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4163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docx

《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docx

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

 

2015年城市发展武汉分析报告

 

2015年9月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历史悠久,尽享“九省通衢”的优越交通,尽显“货到汉口活”的贸易盛景,从洋务运动的枪炮厂,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到解放后的长江大桥以及武钢等第一批大型国企让它声名远扬。

它的经济发展也经历过徘徊和沉沦,然而改变正在发生,这一重拾优势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中国城市调研的第四站,我们来到了武汉。

武汉发生了什么变化?

武汉作为中部城市更像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缩影,“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

跟我们调研过的城市相比,深圳是科技创新的代表,重庆是探索实验的先驱,武汉跟郑州更为相似,产业结构中传统与新兴并存,地处交通要塞,城市化潜力大,但是同中存异,近十年来郑州再工业化,而武汉是工业和服务业并重,推进科技创新与承接产业转移并行。

打造中部创新高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武汉充分发挥了科教资源集中的优势,“人才特区”和“资本特区”计划吸引了人才和资本的聚集,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研发投入模式提高了科研转换的效率,科技金融专项方案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效对接。

人才、技术和资本助推了“光谷”的崛起,近年来“光谷”步入高速发展期,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主,生物、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

“光谷”拉动了武汉产业的质升、量增,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从十年前的10%提升至当前的50%,2014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了近10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实现大城崛起。

近年来武汉不断整合和强化汽车和光缆产业的优势,并承接了空调和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利用内外资的增速高于全国和中部六省,外贸也有了提升。

随着武汉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武汉的吸引力在提升,体现在常住人口增加,高校人才回流,非农就业人数大幅上涨。

为打造现代化城市,过去几年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共同拉动武汉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未来基建投资方面仍有潜力。

从武汉看中国,见微知著

从近代之辉煌到今日之崛起,其核心是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这不仅反映了武汉的历史底蕴,而且凸显了武汉人的豪迈性格。

这样的精神面貌也使得武汉发展更具积极性和前瞻性,从曾经的“中部塌陷”,到现如今“光谷”的异军突起,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部崛起”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机遇,改变正在发生。

从武汉以及之前研究过的郑州和重庆看,中西部城市的城市化提升的潜力还很大。

目前中西部城市已经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和投资资金的聚集地,对人的吸引力也在提升。

中西部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更完善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能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到城市,加快城市的发展。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历史悠久,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自汉开始,武汉就成为商贸金融中心,商贾辐辏,尽显“货到汉口活”的盛景。

明末清初,汉口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19世纪末洋务运动奠定了武汉的工业基础。

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汉打响。

改革开放后,武汉则成为中国的工业重镇。

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武汉的工业近代史可以追溯至洋务运动时期,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两湖书院、自强学堂等新式工厂和学校,开通了京汉铁路,民族工业乘势得到发展。

解放后有万里长江第一桥,以及武钢、武重、武锅等第一批大型工业企业。

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不过逐渐的,武汉的优势在瓦解,直至2011年才重回升势。

那么,在这一重拾优势的过程中,武汉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居全国第一。

“光谷”是武汉甚至中部科技创新的高地。

今年8月,武汉推出科技金融的发展战略,以期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9月,武汉入列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东部的深圳引领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大潮,地处中部的武汉在中国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武汉有着优越的地理位臵,早有“九省通衢”之称。

如今在高铁时代,以武汉为圆心,4小时经济圈可覆盖全国10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

这样的先天优势又在武汉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武汉土地面积8,49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5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3.8万人。

长江、汉水纵横交汇通过武汉市,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

武汉是我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与长沙和南昌形成“中三角”被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旨在推动中国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武汉发生了什么变化

1、经济:

“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

“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是今年3月博鳌论坛上习主席对中国经济的概括。

而在对武汉进行调研和数据分析后,其实发现这三个词也可以很好的反映武汉经济。

►体量大:

GDP总量中部第一。

得益于雄厚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武汉GDP总量在中部地区遥遥领先,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前列。

►韧性好:

竞争中收复失地。

近十多年来,武汉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出现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2014年排名第三,仅次于广州和深圳。

►潜力足:

从重工业到高科技。

过去,武钢、武重、武船、武锅、武鼓等国有企业是武汉的重点企业;如今,“光谷”和武汉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助推武汉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武汉作为中部城市更像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缩影。

1978年以来武汉GDP年均复合增长12%,略高于全国10%的增速。

从历史来看,武汉经济增长与全国的趋势基本一致,近年来增速逐季回落。

从三大产业的拉动力来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提升。

2014年,第二和第三产业对武汉GDP增长的拉动力均为4.7%左右,比较均衡。

产业中新老并存,传统重工业在缩减产能和升级产品结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有内生,也有东部沿海城市转移而来。

跟我们调研过的深圳、郑州、重庆相比,武汉与郑州更为相似,但是同中存异。

深圳是科技创新的代表,重庆是探索实验的先驱。

武汉跟郑州更为相似:

产业结构中传统与新兴并存;地处中部地区,都是交通要塞,尽享交通便利;产业发展提供广泛就业机会,城市化潜力大。

但是同中存异:

