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设计附件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786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设计附件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研究设计附件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研究设计附件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研究设计附件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研究设计附件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设计附件一.docx

《研究设计附件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设计附件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设计附件一.docx

研究设计附件一

调查小组成员及学号

海南大学08级行政管理

(2)班

组长:

马万里20080701B076

组员:

王柯20080701B063

罗建20080701B066

吴晨本20080701B071

任华中20080701B074

马万里20080701B076

雷文兴20080701B085

杨平20080701B086

徐荣波20080701B088

李欣20080701B091

李云20080701B094

林晓芳20080701B118

关于海南大学危机性事件处理的现状调查

基于学生的视角、以海南大学海甸校区为例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危机管理脱胎于军界,发展于商业企业及公共管理界,走入学校管理界的趋势在不断明朗、加强。

作为人员聚集地,学校是危机的易发场所,因此,学校危机管理也相应成为学校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践层面的状况对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提出了诉求。

学校危机即发生在学校内外、可能给学校全体或个人带来危害的情境。

学校危机管理指的是学校主要领导(通常是校长)组织相关人员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对学校可能的和现实的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评价的系统化的策略应对过程。

通过对海南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

了解海南大学(行政机构)应对危机事件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所产生的效果,评估海南大学行政管理危机事件的效率。

了解海大学生自身对于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以及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的心理变化,评估海大学生自身的反应灵敏度与措施。

通过对比学校、学生的互动,认识学校学生面对危机事件的不足,提升危机应对能力以及危机管理能力。

二、调查课题论证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研究意义:

近些年,我国高校各种校园危机频发,公共卫生类、政治类、治安安全类、学校管理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性事件越来越严重。

“校园危机”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师生安全,同时也对学校形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严重破坏了我国教育的和谐性与效用性。

同时校园危机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领域,有效的危机管理策略能够积极预防和降低危机管理成本。

“今后的战争可能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危机管理”,作为学校管理者不得不面对一个严肃的课题,即学校危机管理。

基于此,本研究课题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高校学生为调查主体,重点考察学生视角下的校园危机及其管理现状,以期实现高校危机管理的有效性。

尤其是最近几年突发性事件出于高发期的海南大学,实施合理的危机管理就更加必要。

(2)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目前,关于高校危机管理现状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也各具特色。

但针对特定管理主体的调查仍旧缺乏。

国外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源于美国9·11事件,“9·11”事件之后,美国成立国土安全部;2005年1月,该部与其他部门合作制定了《国家应急反应计划》,作为应对国家危机管理的纲要,由此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入新的一页。

各种针对公司、利益集团以及第三部门组织和学校突发性事件的研究也呈现多样性,一、以法律基础和诉讼案例为视野,如日本上越教育大学若井弥一和朱志奎以对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二、从危机情境视角对公司和公用事业机构的突发性事件的管理研究,如美国罗伯特.希斯(RobertHeath)博士的《危机管理》,主要包括危机情境中的人和资源、风险评估、预警系统以及形象管理等。

总之,国外关于校园危机管理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校园危机管理研究一般融合与公共事业和企业管理中;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以现实突发性事件为经典案例;研究结论实践性较强等。

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如下内容和方向:

a、校园危机与校园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对于“校园危机”,国内研究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称谓,如“校园突发事件”、“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等。

李永贤等认为,校园危机是发生在校内或与学校的成员有关,是已经爆发或潜伏尚未发作,对学校声誉、运作或部分学校成员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而吴建勋等则使用了“校园突发事件”,即指由于受到学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的、并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甚至危及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事件。

研究者们对这两个概念解释的差异性并不大,基本是在危机定义的范围内界定。

研究者们在校园危机等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校园危机管理。

郭正贤认为校园危机管理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负责危机的信息收集、风险评估、训练、协调等工作”。

王瑜等认为,学校危机管理可界定为学校为避免或减少学校危机的产生及产生后的危害而进行的预测、监督、控制、处理、评价的过程。

这些定义虽有所差别,但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把校园危机管理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第二,校园危机管理遵循基本的流程,即预防(测)一处理一恢复一评价,在此基础上再有所细化。

b、校园危机的类型与分级研究:

我国2005年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国内研究者基本是在此基础上结合校园特点进行分类。

如李佐卫等将学校突发事件分为:

公共卫生类、政治类、治安安全类、自然灾害类与学校管理类。

孙兰英认为高校突发性事件主要包括:

自然型突发事件、社会型突发事件、内部产生型突发事件、外部传人型突发事件。

同时在我国,官方按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将其分为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而国内学者对校园危机的分级探讨较少,基本上没有把校园危机分级纳入讨论范围。

学者朱晓斌介绍了美国校园的分级情况,美国校园分级与国家威胁预警系统分级是相同的,但是在学校行动指南中,列出了各种警戒级别时政府和学校各自应该采取的行动指南“。

彭学君等则介绍了我国港、台地区的校园危机划分等级表,用红橙黄蓝不同颜色指出了校园事件的威胁程度、代表状态或问题、上报时间要求等。

笔者认为,对于校园危机的分级讨论很有必要,我们可以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分级的基础上结合校园特点进行分级,梳理出在不同阶段学校可以采取的行动选择。

c、校园危机的诱因的探讨:

有些研究者在总结校园危机诱因时,考察了不同种类校园危机的诱因。

如李佐卫逐一考察了公共卫生类、政治类、治安安全类、学校管理类、自然灾害类五类校园突发性事件的成因。

这种分析方式的可取性在于能够快速把握每种危机类型的诱因,但是缺少整体的分析框架,把各种危机的发生原因人为地分割开来。

部分学者从宏观的角度描述校园危机的诱因。

如叶金福认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转型时期社会多样化的格局、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工作中的不足是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另外,薛澜等人分析公共危机的诱因框架也是很好的借鉴。

他们以层次分析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层面一组织层面一个人层面层层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危机的诱因。

值得提出的是彭学君用实证调研的方法分析了大学生不满意度与群体行为的相关性,得出了不满意度是大学生群体行为的重要诱因。

笔者认为在考察校园危机的诱因时,既要把校园危机放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与具体的国情和当下的社会特点相联系,同时也要考虑各类学校、各个地区的特点和情况,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把握校园危机出现的原因,这样对于校园危机管理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标本兼治。

d、校园危机管理的机制构建的关注:

(a)基于危机的生命周期——时间序列分析。

危机的生命周期最常见的划分模型是三阶段模型,即危机前一危机中一危机后。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建立了各自的校园危机管理体系。

毛静燕将学校危机管理分为三个阶段:

学校危机的预防和准备阶段,学校危机的反应阶段,学校危机后的恢复和评价阶段。

吴建勋按照横向的危机管理体系,将危机管理体系分为预警管理、评价管理、沟通管理和控制管理。

而王瑜等在危机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分为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危机管理控制系统以及日常危机管理计划制定与危机应对训练系统三个部分,并且与沟通系统形成一个闭合的高校危机管理系统模型。

(b)校园危机管理中的组织行为分析研究者们多方位、多视角地分析了校园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

首先、学校组织创新。

学校组织是应对校园危机管理的主要部门,但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管理格局中,教育、社会与国家是同构体的,这类公共产品的决策也通常由政治高层所决定,这种状况使得学校在应对危机时依赖政府,缺乏制度化的应对机制。

颜丙峰等认为传统教育组织应对危机是被动的“刺激一反应”模式,容易忽略那些具有潜在破坏力的隐性危机,建议从教育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培育多中心的治理主体、塑造信息开放的组织系统等方面进行高等教育的组织创新。

也有研究者提倡树立“大校园应急管理”意识,建立校园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还要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而不是把危机管理作为校园管理的偶然内容。

其次、学生的危机应对。

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如何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与能力,是校园危机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

朱敏在对北京市大学生危机意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参加过危机培训的学生要比那些没有参加过危机培训的学生更了解危机事件中的相关知识和防范措施,并且具有更强的危机意识。

校园主体的危机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李永贤对中小学的校园危机调研报告中也得到了确证。

但在目前的实际管理环节中,校园主体的危机意识薄弱,危机的日常训练较少都是突出的问题。

简敏认为培养学生在危机事件中的主体性地位,不应让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保护、指责、评价的境地,要逐步培养学生面对危机时的预防能力、干预能力、应急能力、处理能力以及恢复力。

王瑜等认为应建立危机训练机制,遵循危机理论教育一模拟演练一混合训练三个层次,逐渐深入。

而编写校园危机应急处理手册并逐渐在师生中推广,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同。

再次、法制建设。

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校园危机和突发性事件中的紧急事务,是构建校园危机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部分。

目前有关校园危机和校园安全的法律制度处于缺失状态,这很容易使学校规章及其实施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研究者们提出要加强校园的法律法规建设,建议制定《校园安全法》,合理用《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有关内容。

而邹东升认为首先要界定学校与学生这对关系的法律性质,这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仍处于空白状态。

他建议从学校依法管理、学生依法维权、设立法务机构等方面来进行校园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

在校园危机的法制建设实践方面,北京市教委提出并推广的学生违纪听证制度是很好的尝试。

而陈永峰提出的社区警务进校园以及推行社区警务的种种措施也是有益的制度创新。

最后、信息沟通。

危机中的信息沟通已为多数研究者所关注。

彭学君等提出了在校园危机信息传播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学校对危机信息要有正确的判断;学校媒介在传递危机信息时应注意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学校与外界传媒的关系。

而吴建勋则以实例具体阐述了高校突发事件的沟通原则,即公开信息、统一口径、双向处理。

吴美娜创新性地提出了高校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制度,并且针对高校危机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媒体策略”。

朱晓斌以具体案例细致地分析了高校处理校园危机时如何做到信息沟通。

研究不足与研究趋势:

既往的研究给予我们启发和理论准备之时也呈现了需要弥补之处。

a、跨学科的研究较少。

目前校园危机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教育学与管理学领域。

然而,校园危机形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比如,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

只有不断借鉴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研究的新视角,才能有新的创新和发现。

与此同时,我们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时应注意结合校园危机研究领域的特点。

如目前本领域的研究大量借鉴了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但校园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有相通性也有差异性。

相对于公共危机诱因的多样性,而校园危机的诱因则更多地集中在校园安全事故和社会性、政治性的群体行为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