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873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docx

《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docx

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

一个女教师的100个故事(节选20个)

1.课桌上的鸽子

一阵清脆的哨音,伴着昂首展翅的鸽群,从湛蓝湛蓝的天空掠过。

我眼前又出现了那只课桌上的鸽子......

西伯利亚的寒流刚过,天放晴了。

上课铃响过,教室里似乎有阵阵骚动。

我轻轻推开门,顿时,鸦雀无声。

我环视一周,惊奇地看到头排座位唐凌课桌上有一只淡灰色的鸽子,它正老老实实地立在那里。

“我在地铁站口捡的,它冻僵了,刚缓上来。

”唐凌也许怕惊扰鸽子,居然坐着回答了我的问题。

这时,我的心也被一种爱的暖流冲击着。

这快冻僵的鸽子,默默地缩短着师生间的距离。

我仔细端详它:

全身羽毛干净、透亮,脖颈有一圈七彩的光环,在刚好洒向教室的阳光下,那孔雀蓝的羽毛熠熠闪光。

如果不是那薄薄的眼睑一眨一眨,透出惊恐、机敏的光,真会以为是件艺术品。

我望着它,和唐凌商量:

“既然它缓过来了,咱们让它飞回自己的家吧。

“不行,它飞不了,翅膀上有胶布缠着。

”唐凌的声音透出怜悯。

他和它都需要抚慰。

“那好,你先把它放到办公室,咱们好上复习课。

”我觉得自己的胸怀宽广了,能包容一切。

全班同学都轻松地舒了口气。

唐凌双手捧住鸽子,腾地站起来,乐颠颠地快步走到教室门口,又举起它,冲同学笑了笑。

全班人都笑了,这是天堂里的笑声。

我不禁也露出了笑容。

下课后,我第一个进了办公室。

那鸽子正在我办公桌上踱步,悠闲得很。

我走过去,它也急走几步,跳到地下,躲到书柜底下了。

再看我的办公桌,不均匀地点缀了几处白绿相间的、水彩般的鸽子粪。

唐凌弄了些红高粱粒和水喂它吃。

我和同学们走出办公室,在楼道聊起天来。

“等春天,我想成立一个‘生物小组',我拿来蚕,您让养吗?

”一个女生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

“我爸爸单位有白鼠,咱们养一对,能繁殖好多好多。

”一个男生用好听的声音接着说。

把这只鸽子留在咱们班吧。

唐凌干脆地提议道。

“唐凌,这只鸽子你还是带回家养吧,很快放寒假了,这里没人照顾”。

唐凌说:

“行,我保证养好它,鸽子喜欢集体,明年春天我就放飞。

说起唐凌,他那双黑溜溜的眼睛,加上那能说会道的小嘴和有股子长不大的孩子气,若得全校老师喜爱。

“你妈妈好点吗?

”我知道他母亲正因癌症住院。

“好点了。

”他每次回答,总低着头不看我。

唐凌的爸爸是射击教练,训练任务重,不能耽误,其余时间跑医院,根本顾不上这孩子。

近来,他越来越依恋集体,和老师亲近。

放学时,我帮他把吃饱、喝足的鸽子放到书包里,为避免鸽屎弄到书本上,我给了唐凌一个纸袋。

当我静下来,伏到办公桌上准备改作业时,又想起了它,这精美的工艺品般的灰色鸽子,莫非是从诺亚方舟上放飞出的神鸽?

那么,当它探明人间尚存希望之后,它的嘴里应该衔着一枝橄榄叶回来......

2.笑眼看“八童”

我们家当教师的,合起来能凑一个大教研组。

我爱人和他姐姐、妹妹、妹夫,我二姨、姨夫、妹妹,加上我整整8个人,够多的吧?

