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王语文第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炼试题 2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0154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王语文第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炼试题 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王语文第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炼试题 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王语文第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炼试题 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王语文第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炼试题 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王语文第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炼试题 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王语文第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炼试题 27.docx

《中考王语文第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炼试题 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王语文第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炼试题 27.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王语文第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炼试题 27.docx

中考王语文第一轮复习重难点精炼试题27

第20篇 送东阳马生序 [元末明初]宋濂

(九下,2012年与《颜氏家训》对比考查)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ɡuān),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与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第一段:

讲述了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

由于家境贫寒,作者成年以前借书而读的困难,道出了“遍观群书”的不易;成年以后外出游学的叩问,道出了问学的甘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隆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过来。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到君子行列里(做了官),而承蒙皇上的恩宠光耀,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第二段:

继续写求学的艰苦。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给予(他们)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饥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子里面诵读诗书,也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第三段:

叙述从回忆转到现实,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之前自己求学的经历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还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如果不是天资太差,那多半是学习不够刻苦专心了。

托出了“劝学”的主旨。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

我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非常流畅通达。

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十分勤劳,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

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难告诉了他。

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常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是不理解我啊!

第四段:

点明作文的本意,即“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并用假想之论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文学常识】1.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2.序,文体名,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

本文是一篇赠序。

【文章主旨】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意在强调:

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P54“课后习题一”)

【人物形象】1.宋濂:

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

2.马生:

品德美好;文辞精熟;态度谦和。

续表

【写作特色】1.采用赠序的文体来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给人一种鞭策向上的力量。

2.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

例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抄书之苦;“色愈恭,礼愈至”写侍师之态;“四肢僵劲不能动”写受冻之状。

这些描写鲜明生动,读之如在眼前。

通过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

例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和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皆被绮绣”和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马生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与作者“余幼时即嗜学”不谋而合,使文意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P54“课后习题三”)

【成语】援疑质理

【现实意义】1.学习要勤奋刻苦。

2.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遇到疑难的问题,要耐心平和。

3.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抵制各种诱惑,要有恒心,有毅力。

(P54“课后习题五”)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同“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辨”同“辩”

古今异义

走送之

古义:

跑;今义:

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借;今义:

虚伪的;不真实的

古今异义

穷冬烈风

古义:

极;今义:

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穷尽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热水;今义: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日再食

古义:

两次;今义:

表示又一次,继续

右备容臭

古义:

香气;今义:

(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一词多义

色愈恭,礼愈至

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动词,到

未尝稍降辞色

脸色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表情

草色入帘青

颜色

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略无慕艳意

羡慕

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青竹翠林,四时俱备

完备,齐备

左佩刀,右备容臭

挂着

日侍坐备顾问

准备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一词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多义

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民弗从也

依从,听从

从口入

自,由

一词多义

烨然若神人

如同,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假如,如果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供给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侍奉

奉命于危难之间

承受,接受

词类

腰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活用

手、笔

手自笔录

名词用作状语,亲手;用笔

主人日再食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鲜肥

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虚词

无从致书以观/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计日以还

连词,表修饰

以①是人多以②书假余

介词,①因为;②把

以衾拥覆

介词,用,拿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

虚词

足肤皲裂而不知

连词,表转折,却

久而乃和

连词,表承接,不译

则又请焉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连词,表转折,却,然而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虚词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助词,的

弗之怠

代词,代指抄书,宾语前置的标志

走送之

代词,指书

当余之从师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余因得遍观全书

连词,因此,于是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同肢,意思为:

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意思为:

穿着。

(3)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辨同辩,意思为:

辩驳。

2.解释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     余:

嗜:

爱好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3)不敢稍逾约稍:

略微

逾约:

__超过约定期限__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

因此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

担忧、忧虑

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

游:

交往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问:

请教

(7)未尝稍降辞色辞色:

言辞和脸色

(8)援疑质理援:

引、提出

质:

询问

(9)或遇其叱咄或:

有时

叱咄:

训斥,呵责 

(10)俟其欣悦俟:

等待

欣悦:

高兴

(11)穷冬烈风穷冬:

深冬,隆冬

(12)卒获有所闻卒:

终于

(13)至舍舍:

客舍

(14)媵人持汤沃灌沃:

(15)以衾拥覆衾:

被子

(16)寓逆旅寓:

寄居

(17)烨然若神人烨然:

光彩照人的样子

(1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

乱麻

敝:

(19)无从致书以观致:

得到

观:

看,阅读

(20)弗之怠弗:

怠:

懈怠

(21)益慕圣贤之道益:

更加

(22)尝趋百里外尝:

曾经

趋:

快步走

(23)门人弟子填其室填:

挤满

(24)俯身倾耳以请倾:

侧着

请:

请教

(25)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

背着

曳:

拖着

(26)戴朱缨宝饰之帽帽:

系帽的带子

(27)犹幸预君子之列预:

参与

(28)缀公卿之后缀:

跟随

(29)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

给予,赠送

(30)无冻馁之患矣馁:

饥饿

(31)生以乡人子谒余谒:

拜见

3.古今异义

(1)穷冬烈风

古义:

极;今义:

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穷尽。

(2)录毕,走送之

古义:

跑;今义:

行走,走路。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借;今义:

虚伪的;不真实的。

(4)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热水;今义: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5)主人日再食

古义:

两次;今义:

表示又一次,继续。

(6)右备容臭

古义:

香气;今义:

