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55641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docx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docx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

王孝镕 顾慰中

摘要 化学镀镍磷合金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改进传统工艺所存在的不足,采用乳酸-柠檬酸混合络合剂体系研究了络合剂、温度、pH值及稳定剂对沉积速度的影响。

优选出一种最佳工艺。

该工艺稳定、沉积速度高、成本低,所得镀层平整、光亮、孔隙率低、硬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化学镀 镍磷合金

StudyofElectrolessNickel-PhosphorusPlatingProcess

WANGXiaorong GUWeizhong

Abstract:

Electrolessnickel-phosphorusalloydepositshavebeenwidelyadoptedinindustriesfortheir

excellentproperties.Inviewoftheweaknessesoftraditionaltechniques,acidicsystemwithmixedcomplexantoflaticacidandsodiumcitratewasadopted.Theeffectofcomplexant,temperature,pHvalueandstabilizerondepositionratewasstudied.Aprocesshasbeenoptimizedwithstrengthssuchashighstability,fastplatingrate,lowcost,smoothandbrightdeposits,lowporosityandhighhardness.

Keywords:

electrolessplating,nickel-phosphorus

1 引言

  化学镀镍磷含金由于其优良的耐磨、耐蚀、磁屏蔽性以及适用于各种材料(包括非金属材料)的复杂零件的施镀,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石油和化工等工业。

  我国化学镀起步较晚,在工业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

镀液不够稳定,沉积速度慢,使用周期短,成本高等。

  就沉积速度而言,影响化学镀镍沉积速度的因素很多,除了镍离子的浓度,温度、pH值外,络合剂的种类和用量对沉积速度的影响亦很显著。

因为络合剂除了能提高镀液中镍离子的缓冲能力,增加镀液的稳定性外,还能降低镍离子的还原活化能,提高自催化动力,从而提高沉积

速度,维护镀液的稳定性。

特别是采用两种配位体同时与镍离子组成混合配体络合物,则具有更显著的效果。

而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乳酸为络合剂的酸性镀镍体系,具有成本低,镀速快,寿命长的特点,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体系[1]。

本文在此体系的基础上,配以适量的柠檬酸钠,组成混合配体,再添加适当的稳定剂,研究出一种低组分含量的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

该工艺具有镀液稳定,沉积速度高,成本低等特点。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 实验部分

2.1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为:

  溶剂除油→水洗→化学除油→水洗→酸洗→水洗→热水洗→化学镀镍→水洗→热水洗→吹干

2.2 镀液组成和操作条件

  NiSO4.6H2O      20g/L

  NaH2PO2.H2O     15g/L

  NaAc         8g/L

  乳酸(85%)      4ml/L

  柠檬酸钠       2g/L

  复合稳定剂      4mg/L

  润湿剂        10mg/L

  pH         4.5~5.0

  T          85~92℃

  装载量      1.0dm2/L

2.3 镀液和镀层性能测试[2,3]

2.3.1 沉积速度的测量

  采用重量法。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量试片在施镀前后的重量,按下式计算沉积速度:

              

    

式中,W1,W0分别为施镀前后试片的重量(g),ρ为镀层密度(g/cm3),A为试片面积(cm2),t为施镀时间(h)。

本实验ρ取7.8g/cm3。

2.3.2 镀液稳定性测试

  采用氯化钯加速试验法。

取镀液25mL,装入50mL试管中,浸入恒温水浴(60±1℃)中,向试管内注入50mg/L的氯化钯溶液1mL,记录加入氯化钯至开始出现浑浊的时间。

2.3.3 孔隙率测试

  采用贴滤纸法。

用含10g/L的铁氰化钾和20g/L氯化钠的溶液浸湿滤纸,贴在经过清洗处理的试样表面上,经5min后取下,用蒸馏水冲洗后放在玻璃上,干燥后计算孔隙率。

                 孔隙率=

(个/cm2)

  式中n为孔隙斑点总数(个),s为受检镀层面积(cm2)。

2.3.4 硬度测试

  采用71型显微硬度计测量镀镍层的显微硬度。

3 结果与讨论

3.1 沉积速度

3.1.1 络合剂的影响

  在化学镀镍配方中,络合剂的种类和用量对镀液的沉积速度有显著影响。

而络合物稳定性的差异表现在对沉积速度的影响上。

柠檬酸是一种常用的络合剂,它对镍离子有较强的络合能力(络合物的稳定常数lgk=14.3)。

但是当其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会使镍离子的有效浓度显著降低,导致沉积速度下降。

