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9984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备考策略

一、运用三种学习策略夯实古诗基础知识。

  1.梳理知识

  以考纲规定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四个考点为主线,构建逐层分解的三级子母知识网(树)。

如“表达技巧”主要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第一级子母系统)。

修辞手法又分为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表现手法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衬托、对比等,构思技巧又分为卒章显志、首尾照应、起承转合、承上启下等(第二级子母系统)。

而借景抒情还可分为触景生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和移情于物等六个知识点(第三级子母系统)。

最后整理出第三级子母系统中各个知识点,并把知识点巩固在简练的古诗名句上,如以理解记忆《诗经•小雅•采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掌握“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两个概念。

  2.背诵积累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覆大舟也无力”,提高古诗鉴赏水平的关键是背诵积累古诗。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

“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

”可见只有平时不断背诵积累古诗,才能在比较阅读中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要熟背小学和初高中课程标准中必背古诗134篇(小学70篇,初中34篇,高中49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延伸阅读背诵一些课外经典篇目。

  3.学习借鉴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四本工具书既是高考命题人拟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提高考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必读书。

可从辞典中选读袁行霈、周啸天、刘学锴等专家通俗易懂的鉴赏文章,引领学生学习其中从每字、每句、每联、每层的微观角度赏析古诗的方法,这种以专家赏析文章引路示范的阅读方法,既可突破规范拟写答案语的难点,又可在不断积累古诗基础上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全面提升考生鉴赏水平。

  

二、运用阅读策略快速抓住文章主旨

  虽然命题材料都是考纲规定的“浅易的古代诗”,但解答高考古诗试题的瓶颈还是读不懂诗,可借助以下方法快速读懂全诗。

  1.熟悉作者

  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

“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王安石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在近五年考题中涉及较多,要熟悉其作品的主体风格及主流思想。

著名诗人的风格:

李白:

愤世嫉俗清新飘逸豪放洒脱

淡泊富贵傲视圣贤傲岸不羁,

炽烈奔放,怀才不遇;

杜甫:

忧国忧民沉郁顿挫广阔深厚

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张九龄:

委婉含蓄;

孟浩然:

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

恬淡含蓄,气韵生动(“诗中有画”),

闲适空寂;

王昌龄:

雄健浑厚情思婉约;

高适岑参:

雄浑质朴苍劲悲壮;

韦应物:

清新典雅;

韩愈:

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贾岛:

萧瑟悲愁;

李贺:

奇诡变幻忧郁激愤;

元稹:

艳丽浅近;

白居易:

平白清新雅俗共赏;

刘禹锡:

清俊明朗;

李商隐:

清丽俊逸;

杜牧:

豪迈俊爽遒劲峭拔,含蓄绰约;

温庭筠:

浓艳香软,清新疏朗;

李煜:

颓靡伤感,细腻感人;

欧阳修:

清丽明媚,语近情深;

范仲淹:

苍凉悲壮;

晏殊:

明朗疏淡;

苏轼:

雄健豪放,旷达高远;

柳永:

缠绵悱恻;

李清照:

婉转凄切,忧国伤时;

辛弃疾:

气势雄壮,报国无门;

杨万里:

新鲜活泼;

陆游:

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

气势雄浑,婉转悱恻;

姜夔:

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精心刻意;

陶渊明:

平淡淳厚,质朴凝练;

柳宗元:

明净简峭;

李贺:

奇崛冷艳,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陈子昂:

词意激昂,风格高峻;

王勃:

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

  2、读“题”

凡读诗,必须读全诗,即从题目入手,直到最后一个字,凡有注释的,包括注释在内。

事实上,许多读者,特别是中学生,尤其是面对考题上的诗,往往只记住诗句,而忘了题目。

殊不知,有些题目也是诗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丢了题目,等于给自己的理解设置了障碍,抛弃了对诗内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

例如,王维《过香积寺》,寺,特殊的地点,题目点明了地点,事情(“过”)。

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喜”)。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