(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4.一词多义

(1)色

①未尝稍降辞色脸色

②色愈恭表情

③草色入帘青颜色

(2)若

①烨然若神人如同,像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假如,如果

(3)至

①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

(4)从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②当余之从师也跟随,跟从

③民弗从也听从,依从

④从口入自,由

(5)慕

①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②略无慕艳意羡慕

(6)奉

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给

②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侍奉

③奉命于危难之间承受,接受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腰白玉之环

原意为:

人身体的部位;句中意为:

__在腰间佩戴__。

(2)名词用作状语

①手自笔录

手:

原意为:

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句中意为:

亲手。

笔:

原意为:

写字画图的用具;句中意为:

用笔。

②主人日再食

原意为:

太阳;句中意为:

每天。

6.重点虚词

(1)以

①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②计日以还连词,表修饰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

④以衾拥覆介词,用,拿

⑤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2)之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代词,代指抄书

②当余之从师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可不译

③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的

(3)而

①足肤皲裂而不知连词,表转折,却

②久而乃和连词,表顺承,不译

(4)则

①则又请焉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连词,表转折,却__

(5)余因得遍观群书连词,因此,于是

7.重点句子翻译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

(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寓”后省略介词“于”)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二、内容探究

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示例:

①应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②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成绩;③学业的精通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观努力,要学会以读书为乐。

(2019·唐山路北三模)

愚人之智

刘向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是为何谷?

”对曰:

“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

“何故?

”对曰:

“以臣名之。

”桓公曰:

“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

“臣请陈之:

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

‘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

“公诚愚矣!

夫何为而与之?

”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

管仲正衿再拜曰:

“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④,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

“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释】牸(zì)牛:

母牛。

②夷吾:

即管仲。

③咎繇:

人名,即皋陶。

④理:

法官。

1.请用斜线“/”标出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

(划两处)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何为以公名之   名:

命名

(2)管仲正衿再拜曰再:

两次

(3)使尧在上使:

如果,假使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后买来一匹小马。

(2)公诚愚矣!

夫何为而与之?

你老人家确实傻!

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

4.老人称自己是愚笨的人,他真的傻吗?

他讲述傻得荒唐的故事有怎样的意图?

他不是愚笨的人,而是一个聪明的人。

他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述自己傻得荒唐的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之乱,司法不公正。

【实词延伸】

(1)名

①故虽有名马出名

②则题名其上名称,名字

③名之者谁命名,取名

(2)再

①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多次

②主人日再食两次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二次

(3)使

①得一人之使使唤,驱使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假如,假使

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者

④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019·秦皇岛海港区二模)

(一)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任参知政事①,入朝堂,有朝士②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二)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③人也。

初,钦屯宣城,尝讨豫章贼。

芜湖令徐盛收④钦屯吏,表斩之,权⑤以钦在远不许,盛由是自嫌⑥于钦。

曹公出濡须,钦与吕蒙持诸军节度⑦。

盛常畏钦因事害己,而钦每称其善。

盛既服德,论者美焉。

权谓钦曰:

“盛前白⑧卿,卿今举盛,欲慕祁溪⑨邪?

”钦对曰:

“臣闻公举不挟私怨,盛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好万人督⑩也。

今大事未定,臣当助国求才,岂敢挟私恨以蔽贤乎!

”权嘉之。

【注释】①参知政事:

官名,副宰相。

②朝士:

中央官吏。

③寿春:

地名。

下文的“宣城”“豫章”“芜湖”“濡须”都是地名。

④收:

关押。

⑤权:

孙权。

后文中的“曹

公”指曹操。

⑥嫌:

不满意。

⑦节度:

统领,指挥。

⑧白:

上告,控告。

⑨祁溪:

春秋时晋国人,曾推荐仇人解狐接替自己的官位。

⑩督:

大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

假装

(2)时人皆服其量量:

度量,气量

(3)尝讨豫章贼尝:

曾经

(4)卿今举盛举:

推举,举荐

2.下列选项中,与“权以钦在远不许”的“以”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岂敢挟私恨以蔽贤乎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何以战(《曹刿论战》)

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退朝以后,吕蒙正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

(2)盛常畏钦因事害己,而钦每称其善。

徐盛时常惧怕蒋钦因过去的事情害自己,而蒋钦常称赞他的优点。

4.第一篇短文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吕蒙正胸怀大度,不喜欢记人过错的品质。

5.给第二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蒋钦宽宏大量,识才爱才(或:

忘私举贤)

                第21篇 曹刿论战 《左传》

(九下,2010年与《公羊传》对比考查)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

“(您)凭借什么作战?

”庄公说: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

“祭祀用的牛羊、玉和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报以实情。

”曹刿(回答)说: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您的。

”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曹刿说: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第一段:

叙述了战前的准备,开篇即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鲁国作战对象、战争性质以及鲁国决定应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齐军击过三通战鼓后。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第二段:

写了长勺之战的经过。

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前者的“鄙”与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

续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我发现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第三段:

曹刿论述了战争的取胜之道:

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人。

【文章主旨】本文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取信于民、得到人民支持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士气和战机,在军事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方可做出准确地判断,及在战争中必须高度警惕,慎重从事。

(P124“课后习题二”)

【人物形象】1.曹刿:

①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②深谋远虑,精明干练;③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出谋献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2.鲁庄公:

①政治见识鄙陋,资质平庸无奇;②知人善用、任人唯贤;③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P124“课后习题六”)

【写作特色】1.精到的取材、对比的手法。

例如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

“请见”“问战”“请从”……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曹刿的精明干练;从曹刿与乡人、庄公的对话中,突出了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及机敏、持重。

2.精练的语言。

例如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用语“可矣”简短明确,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的情状,也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成语】小恩小惠、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