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0864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docx

《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docx

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

总论

1.农药学涵盖的主要领域

(1)农药合成以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2)农药剂型加工大多数农药的有效成分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加工成合适的剂型,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研究各种助剂的作用和性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制成不同形式的制剂。

(3)农药分析及残留分析应用化学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农药成分及理化性状进行分析,以测定农药质量,研究农药在动植物体内及环境中的残留。

(4)生物测定和药效试验生物测定是测定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类型和大小。

药效试验是检验农药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综合效果,一般在田间进行。

(5)农药毒性和毒理以生物个体为对象研究农药对防治对象的作用机理及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和毒理,为人身的安全以及为研制高效低毒新品种提供线索。

(6)农药环境毒理为了减少不良副作用,农药在大量推广使用前,必须进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

主要包括:

农药施用后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和归趋;残留农药及代谢物在转移变化过程中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群体的影响

(7)农药生态毒理研究农药的生态效应,农药及其代谢物的残留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5.理想中的农药是什么样子

(1)高效药效高就可以减小施药剂量,因此减小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的负担,减小作物上的初始残留量

(2)安全低毒、低残留、低抗性、环境相容性好

(3)经济

(4)使用方便

使用农药的必要性?

(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农产品数量少,为提高粮食产量,避免有害生物危害造成的损失,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使用农药。

使用农药见效快,效果稳定,对促进农业增产效果很大

(2)有些农药对作物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3)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及品质

使用农药的优缺点?

优点:

(1)防治害虫、除草、杀菌,快速、稳定

(2)增产的效果(一定剂量内刺激作物生长)

(3)保障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的粮食来源

缺点:

(见下一题)

1.分析农药科学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2.农药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农药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作用:

(1)农业现代化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

(2)提供粮食保障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生活环境的保护

(5)生活质量的提高

(6)财产保护

(7)稀有植物、动物的保护

(8)提高产量、品质

问题:

(1)急性毒性危害,人畜中毒及药害

(2)对非防治对象的杀伤,破坏生态平衡

(3)环境污染和慢性毒性,高残留、难分解的的化合物残留于农作物中引起中毒,环境中的农药生物富集,最终进入人体产生潜在的慢性毒性(三致、迟发性神经毒性、影响生殖能力)

(4)有害生物再猖獗

(5)有害生物抗药性,促使农药用量加大,增大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的压力

(6)可能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引发贸易争端

3.举例说明我国农药在急性毒性和残留毒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急性毒性:

药剂一次性大剂量或24小时内多次对生物体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

这些接触包括经消化道(口服)、皮肤(接触)或呼吸道(吸入)。

(1)农药本身的问题具有高急性毒性的农药品种在我国农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2)剧毒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的农民对科学用药知识了解不多,错用、乱用和过量使用农药,或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施药而无防护措施,是农药急性中毒的主要原因。

残留毒性:

(1)高残留农药品种的不规范使用或违法使用农民未按规定的施药作物、方法、剂量、次数使用农药,不按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采收

(2)检测、管理手段及法制法规不健全

5.分析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农药科学发展的影响

5.生物技术在农药科学的应用

(1)微生物农药非化学合成的,具有杀虫防病作用的微生物制剂,主要代表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t)

(2)转基因植物包括抗病转基因植物、抗虫转基因植物和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

(3)农药新靶标根据靶标进行分子设计,鉴定化合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开发能有效杀死害物而不伤害作物并对动物及环境安全的农药,客服随机合成筛选的盲目性

(4)仿生农药及其生物合成如拟除虫菊酯,可以避免化学合成的污染和化学农药的危害

(5)农药残留的生物治理克服了物理或化学方法可以带来的二次污染等问题

(6)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酶抑制法(酶速测),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2.现代农药学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突出成绩

4.我国农药的发展概论。

(1)发展迅速,农药工业已形成体系,生产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

(2)具有一定创新农药的能力

(3)合资企业不断发展

(4)农药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

(5)存在问题:

老产品多,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多,规模小,低水平生产严重;品种、质量、加工剂型、使用技术不能满足要求;使用水平低;农药研究和生产单位分散,使得科研经费不足,能力不强

分析

2.MRL制定的原则和程序。

4.MRLs值制订的过程、目的和依据

4.简述农药最大允许残留限量制定的过程

根据毒理学、人们的膳食结构和田间残留试验等三方面资料制定。

(1)毒理学评价。

在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以及三致特性数据基础上,计算ADI值。

(2)推荐MRL值。

在GLP条件下进行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根据最终试验数据,提出推荐MRL,必须大于田间实测数据。

(3)根据居民膳食结构及ADI计算理论MRL值。

如果某种农药实测的田间残留数据大于理论MRL,则此农药不能使用。

(4)参考已有的国家及国际组织的MRL值

(5)风险评估,计算理论暴露量,与日允许摄入量比较

2.分析农药对农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产生污染的可能途径及控制措施

5.农药残留的途径。

途径:

(1)施药后对作物的直接污染

(2)作物从被污染的环境中吸收残留农药

(3)农药的生物富集和食物链造成的

(4)在生产、运输、贮藏、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或保管不当,可能引起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