我很佩服我爱人的妹夫,他自愿把知识献给山区人民,从一个中学教师、校长,提升到密云县教育局副局长。

可不是因为他当的官大,我是羡慕他有真才实学。

年代初他就发表文学作品,还悉心指点过我,是我不用交费的“家教”。

我更佩服的是二姨。

她是我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一位指导教师。

60年代初,我还不认识我爱人,所以对我二姨的感念,要加个“更”字。

我拿到当教师的通知书,第一件事就是写信告诉二姨,她在郑州市五中任教。

在这之前母亲常说:

“你二姨可不简单。

上学时,演讲全市(郑州市)第一名。

当了教师,年年是模范。

她经验多着呢,你跟她学,准能学出‘好'来。

就这样,二姨的形象一直是“苏联‘乡村'女教师”的形象。

她给我回信啦!

我欣喜若狂,这是第4次单独特意给我写的信。

真长,足足三页信纸,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漂亮、帅,我捧着不知道看多少遍。

只觉得我有了一个大朋友,有了一位好师傅。

二姨的信,给我的感觉太好了,好像我们不是亲戚,而是师生,师徒,或者更亲近。

怪不得母亲常夸她这二妹妹,文采就是棒。

二姨大大赞扬我的选择,说我们从此是同行了,还说当教师是世上最好的职业,教师是世上最幸福快乐的人。

(我当时哪懂这么多,只是记住了她的话)她还告诉我,她当高中语文老师,并且一直喜欢担任班主任,几次提升她当干部,她都舍不得离开教学班。

她最喜欢“调皮大王”,别人都说,“铁疙瘩”到她手里变“蜡团儿”。

对二姨的话,我只感到神秘极了,也特别信服。

最使我感兴趣的,就是信中写给我一幅对联:

上联是“春催桃李满天下”,下联是“山青全靠植树人”,横批是“铁肩担教育,笑眼看八童。

我把它抄在日记本上,又端端正正写在卡片上,压到玻璃板底下。

我知道“桃李”指学生,“植树人”当然是老师啦。

我弄不懂“笑眼看八童”是怎么回事。

什么叫“八童”?

是八种类型的儿童吗?

只听说过“八仙过海”,“八仙”和“八童”有什么联系呢?

就这么一个“八童”,折腾我好几年,百思不解。

我大大小小听了不少报告,经验介绍,谁也没这么提过。

我也没好意思写信问她。

“这一定是二姨的绝招儿,真够我学一阵子的。

”我暗自思忖着,没有和任何人提及。

渐渐地,我发现学生还真是形形色色。

有的聪明好动;有的踏实肯干;有的调皮捣蛋;有的不起眼儿,毫无生气;有的爱好广泛;有的性情温顺,各种类型汇集在自己的班上。

当老师的,难道都要笑眼相待吗?

工作中,我开始怀疑这“笑眼看八童”了。

一次,班上调皮鬼上房,外班老师告诉我,我去喊,他还在房上冲我作怪样。

我火冒三丈,差点没上房去揪他。

遇上这种孩子,能“笑眼”看待吗?

“横眉冷对”差不多。

于是我写信发牢骚了。

“当老师天天要生气,哪有什么幸福、快乐?

见到我这类信,二姨总是马上回信,而且大作文章,里边一边摆事实,一边讲道理。

记得她告诉我:

“教育是门艺术,乐趣靠自己来创造”。

还问过我:

“你的肩负感,使命感具备多少?

有一次,我如实汇报了班上王新生被抓走,送到工读学校的事,结果被二姨狠狠批评了一顿。

原来,王新生有过偷盗行为,后来他父亲一放学就给他锁在屋里,上学送,放学接。

王新生来校就爬桌上睡觉,不学习也不捣乱。

没过多久,派出所来人抓他,说是每天夜里到各大医院门口,专偷排队挂号人的钱,已经干了近一个月了。

他这次犯片案,是悄悄从窗户出去,凌晨再回来,神不知鬼不觉,每天如此。

王新生父亲气得差点把他腿打断。

结果送到工读学校去啦。

二姨来信批评我,缺少教师的敏锐,应该从他上课睡觉,发现问题。

还说,要成为好的教师,就要具备侦察员破案的本领。

善于洞察周围的事情,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从王新生进工读学校的事情发生之后,我变得细心多了。

