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9726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高考专题练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题组一 教材回扣]

1.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⑨履至尊而制六合 ⑩而母立于兹

A.①⑩/②④/③⑤/⑥/⑦/⑧⑨

B.①⑩/②④/③⑤/⑦/⑥⑧⑨

C.①⑩/②④⑧/③⑤/⑦/⑥⑨

D.①⑩/②④/③⑤⑦/⑥/⑧⑨

解析:

①⑩代词;②④表并列;③⑤表假设;⑥表修饰;⑦表转折;⑧⑨表承接。

答案:

A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以”,因,介词。

A项“于”,从,介词/表被动,介词;B项“虽”,虽然,连词/即使,连词;C项“而”,可是,转折连词/因而,因果连词。

答案:

D

3.对下列句子中“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

“乎”常见的用法因位置不同而不同:

用在句中相当于“于”,作介词;用在形容词后,作词尾;用在句末,表某种语气,作助词。

①中相当于“于”“比”的意思,介词;②表疑问语气,助词;③表揣测语气,助词;④作形容词“浩浩”的词尾。

答案: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C项,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所存,即存在的地方;所欣,即欣喜的地方(景观)。

A项,若:

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与:

连词,和/介词,同;D项,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代词,他(师)。

答案:

C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就或那么。

A项,也:

语气助词,加强判断语气/语气助词,表感叹;B项,因:

介词,因为,由于/连词,因为,由于;C项,何:

副词,多么/代词,哪里。

答案:

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A项,乃:

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判断,为、是;B项,且:

连词,尚且/副词,将要;C项,者: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引进时间、地点;B项,以:

介词,“用……身份”/介词,因为、由于;C项,为:

介词,被/介词,为了;D项,之:

代词,代虫/指示代词,这。

答案:

A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如今人方为①刀俎,我为②鱼肉,何辞为③

(2)同是被逼迫,君尔④妾亦然⑤

(3)且焉⑥置土石

(4)彼有人焉⑦,未可图也

A.①和②同为动词,是,作为

B.③为介词,何……为,即为何

C.④和⑤同为指示代词,这样

D.⑥和⑦同为兼词,意义不同

解析:

①②动词,是;③固定句式“何……为”,“为”,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④⑤代词,这,这样;⑥兼词,在哪里;⑦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

里。

答案:

B

[题组二 片断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C.其词有“瑰伟之文……”D.乐其林泉之胜

解析:

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项,指示代词,那。

答案:

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句中语气停顿。

答案:

D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

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写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起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

“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

“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

[注]①乡校:

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

名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

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1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

D项与例句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比”。

答案:

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

“把乡校毁了,怎么样?

”子产说:

“为什么毁掉?

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

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

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面的短文中共有十二个“其”字,并已给它们编上了号码。

请你先仔细辨析它们各自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将它们的号码分别填入与该“其”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例句后的括号中。

狐谓狼曰:

“羊肉其①鲜乎!

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

“其⑤如猛犬何?

”狐闻于犬曰:

“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

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

”犬笑曰:

“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

”护羊愈谨。

狐与狼愤然而去。

13.例句:

(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

(2)此皆言其可目者(  )

(3)狼曰:

“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

”(  )

(4)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

(5)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8)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9)其皆出于此乎(  )

(10)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11)其如土石何(  )

解析:

例句中的“其”的意义依次是:

它的、它、其中的、那、难道、自己的、一定、如果、大概、是……还是、不译。

答案:

(1)⑥ 

(2)⑨ (3)③ (4)⑩ (5)⑫ (6)④ (7)⑪ (8)② (9)① (10)⑦⑧ (11)⑤

参考译文:

狐狸对狼说:

“羊肉大概是很鲜美的吧!

你如果有这种欲望,不妨从羊群中叼一只来吃,也好一饱你自己的口福。

”狼说:

“那把凶猛的牧羊犬怎么办呢?

”狐狸挑拨牧羊犬说:

“羊多次咒骂你,它的话不堪入耳,你却一点也不发火,是没有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

等它嬉戏追逐的时候,我愿意为你洗尽那耻辱。

你一定要答应这件事!

