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6790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

《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

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

前言

模具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模具设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生产率的高低。

有效的模具设计可以降低资源调整次数和调整时间,为生

产计划与调度提供更大的优化空间,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模具设计是工

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对模具设计进行深入

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模具行业是工业的基础行业,工业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地使用模具。

在电子、

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一8%0的零部件都要依

靠模具成形。

用模具生产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

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

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

模具生

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并且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模具作为工业生产的基

础工艺装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10年来,模具CAD技术发展很快,

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模具CAD技术给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一个高效、经济而

且快速的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模具的质量,缩短了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周期,降

低了模具成本。

目前国内外己经有许多模具CAD系统,这些系统虽然具有较强的分析计算能力

与图形处理能力,可以提供交互式设计。

但是在这些系统中,模具设计过程主要采

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大多数的设计是依靠操作者的设计经验,计算机只是进行一

些规则匹配以及计算工作,而对于前人成功设计的模具不能有效的利用,造成模具

设计周期很长,成本较高,开发效率很低。

基于实例推理技术(Case一basdeReasoning,CBR)的模具设计可以使设计者利

用以往的设计经验,通过组合、修改以往的设计方案来构造新的设计方案;同时在

现实生产中,己积累有许多模具零件的类型以及装配关系完全相同的模具族,可

以成为新设计的基础。

CRB技术抛弃了以往对抽象的知识规则的构建和演算操作,

直接借助己有实例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旧实例的证实和修正来达到对新模具的设

计。

在基于实例推理系统中,以前的经验是以实例的形式按照某种组织结构保存

于实例库中,当要解决一个新问题时,通过相关属性采用适当的算法检索实例库,

找出与新问题最相似的一个或几个实例,再修改实例来达到对新问题的解决。

在模具设计中应用CRB方法,利用计算机模具人脑在设计中的思维活动,完

成了以往由设计师完成的任务,不仅充分利用了模具专家的设计经验,适合工程

中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

同时,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模具基于以前

已经设计成功的实例,因此减少了新模具不能正常工作的可能性,并且缩短了开

发周期。

 

1.零件及冲压工艺分析…………………………………………………………………5

1.1零件工艺分析…………………………………………………………………………5

1.2方案论证及计算……………………………………………………………………6

1.3选择冲压机…………………………………………………………………………9

2.模具总体设计……………………………………………………………………………10

2.1选择模具类型………………………………………………………………………10

2.2凸模设计……………………………………………………………………………11

2.3凹模设计……………………………………………………………………………12

2.4模具的结构选择………………………………………………………………14

3.设计小结…………………………………………………………………………………17

4.参考文献………………………………………………………………………………18

 

1零件及冲压工艺分析

1.1零件工艺分析

本文所设计的冲裁零件是止动件,如图

该冲裁件的材料为厚度2mm的A3钢是普通碳素钢,具有较好的可冲压性能。

该冲裁件的材料结构简单,并在转角两处有R2圆角,比较适合冲裁,零件图上所有未注公差的尺寸,属于自由尺寸,可按IT14级确定工件的尺寸公差。

由工件图可见,该冲压件外形简单,精度要求不高,仅需要一次冲裁加工既可成型,冲压件为大批量生产,质量轻尺寸小,为简化模具制造过程降低生产成本,因而采用单工序。

该冲裁件属落料件,选凹模为设计基准件,只需要计算落料凹模刃口尺寸及制造公差,凸模刃口尺寸由凹模实际尺寸按间隙要求配作。

由表2.3.3查得:

尺寸45mm,选x=0.5;尺寸35mm,选x=1;其余尺寸均选x=0.75。

落料凹模的基本尺寸计算如下:

磨损后增大的尺寸

落料凸模的基本尺寸与凹模相同,分别是44.79mm,34.75mm,11.75mm,不必标注公差,但要在技术条件中注明:

凸模实际刃口尺寸与落料凹模配制,保证最小双面合理间隙值

1.2方案论证及计算

在冲压零件的成本中,材料的费用占有相当的比重(普通冲压占60%-80%,多工位级进模依靠高产降低成本,但材料仍占相当比重),提高材料利用率是降低冲压零件成本的重要途径,而材料利用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冲压零件的排样。

同时毛坯排样的结果又是后续的工步排样以及凹模、卸料板等模具零件设计的基础,因此毛坯排样是冲模设计的重要环节。

由于工件在条料上的排布方式多种多样,工件几何形状复杂多样,仅仅凭借设计者的经验进行排样几乎不可能得到最佳的材料利用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对毛坯排样优化算法与系统开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密点逐步移动判定法水平平行线分割法、顶点算法、高度函数法、包络矩形法等各种算法。