真像二姨说的,都快成“侦察员”了。

一次,学校各班都丢钢笔(当时钢笔挺值钱的,小学生有支钢笔,算是阔学生)。

我班也一下子丢十几支。

我仔细询问丢的时间,是中午,都回家吃饭时。

我又看教室环境,在靠窗的一个同学桌上,一个球鞋脚印被我发现了。

我用纸比着,画得一模一样。

上操时,我用这个纸样,去量有限的穿球鞋的脚。

就在这时,一个同学那不自在的神情引起我注意。

终于查出来啦,就是他,趁全校学生走光,他猫腰溜进来(传达室在门过道,只要过这关,就没问题啦)。

然后从窗户跳进班去偷。

他偷的笔,有的已经送到委托商店去拍卖,有的埋在学校后院一个土坑里。

这件事我调查出来之后,老师们居然叫我“福尔摩斯”。

我当然及时写信告诉了二姨。

25年以后的1986年,二姨退休了。

她来北京旅游,我们有了长谈的机会。

我感慨地告诉二姨:

“25年啦,我一直铭记着您写给我的那副对联,一直揣摩‘笑眼看八童'的真正内涵。

“什么?

我写过‘笑眼看八童'?

”二姨愣了一下,好像一点影儿也没有。

我把全副对联说一遍,二姨笑得直不起腰。

“那是‘笑眼看儿童',我写得草了一点,你倒认真地研究起来。

”说着,又哈哈大笑起来。

“不过,这看出你的真挚和教育热忱。

当老师的,最忌脸上出现‘旧社会'或是满脸‘重灾区’。

要浮现《蒙娜丽莎》迷人的笑。

你行,比我强,我教一辈子语文,还写错别字,‘儿童'变‘八童',让你琢磨了25年,今天才大彻大悟。

“您别说啦,我一直把您当‘教书巨人',这个‘八童'在我脑子里可根深蒂固啦。

本来嘛,儿童都是仙,应该多长本事,发展个性,‘八童过海,各显其才'。

我俩可算得上两代教师了,聊呀聊,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3.1点38分

不是吹牛,我特别遵守时间,凡是和我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我有时间观念。

我教过的学生,也特别喜欢我这一点。

上课,铃一响已经站在教室门口了;下课,绝不拖堂,让学生足足休息10分钟;外出活动,准时准点,家长来接,保证不用多等。

为此,学生叫我“标准时钟”。

每当别人发现我这一大优点,夸奖我时,我总要把功劳归于我所钦佩的一位高中时的班主任。

我称他是中国的马卡连柯,他就是北京二中留校当老师的王效信。

人如同名字,办事既讲效率,又守信用,时间观念别提多强了,他才是真正的标准时钟。

记得那是1959年暑假,我们这个大乱班要由王老师接。

开学前他挨个约我们谈话,事先写好纸条,通知谈话时间。

我被约在某天下午1点38分,真怪,也不凑个整。

到了这天,我早早就到校,在院子里荫凉地等着。

忽然,办公室门打开了,一位瘦高挑,戴着瓶子底似的白边眼镜的年轻教师,用那张严肃的脸,冲着我大声说:

“仝慧铭,到时间了,你进来吧。

”我挺紧张,因为他太严肃了,听说他专会治小流氓。

我是好学生,可是也怕他,怕他斥人。

“你早来了,不遵守时间,看看表,现在正好1点38分,我准时了,你不准时,以后注意。

好家伙,这就是见面礼。

我抬头看了电表,(那时学生没有戴手表的,墙上也没有石英钟,只是挂钟或电表。

)一分不差。

我心里忐忑不安,不知还要说我什么。

我把头低下了,再也不敢看“瓶子底”下的那双严厉的目光。

记得谈话结束的时间是2点零6分,他给了我一份油印的《反对自由主义》,让我假期学学,写出心得。

我如释重负,松口气跑出校门。

路上碰到被约来的下一位同学,我主动问:

“王老师约你几点来?

他看了看手里的条:

“2点零6分,到了吗?

