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0454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默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默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默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默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默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默写.docx

《默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默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默写.docx

默写

初中语文默写专题

初三语文编制:

罗迎喜审稿:

【备考扫描】

从2010年开始菏泽中考在第一部分涉及到的是古诗词的默写,分值约占12分,共三类小题:

第一小题为默写一整首诗,占4分;第二小题根据课文默写,占4分;第三小题根据提示默写,占4分;涉及内容均为课内知识,考察的是学生的识记与再现能力。

要求每一个字都必须准确,不能出现任何一个错别字,否则本句将不得分。

【初中备考知识点】

初中一年级上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注释

1.山行:

在山中行走。

2.寒山:

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

小路。

4.白云生处:

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斜:

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

因为。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天净沙·秋思

  枯藤①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②,古道③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④在天涯⑤。

[1]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枯藤:

枯萎的枝蔓。

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

黄昏。

  ⑵人家:

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

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

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

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作品译文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

家乡在何方?

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2]

创作背景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秋词

刘禹锡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译文

  ①自古:

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

遇到。

寂寥:

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

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zhāo):

春初。

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④排云:

推开白云。

排:

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⑤碧霄:

青天。

秋词。

译文

  其一(推荐):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其二: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毛泽东

  上阕: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下阕: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之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

  重阳节又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诗词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

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

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

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

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

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

天是难老的呀。

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

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

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

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

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

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

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

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

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

“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

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

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

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

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

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

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1]

作者简介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

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

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1,渚清沙白鸟飞回2。

无边落木萧萧下3,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

艰难苦恨繁霜鬓5,潦倒新停浊酒杯6。

译文: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李寄传

干宝

东越闽中有庸岭②,高数十里。

其西北隰中有大蛇③,长七八丈,大十馀围④,土俗常惧⑤。

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⑥,多有死者。

祭以牛羊,故不得祸。

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⑦,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⑧。

都尉令长⑨,并共患之。

然气厉不息⑩。

共请求人家生婢子(11),兼有罪家女养之。

至八月朝祭(12),送蛇穴口。

蛇出,吞啮之(13)。

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14),未得其女。

将乐县李诞家(15),有六女,无男。

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

寄曰:

'父母无相(16),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

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17),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

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

'父母慈怜,终不听去。

寄自潜行(18),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19)。

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20)。

怀剑(21),将犬(22)。

先将数石米糍(23),用蜜□灌之(24),以置穴口。

蛇便出,头大如囷(25),目如二尺镜。

闻糍香气,先啖食之。

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26)。

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

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27),悉举出,咤言曰(28):

'汝曹怯弱(29),为蛇所食,甚可哀愍(30)。

'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31),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

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

其歌谣至今存焉(32)。

注释

注释

①本篇写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故事。

用反衬手法,写出了李寄非凡的勇敢和机智。

②东越:

汉初小国。

在今浙江东南及福建一带。

闽中:

郡名。

庸岭:

山名。

在今福建邵武县。

③隰(xī息):

低湿之地。

④围:

计量圆周的长度单位,旧说尺寸长短不一。

⑤土俗:

当地风俗。

此指当地百姓。

⑥东治:

据《晋书·地理志》'建安郡'下注,'东治'当作'东冶'。

东越国都,在今福建福州市。

都尉:

郡之军事长官。

属城长吏:

所属县城的长官。

长吏,地位较高的县吏。

《汉书·百官公卿表》:

县令、长'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⑦下谕:

下令,晓谕。

巫祝:

古代以歌舞娱神、与神交通的人。

⑧啖(dàn淡):

吃。

⑨令长:

皆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为令,万户以下的为长。

⑩气厉不息:

指大蛇气焰凶猛,为害不止。

(11)家生婢子:

即'家生婢',奴婢生的女儿。

(12)朝(zhāo召):

初一日。

(13)啮(niè聂):

咬。

(14)尔时:

这时。

预复募索:

预先又招募寻找童女。

(15)将乐县:

县名,在今福建西北部。

(16)无相:

没有福相。

(17)缇萦(tíyíng提营):

汉初临淄淳于意幼女。

其父因罪当受肉刑,缇萦随父入长安,上书请为官婢以赎父罪。

汉文帝怜而赦其父罪,并除肉刑。

事见刘向《列女传》。

济:

救助。

(18)潜行:

偷偷逃走。

(19)告请:

向官府申请。

咋(zé责):

咬。

(20)诣:

到。

(21)怀剑:

怀中藏剑。

(22)将犬:

带着狗。

217(23)米糍(cí词):

用米蒸制的食品。

(24)□(chǎo吵):

用炒过的麦子磨成的面粉,俗称'炒面'。

(25)囷(jūn君):

谷囤。

(26)创:

伤口。

(27)髑髅(dúlóu独楼):

死人头颅。

(28)咤(zhà乍):

感叹。

(29)汝曹:

你们。

(30)哀愍(mǐn敏):

哀叹、怜悯。

(31)聘:

送礼物以迎娶。

(32)歌谣:

当指歌颂李寄斩蛇的歌谣。

参考译文: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

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

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

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

(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

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

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

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

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

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

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

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

父母不答应。

李寄说:

“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

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

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

”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

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

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

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

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

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

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

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

“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

”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

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童区寄传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童区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

遽曰: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市者良久计曰: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幸而杀彼,甚善!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因大号。

一虚皆惊。

童曰:

“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

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

“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译文:

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

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离开超过四十多里,到集市上卖他。

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

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全都喝醉了。

一个强盗去交涉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

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刀来杀了那个强盗。

(孩子)还来不及逃远,去交涉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孩子,十分震惊,要杀害孩子。

(孩子)急忙说:

“当两个人的仆人,哪比得上当一个人的仆人好呢?

他待我不好,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并且好好待我,就随你处置。

”去交涉买卖的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

“与其杀了这个僮仆,不如把他卖了;与其卖钱两个人分,不如我一个人独占。

幸好(孩子)杀了那家伙,太好啦!

”就立即藏起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孩子到集市上窝藏强盗的人家,(把孩子)越发捆绑结实。

到了半夜,孩子自己翻转身,让捆绑的绳子靠近炉火把它烧断,虽然烧伤了手也不害怕;又拿起刀杀了这个要卖掉他的强盗。

接着大声哭叫。

整个集市的人都大。

吃一惊。

孩子说:

“我是区家的孩子,不该做别人的仆人。

两个强盗抓了我,我幸好把他们都杀了。

希望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说虎

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

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

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译文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

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它的力气加倍。

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

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牙,但是人能利用工具。

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

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

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

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被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初中一年级下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初中二年级上

初中二年级下

初中三年级上

初中三年级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