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0115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docx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docx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2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主题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建立市场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环境下,这也必须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不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操作都极可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

检索策略

1.关键字: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中途分类号:

F241.2

3.英文关键字:

ThedevelopmentofChineselabormarketanalysis

检索步骤加结果

中国知网机构数字图书馆:

采用主题途径得到的检索结果如下:

(1)王慧: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前景浅析,黑龙江对外贸易,2005年01期

摘要:

我国经济中许多低效率的行为最终都会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

现在经济正处在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进入WTO进行调整的当口,作为农村人口问题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仍然是一个紧要的问题。

本文对最近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进行的研究表明,即使伴随着经济强有力的增长,失业问题仍可能在将来几年里由于农村问题和国有企业问题而恶化。

因此,失业问题得到控制的速度将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改革进行的顺利程度。

(2)杜兰英张珊金:

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商业研究,2006年13期

摘要:

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完善劳动力市场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所以必须从我国目前人力资源配置的状况出发,来探索劳动力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中找出目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从而为优化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提供参考。

(3)张抗私:

工资集体协商的约束条件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摘要:

2000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引起了企业极大的关注。

工资集体协商是企业与市场日益成熟的表现,但在我国卓有成效地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实际上仍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认真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协商办法”可行性的理论分析,力图论证工资集体协商在中国将要走一段并非一帆风顺的路程。

(4)李亚伯:

我国劳动力市场进程与测算,当代财经,2003年03期

摘要:

评估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现状,不仅要测算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机制指标,而且要测算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机制指标。

本文提出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市场机制与制度机制的评估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测算标准。

根据测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机制发育水平是相对成熟市场化,制度机制发育水平是处于初级阶段,并严重滞后于市场机制的发育。

因此,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重点是加强制度建设。

(5)刘婕:

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法律经济分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摘要:

从对劳动歧视的法律和经济学意义以及户藉歧视这一我国特有的劳动歧视现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限制外来工就业的政策法规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造成了社会整体福利的减少,所以必须修改或废除相关法规。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采用主题途径得到的检索结果如下:

(1)胡金波:

21世纪初我国充分就业及其实现途径研究,河海大学,2001年

摘要:

充分就业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各国政府普遍把促进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第二号任务”。

全文以充分就业为主线,采用了辩证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充分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第一章为绪论。

第二章为理论回顾,对西方的就业理论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对新的进展进行概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理论进行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理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的确定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力图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阐明充分就业的供求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就业优先的战略,为后面的分析提供铺垫。

第四章至第十一章,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分别对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变迁、农业劳动力转移、科技进步、对外贸易、发展中小企业等因素与充分就业的关系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实证研究,为充分就业的实现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第十二章,在前面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全文作一小结,初步归纳出一些基本结论,并相应地提出政策建议。

(2)胡永远:

替代效应下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厦门大学,2001年

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居民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市场均衡性质。

文章立足于解决三个基本现实问题,即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不足还是过度?

如何认识与判断?

政府对教育的干预程度是否适当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为此目的,本文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有两个:

一是重新认识人力资本的作用,二是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力资本投资的市场均衡性质。

与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相比,本文有两个关键的不同前提假定:

一是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立足于政府没有对教育进行干预的前提下来讨论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探讨的是政府应不应该千预,而我们是立足于政府巳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干预的前提了来探讨政府干预的适当性问题;二是传统人力资本理论没有分析人力资本发挥其生产性作用的社会中介——劳动力市场,从而没有关注人力资本的市场需求约束,而我们将劳动力市场特征的界定作为理论展开的始点。

因此,本文是在坚持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硬核”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是一种市场需求约束内生化的人力供给理论本文将按照提出假定——理论实证——经验验证的基本线索展开分析和研究。

其中,劳动力市场中的“岗位配给”、人力资本的替代效应为论文的两个基本假定,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非怕累耗最优性质为基本理论结论。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市场存在严重的需求约束,从而导致职位、岗位竞争下的“创造性替代(CrcativeSubstitution)”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逆向选择”反应;这两种效应都将产生负的外部效应,使得个人人力资本存在过度投资,这一市场均衡结果不符合社会最优。

文章的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对全文的写作作一个概览。

包括研究背景、基本概念与基本假定、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内容结构安排。

第二章——主要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已有理论和方法作一个批评性回顾。

主要就新古典主义的人力资本投资均衡论、人力资本理论的投资不足论、需求约束下的人力资本投资过度论进行述评。

第三章:

提出本研究的基本问题——中国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供求失衡现象。

第四章:

主要是界定本文的第一个基本假定——劳动力市场中的“岗位配给”,即人力资本的市场需求约束。

本章是理论展开的始点,将从劳动力市场岗位配给的形成机理及其现实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五章:

界定本文的第二个基本假定——人力资本的替代效应,包括创造性替代效应与逆向选择效应。

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创造性替代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第二部分分析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逆向选择效应。

第六章:

对创造性替代奈件下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实证,从与社会最优投资的bde中得出个NN力资本投资过度的结论。