”“糟啦,还不快跑,王老师等你呢。

”我直替他着急,他准挨斥。

这一幕,这1点38分,我总也忘不了。

从那时刻起,我脑子里被灌输进一个概念,直到我当了老师。

1961年我高中毕业了,离开了王老师带了两年的优秀班集体。

那时的毕业生,一颗红心,多种准备,可我,只准备当一名好老师,像中国的教育家一样。

有位教育部长说: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位教育专家。

”我始终记着我那位班主任的教诲,总想做一名像王老师那样的教育专家。

王老师已经退休了,您的学生还记得那1点38分,您知道吗?

4.启明星

没有上过师范,我当了小学教师,我很胆怯,但却得到了我原班主任王效信老师的加倍关心。

老师的爱,像启明星,引我走上教师生涯。

1961年,我高中毕业,那时教育战线极需要新生力量,刚满19岁,我毅然走上教育岗位。

仅仅师训三天,就进了课堂。

望着那一张张陌生的孩子的脸,我竟说不出事先背好的“台词”,一紧张,“哗”的一声,手中的粉笔盒掉在地上,撒了一地。

我弯下身子边捡那摔碎的粉笔,边听着自己咚咚的心跳声,孩子们却静静地望着我这扎着刷子辫的年轻老师。

没出三天,几个淘气的男生开始折腾,尽管我拜了师傅,尽管我早去晚归地和孩子泡在一起,尽管我努力讲好课,尽管我天天嘱咐自己别泄气,可是我还是没少哭鼻子。

一天,学生去上体育课,我在教室里正码那零乱的桌椅。

忽然教室门口立着一个瘦高的人,“王老师”我惊喜地叫着迎上去。

“你怎么样,想当老师,当了这一阵,还好吗?

”王老师用那标准的男中音,亲切地询问我。

说起想当老师,王老师最清楚。

一次我在院子里组织弟弟妹妹上课,王老师家访,正赶上。

我用小黑板教画画,他们坐在小板凳上用膝盖当课桌,仰着脑袋,可崇拜我这个大姐姐啦。

母亲因为我把弟弟、妹妹哄得乖,也格外疼爱我。

就在那次家访中,定下了我高中毕业当小学老师。

王老师说我一定能成为好老师,妈妈欣然同意了。

真正当了老师,可不像哄弟弟、妹妹时那么惬意。

“我正想找您呢,学生不听我话怎么办呀?

”我见到王老师,有一肚子话想说,劈头就冒出这么一句。

王老师已经站到讲台的位置,夸了夸这间教室宽敞、明亮。

“还是木地板,条件满不错。

那窗台足有1尺宽,可以放花盆。

墙这么干净,还没布置?

王老师边扫视边说。

一回头,看见了黑板上方的六个大字:

力量从集体来。

这六个字是王老师刚接我们班时,给我们提出的口号。

“口号提得挺响,你教的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很懂得观察老师,你的‘招儿'可要跟上。

“我想得挺好,一遇问题就没招儿了。

”我着急地说。

这时,王老师走到窗前,看着上体育课的孩子说:

“他们的招儿可不少啊,你应该依靠干部,依靠同学。

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那么齐心,班上同学齐心了,什么事情都好办。

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

我兴奋地说:

“也组织些像咱班那样的活动好吗?

登山呀,玩军事游戏呀什么的。

王老师稳稳地回答:

“一切要适度,孩子们吃不大饱,还缺少热量呢,你别太天真。

组织集体是个学问,你看看教育方面的书,有好处。

走,我去看看你的办公室。

”我兴致勃勃地领主老师见过我的师傅,又和同组的老师打了招呼,然后让王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

他看了看我的玻璃板,然后抬起来,在玻璃板下放上一张和课本一样大小的纸,上边用草书写着:

忠诚教育事业。

摆正了,王老师说:

“你总让我给你写几个字,写得不好,共勉吧!

说起来也怪,自从王老师来看过我,我的精神面貌一天比一天好,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他给我带来的,不止是一缕春风,是整个春天,我教育生涯的春天!

那张“忠诚教育事业”的纸,“文化大革命”时,被学生“砸烂”了,撕毁了。

可是直到今天,铭刻在我的心头,指引着行动的,不正是那闪光的六个大字吗?

