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917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精.docx

《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精.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精.docx

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精

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

 

各位来宾:

上午好!

在这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活力的初春时节,很高兴参加“2004年北京银行业发展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银行业“联合、重组、发展”这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的任务还远未结束。

我国的银行体系,尤其是占据银行业主体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根本问题是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加快,面对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的紧迫形势,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银行业的问题,成为我们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

而银行间的联合与重组,则是改善我国银行业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

下面,我就银行重组与治理结构改善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治理结构不合理是我国银行业存在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监督控制的制度安排,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多项改革中取得了进展,但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突破不大,影响了银行的经营绩效和竞争能力,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

  1、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虚置

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就其历史演进看,经历了单一产权结构到多元产权结构的变迁过程。

股份制作为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国际上大多数银行的组织形式。

其主要优点在于通过引入多元产权主体,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密的制衡机制,保证银行的健康发展。

而在我国目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仍存在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主体虚置的问题。

从国有商业银行看,国家作为其唯一出资人,拥有完全产权,国有商业银行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却没有能够完全代表国家管理国有银行产权的人格化主体,所有者不能有效地行使和转让剩余所有权,对经营者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有效有约束机制,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相容。

同时,所有者虚置,也造成产权关系模糊,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难以保障,容易受到行政干预,损害银行的经济利益。

股份制商业银行虽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有的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在产权关系上实现了多元化,但绝大数银行都是由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并没有完全解决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缺位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与国有商业银行同样的问题。

2、内部控制薄弱,存在较大风险

 所有者缺位,产权关系模糊,使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高,缺乏有效制衡机制,所有者难以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易引致银行内部控制薄弱,代理问题严重,产生“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治理结构下,我国银行目前实行的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也使内部控制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

我国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体制,除所有者与总行经营管理者是委托代理关系,上级行和下级行之间通过层层授权经营方式,也形成了多层次的代理关系,层次越多,代理链越长,信息不对称就越严重,上级行的控制力越弱。

国有银行是典型的多级委托代理组织,很容易引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近年来银行业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贷款”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引致的代理问题,也是形成的银行风险主要原因。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项调查,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不稳健的主要原因。

3、资本充足率不高,发展动力不足

治理结构不完善,一方面造成产权结构单一,使我国银行缺乏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另一方面给银行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损失和风险,侵蚀了银行本来就较微薄的利润。

受这两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整体的资本充足率不高。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按中国现行标准,不考虑拨备等因素,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只有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达到了8%,其余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未达到8%的要求。

而根据2003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进行的排名显示,世界前10大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1.37%,其中最高的汇丰控股,资本充足率达到13.3%。

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29%,虽然以一级资本排名,中、工、农、建四大银行分别名列第15、16、25、37位,但是即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情况较好的中国银行,其资本充足率也仅分别是8.15%,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7.25%,虽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远远低于国际大银行的平均水平,也不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资本充足与否不仅是银行信用之本,而且也是银行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资本充足率不足势必会削弱银行发展的动力。

2002年国内银行与世界前10大主要银行经营绩效比较(%)

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比率

资本回报率

资产回报率

花旗银行

11.25

1.85

38.8

2.08

美洲银行

12.43

1.56

30.6

1.97

汇丰控股

13.3

2.99

24.8

1.27

世界前10大银行平均

11.37

3.3

n.a

n.a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

6.29

23.5

4.33

0.19

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

7.25

9.77

11.3

0.47

资源来源:

根据2003年7月英国《银行家》及2003年《中国金融年鉴》整理。

4、经营绩效不高,竞争能力不强

由于决策机制的不合理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银行业经营绩效不高。

一是不良资产比率仍很高,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平均比率为23.5%,而世界前10大银行平均水平仅为3.35%,其中不良资产比率最低的美洲银行仅为1.56%,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虽比国有商业银行低,但仍高于世界先进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水平。

2003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比率虽有较大下降,其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为20.4%,股份制商业银行为6.5%,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是盈利水平低,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平均回报率分别为4.33%和11.3%,而同期花旗银行资本回报率高达38.8%,如果考虑到我国银行业普遍资本不足情况,则资本盈利水平差距更大。

资产回报率也同样反映这种情况。

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尽管近几年来各银行机构都在强调金融创新,突出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与营销战略。

但是,从目前金融服务供给的实际情况看,各家银行市场定位基本趋同,金融产品开发大同小异,基本都处于表面层次。

银行业务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领域,目前贷款业务收入占我国银行盈利的90%左右,非贷款收入不足10%,而国外大银行非贷款业务收入已超过60%,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银行业的重组是改善我国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

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北京市在今年底将放开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到2006年我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

届时,我国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

如果在全面开放国内市场之前,不能迅速改善我国银行治理结构,提高银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我国银行业将受到巨大冲击。

从国际经验看,重组是改善治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国际上不少银行通过不断进行联合与重组,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了业务、市场和机构的扩张。

据有关资料显示,十国集团(G10)国家和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1996—2001年间共发生3200余起并购重组事件,涉及金额高达1.3万亿美元,几乎是1990—1995年的近5倍,其中,银行间的重组占所有重组活动的60%以上,占总金额的70%以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国银行应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模式,通过大力进行联合重组,改善治理结构,努力提高竞争力。

1、银行重组可以改善我国银行产权结构单一状况,建立稳定的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

由于我国银行业股权结构较为单一,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占了绝大部分,但控股股东囿于财力,难以按照银行发展的客观需求,进行可持续的资本金补充,使得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资本金不足的尴尬局面。

通过银行重组,以转让股权或者是扩大股本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吸引投资者或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募集股本,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银行重组。

引入多元产权主体,吸引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形成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其他法人股、自然人股、外资股等多种形式的产权主体,实现银行资本的社会化,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改善银行股权单一的局面,不断优化银行的股权结构,建立稳定的银行资本补充机制,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资本实力。