本文中设计到的冲裁件,排样设计通过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所得。

首先确定两工件间的搭边值:

a=2.2mm

工件边缘搭边:

a'=2.5mm

步距S=35+a=37.2mm

条料宽度B=(D+2a')=45+2*2.5=50mm

冲裁件面积A=1027.8

一个步距的材料利用率η=(A/BS)*100%

=55.3%

查板材标准,宜选900mm*1000mm的钢板

每张板可剪材为18张条料(50mm*1000mm)

每张条料可冲483个工件。

故每张板材的利

用率为:

η'=(n*A/L*B)*100%=55.2%

 

排样图如右图

1.2.1压力中心的计算

计算压力中心时,先画出凹模型口图,由于工件Y方向对称,故压力中心Xo=32.5

Yo=(24.73*16.95+11.1*39.45+12*45+11.1*39.45+24.73*16.95)/(24.73+11.1+12+11.1+24.73)=26.84mm

L1=24.73mmY1=16.95mm

L2=11.1mmY2=39.45mm

L3=12mmY3=45mm

L4=11.1mmY4=39.45mm

L5=24.73mmY5=16.95mm

计算时忽略边缘2-R2圆角

由以上计算可知冲压件压力中心坐标为(32.5,13.39)

1.2.2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

落料部分以落料凹模为基准计算,落料凸模按间隙值配制

基本尺寸

及分类

冲裁间隙

磨损系数

计算公式

制造公差

计算结果

 

 

 

Dmax=65

(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74)

 

Zmin=0.246

Zmax=0.36

 

Zmax-Zmin

=0.36-0.246

=0.11mm

制作精度为IT14级,故X=0.5

Dd=(Dmax-xΔ)

Δ/4

Dd=64.63(上偏差为+0.185,下偏差为0),相应凸模尺寸按凹模尺寸配作,保证双面间隙在0.246~0.36之间

Dmax=24

(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52)

Dd=23.74(上偏差为+0.13,下偏差为0)

同上

Dmax=30

(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52)

Dd=29.74(上偏差为+0.13,下偏差为0)

同上

1.2.3工作零件结构尺寸

(1)落料凹模板尺寸

凹模厚度:

H=Kb(≥15mm)(查表2.9.5得K=0.28)

H=0.28*65=18.2mm

凹模边厚度:

C≥(1.5~2)*H

=(1.5~2)*18.2

=(27.3~36.4)mm实取C=27.3mm

凹模板边长:

L=b+2c

=65+2*27.3

=119mm

查标准GB/T—6743.1—94:

凹模板宽B=119mm

故确定凹模板外形为:

125*125*18(mm),将凹模板制作成薄型形式并加空心垫板后实取为:

119*119*14(mm)

(2)凸凹模尺寸:

凸凹模长度:

L=h+h′+h″=16+10+24=50(mm)

其中:

h―增加长度(包括凸模进入凹模深度,弹性元件安装高度等)

h′―凸凹模固定板厚度

h″―弹性卸料板厚度

凸凹模内外刃口间壁厚校核:

根据冲裁件结构凸凹模内外刃口最小壁厚为7mm,根据强度要求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知壁厚为4.9mm即可,故该凸凹模侧壁强度足够。

1.3选择冲压机

该冲压件的排样设计完以后,我们要选择一定的冲压设备。

冲压设备的选择是工艺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合理使用、安全、产品质量,模具寿命、生产效益及成本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在选择冲压设备时需要知道模具的总冲压力,下面就是冲压力的计算:

项目分类

项目

公式

结果

备注

 

冲压力

冲裁力P

P=KLtτ=1.3*215.96*2*450

252.67KN

L=215.96

τ=450mpa

卸料力

P卸

P卸=K'P=0.05*252.67

12.63KN

K'=0.055

推件力

P推

P推=nK"P=6*0.055*252.67

83.38KN

n=h/t=8/1.2=6

总冲压力P总

P总=P+P卸+P推=252.67+12.36+83.38

348.41KN

直接卸料下出件

根据总冲压力P总=348.4KN,模具闭合高度,冲床工作台面尺寸等,并结合现有的设备,选用J23-63开式双柱可倾冲床,并在工作台面上制备垫板,其主要工艺参数如下:

公称压力:

630KN

滑块行程:

130mm

行程次数:

50次/分

最大闭合高度:

360mm

连杆调节长度:

80mm

工作台尺寸(前后*左右):

