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5991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1)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改变)

(2)举例:

玻璃碎了、水结成冰、酒精挥发、冰雪融化、石蜡熔化、干冰升华、气球爆炸、铁水铸成铁锅。

2.化学变化

(1)定义: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举例:

铁生锈、食物腐败、燃料燃烧、爆竹爆炸、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3)伴随现象:

发光、放热、吸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3.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4.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注:

(1)所有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3)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发光。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1)定义: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由感官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2)举例:

通常状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酒精易挥发;

包括: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

2.化学性质

(1)定义: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木材能燃烧、

包括: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

3.注:

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会用“是”、“会”、“能”、“容易”、“可以”等这些字眼。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支持燃烧。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氧气中,小木条复燃。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小木条熄灭。

区别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方法:

(1)向两瓶气体中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氧气。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5.性质与用途: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性质用途

水不支持燃烧、蒸发吸热用于灭火

酒精能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作燃料

石墨是灰黑色、质地软制铅笔芯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心组成,白色、圆柱形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2.点燃蜡烛:

石蜡熔化,产生黄色火焰,火焰分三层:

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

(1)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生成了水。

(2)在火焰上方罩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过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蜡烛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

产生白烟。

用火柴迅速点燃白烟,蜡烛重新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注:

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是蜡烛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资料: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有助燃性,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1.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

集气瓶内装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慢慢沿瓶口水平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移开玻璃片,把导管伸入瓶口,向瓶内吹气。

当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表明气体收集满了,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正方在桌面上。

2.氧气含量的探究:

操作: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呼出气体和空气中。

现象:

呼出气体中小木条先熄灭,空气中小木条正常燃烧。

结论:

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3.二氧化碳含量的探究:

操作:

分别向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

现象:

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无明显变化。

结论: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

4.水蒸气含量的探究:

操作: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一块放在空气中,对着另一块哈气。

现象:

对着哈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另一块无明显现象。

结论: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高。

注: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评价与反思、表达与交流。

 

1.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实验室常用仪器

仪器

主要用途

使用注意事项

1.试管

(1)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少量物质的溶解或收集少量气体

(1)加热前擦干外壁,先预热再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

(2)加热时,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3)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他人。

2.烧杯

(1)配制溶液;

(2)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1)加热时应放在石棉网上;

(2)不能用来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

3.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

(1)不能加热;

(2)不能作反应容器;

(3)不能配制溶液或稀释试剂;

4.集气瓶

(1)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2)作气体反应的容器。

(1)不能加热;

(2)收集气体时与毛玻璃片配套使用,毛玻璃片磨砂面朝下。

5.酒精灯

给物质加热

(1)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不少于四分之一;

(2)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3)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4)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5)熄灭时,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6)酒精灯失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6.胶头滴管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1)胶头滴管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2)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于容器正上方,不能伸入容器,防止污染试剂;

(3)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不用洗

7.铁架台

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常用于过滤、加热、蒸发等

8.漏斗

(1)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2)用作过滤器,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

(1)作过滤器时,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3)漏斗下端靠在烧杯内壁上;

9.试管夹

夹持试管

(1)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夹在离试管口约

处;

(2)手握长柄,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防止试管脱落;

10.玻璃棒

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也可蘸取少量液体

搅拌时不要接触容器壁

11.蒸发皿

蒸发液体、浓缩溶液或干燥固体

可直接加热,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热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二、化学药品取用原则

1.安全原则:

不用手接触任何药品,不把鼻子凑到瓶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

按规定用量取用,如没有明确说明,一般取最少量,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取1~2mL。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

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内。

三、药品取用

(一)固体药品:

一般存放在广口瓶中。

1.块状或较大颗粒状:

一横二放三慢竖(防止药品砸破试管底部)

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在试管口,把试管慢慢竖起来,使药品滑到底部。

2.粉末状药品:

一斜二送三直立(防止粉末状药品沾在试管内壁上)

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直立试管让药品落到试管底部。

3.固体物质的称量:

托盘天平

注意:

(1)左物右码,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如果物码放反了,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2)称量固体药品时要在两边的托盘上分别放一张大小相同的干净纸片;

