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9589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必修2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必修2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必修2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必修2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docx

《必修2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docx

必修2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

2011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真题汇编

必修二专题一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右图所示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

A.西汉B.东汉

C.秦朝D.春秋战国

2、电视剧《大汉天子》是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3.(2007年江苏会考13题)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B.小农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

4.(2008年6月福建会考13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商品经济发达

C.自耕农经济脆弱          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5.(2008年江苏会考13题)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6.(2008年山东会考9题)《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

A.提倡商品经济B.要求贤者舍本逐末

C.认为工商并重D.强调重农抑商

7.(2009年浙江会考15题)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井渠

8.(2009年广东会考17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全部销往海外  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质量普遍不高  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二、非选择题

9.(2009年山东会考2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

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织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

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

此后,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包括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

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并简要分析古代中国在东西方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6分)

(3)中、西交流在古代和近代有何本质区别?

各产生了怎样的直接影响?

(4分)

 

必修二专题二

一、选择题

1.(2008年1月福建会考15题)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较早解体的地区是

A.黄河、长江流域B.中西部地区C.北京、西安等大城市D.东南沿海地区

2.(2008年海南会考11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新出现的经济形态有

①自然经济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以下是民国初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

家)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条件是:

A.奖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提倡国货运动的掀起  D.欧洲列强对华侵略的放松

4.(2007年江苏会考15题)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陈启源(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D.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5.(2008年江苏会考14题)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

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2008浙江会考8题)图3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某商标图片,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A.民族工业产生于火柴业B.民国初期诞生了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实业救国思想D.中国火柴工业技术水平世界第一

二、非选择题

7.(2009年6月福建会考33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近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

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

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材料二 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1)毛泽东曾说过:

“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

(2分)

(2)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张謇考中状元却弃官办实业,你对此有何感想?

(2分)

(3)“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难以实现。

根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4分)

 

必修二专题三

一、选择题

1.毛泽东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改变这个现象是在完成后

A.一五计划B.土地改革C.三大改造D.新中国成立

2.(2008年江苏会考15题)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中外合资B.承包经济(承包责任制)C.私有化D.公私合营

3.(2009年广东会考10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1954年宪法的颁布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4、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

“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

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

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文中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抗美援朝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大跃进时期

5.图片承载着历史,它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征。

下列图片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合作社的农民②全民炼钢铁③走进新时代④“东方红”1号

A.①②④③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6.(2008年1月宁夏会考8题)提出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2009年江苏会考题)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8.(2009年山东会考8题)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许多春联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判断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

9.(2008年江苏会考17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D.内地的开放

10.(2008年6月福建会考14题)“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开展“大跃进”运动

二、非选择题

1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

申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

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分)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

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4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

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1分)

 

必修二专题四

一、选择题

1.(2009年广东会考28题)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A.中山装B.四合院C.西装D.花轿

2.(2008年7月宁夏会考12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

民国初年开始出现的生活习俗和新风尚有

A.城市男子穿着西装、女子披着婚纱举行婚礼B.人们乘火车到宁夏旅行

C.妇女以缠足为美、人们见面向长辈行跪拜礼D.家境富裕的人以吃西餐为时尚

3、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已经开始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

4、“新礼服兴,领袍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5.(2009年浙江会考20题)假如某人在l912年从杭州到广州游玩,下列各项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A.买一套西装穿上B.到西餐馆就餐C.乘民用飞机到广州D.骑自行车看风景

6.(2008浙江会考9题)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该诗反映了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7.(2009年福建会考16题)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这条电报线架设于

A.北京     B.台湾     C.山东     D.新疆

8.(2009年江苏会考题)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

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9、观察下列几幅图片,当时中国老百姓知道这些事件主要是通过

A.电视B.电影C.报纸D.互联网

必修二专题五

一、选择题

1.(2008年1月宁夏会考11题)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

A.哥伦布   B.麦哲伦    C.迪亚士   D.达·伽马

 