其沉积速度一般在10~13 μm/h左右[2]。

较低的沉积速度可使镀层更为致密,有利于耐蚀性的提高。

而对镍离子络合稳定性较小的乳酸(lgk=2.2),它会使镀液中游离的镍离子浓度升高,同时也易使已经络合的镍离子游离出来被还原。

因此提高这一类络合剂的浓度会使沉积速度加快。

乳酸能抑制化学镀镍过程中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防止亚磷酸镍沉淀的生成[4]。

但是沉积速度加快,又易使镀层质量下降,孔隙率增大。

因此采用复合络合剂可以综合单一络合剂的优点,使镀速保持一定的水平,同时获得较好质量的镀层。

通过试验比较,本工艺选择了乳酸与棕檬酸的复合络合剂。

在固定柠檬酸钠为2g/L的条件下,研究了乳酸对沉积速度的影响,结果如图1。

图1 乳酸加入量对沉积速度的影响

  由图1可知,沉积速度随乳酸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在乳酸含量为4mg/L左右达最大值,继续增大乳酸含量,沉积速度反而下降。

因此,乳酸含量应控制在4mg/L。

3.1.2 温度的影响

  沉积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2。

图2 温度对沉积速度的影响

  由图2可知,温度低于70℃时,沉积速度很慢,升高温度,沉积速度明显加快,当温度升至90℃左右,沉积速度达最大,继续升高温度,沉积速度反而下降,此时槽液稳定性下降,溶液变浑浊。

因此,温度应控制在90±1℃。

此时,沉积速度可达19μm/h。

3.1.3 pH值对沉积速度的影响

  沉积速度与pH值的关系如图3。

图3 pH值对沉积速度的影响

  由图3可知,在pH<3时,沉积速度很慢;在pH=4.5~5.0时,沉积速度最快;当pH>5.5时,沉积速度迅速下降。

因此,应控制pH值在4.5~5.0之间。

3.2 稳定剂对镀液稳定性的影响

  由于化学镀镍本身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当镀液中一旦有催化效应的金属微粒存在,特别是镍微粒存在时,将导致溶液发生激烈的自分解反应,使镀液失效。

为抑制镀液的自分解反应,常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剂。

许多重金属离子(如Pb2+)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效果,加入少量可提高镀液稳定性,加入过多会毒化镀液。

而含碘化合物则具有较宽的添加范围,效果也较好[1],因此本实验选用KIO3与乙酸铅的复配物为稳定剂。

由于稳定剂的加入会降低镀液沉积速度(如图4),故不宜多加。

在此加入4mg/L稳定剂,这样既可使镀液稳定,又保持了较高的沉积速度。

实验发现,未加入稳定剂的镀液,从未加入PdCl2到出现浑浊的时间是560s;而加入稳定剂后,出现浑浊的时间为3600s。

3.3 镀层孔隙率

  采用镀层厚度为14μm的试样进行测定,孔隙率为0.8个/cm2,说明镀层孔隙率很低。

图4 稳定剂浓度对沉积速度的影响

3.4 镀层硬度

  测量镀层厚度为8~10 μm的试样,显微硬度为450(Hv),经500℃℃热处理1h,硬度达1200,达到了国外同类化学镀镍层的硬度[5]。

4 小结

  本工艺镀液稳定,沉积速度较高;所得镀层平整、光亮、孔隙率低,硬度高,施镀成本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

王孝镕 烟台师范学院化学系 邮编:

264025 顾慰中 昌潍师专化学系 邮编:

261043

参考文献

1 孙克宁,张亦林.电镀与环保,1998,18(3):

18~20

2 黄岳山,蒙继龙,李 异.电镀与环保,1998,18

(2):

18~20

3 《表面处理工艺手册》编审委员会编.表面处理工艺手册.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09

4 刘宜汉.表面技术,1998,27(3):

37~38

5 胡信国.电镀与精饰,1998,20

(2):

30~32

(1999-02-05收稿)

 

脉冲化学镀镍磷合金层性能研究

丁学谊 吕龙云 朱立群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出一种脉冲化学镀工艺。

通过试验比较了脉冲化学镀与化学镀的各项性能。

结果表明:

采用脉冲化学镀,镀层在沉积速度、磷含量、耐蚀性、硬度、耐磨性及热稳定性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脉冲化学镀 镍磷合金 性能

StudiesonthePropertiesofPulsedElectrolessNickel-phosphorusAlloyDeposit

DINGXueyi LVLongyun ZHULiqun

Abstract:

Atechniqueofpulsedelectrolessnickel-phosphorusplatingwasoptimizedbyorthogonaltestandpropertiesoftheobtaineddepositswerestudied.Theresultsshowthatelectrolessnickel-phosphorusalloydepositsareimprovedindepositionrate,phosphoruscontent,corrosionresistance,hardness,wearabilityandthermalstabilitybyapplyinganimposedcurrent.