本章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资源约束下的跨时动态效用函数,利用控制理论中的动态最优化方法求出个人或社会长期消费最切匕的均衡增长路径和均衡增长率,并在地即*上进行市场均衡与社会帕累托最优的比较。

第七章:

人力资本投资的经验检验。

拍的主要工作有三个:

一是生成与采集一套较科学的人力雕变量的指标体系;二是对人力资本的替代奴应进行榴粉三是对人力资柏经朋长的相关性进行经验分析,以检验人力资柏经湘长中的作用和判断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率是否符合社会最优。

第准:

本研究的娃结论、政策含义和可行的政策建议。

本文是对4~xx力资本投制临"i}fl’--m*---的理论蚓究成果,其理惭点在于:

第一,本文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的“岗妇咱t.-r**、人力资本的喇造性智尸c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这三个中国家实际嘟的基本假说,舰其形成和蛛进行了阐述,从而建立了+/vry力资本投u的挖臼见基础。

这三个假定的提出,既肯定了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基本理念,又摈弃了其关于人力资本不存在市场需求约束的暗合假定,困而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合理修正和发展。

第二,本文妙全面财虑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夕怖性,湘衅立和推演以脓效用最朴乙为目标的动态投资最优化摸型,将/二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卡J关系起来考虑个入J\力资掀账否郧的问题。

在劳动力市场“岗他阶潞下,人力触的“创造性替代”和“逆向选书卜颇均对帖V一\力资本出刍戎了负的夕卜。

牲,这—结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近些年来个人对接受强制后教育的强劲需求。

第三,本文中建立的理论棱型在一定程度上姊喻性,可以猕便地运用于经济行为均衡性质的福利判断;本丈建立的一套人力资本变量指标体系,可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

(3)徐林清:

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暨南大学,2004年

摘要:

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劳动力市场也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无序和冲突,失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短缺问题严重困扰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试图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基本框架对上述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所不同,分割的程度也远大于这些国家。

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产品市场的特征有关,但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产生于以户籍制度为典型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而改革开放之后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和多变的产品市场正在造就一个庞大的城市二级劳动力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分化日益明显。

在中国,严重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弱化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激励。

在二级市场上,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是缺乏回报的,这降低了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就是说,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某一特征的劳动者完全没有可能进入自己期望的部门并获得期望的收入,则他会降低试图通过改善个人素质而进入这些部门的努力。

二级市场上的劳动者由于缺乏进入一级市场的通道,因而也使他们失去了在正规部门通过边干边学积累人力资本的机会。

而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相对绩效比绝对绩效更加重要,如果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将使部分劳动者仅保持最低的努力水平。

分割使劳动力在行业、职业、地区之间流动呈现出巨大的惰性。

而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动总是活跃的,一旦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流动严重脱节,便会产生大量的结构性失业者。

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制度及城市部门分割有关。

解决中国劳动力市场上诸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是修复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取缔带有明显歧视色彩和以身份甄别为特征的户籍管理和相关的劳动制度,疏通劳动力城乡流动的渠道,逐步建立一个城乡统一的、更加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

(4)袁开洪: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劳动力质量优化配置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摘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不仅促使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而且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整体的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等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其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结构落后、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等,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以至于从现有资本、技术、劳动条件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状态来看,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品加工和制造基地之一,主要是因为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还包括基础设施“瓶颈”的逐步消除、国内存在广阔市场等,但都非主要原因),即绝对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形成的低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

但是,近年来,这一比较优势却因为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基地的兴起而受到削弱,这就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单一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无法持续保证中国制造业未来的长期发展。

经济理论已经证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制造业的长足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在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走向高端制造、从传统加工制造向高科技装备制造的转移过程中,作为技术物质载体的劳动力质量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为此,有必要对劳动力质量的改善问题开展研究。

另外,虽然我国近年来许多地区都选择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东部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其他地区则无法发展或发展较慢,以至于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制造业区域差异。

已有的研究主要将上述差异归因于资本、技术或劳动力绝对和相对数量的不同(或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从劳动力质量角度研究的则较少。

实际上,尽管我国东部地区在资本、技术、劳动力绝对和相对数量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劳动力质量的优势却更为明显,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讲,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内因正是在于其对优质劳动力的强大吸引力,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才集聚优势。

为此,如果想取得制造业的区域均衡发展,就必须对劳动力质量进行研究,并通过改善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质量,弥补中西部地区软、硬件设施方面的不足,吸引东部地区乃至国外优势的资金、技术,进而为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拟运用理论的、经验的、实证的、历史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劳动力质量状况进行历史分析,通过考察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质量变化问题,对不同质劳动力进行区分,进而从劳动力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和制造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反作用两个方面,来分析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质量优化配置问题。

其中,前者的定性研究涉及劳动生产率,在职培训力度和培训机构变革,劳动力需求层次,外界激励机制,工作压力和工作懈怠,户籍制度,职工构成,受教育程度等八个方面;定量研究则分别就制造业整体和三大区域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产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