(3)有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片上,要放在玻璃器皿如烧杯里称量。

(4)称量一定质量药品的过程中,如果天平未平衡,应该通过增减药品调节平衡。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1.较多量:

倾倒

注意:

(1)瓶口靠着试管口,慢慢倒,防止液体洒出;

(2)标签朝向手心,防止液体药品流下腐蚀标签;

(3)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药品;

(4)(4)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且标签朝外。

2.一定量:

量筒+胶头滴管

(1)在一次量完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量程小的量筒;

(2)向量筒中加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误差分析:

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实际所量液体体积偏大。

俯视读数,读数偏小,实际所量液体体积偏小。

2.较少量:

胶头滴管滴加

注意:

(1)胶头滴管应悬于试管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

(2)胶头滴管不要平放或倒放,防止液体倒流腐蚀胶帽。

(3)胶头滴管使用后要立即清洗,未经清洗的滴管不得再吸取别的试剂,防止污染试剂。

四、给物质加热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1)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

处;

(2)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防止液体沸腾喷出;

(3)试管口不可对着自己或他人,防止喷出伤人;(4)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5)加热时,先预热试管,防止受热不均试管炸裂;

(6)加热时,试管不能与灯芯接触,防止受热不均试管炸裂;

(7)加热前,擦干试管外壁的水,加热后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防止试管炸裂;

2.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1)铁夹夹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3)先预热,再用外焰对准药品加热;

五、检查装置气密性

1.连接仪器:

为了便于连接,把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

2.检查装置气密性:

先把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容器外壁,看到导气管口处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气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表示气密性良好。

六、洗涤仪器:

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倒掉,反复几次,用试管刷刷洗时,不宜用力过猛,以防破坏试管。

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1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

原理:

汞+氧气

氧化汞(消耗氧气,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

HgO2HgO

现象:

钟罩内液面上升,上升体积约为容器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二、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原理: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PO2P2O5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进入容器内的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的水的体积约为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3.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误差分析:

(1)进入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的可能原因:

红磷的量不足;

装置漏气;

未等完全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燃烧一段时间后,氧气含量太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进入水的体积大于五分之一的可能原因:

弹簧夹未夹紧;

燃烧匙伸入速度太慢。

5.选用红磷或白磷原因:

(1)在空气中能燃烧,只和氧气反应;

(2)生成物不是气体。

不能用木炭和硫代替红磷,因为木炭和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气体,内部压强基本不变。

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因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空气成分

1.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混合物:

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例如:

空气、海水、酱油、澄清石灰水、食盐水、氢氧化钠溶液等;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例如:

氧气、液氧、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铁水、水、冰水混合物等。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化学式)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用途:

(1)供给呼吸,如:

医疗急救、潜水、登山等;

(2)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割等。

2.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用途:

制氮肥;充入食品包装袋或电灯泡作保护气;液氮冷冻麻醉;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显示超导性能。

3.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等气体的总称)

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途:

作保护气(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因为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物理性质)、制造低温环境等。

五、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物: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烟尘;

2.三大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主要由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

酸雨: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的大量排放造成

臭氧层空洞:

氟利昂的过量排放造成的。

3.防治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4.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日报的项目暂定为: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臭氧。

(空气质量级别数字越大,空气质量越差。

)注:

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也不是空气质量日报的项目。

2.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气态氧气

液态氧气(淡蓝色液体)

固态氧气(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鱼虾能长时间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有氧气。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

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小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2.硫在空气中或氧气中

硫在空气中:

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

二氧化硫

SO2SO2

注: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要事先在集气瓶底留少量水,作用: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木炭在空气中或氧气中

木炭在空气中:

红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木炭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

二氧化碳

CO2CO2

4.铁丝在空气中或氧气中

铁丝在空气中:

不能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铁(Fe)+氧气

四氧化三铁(Fe3O4)

注:

(1)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

增大受热面积和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事先在集气瓶底留少量水或细沙,作用: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3)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棒,作用:

引燃铁丝。

(4)要等火柴快要燃尽时再把铁丝伸入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氧气。

(5)铁丝要事先打磨,除去表面的铁锈。

(6)要等火柴快要燃尽的时候再伸入集气瓶,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氧气。

三、化合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1.定义: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2.特征:

多变一。

3.字母表达式:

A+B+…→C

四、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1.定义: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2.分类:

剧烈氧化:

燃烧

缓慢氧化:

铁生锈、食物腐败、酒的酿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农家肥的腐熟…

共同点:

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注意: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所以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

例如:

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

氧化钙+水

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

2.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氧化锰

KMnO4K2MnO4MnO2O2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KClO3KClO2

过氧化氢

水+氧气

H2O2H2OO2

二、分解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1.定义: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2.特征:

一变多。

3.字母表达式:

A→B+C+…

三、工业制取氧气(物理变化)

分离液体空气:

根据液态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沸点低的氮气先蒸发出来,留下液态氧气。

四、催化剂

1.定义:

在化学反应前后,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2.特点:

一变:

改变(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的物质的质量。

二不变:

催化剂的质量和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原理: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MnO2O2

2.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选择固固加热型。

氯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也选择固固加热型,唯一不同的是不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应选择固液不加热型

 

制取少量气体便于随时添加液体药品便于控制反应速率

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3.收集装置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密度比空气大或小;是否溶于水,能否与水反应等。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特点:

纯净而不干燥;排空法收集的气体特点:

干燥而不纯净。

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法收集。

如果用多功能瓶排空法收集氧气,气体从a端进,如果多功能瓶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气体从b端进。

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多功能瓶

 

4.实验步骤(排水法收集)

(1)查:

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

将药品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定: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4)点:

点燃酒精灯。

先预热,再对准药品加热。

(5)收:

收集气体,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6)离:

将导管撤离出水槽

(7)熄:

熄灭酒精灯

其中(6)(7)不能颠倒,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进试管,炸裂试管。

注意:

如果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可能原因:

集气瓶内的水未装满;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

试管内的导管不宜过长,否则不利于气体的排出。

5.检验和验满

检验: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小木条复燃,表示瓶内是氧气。

验满:

向上排空法收集时: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小木条复燃,表示氧气收集满了。

排水法收集时:

当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向外冒出时,表示氧气收集满了。

 

3.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2)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

气体>液体>固体

热胀冷缩的微观解释:

分子或原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而分子体积的大小不会变化。

二、分子和原子

1.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铁原子。

2.用分子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分子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

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发生了改变。

3.用分子的观点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

例如: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例如:

空气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混合而成。

4.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

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分子由原子构成,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3.2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在原子中:

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原子序数

4.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没有中子。

二、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1)能量低的电子排在离核较近的电子层,能量高的电子排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

(2)第一层最多排2个,第2层最多排8个,最外层最多排8个;

(3)第一层排满才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排第三层,依次类推。

2.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相对稳定结构:

最外层上电子数为8的结构,(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为2)。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

化学性质

形成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

=8(He为2)

不得失

稳定

不形成离子

金属元素

小于4

容易失去电子

不稳定

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

大于等于4

容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形成阴离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4.常见的离子符号:

氢离子H+锂离子Li+氧离子O2-氟离子F-钠离子Na+镁离子Mg2+铝离子Al3+

氯离子Cl-硫离子S2-钾离子K+钙离子Ca2+

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Na+和Cl-,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Na+和Cl-。

5.判断某微观粒子是何种粒子方法: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原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阳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符号:

Ar)

1.定义: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他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

2.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

3.单位:

“1”,省略不写。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太小忽略不计。

6.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质量越大。

原子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3.3元素

一、元素

1.定义:

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高锰酸钾(KMnO4)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3.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不变。

某物质隔绝空气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氢氧碳三种元素。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4.地壳中元素含量从多到少:

O、Si、Al、Fe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O;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N2,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二、元素符号

1.书写:

拉丁文名称首字母,首字母相同加一个小写字母。

(一大二小)

2.必须掌握的元素符号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Fe

Mn

Zn

Cu

Hg

Ag

Au

Ba

I

Pt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