”牧羊犬笑着说:

“欲加之罪,难道还找不到理由吗?

”牧羊犬保护羊群更加小心谨慎了。

狐狸与狼气愤地离开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选自《山海经》)

14.与例句中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A.家祭无忘告乃翁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此乃勇士也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

例句中“乃”是副词,于是,就;A.代词,你的;B.就;C.判断词“是”;D.副词,竟然。

答案:

B

参考译文:

洪水滔天,鲧偷天帝的神土来阻挡洪水,没有等待天帝的命令。

天帝派天神祝融在羽山郊外杀了鲧。

鲧从肚子里生儿子禹。

天帝于是命令大禹最后铺土来安定全国土地。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②、蒲将军③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④,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⑤,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⑥,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⑦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⑧,莫敢纵⑨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⑩,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

[注] ①卿子冠军,叫宋义,在项梁死后,他曾是楚的上将军(全军总司令);对救赵的态度犹疑,被项羽杀死。

②当阳君,就是黥布(也叫英布),后来归了刘邦,被封为淮南王;最后被刘邦杀死。

③蒲将军,他与当阳君当时都是项羽的部下。

④釜甑,炊具。

釜(fǔ),锅。

甑(zènɡ),陶制的蒸饭用具。

⑤王离,与下文的苏角、涉间,全是章邯的部下。

⑥甬道,通道。

章邯为了把粮草顺利地运输到前线,筑成一道两边有墙壁拦护的通道。

⑦冠(ɡuàn),居第一位。

⑧壁,营垒。

⑨纵,放出来。

⑩辕门,古代军营的大门,把两辆车的车辕对着竖立起来,人从下面进去。

15.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绝其甬道,大破之

(2)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3)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4)无不膝行而前

答案:

(1)之:

代词,秦军 

(2)以:

连词,来 (3)由是:

从此 由,介词,从;是,代词,这 (4)而:

连词,表修饰

参考译文:

项羽杀掉卿子冠军宋义,威风震动楚国,声名远扬诸侯。

之后,他就派遣当阳君、蒲将军带领二万战士渡过黄河,前去援救钜鹿。

当阳君、蒲将军取得的胜利不大,陈余又派人来请求增兵。

项羽就率领全军,渡过黄河。

过河以后,项羽下令把所有的船只沉没,把锅笼砸烂,把房舍烧毁,只带着三天的粮食,向战士们表明:

这一去只有决一死战,没有一点要活着回来的意思。

到了前线,就把王离所率领的秦军包围,然后向秦军发起进攻,连着打了好几仗,断绝了秦军输送军粮的通道,终于大败秦军,杀死了苏角,活捉了王离。

涉间不投降,自个儿烧死了。

这个时候,楚的军队和各个诸侯的军队比较起来,是最为强大的了。

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军,在钜鹿城下扎了十多座营垒,但是,没有一座营垒中的将领敢放出他的战士与秦军交战。

到楚军进军秦军的时候,各诸侯军的将领,都站在自己的营墙上瞭望。

楚军的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他们呼喊冲杀的声音,震天动地,诸侯军的官兵,没有一个不惊恐战栗的。

打败秦军以后,项羽召见了各诸侯军的将领。

这些将领在进入项羽的辕门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是双膝落地、跪着往前爬的,谁也不敢抬头望项羽一眼。

从此,项羽才开始做了诸侯的上将军,各个诸侯,都归他统辖。

[题组三 整体训练]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潜,冀州衡水人。

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

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

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

又从征范阳,先至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

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

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候。

上对枢密言:

“潜从行有劳,赏薄。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

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

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铁棰,争欲奋击。

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

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

廷召等怒,因诟潜曰:

“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

”潜不能答。

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

“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

”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

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

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

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

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

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

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

五年,会赦,徙汝州。

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

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

久之,判左金吾街仗。

天禧元年,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      凡:

总共

B.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洎:

等到

C.潜又抑而不闻闻:

听见

D.上贷其死贷:

宽恕

解析:

C项,闻:

