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8316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docx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docx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

(一)

一、选择题

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

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2、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3.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4.“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5.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

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以商业职能为主B.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D.商业限制被打破

6.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图一          图二

A.合理利用水资源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节省了人力D.灌溉不受水源限制

7.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8.“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井田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

9.《东京梦华录》载:

(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这表明宋代(  )

A.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B.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C.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D.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

10.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这场“商业革命”最本质的现象是(  )

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B.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11.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12.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西汉政府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政府鼓励商业是造成商人富贵的原因 ③西汉初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④商业资本回流于土地造成了农民流亡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②④

13.下面是某一时期三种商品在英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示意图。

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

现于()

A.中英鸦片战争前后B.17世纪打败荷兰后

C.“光荣革命”完成后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

14.上海开埠二三十年后就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女工。

据统计,从1882年到1894年,上海

有外商丝厂4家,华商丝厂8家,共有工人9600人,其中女工占90%。

这说明()

A.妇女是近代产业工人的主体B.妇女的生活观念发生变化

C.妇女的生存权利得到保障D.妇女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15.19世纪末,外资银行开始落户北京东交民巷。

1896年,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

提出:

“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

”上述言论反映的

实质问题是()

A.列强已控制中国的政治中心B.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D.中国半殖民地化最终形成

16.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等十几个

民用企业。

从中能够得出()

A.时下“士农工商”四民观念淡薄B.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丰厚

C.他们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D.政府大力扶植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

17.“(清末)这个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坚持

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

材料所述的这一运动()

A.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D.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8.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

—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

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

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

下列评价

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

C.两位同学认识都不全面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

19.右面是1906-1915年中国社会商会数量的变化示意图。

1912年后商会数量变化的原因

是()

 

 

A.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中国商人加强自保

B.政府放松经济管理,办企业必须加入商会

C.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商人的投资热情高涨

D.商人倡导使用国货,办商会以抵制洋货

20.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图中B出现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有关

B.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图中D-E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图中G-H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1.右图是民国30年创办的旌德建华烟厂生产的香烟商标。

对此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

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C.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D.中美英苏四国共同抗日

 

22.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

1936年指数为100)。

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解读,正确的是()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棉纺织业

100

81.7

69.8

面粉业

100

77.5

72.5

机器业

100

99.6

56.0

各业平均

100

85.5

74.9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②因国民政府工作重点提高外交地位所致

③面粉业、纺织业发展最快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3.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

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

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

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24.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导致②时期现象的因素是

A.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25.下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  )

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

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

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

26.没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

“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

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

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

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交中国的面貌。

”出现上述场景

的原因之一是(  )

A.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B.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C.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7.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

因为它对着香港;

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

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28.2001年,曾有一首词写道:

“四海五洲举杯,华夏入世喜同醉。

千年佳酿,万国友邦,

歌舞盛会!

”这首词吟诵的是(  )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B.中国开始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C.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D.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

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其背景是(  )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0.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

卷调查》的部分结果,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图一和图二信息解读不确切的是(  )

 

A.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

B.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走向理性

C.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与市场意识

D.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与传统比较变化不大

31.“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

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

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

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这里的三个历史节奏不包括

A.中共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探索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D.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2.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的征文中说道:

“在此后的三

十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

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

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

”第一扇“窗”是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3.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贸

易盛会。

对下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007年第102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

类别

私营企业

国营企业

三资企业

媒体企业

其他企业

参展企业数

5561家

4055家

2709家

371家

1305家

百分比

39.72%

28.96%

19.35%

2.65%

9.32%

A.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参展企业的主体B.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对外开放

C.广州企业对外开放的水准最高D.市场经济体制使广交会充满活力

34.法国史学家波密昂说过这样一段话:

“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

它不再是

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

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

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

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

”以下历史

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  )

①辛亥革命②光荣革命③工业革命④邓小平改革开放

A.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④

35.1873年2月,《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

“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

情。

若不从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

”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英语主

要反映出()

A.上海英语教育落后B.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C.中国人崇洋媚外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36.下面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

导致这两个

时期服饰流行样式变化的相同的原因是()

A.政治观念的影响B.审美情趣的变化C.生活水平的提高D.国际潮流的影响

37.长期在上海生活的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一口

气列举了西国输入的食物、用物、玩好等57种,指出这些洋货“皆畅行各口,销入内

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

这突出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是()

A.奢侈享乐已日渐成风B.传统伦理道德已荡然无存

C.洋货流行已日渐成风D.传统生活方式已荡然无存

38.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

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

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

婚之野蛮拘束”。

上述材料反映出()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

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

39.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

“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公元

1873年),由上海达吴淞……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

后因台湾有事,力筹

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

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

”从上述史

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

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0、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

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

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

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41.“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

自有电话,则虽

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

”这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课,从中我们可以

了解()

A.电话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B.当时新式学堂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C.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2.右图为天津电报大楼的楼顶建筑,钟表指针的脱落和墙皮的破损向众人说明曾经红火

一时的电报事业离人们远去,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信息技术的发展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人们观念的更新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3.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和集中地之一。

辛亥革命前后,安庆先后出现众多进步

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通俗公报》《安庆日报》《爱国新报》《安徽白话报》等。

这些报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4.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

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5.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网址是,其中“1905”是为了纪念()

A.世界电影诞生B.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C.京剧《定军山》摄制D.《歌女红牡丹》公映

4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

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

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

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装②电话③无线广播④电影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④①②③

47.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 ②大批土著被贩卖到欧洲

③传染疾病的肆虐 ④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①②④    B.②③C.①③D.①③④

48.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

“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

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

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

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

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

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

”这表明作者(  )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向美洲的殖民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的航行

49.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

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由此推断在

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人均糖消费量(磅)

欧洲(除英国外)

英国

1680

0.85

4

1750

1.90

10

1800

1.98

18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2小题,共计40分。

51题12分,52题15分)

50、“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

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3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投资的保兴面粉厂建成投产。

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因为荣德生没有请客送礼款待他们,所以心怀不满,竟纠集起来,向县衙门告了一状,说荣德生私占公有土地,破坏地方安定;又说工厂的烟囱正对着城内的大成殿和学宫,破坏了风水,今后无锡人就不能考状元做大官了!

当时还是清朝,县大爷居然下了一道命令,勒令工厂停建,迁往别处。

材料二:

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粉厂,产品还未出厂便被抢购一空。

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

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生产的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时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荣氏兄弟成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

材料三:

1937年,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

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绽、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均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夺。

留居上海的荣宗敬目睹手创的事业被毁于一旦,精神上受了严重创伤,1938年2月,荣宗敬郁积成疾,撒手离世。

材料四:

1948年,由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

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的出路。

资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

“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

”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材料五:

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遇到了什么阻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回答:

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什么时期?

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有哪些?

 

(5)根据材料五回答,新中国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政府的态度怎样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

(一)答案

1-10:

ADCDB、CDCAA11-20:

DBABC、CBCCB

21-30:

CBCCD、DBCCD31-40:

AACBD、ACCAC

41-49:

BACAC、BCBB

50、

⑴答:

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4分)

⑵答:

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民国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推

动;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④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

济侵略。

(8分)

⑶答:

日本全面侵华期间。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和掠夺。

(4分)

⑷答:

①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

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⑤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破坏。

(10分)

⑸答:

积极支持人人民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