Keywords:

pulsedelectrolessplating,nickel-phosphorusalloy,property

1 前言

  化学镀镍(即无电镀镍)是美国人Brenner和Riddel[1]于1946年在实验室发现的。

他们在电镀Ni-W合金的研究中加入次磷酸盐时发现电流效率异常,达到130%,从而发现了次磷酸盐对镍的化学还原作用,于是在1946年获得了化学镀镍专利。

此后,化学镀镍技术发展迅速,工艺配方不断改进,特别是80年代以来,以每年高于15%的增长速度在发展,是近年来表面处理领域中发展速度较快的工艺之一。

由于化学镀镍层既耐磨又耐蚀,所以在工业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2]。

  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学镀镍层的性能,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添加稀士元素[3]、超声波化学镀[4]、脉冲化学镀[5,6]等。

其中脉冲化学镀是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化学镀的基础上叠加脉冲电流,在脉冲导通期间除了发生化学沉积外,还同时进行电沉积,而在脉冲间隔空停期间,则只进行化学沉积。

脉冲电流的引入使化学镀层的性能发生变化,本文研究了脉冲化学镀的沉积速度、镀层磷含量、耐蚀性、硬度与耐磨性,以及晶化转变温度等。

2 实验

2.1 试验材料及装置

2.1.1 试样准备

  试样为1Cr18Ni9Ti不锈钢,尺寸为40×20×1mm。

2.1.2 实验条件及装置

  采用MDD-20B型脉冲电镀电源,脉冲波形为方波。

  阳极采用镍板。

2.2 化学镀前处理

  由于基材为不锈钢,为了获得好的结合力,必须进行适当的前处理。

除了进行除油和简单的酸洗外,还需进行电解活化。

以NiCl2+HCl溶液为电解液,镍板为对电极,将不锈钢先进行阳极处理,再进行阴极处理。

2.3 镀层性能测定

2.3.1 镀层成分分析

  采用能谱仪分析镀层成分。

2.3.2 镀层结构测定

  采用BD-78型X-射线衍射仪测定镀层结构。

Cu靶,Kα=1.54056A,管电压为30KV,管电流为20mA。

2.3.3 镀层沉积速度的测定

  采用称重法测定镀层的沉积速度。

 

                        

(1)

式中,υ:

镀层沉积速度(μm/h);

   W1:

试样镀后重量(g);

   W2:

试样镀前重量(g);

   S:

试样面积(cm2);

   ρ:

Ni-P合金镀层密度(g/cm3),一般取7.8~7.9g/cm3;

   t:

施镀时间(h)。

2.3.4 镀层耐蚀性测定

  耐蚀性测定采用Laplace变换分段拟合法,测定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在腐蚀介质中的交流阻抗[8~10]。

  经Laplace变换,可得到该体系的交流阻抗值Rs和1/ωCs,然后作阻抗频谱图,由频谱图即可得到镀层在介质中的极化电阻。

极化电阻越大,则表明镀层在该介质中的耐蚀性越好。

  实验仪器有:

XD-5A型超低频信号发生器、记忆示波器、打印机和计算机。

采用双电极体系,研究电极化学镀镍磷合金试样,辅助电极为大面积Pt片,电解池用H型管,腐蚀介质采用5%NaCl和2mol/LHCl溶液。

2.3.5 镀层硬度测定

  采用HX-1000型显微硬度计测定镀层的显微维氏硬度,载荷为15g。

2.3.6 镀层耐磨性测定

  采用PM-1型平面磨损试验机作耐磨性实验,评定方法为:

             

               

(2)

  其中,WR为耐磨性,此值越大则表明耐磨性越好;W1为实验前试样的重量(mg);W2为实验后试样的重量(mg);N为摩擦循环次数。

2.3.7 镀层晶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采用DheometricScientificInstrumentCompany生产的差热仪测量镀层的晶化转变温度曲线。

以剥离的镀态镀层为试样,试样约重5mg,升温速度为10℃/min,并以氮气保护。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化学镀溶液组成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选出如下工艺:

  硫酸镍          30g/L

  次亚磷酸钠        25g/L

  醋酸钠          20g/L

  络合剂          18g/L

  促进剂          18g/L

  稳定剂A         0.2mg/L

  稳定剂B          2mg/L

  pH              5.1

  温度            85℃

  面容比          1dm2/L

3.2 脉冲化学镀层的磷含量和沉积速度

  脉冲化学镀Ni-P合金镀层经X-射线衍射分析,结构为非晶态(见图1)。

图1 脉冲化学镀层X-射线衍射图

  脉冲化学镀Ni-P合金镀层的含磷量一般都超过10wt%,而化学镀层一般只有8%~9%(wt)。

  脉冲化学镀是在化学镀过程中叠加了脉冲电流,即在化学镀过程中,也有“电镀”