480*710

2模具总体设计

2.1选择模具类型

(1)模具类型选择

由冲压工艺分析可知,该零件结构简单,知需一次冲裁即可成型。

(2)定位方式的选择

因为该模具采用的是条料,控制条料的送进方向采用导料板,无侧压装置。

控制条料的送进步距采用挡料钉初定距,定位销精定距。

而第一件的冲压位置因为条料长度有一定的余量,可以靠操作工目测来定。

(3)卸料、出件方式的选择

因为工件厚为2毫米,相对较薄,卸料力也比较小,故可以采用弹性卸料。

2.2凸模设计

(1)凸模的结构形式及固定方法

由于冲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同,冲模的加工以及装配工艺等实际条件亦不同,所以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凸模结构形式很多。

其截面形状有圆形和非圆形;刃口形状有平刃和斜刃等;结构有整体式、镶拼式、阶梯式、直通式和带护套式等。

凸模的固定方法有台肩固定、铆接、螺钉和销钉固定;粘结剂浇注法固定等。

所以凸模形状是非圆形,刃口形状是平刃,结构是整体式,凸模的固定方法是螺钉和销钉固定。

(2)凸模长度计算

凸模长度尺寸应根据模具的具体结构,并考虑修磨、固定板与卸料板之间的安全距离、装配等的需要来确定。

凸凹模长度:

L=h+h′+h″=16+10+24=50(mm)

其中:

h―增加长度(包括凸模进入凹模深度,弹性元件安装高度等)

h′―凸凹模固定板厚度

h″―弹性卸料板厚度

(3)凸模的强度校核

在一般情况下,凸模的强度和刚度是足够的,无须进行强度校核。

但对特别细长的凸模或凸模的截面尺寸很小而冲裁的板料厚度较厚时,则必须进行承压能力和抗纵弯曲能力的校核。

其目的是检查其凸模的危险断面尺寸和自由长度是否要求,以防止凸模纵向失稳和折断。

凸模如图下:

2.3凹模设计

(1)凹模外形结构及其固定方法

凹模类型很多,凹模的外形有圆形和板形;结构有整体式和镶拼式;刃口也有平刃和斜刃。

凹模采用螺钉和销钉定位固定时,要保证螺钉(或沉孔)间、螺孔与销孔间及螺孔、销孔与凹模刃壁间的距离不能太近,否则会影响模具寿命。

所以凹模外形是板形,结构是整体式,刃口是平刃。

(2)凹模的刃口形式

凹模按结构分为整体式和镶拼式凹模。

冲裁凹模的刃口形式有直筒形和锥形两种。

选用刃口形式时,主要应根据冲裁件的形状、厚度、尺寸精度以及模具的具体结构来决定。

(3)凹模轮廓尺寸的确定

冲裁时凹模承受冲裁力和侧向挤压的作用。

由于凹模结构形式及固定方法不同,受力情况又比较复杂,目前还不能理论方法确定凹模轮廓尺寸。

计算如下:

H=15mmC=37mm

凹模如图下:

对与此次设计的冲裁模,加工工艺也是必须要了解的,下面举例落料凸模加工的工艺过程:

工序号

工序名称

工序内容

1

备料

①    原料尺寸1000*900mm②分成条料尺900*70mm

2

热处理

退火

3

粗加工毛胚

刨6面保证尺寸

4

热处理

调质

5

磨平面

磨六面,互为直角

6

钳工划线

画出各孔位置线

7

加工螺钉孔,安装孔

按位置加工螺钉孔,销钉孔

8

热处理

按热处理工艺,淬火回火达到58~62HRC

9

磨平面

精磨上下平面

10

线切割

按图线切割,轮廓达到尺寸要求

11

钳工精修

全面达到设计要求

12

检验

 

 

2.4模具的结构选择

一套模具,结构简单的不过几十个零部件组成。

但是,我们绝不能小看它。

在刚开始设计时,是选何种模具结构形式,是选正装模具结构(即凹模安装在下模座上)呢?

还是倒(反)装模具结构(即凸模安装在下模座上)?

是选单工序模具结构呢?

还是选复合模具结构?