控制措施:

(1)合理使用农药。

根据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及抗性情况,结合抗性治理策略,选用适当的农药品种、正确的用药浓度和恰当的防治时期以及适宜的用药方式等,正确轮用、混用,以最少的用量获得最大的防治效果。

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安全使用农药。

严格遵守国家颁发的农药合理使用准测,即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按照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在相应的作物上施药。

(3)改进农药使用技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既避免农药的浪费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使用生物农药以及种植转基因作物或其他抗病、虫、草的作物品种,以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

(5)农药使用过程以及配药或拌种时应远离饮用水源和居民住宅;施药后清洗药械的污水不随便泼洒;装过农药的空箱、空瓶等要集中处理。

(6)加强农药在运输、贮藏、销售环节的安全管理。

(7)严格控制农药生产或加工厂家的“三废”排放。

(8)研制开发和使用对环境污染轻或者无污染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

(9)加强对新药剂应用前的残留动态研究,制订合理的农药允许使用范围、每日允许摄入量以及安全间隔期。

(10)进行去污处理。

(11)运用植物、微生物、遗传工程菌降解残留农药。

2.分析农药在农田施用后的归趋及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6.为什么禁止高毒农药?

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我国已禁用了以下25种农药:

醋酸苯汞、艾氏剂、狄氏剂、二溴氯丙烷、氟乙酰胺、六六六、滴滴涕、二溴乙烷、敌枯双、毒鼠强、杀虫脒、除草醚、毒杀芬、汞制剂、砷类、铅类、鼠甘伏、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八氯二丙醚

禁用原因为:

高毒/剧毒/致癌/致畸/致突变/生物富集

毒理

3.分析昆虫产生抗药性的原理及影响抗药性发展的因素

4.抗性的原因和机制

昆虫原理:

(1)表皮穿透性的下降

(2)作用靶标部位敏感性的下降

(3)代谢作用(解毒能力)增强

(4)行为抗性在药剂的选择压力下,有利于昆虫生存的行为得以保存并发展,从而使昆虫种群中具有这种行为的个体增多

影响因素:

(1)遗传学因素原始抗性基因频率、抗性基因是隐性还是显性、抗性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2)生物学因素昆虫世代周期、繁殖方式、昆虫行为

(3)操作因素主要指选择压的强度,如施药剂量、次数、范围等。

长期使用结构相近或作用机理相近的药剂容易产生抗药性;对于同一种药剂,使用面积大或空间范围大的也容易产生抗药性

病原菌原理:

(1)作用位点亲和力降低

(2)减少吸收或增加排泄

(3)解毒能力加强或活化能力降低

(4)改变代谢途径

杂草原理:

(1)除草剂作用位点改变

(2)解毒能力加强

(3)屏蔽作用或隔离作用

原因:

有两种学说

(1)前适应学说认为在昆虫种群中,本来就有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这些少数个体对杀虫剂的抵抗性较强。

由于使用杀虫剂,种群中大量敏感个体被杀死,而这些抗性个体存活下来,繁殖后代;经过如此重复,若干代后种群演化成抗性群体。

因此杀虫在抗性形成过程中起着将抗性个体选择出来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将敏感个体淘汰的作用。

(2)后适应学说也承认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但认为抗性种群的出现,先是杀虫剂诱发了基因突变,杀虫剂进一步将其选择出来。

两种学说均承认药剂的选择作用,也承认抗性是可以遗传的;不同点在于支配抗性的基因是否是由于药剂诱发突变引起的。

5.试分析除草剂产生药害的可能原因

(这题答案和科学用药很接近)

(1)除草剂本身的原因

残留量大,残留时间长,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

选择性不强

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除草剂假冒伪劣,含有对作物有害的活性杂质或异构体

(2)除草剂使用不当

选择的除草剂不合适

除草剂过量使用,随意加大施药剂量

施药操作不当,如草甘膦是灭生性除草剂,必须定向喷雾或遮挡式喷雾

施药器械使用不当,造成重复施药或施药不均

用药时期或时间不当

施药方法不当

除草剂混用不当

药剂挥发与喷雾药液飘移,使邻近的敏感作物和树木遭受药害

排水灌溉、地表径流及药械包装物污染

(3)环境因素

温度温度高时,农药活性和作物代谢增强,容易引起药害

湿度湿度过大时容易引起药害

风导致雾滴飘移

土壤水溶性高的除草剂在沙质土壤中吸附性差,容易下渗,产生药害

3.除了杀死,还有哪些不同方式控制有害生物的农药

(1)拒食药剂被害虫取食后,影响其正常食欲,由于拒绝取食而饿死。

(2)诱致引诱害虫前来再集中消灭

(3)不育破坏害虫正常的生育功能

(4)昆虫生长调节激素类似物,破坏昆虫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害虫死亡

(5)驱避本身没有杀虫作用,使害虫忌避,减少害虫危害

合成

4.分析创制新农药的思路

4.试分析创制新农药的主要思路

1.简述创制新农药的方法和过程

1.分析完成一个可商品化的农药品种都要进行哪些研究工作

5.分析为什么新农药创制的难度大,时间长

思路(时间长的原因):