郑州是一个再工业化的过程,近十年来第二产业占经济比例明显提升,目前占比55.6%,而武汉是工业和服务业并重,推进科技创新与承接产业转移并行,武汉将国家中心城市模式1作为长远发展目标。

2、产业:

结构升级,新旧更替

武汉是传统的重工业生产基地。

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武钢、武重、武锅、武鼓为代表的钢铁及装备制造业曾经长期是武汉的骄傲和支柱。

但近年来,我国的传统重工业也面临着总需求不足的困境,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而武汉的钢铁等重工业也面临着困难,拖累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

2014年,武汉工业企业增加值名义增长率为10.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名义增长率为19.5%,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仅增长了0.6%。

传统产业缩减产能和结构升级并重,新兴产业内生发展和承接转移并举,武汉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2008年以来,武汉的钢铁及深加工行业的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大幅下滑,从19%降至8%。

装备制造占比也有所回落,从17%降至14%。

与此同时,武汉的生铁、钢材等重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的占比由2008年的2.9%、2.2%,下降到2014年的2.3%、1.5%,显示武汉重工业产能的调整速度快于全国水平。

►而高新技术产业在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在不断提升,十年前这一比例只有10%左右,目前占比已经达到50%。

具体来看,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占比最大,其中汽车、空调和显示器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08年的3.6%、6.0%和7.8%分别上升到2014年的4.7%、10.0%和10.0%。

就业结构变化也印证了产业结构升级。

从图表12中可以看出,武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持续上升,目前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1.8%;第二产业占比也稳中有升,当前从业人员比例为38.5%;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持续回落。

这一趋势与武汉三大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变化一致,也印证了武汉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从经营活动类型结构来看,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成为吸纳城镇就业人员的主要阵地,占比达到56.6%。

3、城市发展:

发扬武汉精神,实现大城崛起

武汉的城市精神被概括为八个字: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这不仅反映了武汉的历史底蕴,而且凸显了武汉人的豪迈性格。

武汉占据着九省通衢的交通要塞,又有深厚的科技、教育、文化根基,在城市精神的引领下,武汉正在实现“大城崛起”。

我们在武汉城市调研的过程中,也深深的感受到武汉人的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面貌也使得武汉发展更具积极性和前瞻性。

(1)招商引资

2014年,武汉共有15家企业工业产值过百亿,这些企业分布在汽车、空调、电子信息、石化、钢铁、电力、烟草等行业,其中:

►汽车和光缆产业在武汉本身就有产业基础,近年来不断的整合和强化这方面的产业优势。

2014年武汉汽车产量112万辆,同比增长18%,成为继长春、上海、广州、重庆、沈阳等城市之后,全国第8个年产汽车超百万辆城市。

2014年武汉光缆产量3,372万芯千米,同比增长17%,占全国产量比例超过10%。

►空调和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多是近十年来从东部地区引入的,例如富智康、联想、格力、美的、冠捷等。

2014年,这五家武汉公司的产值都超过了百亿元,在武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并且随着这些行业龙头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配套企业和产业链的发展。

武汉利用内外资的增速高于全国和中部六省。

武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2009年的不到30亿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6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16%,远高于全国6%的整体水平。

武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例也从2009年的3%提升至5%。

2014年武汉实际利用省外资金3,363亿元,09~14年均复合增长54%,而同期中部六省利用境内省外资金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

武汉实际利用内外资占湖北省的比例分别为50%和90%。

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也让武汉的外贸有了提升。

过去净出口对武汉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为零,但现在从边际上在改善。

2009年至2014年以来,武汉进出口外贸总额年均复合增长18%,好于全国的14%。

2015年1~7月,武汉出口同比增长11%,而全国同比下滑了1%;武汉进口同比仅下滑了2%,而全国下滑了15%。

(2)招才引智

随着武汉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武汉的吸引力也在提升,体现在常住人口的增加和非农就业人数的提升。

►近年来武汉常住人口始终保持增长之势,2011年突破千万。

过去十年,武汉的户籍人口基本维持在820万左右,而常住人口则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2011年,武汉的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2014年,武汉常住人口达到了1,034万人。

过去十年,武汉常住人口占湖北省的比例趋势性增加,从15%提升至18%,这也凸显了作为省会城市的吸引力,但是这一比例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仍然偏低。

目前武汉按照户籍人口口径统计的城镇化率为67.6%,如果按照狭义的城市化率来统计可能更低,这也凸显了中部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城市化潜力。

►个体和私营经济就业人数2005年后逐年提升,带动城镇非农就业人口增加。

随着武汉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的城镇非农就业人数显著增加,显示武汉的产业发展提升了自身吸引力。

从结构来看,个体和私营经济吸引就业的人数逐年提升,是带动武汉城镇非农就业人口增加的主力。

放宽户口政策,改善产业结构,武汉高校人才出现回流趋势。

武汉坐拥全国第三大教育资源,但是由于过去产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不高,使得培养的人才流失。

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伴随着光电子和生物医药两个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