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模具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里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1、正装模具的结构特点

  正装模具的结构特点是凹模安装在下模座上。

故无论是工件的落料、冲孔,还是其它一些工序,工件或废料能非常方便的落入冲床工作台上的废料孔中。

因此在设计正装模具时,就不必考虑工件或废料的流向。

因而使设计出的模具结构非常简单,非常实用。

正装模具结构的优点

(1)因模具结构简单,可缩短模具制造周期,有利于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2)使用及维修都较方便。

(3)安装与调整凸、凹模间隙较方便(相对倒装模具而言)。

(4)模具制造成本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由于在整个拉伸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压边力,所以适用于非旋转体件的拉抻(参看五金科技,1997;6:

42~44)。

正装模具结构的缺点

(1)由于工件或废料在凹模孔内的积聚,增加了凹模孔内的小组涨力。

因此凹必须增加壁厚,以提高强度。

(2)由于工件或废料在凹模孔内的积聚,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凹模刃口就必须要加工落料斜度。

在有些情况下,还要加工凹模刃口的反面孔(出料孔)。

因而即延长了模具的制作周期,又加大了模具的加工费用。

2、倒装模具的结构特点

  倒装模具的结构特点是凸模安装在下模座上,故我们就必须采用弹压卸料装置将工件或废料从凸模上卸下。

而它的凹模是安装在上模座上,因而就存在着如何将凹孔内的工件或废件从孔中排出的问题。

倒装模是利用冲床上的打料装置,通过打料杆将工件或废料打下,在打料杆将工件或废料打下的一瞬间,利用压缩空气将工件或废料吹走,以免落到工件或坯料上,使模具损坏。

另外需注意的一点就是,当冲床滑块处于死点时,卸料圈的上顶面,应比凸模高出约0.20~0.30mm。

即必须将坯料压紧后,再进行冲裁。

以免坯料或工件在冲裁时移动,达不到精度要求。

倒装模具结构的优点

(1)由于采用弹压卸料装置,使冲制出的工件平整,表面质量好。

(2)由于采用打料杆将工件或废料从凹模孔中打下,因而工件或废料不在凹模孔内积聚,可减少工件可废料对孔的涨力。

从而可减少凹模的壁厚,使凹模的外形尺寸缩小,节约模具材料。

(3)由于工件或废料不在凹模孔内积聚,可减少工件或废料对模刃口的磨损,减少凹模的刃磨次数,从而提高了凹模的使用寿命。

(4)由于工件或废料不在凹模也内积聚,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加工凹模的反面孔(出料孔)。

可缩短模具制作周期,降低模具加工费用。

(5)由于压边力只在平板坯料没有完全被拉入凹模前起作用,所以适用于旋转体体的拉伸。

如图2中的圆筒形件(参看五金科技,1997;6:

42~44)。

倒装模具结构的缺点

(1)模具结构较复杂(相对正装模具而言)。

(2)安装与调整凸凹模之间的间隙较困难(相对正装模而言)。

(3)工件或废料的排除麻烦(最好使用压缩空气将其吹走)

在本课题中所设计的零件由于加精度要求不高,生产批量不大的工件,在很多生产企业都普遍存在。

所以采用有导向装置的单工序模、正装。

如下图所示

 

1.模柄2.内六角螺钉3.圆柱定位销4.导套5.导柱6.上模座7.上模垫板8.上模9.上模衬板10.导套11.导柱12.内六角螺钉13.卸料板14.下模15.挡料钉16.圆柱定位销17.内六角螺钉18.下模座

 

3设计小结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把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综合地加以运用。

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发展,初步培养了我冷冲压模具设计的独立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

在这短短的十几天里,从白纸到完成模具总装图,零件图,设计说明书。

学到很多原本学到的但不是很懂的知识,了解了一些设计的原理和过程。

例如,冲裁模具设计一般步骤:

(1)冲裁件工艺性分析;

(2)确定冲裁工艺方案;

(3)选择模具的结构形式;

(4)进行必要的工艺计算;

(5)选择与确定模具的主要零部件的结构与尺寸;

(6)选择压力机的型号或验算已选的压力机;

(7)绘制模具总装图及零件图;

还有更多的知识,在这里不做过多的叙述。

虽然在这次设计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与麻烦,但通过辅导老师的耐心教导和帮助,克服了这些困难。

在此,我向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各位辅导老师道一声:

谢谢!

在这次设计中,我总结了:

要学会亲自去尝试,不要害怕失败。

失败也是一份财富,经历也是一份拥有。

此外,这次设计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如意和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这次的经历,希望以后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肖景容等主编.冲压手册.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王孝培主编.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3、成虹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东福等编.冷冲压模具设计.长沙:

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1985

5、高佩福主编.实用模具制造技术.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6、李云程主编.模具制造工艺学.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硕本主编.冲压工艺学.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8、陈万林等编.五金科技.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9、陈剑鹤等编.模具设计基础.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0、黄劲枝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