(1)化学化工系列

新化合物合成研究

合成工艺研究

概念设计

中间试验

基础设计

中试鉴定和基础设计审查

(2)生物活性和药效系列

初筛

复筛

田间小区试验

大田药效试验

药害、活性谱和活性强度研究

作用方式研究

作用机理研究

(3)毒性和环境系列

毒性试验

环境安全评价试验

田间残留试验

(4)评价系列

根据研究开发的阶段成果,对研究开发的化合物,从药效、毒性、对环境的影响、生产工艺、投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判断该化合物是否值得进一步开发并作出决策

(5)其他系列

文献调研和申请专利

农药登记

市场开发

难度大的原因:

一个实用化的农药品种开发,需要大量的研制开发程序,往往要耗费数亿美元及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商品化。

而现在对农药各方面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以往合成大量系列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筛选,筛选成功率大幅降低。

毒理机制、代谢等研究水平决定目前发掘新的先导化合物非常困难。

1.列举在新农药研制过程中的3种新技术及其应用在哪方面?

2.概述农药研究开发与专利的关系

(1)创制新农药的竞争是谁先取得专利权的竞争

(2)专利文献是新农药研究开发的重要信息源

(3)专利权是新农药开发投资效益的法律保障

(4)农药企业运用《专利法》所赋予的权利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5)农药工作者多通过了解专利来避免法律纠纷

制剂

6.简述我国农药加工制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分析在农药制剂加工中普遍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思路

问题:

(1)剂型结构不合理,乳油比例大,环境友好新型制剂品种少

(2)所用助剂种类、品种少,污染严重

(3)我国农药制剂技术标准偏低

(4)剂型配方粗放,质量差

(5)制剂加工厂家多而分散,规模小

(6)加工技术及装备落后,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

(7)包装技术落后

趋势:

(1)制剂水性化,限制有机溶剂使用

(2)粉剂、乳油被粒剂、悬浮剂、微乳剂、乳剂等替代

(3)科学合理地筛选复配制剂

(4)有效成分控制释放,延长药效期,如微胶囊剂

(5)剂型多样化、功能化

(6)研制新的包装材料和设备,使用更加简单、方便

(7)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发新的制剂配方

1.农药制剂加工的意义

(1)改变农药的物理性状

(2)扩大使用方式和用途

(3)控制原药的释放速度

(4)提高农药的生物活性

(5)提高施药者的安全性

(6)高度农药低毒化

(7)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干悬浮剂加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3.分析干悬浮剂发展快的原因及在我国发展前景

干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入水后,自动崩解,分散成悬浮液

特点:

(1)与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一样,悬浮性、分散性、稳定性好

(2)与可湿性粉剂比,具有好的流动性,易于从容器中取出

(3)与悬浮剂比,可克服贮藏期间沉积结块、低温结冻

(4)再悬浮性好,配好的药液当天没用完,第二天经搅拌能重新悬浮起来,不影响应用

(5)不含有机溶剂,对环境污染小

(6)解决了乳油的经皮毒性,对作业者安全

(7)无粉尘污染,对作业者安全

(8)有效成分含量高,计量、运输、贮存方便

(9)成本比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高

是农药剂型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分析乳油和粉剂的优缺点及克服其缺点的发展思路

粉剂优点:

加工方法简便,成本低,施用时不需要水,适宜干旱地区

粉剂缺点:

加工和使用时粉尘污染严重,只适用于温室大棚,有局限性,运输较困难

乳油优点:

药效好,性质稳定,不易分解,耐贮存,有效成分含量高,贮运成本低

乳油缺点:

大量使用有机溶剂,易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畜有一定毒性,易燃,不便贮运

施药技术

4.分析农药使用技术主要为解决农药应用中哪些问题

5.实现“精准”使用农药,要哪些技术支撑

3.科学使用农药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目的:

(1)降低单位面积农药使用剂量,提高农药对有害生物的控制效果

(2)增加农药对人类、食品、环境和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

(3)降低生产成本

(4)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基础:

(1)了解农药的理化性状,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性状、毒性、生物活性等

(2)掌握剂型特点

(3)掌握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规律

(4)注意与施药有关的环境因素(风速、降雨、温度、湿度、土壤性质、光照)

其他

3.列举目前已开发的化学杀虫剂及主要品种。

(1)有机氯类硫丹、三氯杀螨醇

(2)有机磷类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杀螟硫磷、倍硫磷、二嗪磷、毒死蜱、丙溴磷

(3)氨基甲酸酯类克百威、灭多威、丁硫克白威、茚虫威

(4)拟除虫菊酯类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氯菊酯

(5)沙蚕毒素类杀螟丹、杀虫环、杀虫双

(6)烟酰亚胺类(新烟碱)吡虫啉、噻虫嗪、噻虫啉、啶虫脒

(7)酰肼类虫酰肼(米满)、甲氧虫酰肼(美满)

(8)苯甲酰脲类灭幼脲、氟虫脲、氟啶脲、氟铃脲

(9)阿维菌素类阿维菌素、多杀菌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