使……听到。

这里是说“不让皇帝知道”,就是说傅潜不上奏。

答案:

C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前者为动词,担任;后者为介词,表被动。

B项,前者为副词,于是,就;后者为动词,依靠,凭借。

C项,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后者为连词,表并列。

D项,均为代词,他的。

答案:

D

18.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傅潜“畏懦无方略”的一组是(  )

①一日,再中流矢

②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

③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

④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

⑤仍许出兵为援

⑥潜卒逗遛不发

A.①②③B.②④⑥

C.③④⑤D.②③⑥

解析:

句①是说傅潜战斗中负伤。

句④是傅潜不得已而为的事。

句⑤是傅潜的假承诺。

利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D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

B.契丹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

C.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回到朝廷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

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都被没收。

解析:

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到了皇帝御驾亲征的暂居之地,而非“朝廷”。

答案:

C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

译文:

(2)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

译文:

答案:

(1)傅潜胆怯软弱毫无计策,闭门自守,将士们有请战的,他就恶语相加。

(2)皇帝驻扎在大名而边境的捷报不到,且诸将多次请求增加兵力,傅潜就是不予发兵。

参考译文:

傅潜,冀州衡水人。

太宗在王府时,将其召到身边予以安置。

太宗即位,傅潜隶属于殿前左班,三次升迁官至东西班指挥使。

出征太原时,一天之内,两次被流箭射中。

又随从太宗征讨范阳,先到涿州,与契丹交战,生擒其五百多人。

第二天,皇帝路过此地,见到遍地都是堆积的尸体和遗弃的武器,大为赞叹。

回师之后,(傅潜)被提拔为内殿直都虞候。

皇帝对枢密使说:

“傅潜随行出征多有功劳,奖赏不够。

真宗即位后,傅潜任忠武军节度使,数月后被召回。

咸平二年,又出任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

契丹大举入侵,边境城堡全都疾速传送告急文书,傅潜部下共有八万步兵骑兵,全都自行准备铁、铁棰,争着想要奋力出击。

傅潜胆怯软弱毫无计策,闭门自守,将士们有请战的,他就恶语相加。

朝廷多次派遣使臣从小路走,督促他出兵,会同各路兵马合击。

范廷召、桑赞、秦翰也多次催促他,傅潜一概不听。

范廷召等人发怒,就羞辱他说:

“您怯懦得竟然不如一个老太婆啊!

”傅潜无言以对。

都钤辖张昭允又屡次劝说傅潜,傅潜笑着说:

“贼兵势力这样强大,我同他们较量,正是挫我的锐气罢了。

”然而不得已,分派骑兵八千、步兵两千交给范廷召等人,在高阳关迎击契丹,并许诺出兵支援。

等到范廷召等人与契丹浴血奋战的时候,傅潜却没有来。

等到皇帝将要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从大名领军前行赴镇、定与傅潜会合。

傅潜最终拖延(时日)不发兵,致使敌骑进犯德、棣,渡过黄河直奔淄、齐,劫掠百姓,焚烧房屋。

皇帝驻扎在大名而边境的捷报不到,且诸将多次请求增加兵力,傅潜就是不予发兵,有作战得胜者,傅潜又压着不予上奏。

皇帝因此而大怒,就派高琼单骑到军中取代他,命令傅潜前往皇帝所在地。

(当他)到达后,就将他交给御史府,命令钱若水一同审查核实罪状,一个晚上判罪定案。

百官认为依法当判斩首,随驾群臣多呈进奏章请求诛杀他,皇帝赦免其死罪,下诏书削夺傅潜的官职爵位,连同他的家眷亲属长期流放到房州。

傅潜的儿子内殿崇班从范也被削去官籍随父流放房州,并被没收所有资产。

咸平五年,赶上大赦,迁徙汝州。

景德初年,起用为汝州团练副使,改任左千牛卫上将军,管理洛阳。

大中祥符四年,皇帝西巡到洛阳,就让他随驾回京,任他为左监门大将军,归还其宅第。

后来,兼左金吾街仗。

天禧元年,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