后者的定性研究涉及产业政策,制造业新型化,制造业区域发展差异,产业粘性,制造业组织社会化,国际化,就业带动效应,知识产权等八个方面;定量研究主要针对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行业工资离散和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

要实现制造业快速增长,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新型化、国际化的程度,防止制造业“悲惨增长”,提高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等目标,充分利用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发挥劳动力的质量比较优势。

为此,首先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体系,树立新型人才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与实际需求相吻合的劳动力人才;其次,应引入政府干预,纠正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价格对市场制度的偏离,加强监督和规范;再次,应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提升技术吸收和引进步伐,促进产业创新,利用新的比较优势代替原有单一的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最后,企业则应一方面根据劳动者的具体情况动态地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不断迎合劳动力不同时段、不同阶段的需要,以促进劳动力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利用人才集聚优势,提升本企业、本地区制造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5)何如海: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南京农业大学。

2006年

摘要:

工业化、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十分迅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城镇中的二三产业,农地非农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

但是,从中国特殊的人地关系出发来看,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远远小于农地非农化的速度,如何协调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尽快转移出去,又要进一步合理控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地非农化的速度,防止耕地过度损失,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虽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地非农化方面的研究很多,但主要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只是以理论的探讨为主,很少有学者通过数量和实证分析来探索这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关系问题,对于政府行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影响的研究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缺乏大样本的计量研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非农化影响因素或驱动力的研究,国内学者往往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多是孤立、分散的,缺乏可比性和系统性。

而且对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这些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几乎没有;由于缺乏实证研究的基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非农化的许多政策建议的科学合理性与可行性不强。

这导致我国当前的农地保护政策与劳动力政策完全脱节,城市与农村、人口与土地和谐发展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得到实现。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共有的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虽然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地非农化的历史背景与我国相比有很大差别,任何一种历史模式都不可能成为我国绝对模仿的样板,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却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

论文首先总结了代表性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过程、特征以及相应的农地保护调控措施等经验教训,对于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的我国大陆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国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论文系统地回顾了我国1978-2004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地非农化的变化趋势,为两者的关系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也为判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关系的阶段性变化提供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定量判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程度,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论文在理论上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性如何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有效可行的测算方法,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进行了初步测算。

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基本协调。

计算结果显示,1985-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度在时序上也表现出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协调度上升阶段(1985—1988)、协调度超常规变化阶段(1989-1991)、协调度变化趋缓阶段(1992-1996)和协调度趋向回落阶段(1997-2004)。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现状分析与协调度计算基础上,论文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制度政策和要素禀赋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了这些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非农化以及他们之间协调关系的影响,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估计在5%的水平上显著;二三产业比重增长速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系数估计在10%的水平上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系数估计在1%的水平上显著。

从劳动力就业政策和土地保护政策系数估计结果来看,1992年以来的城乡、区域自由就业政策的系数估计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很好地说明了城乡隔离制度的撤除、人口自由流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发展。

另外,1997年以来的土地保护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估计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当前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地非农化的速度过快。

通过以上研究,论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都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有效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

2、在系统协调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协调度评价理论和方法可以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并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3、实证研究表明,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性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间呈正比例关系,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呈负比例关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负比例关系。

4、市场化改革、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障碍的撤除以及土地产权制度尚不完善背景下的农地保护政策有利于促进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的提升。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协调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政策建议,包括适量释放农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等

 

中国知网:

采用主题途径得到的检索结果如下:

(1)ZhuXinsheng:

TheDegreeofFitnessBetween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LaborMarket:

Th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SouthernJiangsuProvince,ResearchinEducationalDevelopment,2010-19

Throughtheinvestigationofthedegreeoffitnessbetweentheprofessionalstructure,levelstructureanddevelopmentscaleofvocationaleducationandthestructureofindustry,thedevelopmentofsupportingindustry,thedemandfortheproductionpostsin3majorcitiesofSuzhou,WuxiandChangzhou,thepaperfindsthatthedevelopmentofregionalvocationaleducationshowsaclearpositivetrend.However,thescaleofdevelopmentinvocationaleducationisinsufficientandcan'tmeettheneed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andthefacilitiesforpracticeinthevocationalschoolsneedyettobeimproved.Therefore,thispaperproposestostrengthenthemonitoringofthelabormarket,torefinethelevelandprofessionalstructuresofthevocationaleducation,topromotethecooperationbetween

(2)WANGJin-ying,GUYao:

AnalysisontheSupplyandDemandRelationTrendoftheChineseLaborMarketintheFuture,PopulationJournal,2011-03

BythebriefanalysisaboutthelabormarketdemandandsupplyinChinaatpresent,weconcludefromthepointsoftheoryandpracticethattheLewis-turning-pointhasnotcomeyet.WiththesustainedeconomicgrowthofChina,therurallabordemandwillincreasecontinuallywhilethelaborsupplywilldecreasebecauseofthecontinuouslowerfertilityrate.Formakinganobjectiveconclusionaboutthelabo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