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既明确了地点,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又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

3、识“人”

这里的“人”,指诗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诗词中的主体对象)三者。

凡诗文皆有叙述者,相对于文而言,对诗的叙述者的辨识,对理解诗的情感内容更加直接。

诗的“叙述”者有两种形式:

一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者以旁观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一是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

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为局外人,与诗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

例如,卢照邻的《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这首咏物诗,叙述者和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

叙述者是诗人,主体对象是池荷。

诗句是围绕主体对象展开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体对象允许的范围内的。

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读主体对象。

该诗写荷花的香艳,也写荷花担忧因秋风而过早的飘零。

只有解读了荷花的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诗人在诗中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情感。

又如李白的《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人与诗中的主体对象思妇也是分离的。

诗句都是扣紧思妇写,诗人渴望和平的愿望,是通过思妇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现出来的。

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叙述者往往和主体对象合二为一。

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陆游《书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等。

这些诗词,都直接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读诗,就是与诗人的直接对话。

读诗,不应忽略叙述者的立场,这对鉴赏诗不无帮助。

另一个识“人”的含义,指对作者的认识。

对作者的认识途径有二:

一是调动文学常识记忆库中的知识储备,二是借助现场的材料——诗词后面的注释。

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诗,因为有些诗,作者抒发的情感往往与他的背景有关。

4、辨“文”

所谓辨“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七类古诗,其抒发的情感是有规律可循的。

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田园诗抒发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表达对情人或亲人的依恋,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和祝愿;思乡诗表达客居他乡游子和远戍边关征人的思乡怀人;咏物诗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品格;咏史诗表达缅怀古代英雄、渴望建功立业之志,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抒发国土沦陷、山河易色的悲痛,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抨击昏庸腐朽统治集团。

(见资料《诗歌常见的内容主题分类》)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

例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

越王破吴凯旋,战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真是荣极盛极一时。

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较容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

柳永《雨霖铃》,当我们获知这是一首离别词之后,我们同样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它的情节:

一对恋人长亭惜别,他们缠绵留恋,无奈船夫催发,他们哽咽着离别,女主人公想象着情人的去处和途中的景况,并且设想自己日后生活的寂寞孤凄。

明白了词的情节,就能进一步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

又如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主体对象是“病牛”。

当我们辨清了“文”之后,它的情节就很清楚了:

病牛为人耕种,结果,他们收获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却筋疲力尽,无人为他的老病衰弱而伤感;然而,只要众生能够温饱,他甘心情愿让病弱的身躯倒卧在残阳里。

了解了情节之后,诗人的为民奉献的情怀也就从诗句中透露出来了。

辨“文”,对我们进一步赏读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5、看“注”

赏读诗歌,离不开注释。

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更具实用性。

它除了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外,还往往暗示诗的内容,或意境或其写作风格。

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拟题是阅读两首诗,一首是朱余庆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另一首是张籍的《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考试的第一题是:

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在这两诗后试题之前,命题者给出一个注:

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两首诗都用了“比”这种写法,如果没有这个注释,许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诗的内容,更谈不上回答准确了。

有了这个注释,就大大降低了答题的难度。

又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有一道题是: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同样,命题者对原诗给出了两个注释:

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

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有了这两个注释,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决心学习梅花凌寒独开的不屈的斗争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6.懂“诗家语”

  掌握了古诗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才能消除文字隔阂。

要积累熟记古诗中常出现的双音词,如“端居(闲居)、取次(随便)、若为(怎能)、阑干(纵横)、无那(无奈)”等。

因受平仄限制或表意需要古诗中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并常以“敢(怎敢)、肯(岂肯)、忍(怎忍)”等词表反问语气,解读时要有还原语序和补充字词的意识。

古诗常用借代、互文和互体修辞。

如今年江苏卷的第9题考查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就用了借代修辞,以妇女佩带的首饰“珠翠”指代宫女。

