕女织
9.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这些考古资料最能说明()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C.铁犁牛耕已经成为主要农耕方式 D.铁农具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
10.有学者认为:
“国不堪贰(即“二”)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
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C.“男耕女织”自然经济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11.“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D.均田制
12.《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
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
”这段材料强调()
A.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B.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C.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D.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13.《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多国奉行B.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C.重农抑商从战国始一直推行D.古代政治制度变迁比较缓慢
14.《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精细,生产多样化
C.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D.细致分工,生产专业化
15.水排产生之前,有马排,人排。
史料记载:
马排用马一百匹冶铁一百二十斤;改用水排,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冶铁三百六十斤。
水排的直接作用是()
A.代替燃料B.提高灌溉效率C.提高炉温D.提高犁耕效率
16.《登州府志》记载:
“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经济区域分工明显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17.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
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是官营手工业重要表现形式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庄园经济力量强大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1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织技术出现于原始社会,元代黄道婆对内地丝织技术进行了全面革新
B.南北朝时期灌钢法出现,标志我国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
C.青花瓷出现于汉代,青瓷出现于元代
D.唐代的曲辕犁,说明我国犁耕技术日益成熟
19.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庙会集市去交易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20.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最主要原因是()
A.私营手工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B.明朝“海禁”更利私营手工业发展
C.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21.《汉书·贡禹传》记载: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对“三服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B.其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
C.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皇室消费D.其制作工艺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22.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三次(分别为1877年、1883年和1889年)签订“齐价合同”:
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水上运输费用)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
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A.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B.与外商相互勾结
C.开启中国水上运输近代化进程D.没有摆脱对外资企业的依赖
23.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
24.宋人诗云: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A.农户经营方式多样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官营手工业生产
25.《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禁止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③④
26.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主要表明( )
A.晓市已经出现B.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C.文娱活动丰富多彩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27.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敬宗族B.不尊儒术C.不事耕作D.重农抑商
28.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B.可以重义轻利C.保护社会等级D.继续重农抑商
29.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凡集市贸易,很是繁盛,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晓市’约十余里
30.高晋在其《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中说到乾隆十四年时江苏松江、太仓为中心的江南滨海地区:
“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因棉多稻少,每年口食全赖客商贩运,以致粮价常贵,无所底止。
”这不能反映()
A.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清朝前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清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进一步发展D.清前期这一带棉花种植进一步发展
31.唐朝时,长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下列各项属于其表现的是()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对交易场所不再加以时空限制
C.取消了对城市的管理D.市由定时而聚发展到店铺林立
32.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经济发展新变化的是()
A.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B.有些地区交易媒介已经取得极大突破
C.出现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D.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33.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对外贸易一直居入超地位②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34.明清时期一些绅商发起并出资在北京建立会馆,会馆专供同乡居住集会、联络乡谊、贮存货物之用。
会馆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不同行业的竞争加剧B.人口迁移和流动需要
D.传统行业垄断加剧D.传统市场经济的扩张
35.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
“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
”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3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主要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纺织风格 B.“胡式锦”是中外文化交流互动见证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唐代中后期本土手工业趋于衰落
37.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8.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跃居首位B.传统观念有所改变
C.重农抑商政策难以实施D.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无
39.《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
A.批判“重农抑商”政策B.提出“工本农末”观点
C.认为商业流通很重要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40.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的结果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影响有()
①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②使封建守旧思想长期得不到冲击
③不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④导致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41.东汉桓谭指出: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
”材料说明()
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 B.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
C.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
42.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私商还未出现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3.“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这一观念的形成()
①不利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4.文学名著《茶馆》中秦二爷的理想是“开顶大顶大的工厂!
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才能救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创办实业的热潮,其原因有()
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③推行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的政策④洋务运动成功推行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
45.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C.应百姓需求而推动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40.“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材料说明清政府()
A.限制外国商人来华B.限制对外交往
C.保护外国商人安全D.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42.“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这段话()
A.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B.反映了南方水田技术的成熟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D.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
43.明政府明文规定:
“贡船者,法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所私也。
”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明政府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明政府鼓励有组织的对外贸易
C.明政府严格限制官民对外贸易D.明政府允许朝贡贸易,禁止民间外贸
48.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D.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50.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D.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5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共1题
51.(共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共25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铁锄铁犁铁镰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6分)
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
——《史记·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
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政策。
(4分)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
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
(6分)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类工矿业生产性质(1分),为什么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8分)
姓名班级学号
绵阳南山中学2015年春季高2017届4月月考
历史答题卷
51.(25分)
(1)(6分)
(2)(4分)
(3)(15分)
绵阳南山中学2015年春季高2017届4月月考历史答案
命题人:
马驹审题人:
钟晓燕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1-5CBCDC6-10BCBBC11-15DCBDC
16-20BADCA21-25AACAA26-30BCCBA
31-35DDDDD36-40BCBCD41-45CDDAB
46-50BDDC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5分)
51.(25分)
(1)(6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开始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推动农田水利灌溉事业发展(任答3点得6分)
(2)(4分)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3)(15分)规模大(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
(6分)资本主义萌芽(1分)。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政策;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制度;根本原因是腐朽封建制度的阻碍。
(8分)(任答4点得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