5.一碗毛豆

我1961年当老师,那年19岁,遇到了王洪慧,我的第一位校长。

她对我要求很严,同时又像慈母一样关心我。

我刚进米市大街小学,王校长看我不如师范生有办法。

她就让我尽快掌握儿童心理学,还一再嘱咐说:

“除了学理论,你还要记住100个儿童故事。

”好家伙,100个故事,我哪儿找去呀。

上高中时,我看《笑面人》、《红与黑》、《傲慢与偏见》......满脑子世界名著,哪看过儿童读物呀?

!

正在我犯愁时,王校长给我捧来一摞书,有《爱的教育》、《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窗边的小桃桃》、《再寄小读者》等等。

“王校长,哪找来这么多书呀?

”我喜欢看书,可是这些书我很陌生。

“咱们学校图书馆有很多这类的好书,你看完再去借吧。

”王校长说完,蓝裙子一飘,瘦长的身影就离开了。

从此,我课余时间埋在儿童读物里,我那开始泯灭的童心又回来啦!

常常是我和学生一块游戏,时常给他们讲讲故事。

师生关系极好。

我家离米市大街小学仅仅5分钟路程,家里弟弟妹妹多,没有安静的环境。

我真想住到学校,这样,可以守着图书馆看书啦,多方便呀。

当我试探着把想法和王校长提出来之后,她爽快地说:

“条件不好,住地下室,你不怕,明天就搬行李。

”我当时跳着脚地拍手,真是喜出望外。

地下室的墙,湿漉漉的,被褥潮乎乎的。

校长和她的三个孩子也住在这类恶劣的房子里。

她让我备课、看书到办公室,还嘱咐我晴天把被褥拿到小后院去晒。

(那里没有学生)

一天,我很晚还伏在办公桌上看葛翠琳写的《野葡萄》。

校长进来了,端着一碗翠绿翠绿的毛豆,是蓝边大碗,冒着热气。

“还不休息?

一定饿了,吃吧,刚煮熟。

”望着王校长那一脸慈祥,我忽然想到,在家里我复习功课晚了,妈妈总是给我送点吃的。

可是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吃窝头还用“双蒸法”,为的是显得个儿大;吃黄豆粉,得有医生证明,有浮肿病才配给,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还债。

那年头,见到一碗鲜毛豆,真希罕极了。

我的肚子早饿瘪了,钻到书里时,也就忘了。

现在看着这一碗毛豆,口水就一个劲往外冒。

“快吃吧,趁热。

”校长也咽了一下口水,瘦长的脖子上食管那里蠕动了一下。

我不顾一切地抓起一把,往嘴里放一个,咸浸浸的,用牙齿一挤,一串饱满的豆粒儿留在嘴里,嚼起来五香味儿的,啊,香极了!

“您也吃吧。

”我边嚼边让。

“锅里还有呢,这是专门盛给你的。

”校长又在咽口水。

我吃不下去了,因为校长那么瘦,眼窝很深,裙子的腰总往下坠。

而且,我忽然醒悟,为什么这么晚才送来,一定是孩子们都睡了。

“您端回去吧。

”我拿起那蓝边碗,还温乎呢,往校长手里放。

校长转身走了,蓝裙子一飘,瘦长的身影离开了办公室。

第二天,我去王校长宿舍还碗。

正碰上她的三个孩子。

老大在写作业,老二、老三刚从幼儿园接回来。

王校长不在屋子里。

“你妈妈煮的毛豆真好吃。

”我边放碗,边冒出这么一句。

“是爸爸病了,部队发给他的。

爸爸舍不得吃,送回家给我们吃的。

”老大口齿清楚地说明。

“那你们吃了吗?