所谓“互体”是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如杜甫的《客至》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就是互体,意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7.抓情感语

  “情感语”是指古诗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

诗歌的标题不仅交待诗歌所咏对象和事件,还常以“怨、愤、哀、喜、别”等词语点明全诗感情基调和写作目的,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2005年全国卷Ⅱ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2007年重庆卷白居易的《惜牡丹花》等。

许多诗中常有“孤”、“独”、“悲”、“愁”等直接表露情感的诗眼,如2008年湖南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愁”字统摄全诗情感。

  8.把握结构

  高考所选古诗大多具有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的特点。

律诗一般分为两层,前两联是叙事写景,后两联是抒情言志。

词一般上阕叙事写景,下阕抒情言志,每阕内也是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

因此把握全诗主旨的捷径就是深入探究诗词中末几句含意。

最近五年中高考古诗试题中围绕古诗尾句(联)、词的下阕或每阕内末几句设计的分析情感的试题就有19道,今年分析诗中最后两句思想情感的试题就有5道。

如今年山东卷第14题中

(2)小题“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要求分析杜牧的《寄远》最后两句的思想情感,其答案是:

这两句写诗人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然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9.抓住意象

所谓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

世间物象无数,诗人选此舍彼,或舍此选彼,完全是根据创作时内心情感和表达志趣的需要。

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导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会选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

例如,同是咏蝉,虞世南写:

“垂绥饮清露”、“居高声自远”。

骆宾王却说: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两位诗人都选取了露水和声响两个客观物象,但因为当时诗人的处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区别。

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风雅自许,自负才华;骆宾王无辜遭诬身陷囹圄,含冤莫白。

所以在诗中的意象完全不同:

一是“清露”“声远”;一是“露重”“响沉”。

又如,同是月,不同诗人笔下的意象也不同。

王维说“明月松涧照”,刘禹锡感慨“淮水东边旧时月”,柳永却道“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里“明月”、“旧时月”、“残月”、“月满”,都是根据诗人当时的心境选取的不同意象,传达的是诗人的情感志趣。

另外,有些意象,还有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们的意义较为固定。

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梧桐象征凄凉和悲伤,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等等。

如果,我们懂得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有较大的助益。

就考试答题来说,帮助更大。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杨柳”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那么,解题就变得容易了。

意象,承载着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

我们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细品味意象和意象的含义。

  古诗中有许多具有固定象征义的意象。

孤蓬、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杨柳、芳草、鸿雁、杜鹃等表达思乡怀人,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美人迟暮,梅花、菊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君子,等等。

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即可管中窥豹,见微知著,把握全诗抒发的情思。

(见资料《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集锦》)

10、味“意境”

意境,是择取的意象与灌注诗人情感的氛围共同营造的境界。

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

解读意境,就能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

例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前三联选取十二个意象:

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莲动、渔舟。

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纯朴的生活环境,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田园生活的意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的放弃。

杜甫《登高》前两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两联八个意象,展现了一幅深远空旷的深秋图景,与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共同营造了沉郁、苍凉、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那种忧时伤世,感怀自身飘零的深广无极的情怀。

意境,离不开情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解读意境要从景入手,入景而悟情。

例如,杜甫《江汉》的颔联和颈联: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我们从“片云”和“孤月”入手,可以从它的无依孤独中把握诗的凄凉意境,悟得诗人孤苦无助的苍凉心境。

从“落日”“秋风”中,可以体验到景物的壮阔境界,从而感受到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情怀。

意境的营造,是心与物的融合。

解读意境,就能解读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诗人在这里营造的正是景与情会,心与物融,共同营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凉孤独、愁怨难眠的形象。

    11.以诗解诗

  “以诗解诗”就是借助已掌握的古诗来解读未知新诗的阅读方法,即利用自己积累的古诗与要求分析古诗之间在意象、意境、手法、构思和情感等各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进行类比联想或相关联想,来突破分析未知古诗的难点。