加大技术和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服务水平,形成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同时,银行重组后,以股权为纽带和桥梁,形成股东之间更紧密的联系,有利于扩大银行的客户基础,建立广泛的营销网络,使重组后的银行在市场、客户资源等方面也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2、银行重组可以有效缓解所有者缺位问题,建立有效制衡机制

银行重组的意义不仅限于改善银行产权结构单一,扩大资本,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制衡机制失效,内部控制薄弱,风险隐患较大的问题。

通过重组,按照建立规范化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引进多元产权主体,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的组织结构和恰当的制衡机制,确保各方独立运作、有效制衡。

这样的分权制衡的原则,有效控制各方权利,即防止滥用权利,同时又确保各方权利在一定范围内独立行使,互不干扰。

从银行重组的发展趋势看,通过市场机制应是银行重组的方向,目前,国内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深圳发展银行一家发展到浦发、民生、招商和华夏等五家,外资参股也逐渐增多,如国际金融公司参股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和民生银行;花旗银行参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等。

这些国际大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都是资本实力雄厚、有着丰富金融经验的大型国际金融机构,他们参与我国银行的资本重组,必将其依照国际通行惯例运作的先进的公司治理理念引入我国的银行业,从而使我国银行业的决策、监督和执行更加符合国际规则和市场机制的要求。

3、银行重组可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双向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能促使代理人(经营者)去创造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代理人(经营者)自我控制风险。

目前,我国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激励机制不完善,经理层和员工的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事前确定,与业绩水平的相关程度低。

由于经理层无需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这就很难保证在这种激励机制下的经理人员会努力工作。

通过银行的联合与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我国银行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治理结构框架,对经理人员的选择与监督方面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运用市场化的标准进行,并将根据市场机制的要求确立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例如,可以通过银行股票期权、与业绩挂钩的奖金、递延性奖金支付等等灵活的薪酬激励方式,激发经理人员充分发挥本身的经营管理才能,为银行创造利润;同时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一系列正式机构加大对经营结果的监控、考察和评估,促使经理人员对自己的经营行为承担必要的责任。

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我国银行将更多地吸引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这是我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

4、银行重组可以提高银行经营绩效,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通过银行联合与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我国的银行将更多地受到投资者和市场的压力。

一方面有效公司治理结构,使银行产权人更加关心银行的经营效益,形成内部压力,促使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我国银行的重组带来了新的投资者和外部的监督,对银行的信息和经营情况的披露要求更高,银行股票价格的上下波动直接反映了银行经营状况的好坏。

这样,从市场的角度对我国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形成外部市场压力。

内外压力促使银行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积极拓展业务,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优化业务组合,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资产,改善经营绩效,增加对投资者的回报。

同时,由于我国银行业一直发挥着金融资源配置的主渠道作用,目前银行贷款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90%以上,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以及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满足经济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三、促进我国银行重组的几点建议

今年1月6日,国务院决定以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入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补充其资本金,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

上市并不是最终目的,如何通过资本市场进行重组,改善其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才是此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题中之义。

银行联合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是一个动态化、不断推进的过程。

为了促进我国银行业重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认真研究银行业重组的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银行重组必将在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重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方式和内容亦将呈现多样化,涉及到利益主体越来越多。

因此,认真研究银行业重组规划,确立重组的方式、步骤、配套措施和长短目标,加强对银行重组指导和协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在制定银行重组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约束条件,同时也要考虑我国加入WTO和金融全球化后新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认真借鉴国际经验。

在银行重组过程中,应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进行机构的联合重组,进一步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内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的重组,在WTO的原则下,允许外资银行参与我国银行业重组。

通过重组,在达到降低委托代理成本、保持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的同时,对现有银行体制、组织结构体系和市场运作进行较大规模的变革,以形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竞争高效、管理先进服务和效益良好的银行体系,全面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2、确保银行重组过程中的金融稳定

银行联合重组,必将会给金融市场规模和结构发生一定的影响,银行的目标函数、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也会出现新的变化,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关联交易也将增加。

这一切都将会给银行业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由于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各类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金融市场也由此表现得越来越脆弱,金融风险的扩散效应和传染效应越来越严重。

因此,需要加强对银行重组的全面评估和动态监测,及时建立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模型,加强对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要进一步加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等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监测,密切关注各层次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渠道、有关政策和风险控制措施,为我国银行业的重组提供一个良好的、相对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

3、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为银行重组创造条件

银行重组是一个非常系统复杂的过程,它涉及法律、税收、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这要求政府部各部门的协调合作。

国际银行重组经验表明,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将有利于微观金融机构的良好运行,而微观的银行监管等方面的信息将更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

因此,应加强中央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密切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为银行重组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金融主管部门还要加强与和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法律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在银行业重组的总体规划、税收、法律安排等方面,减少银行重组中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4、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银行重组中的主导作用

银行重组实质是资本在不同领域、不同投资者之间的相互流动。

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自由流动的场所,因此,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是银行重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上市是我国银行开辟资本金来源、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资本结构和管理结构的强力推进器。

目前,在发达的市场体系中,银行上市重组已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约有900家上市银行,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0%。

今年2月1日,中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明了资本市场的未来之路,为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银行业重组提供了更便利有效的平台。

我们应认真贯彻国务院精神,积极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丰富金融市场交易品种,规范发展各类中介机构,提高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为银行重组提供全方位的融资安排,法律咨询、财务顾问等资本运营服务。

各位来宾,展望未来的中国银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

只要以发展的眼光,积极采取联合重组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善治理结构,通过标本兼治的措施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中国的银行业一定能在加入WTO后获得进一步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前景将会十分光明,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