”我赶忙追问。

”我吃了,妈妈没吃。

说您太辛苦,应该给您吃。

老二、老三眼睛盯着我放下的大碗,我却从屋角发现了一小撮嚼过的毛豆皮,仅仅一小撮。

我的喉咙哽住了,我的眼眶润湿了。

事隔多年,王校长已病故,可那一碗冒着热气的毛豆,永远也不会消失。

6.园丁的园丁

和平里四小是著名的花园式小学,这里能人会萃,地灵人杰。

我有幸在四小工作了三年,那是难忘的三年,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校长--李永珍。

李校长,精明强干,充满青春活力,极富开拓精神,把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校,变成艺术的摇篮,美丽的花园。

在这里工作,没有人为的压力,你就甩开膀子干吧,李校长处处为大家主持公道。

有一件很小的事,使我永远忘不了。

一次校长找到我,随便地问了我一句:

“你罚学生啦?

“没有哇,我怎么罚啦?

”我莫明其妙。

“你让学生一个词抄50遍,有这事吗?

”校长具体指出。

“绝对没有!

我教高年级这么多年,都是一个词抄3遍,错了顶多改3遍,没超出过5遍,哪有50遍这一说。

”我肯定地回答,并追问一句:

“谁给我造谣,我得问问他。

“你要肯定没罚,就甭问了。

”校长很痛快地回答了我。

我这个人大大咧咧,说甭问了,我也就不放心上,很快忘了此事。

过了几天,李校长在家长会上做完简短、精彩的发言,就来到我班,叫去了某同学的家长。

等各班家长走净了,我也收拾书包要回家时,李校长说:

“等我一会,咱们一块走。

我们边走边聊,我感慨地说:

“咱们学校家长素质真好,特别支持老师的工作。

李校长缓缓地回答:

“也有个别的家长,需要多做细致的工作。

就拿你班×的爸爸来说吧,他听信孩子的话,就给我打电话,说你罚孩子。

我开了你们班部分同学的座谈会,聊别的事,顺便了解你,的确没罚过学生。

今天又问位家长,才知道,是孩子怕家长多留作业,骗家长的话,他就信以为真,向我汇报。

我不查清,不是让你背黑锅吗。

一个老师的名声很重要,尤其是你,获首届紫禁杯头奖的模范班主任,我得为你着想。

校长的这些话,像电流通遍我全身,使我每个细胞都受到触动。

多好的校长啊!

她年近半百了,学校工作像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她肩上。

今天接待上级领导视察,明天外宾来参观,国家教委的,新闻单位的,各国主管教育及文化的,甚至一些首脑人物都走马灯似地来和平里四小。

这里的教育、教学都抓得井井有条,就李校长一个人主管,真够她累的,哪天不是第一个顶着星星来校,又最末一个踏着月光回家。

为我这点小事,她却找了学生找家长,调查得清清楚楚,交待得明明白白。

“校长,真谢谢您啦,总为老师们着想。

”我发自肺腑地说。

回到家里,我边吃饭,边咀嚼着李校长的话:

“一个老师的名声很重要。

”我当即下了决心,要好好工作。

校长处处为我们着想,我要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校着想,做一个好班主任,才不辜负我可敬的李校长的一片爱心。

7.结伴同行

我喜欢她,更尊重她。

她是我上女十二中时的校友,又是同事,她还是我的入团介绍人。

她叫王东宁,人长得精神,有股刚阳之美,挺帅,性格直爽,爱笑,一笑露出孩子气。

砷年代初,我们同在米市大街小学工作,同在一个教研组。

我从她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她喜欢孩子,总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发现和挖掘孩子身上的长处。

因此,她教的班,孩子个性都得到发展。

记得她班上有个叫詹永安的小男孩,非常好学。

暑假前,他向王老师借了许多杂志,一开学,他还书时告诉王老师,自己从《航空知识》上学到不少新知识,并且设计了一种飞机,是水、陆、空三用飞机。

王老师饶有兴趣地询问飞机的制造设想,我在一边听着。

他说得满有道理,因为我上初中时,是少年宫“航模组”的成员,多少懂一些飞机的知识。

“既然飞机的轱辘能脱离跑道时收回,我这个飞机的机翼也可以收回,到水上,就是流线形舰艇;然后用顶部机翼再直升上天;需要时,在陆地上有车轮,什么地面都适用。

”詹永安讲得头头是道,王老师不时地像孩子一样,提出问题,仿佛她要参加这项发明制造。

后来王老师鼓励学生说:

“太好了,你真能大胆想象,将来世界上第一架三用机,是詹永安的发明。

到时候试飞,你驾驶,我做第一个乘客。

”后来,詹永安长大果然很有出息,上了大学,

业余喜欢运动,代表大学生参加亚洲跳高比赛,还拿了名次呢。

我从上学就喜欢玩,王东宁也喜欢运动,她特别有毅力,对我有很大启发和促进。

夏天,我们一起去游泳,从米市大街到陶然亭,路程不近。

中午下了课,跑去游一个午场,再赶回来上课,人精神抖擞的,皮肤晒得黝黑的。

冬天,下了班匆匆吃过晚饭,就去滑冰。

玩花样不过瘾,穿着大跑刀鞋,满冰场转。

滑累了,上岸吃碗元霄,一毛钱一碗,热乎乎的,可舒服了。

每逢星期天,她这个团支部书记还组织我们学毛选,边学边联系实际,写了一本又一本心得体会。

周周都那么充实。

那年春季,报上登着要举办“三八”越野赛,王东宁号召团支部女老师参加,我报了名。

比赛前要练习,王东宁提议跑到天安门,好多女老师被吓住了。

“我跟你去!

”我很自信自己有体力。

早春一场雪过后,地上湿漉漉的,空气很清很凉。

我们穿着棉猴开始从米市大街小学出发了。

开始,我俩肩并肩,还没到北京饭店,我就气喘嘘嘘,腿像灌了铅。

“我不行了,咱们往回跑吧。

”我落在她后面,求她转回来。

“坚持,咬咬牙。

她似乎不累,挺轻松地说。

“咬,咬牙......也......也不......不行......了。

我停住了脚步,凭着惯性往前走,踉踉跄跄的。

她回转了身子,还颠着碎步,让我脱下棉袄,她抱了过去,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厉声地说:

“走,跑不到天安门,甭回头!

经过训练,我们参赛那天,绕着工人体育场外围,很轻松地完成了赛程。

要不是鸣枪后,前边人太多,半天跑不出去,我们说不定能拿好名次呢,那次只得了个纪念奖。

跑累了,也饿了,东宁拉我去她家吃午饭。

她母亲给我们用鸡蛋、葱花炒的油乎乎、香喷喷的米饭。

我那碗,吃了半天,一扒啦,又出来一碗。

原来,盛的时候压得特别实,一碗顶两碗呢。

从那次见她母亲,我知道了她也有一位和我母亲一样慈祥、热情、实在的好家长。

我当班主任,一当就是三十年,我们分开后,一见面就聊学生,聊以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她总说我会“破案”,会抓班上“小偷”。

我总觉得她是个女强人。

真的,她越来越强,在原校提升了主任,又调到区教师进修学院工作。

她拿了“大本”,还在攻英语学位。

我真庆幸,在同事中,朋友中,有个她。

我们曾结伴同行,可她又跑在前头。

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成功,不回头。

我要不知疲倦地使劲追才行。

8.她是谁

那还是60年代中期,全国上上下下都轰轰烈烈学雷锋的时候,我们班登报啦,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星星火炬”节目也播送了题为《中队齐步前进》的稿件。

都是记者采访的。

一天,校长领来一位女同志。

“这就是五二班的仝老师。

”校长把我介绍给客人,可她是谁?

校长没说。

她看上去三十多岁,瘦瘦的,非常和蔼可亲,那笑容,一下子就让人亲近起来。

再一听她说话,你就会更喜欢她,那音调好听极了。

“我来向你学习,就叫我葛老师吧,我在木偶剧团工作。

从此,葛老师听我课,还和孩子们一起聊天。

那天,她提议去最闹的马光跃家访问,我们一起骑车去了。

“你家住哪儿呀?

我也想去看看。

”葛老师想先去我家,我当然高兴啦。

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她到我家作客了。

我又有点担心,因为我晚上总看书,一看就过12点,早上起来顾不得收拾屋子。

屋子乱,多丢人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