古诗积累越多则触发的联想越丰富,那么对未知古诗理解的就越深入透彻。

  

三、运用三种答题策略科学规范做答。

  写好高考古诗试题的答案语是决定最终得分高低的关键环节,许多考生都是因写不好分析语而丢分,应按以下方法写出规范答案语:

  1.运用诗歌术语写准总括语

  高考古诗试题的答案语应按“总括语→分析语”总分格式表述。

总括语是指答案语中用古诗术语概括古诗在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等某个方面特点的总结部分。

要准确理解并熟记答题所需的各种鉴赏术语。

表现手法术语有: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侧面烘托、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卒章显志、起承转合、承上启下、首尾照应、比兴、象征、双关、衬托、烘托、渲染、用典、叠词、互文、想象、联想、铺垫、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褒有贬、以乐景写哀情等.

(详见资料:

《高考复习古典诗词艺术手法赏析36法》及《现代文阅读答题术语》)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用典等等。

(参见《现代文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描写对象:

人物、环境、场面、细节;描写方式: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借境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借古讽今)、议论、说明

情感术语有:

欢快、愉悦、激动、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忧愁、寂寞、伤感、惆怅、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热爱自然、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消极、积极、朴实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傲岸不羁、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美人迟暮、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对统治者的愤怒、面对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怀才不遇的愁苦、寄情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历经磨难、坚持追求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转战沙场、舍身保国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孤傲高洁、坚持操守、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送别友人、思念故乡反对征伐、同情疾苦、重情重义、儿女情长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等。

语言的特色术语:

质朴、淡雅、自然、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雄浑、准确、生动、形象、沉郁顿挫、清新明快、平淡有趣、浓墨重彩、艳丽多彩、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自然宏丽、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含蓄隽永、朴实无华、淡雅含蓄、通俗生动、低回婉转、清而不淡,秀而不媚、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炼、平淡无奇、质朴清新、词藻华丽、明白通畅、沉郁顿挫等。

效果术语有:

异曲同工、画龙点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耐人寻味、言尽旨远、意味隽永、意在言外、意境高远等。

富有哲理、淋漓尽致、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运用两种格式写细分析语

  分析语是指答案语中结合诗句具体赏析部分,即结合诗句分析来阐明总括语中诗歌术语的内涵。

如果总括语中用了术语“借景抒情”,那么分析语中就要相应结合诗句分析出何景、何情、景与情何关系三个要点。

分析语有诠注式和穿插式两种写作模式。

诠注式是对诗句意思进行简洁解释说明。

穿插式是从诗中筛选出答题所需的关键词语穿插在自己的答题语中。

如今年湖南卷第14题

(1)小题在分析元好问词中情感时就用了穿插式——元词之情趣:

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了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词语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情绪。

还可运用一些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格式提高分析语准确性,如分析借景抒情手法时,可依照“借助……的描写,营造了……氛围,表达了……情感”格式(三处省略号的内容依次是诗中各个意象、意境特征术语、思想感情术语)拟写答案语。

  3.依照不同题型写全各要点

  在具体解答分析意象、分析意境、分析炼字、分析手法、分析情感等五种高考古诗鉴赏题时,可将“总括语→分析语”的答案再分解成“指→析→点”三大步,“指”就是总括语,“析”和“点”就是分析语。

分析意象题按照“指出意象→分析特征→点明情感”格式表述,分析意境题按照“概括特征→描术画面→点出情感”格式表述,分析炼字题按照“指出炼字→分析含义→点明情感”格式表述,分析手法题按照“指出手法→分析运用→点明情感”格式表述。

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性,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

“诗者,根情。

”所以解答各种古诗鉴赏题的最后一步都要点明情感。

  总之,在积累背诵古诗基础上引领学生品词析句地深入解读,这是提升高考古诗鉴赏复习效果的关键和根本,须知解题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厚积”才“薄发”,“腹有诗书技自高”。

四、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模式:

设问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范式

考题直击

答案解析角度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

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

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

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