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并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题中观点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把意识的能动作用仅仅归结为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全面的。
(2)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则对事物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题中观点没有看到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是片面的。
(3)意识不能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它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人们的行动,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题中观点认为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是错误的。
2.“运动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1)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而变化则重于强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所以,认为运动就是变化是不确切的
(2)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势才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所以,认 为变化就是发展是不确切的。
.3.“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1)这句话说明了要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的道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人们要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就必须首先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按规律办事。
不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蛮干,就必然要爱到规律的惩罚4.“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1)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
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意识由物质决定。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不论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
所以,精神不可能是万能的。
5.重视物质文明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文明,或者是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文明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去追求物质文明,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强调精神文明不一定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的表现。
6.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因此,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1).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整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3)认为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4.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一个人知识构成的两个部分。
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
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重要的是书本知识。
(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经验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含义较广,既指感性认识,也指理性认识。
所以,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含了感性认识,又包含了理性认识,而不能简单对应,不能认为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8.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1)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不够全面之处。
(2)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这说明,由于内因的作用,近朱者不见得赤,近墨者也未必黑。
但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上述看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都是正确的。
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
因此,不能说大家都有理。
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0.“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1)这句话说明了量变会引起质变的道理
(2)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3)这句话是说,不要以为好事太小就不屑于去做也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干了也无所谓。
量变必定会引起质变,所以对于好事要从点滴做起,对于坏事要防微杜渐。
1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性质的变化。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体现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2)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发展。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有两种不同质的变化,一种是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根本性质变化;另一种则相反。
前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才是发展,因为这种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3)命题看到发展是事物性质变化有其合理性,但事物的性质变化不等同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命题表述是不科学的。
12.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辨题:
知荣明耻,根本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然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产生重要作用。
(2)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贵在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知道何为荣辱而不在行动上真正地为荣拒辱,那么正确的荣辱观就很难真正树立起来。
(3)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3.江苏省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辨题:
人类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观的。
(1)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的活动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所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3)江苏省提高“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是根据江苏省已有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的发展战略,这并没有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恰恰尊重了社会的客观性。
可见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前提。
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
(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
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适得其反。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参考答案】
(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
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
(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
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
(1)此观点错误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它把哲学当成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理论体系,这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它的作用是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科学之科学”,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包罗万象的科学,必然导致用哲学原则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用主观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联系,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
3.“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参考答案】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二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参考答案】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
(2)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5.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
【参考答案】
(1)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说明二者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状态,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
(2)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2)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3)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7.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
【参考答案】(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表现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因而不能说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
(2)此命题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歪曲和归结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
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参考答案】
(1)此观点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
该论断的意思是说,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物,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没有客观事物哪里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呢
(2)此观点包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二是感知是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