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644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屈原列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屈原列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屈原列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屈原列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屈原列传教案.docx

《屈原列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屈原列传教案.docx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___,字___,___时期我国伟大的____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____》。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成《______》。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___、____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属草稿(zhǔ)惨怛(dá)帝喾(kù)

靡不毕见(mǐ)濯淖(zhuónào)蝉蜕(tuì)

滋垢(gòu)浊秽(huì)皭然泥而不滓(jiàonìzǐ)

既绌(chù)商於(wū)既咎(jiū)

眷顾(juàn)被发(pī)渔父(f

ǔ)

哺育(bǔ)啜泣(chuò)罹难(línàn)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屈平属草稿(写作) 平伐其功(夸耀)

王怒而疏屈平(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明)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 

王患之(以之为患) 大兴师(发动)伐秦

臣请往如楚(到) 何绝秦欢(断绝)

屈平既嫉之(恨)人君无(无论)愚智 

怒而迁之(流放)宋玉、景差之徒(这一类人)

皆祖(效仿)屈原之从容辞令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明确: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明确: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变草稿中法令,屈原不同意。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明确:

屈原痛心怀王耳听是非,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主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明确:

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2段,积累文言词语“志、明、娴、害、属”等。

 

2.了解屈原由见“任”到见“放”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课堂学习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字词。

2.浏览全文,整体感知,圈划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字。

 任、疏、黜、迁、死

3.齐读第1—2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博闻强志同“记”,记忆力

明于治乱明白、通晓

娴于辞令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恨、嫉妒

属草稿未定写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

平伐其功夸耀

4.疏通文意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

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

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a.楚之同姓:

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b.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即: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疏远屈原的根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三、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1—2段字词,预习第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3段,积累文言词语“疾、害、见”等。

 

2.探究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2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3段

1.齐读第3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恨明

谗谄之蔽明也说好人的坏话

邪曲之害公也妨害

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遇

信而见疑被(被动句)

靡不毕见没有显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主旨、旨趣

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近表达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的样子染黑污浊

2.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

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分析讨论:

第3段包括哪几层内容?

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

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第3段字词,预习第4—9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4—9段,积累文言词语“佯、诚、内”等。

 

2.整理并概括本部分的内容,了解屈原被疏远后楚国的发展概况。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3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4—9段

1.诵读第4—9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齐与楚从亲同“纵”,合纵

乃令张仪佯去秦假装离开

厚币委质事楚呈现质,同“贽”,见面礼

楚诚能绝齐果真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凭借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句式)状语后置。

奈何绝秦欢友好

亡走赵,赵不内逃亡同“纳”,接纳

复之秦动词,到

不忘欲反同“返”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侥幸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改变、扭转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着、跟着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表被动

为天下笑表被动

2.自读课文第4—8自然段,讨论概括这一部分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第4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5段④复释张仪

第6段⑤诸侯击楚

第7段⑥赴秦身死

第8段⑦新君继位

3.这一部分作者记述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

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

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4.课文第9段在表达方式与前几段有什么不同?

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明确:

第9段以议论为主。

作者通过议论,以结语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

此时到的屈原“既嫉之,虽放流”,但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5.这一部分作者的议论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部分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自由朗读第4—9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第4—9段字词,预习第10—13段。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0—13段,积累文言词语“短、迁、被、祖”等。

 

2.整理并概括各段落的内容,总结课文,分析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4—9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10—13段

1.诵读第10—13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说坏话

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

被发行吟泽畔同“披”,披散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脸色形体容貌

何故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

及见贾生吊之悼念

2.朗读课文第11段,讨论:

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

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屈原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段的内容为屈原既死,赋存国亡。

“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

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

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三、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

“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

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

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布置作业:

完成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1.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B.①争宠而心害其能②屈平既绌

C.①人穷则反本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D.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