2.(2009年1月福建会考16题)民以食为天。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能够传遍世界,主要得益于

A.郑和下西洋B.工业革命C.新航路开辟D.宗教改革

3.(2009年6月福建会考17题)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文中“地理大发现”指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扩展C.丝绸之路的开辟   D.经济全球化趋势

4.(2008年山东会考10题)17世纪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欧洲国家是

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D.英国

5、15—18世纪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包括:

①开展工业革命②殖民扩张③殖民掠夺④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6.(2009年山东会考10题)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纺织机械不同B.生产方式不同C.主要动力不同D.交通工具不同

7.(2008年山东会考11题)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可以坐火车外出旅游B.汽车成为人们的交通工具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手机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8、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

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A.哈格里夫斯史蒂芬孙卡尔·本茨B.人工动力蒸汽动力燃油动力

C.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D.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9.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A.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普及B.垄断组织形成并迅速发展

C.自由资本主义发展D.福利制度国家在欧美大量出现

10.(2009年广东会考49题)“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B.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D.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

11.(2008年江苏会考38题)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

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

请写出开辟新航路的两位著名航海家。

(2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分)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在跨越。

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4分)

 

(3)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分)

 

必修二专题六

一、选择题

1.(2008年海南会考10题)“梅隆拉响警笛,胡佛敲起警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冲。

”这首流传于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美国民谣描绘的是

A.华尔街股市暴涨B.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C.经济危机爆发D.美国经济繁荣

2.(2009年6月福建会考18题)历史照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呈现历史的真实。

图4中不能反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情况的是

黑色星期四的纽约华尔街 等待求职的失业者 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 美国汽车工人罢工

A         B         C       D

3.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B调整农业C调整工业D举办公共工程

4.(2008年1月福建会考17题)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给美国开出的“药方”是

A.继续推行自由放任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D.推行福利政策

5.(2009年广东会考51题)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6.1932年,胡佛在总统大选中被罗斯福击败而落选,实际上表明

A.胡佛的个人魅力和执政才能远远低于罗斯福

B.干涉经济自由,损害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很难在美国政治上有所作为的

C.经济大危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胡佛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造成的

D.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不能发挥其经济调节作用,遭到人们的抛弃

7.(2008年7月宁夏会考13题)下列对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正确表述是

A.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B.经济恢复的同时,也加剧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C.使美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D.使美国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8.(2009年山东会考12题)20世纪50至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是

A.奉行自由放任政策B.普遍实施政府干预C.实行计划经济D.倡导“新经济”

9.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其主要目的在于

A.刺激社会消费B.改善劳资关系C.缓和社会矛盾D.重塑政府形象

10.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主要是

A.公民都养成懒惰的习惯B.政府财政不堪重负,赤字严重

C.垄断资产阶级普遍不满D.造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1.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

三则材料均反映出下列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A.福利国家制度B.第三产业C.经济全球化D.知识经济(新经济)

二、非选择题

美国人被迫廉价出售私人汽车   美国20世纪30年代华盛顿的失业工人聚居区“胡佛村”

12.(2008年1月宁夏会考25题)下列图片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景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图片反映美国经济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简述其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影响。

(5分)

(2)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与美国传统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

(5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3分)

 

必修二专题七

一、选择题

1.(2007年江苏会考22题)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2.(2009年6月福建会考19题)阅读下表,1920-1925年苏俄(苏联)农业总产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13-1925年俄国农业总产值情况表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十月革命的胜利

C.赫鲁晓夫改革的推动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推动

3.(2008年7月宁夏会考14题)苏联成立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赫鲁晓夫改革

4.(2009年山东会考11题)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经济出现重大滑坡

C.国民经济均衡发展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5.(2009年广东会考23题)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苏联改革的领导人是

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6.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7.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8.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9.有学者提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二、非选择题

10、.20世纪30—70年代以来,面对社会的动荡或剧变,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都相继进行了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一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4分)

 

(2)正当西方世界在20世纪30年代陷入大危机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却一枝独秀。

为此,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采取了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