的过程,因此脉冲化学镀的沉积速度比化学镀高得多。

在85℃左右,脉冲化学镀的沉积速度一般为24 μ/h左右,而化学镀的沉积速度只有13μ/h左右。

  脉冲化学镀之所以沉积速度高,可能是因为:

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镍体系,在外加电流下,化学镀过程所产生的亚磷酸在阴极被还原生成次亚磷酸[6],即:

               H3PO3+2H++2e→H3PO2+H2O           (3)

  次亚磷酸能加快镍的沉积速度,也正是由于次亚磷酸根的增加,镀层磷含量也有所增加。

3.3 脉冲化学镀层的耐蚀性

  图2为脉冲化学镀层在5%NaCl和2mol/LHCl溶液中的交流阻抗图,为便于比较,笔者也测定了化学镀层在上述两种介质中的交流阻抗图(见图3),两者的反应电阻大小如表1所示。

不难看出,脉冲化学镀层的反应电阻值均大于化学镀层

表1 脉冲化学镀层和化学镀层在

上述两种介质中的反应电阻

试样

5%NaCl溶液

2mol/LHCl溶液

脉冲化学镀层

2532.32

1786.06

化学镀层

2472.48

1495.12

图2 脉冲化学镀层在5%NaCl (a)和2mol/LHCl (b)溶液中的交流阻抗图

图3 化学镀层在5%NaCl (a)和2mol/LHCl (b)溶液中的交流阻抗图,说明前者的耐蚀性要优于后者。

  对于化学镀Ni-P合金镀层的耐蚀性可用表面富集阴极性合金元素理论来解释[11]。

当合金固溶体在腐蚀介质中发生腐蚀时,Ni首先发生溶解,而P则聚集在合金表面形成富集相,促使Ni发生阳极钝化,从而阻止合金的继续腐蚀。

试验发现化学镀Ni-P合金镀层在5%NaCl溶液中浸渍360h后,其磷含量由浸渍前的8.51wt%增至18.08wt%。

  显然镀层中的磷含量直接影响镀层的耐蚀性。

当磷含量高时,钝化膜的形成和再钝化的修复能力强,镀层保持较高的耐蚀性。

脉冲化学镀层具有较高的磷含量,所以其耐蚀性也较好。

3.4 脉冲化学镀层的硬度

  表2为脉冲化学镀层与化学镀层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1h后的硬度比较。

由表中可以看出:

镀态下,脉冲化学镀层硬度低于化学镀层;经热处理后,脉冲化学镀层的硬度高于化学镀层。

这是由于镀层硬度与镀层中的磷含量有关,镀层磷含量越高,热处理后镀层中Ni3P相析出越多,越有利于提高镀层硬度。

但在镀态下,由于含磷量较低的镀层中固溶体颗粒非常细小,其大小属于100

级[12],故硬度较高。

而磷含量的镀层非晶程度较大,原子排列更无序,受力时容易滑动,抵抗局部塑性变形能力差,所以表现出较低的硬度。

  表3是镀层在360℃和400℃下经不同时间热处理后镀层硬度的变化。

由表可以看出,脉冲化学镀层比化学镀层硬度高。

另外,镀层在360℃下热处理的硬度最大值要高于400℃下的最大值,这是因为在360℃热处理下,沉淀相Ni3P处于逐渐积累的阶段,经4h后Ni3P相最多,硬度最高;5h后,Ni3P相聚集长大,镀层组织变粗,硬度下降。

而400℃下热处理后,镀层已完全晶化,Ni3P相已不再过多增加,但组织更粗化,导致硬度下降。

表2 脉冲化学镀层与化学镀层在不同

温度热处理1h后的硬度比较

温度(℃)

脉冲化学镀

化学镀

镀态

447

530.5

200

796.5

732.6

300

912

852.5

400

930

920

500

724

689

表3 脉冲化学镀层与化学镀层硬度值比较

时间

(h)

脉冲化学镀

化学镀

360℃

400℃

360℃

400℃

1

883

895

724

920

2

960

1003

882

803

3

1064

1054

960

847

4

1332

847

1132

803

5

894

884

870

724

3.5 脉冲化学镀层的耐磨性

  表4、5为脉冲化学镀层与化学镀层耐磨性的比较。

由表可见:

镀态时脉冲化学镀层比常规镀层的耐磨性要差,这主要与其硬度较低有关;但经热处理后,脉冲镀层比相应的常规镀层耐磨性要好得多。

表4 脉冲化学镀层与化学镀层经1h不

同温度热处理后的耐磨性比较

温度(℃)

耐磨性(1/mg)

脉冲化学镀

化学镀

镀态

88.65

113.38

200

148.37

116.28

300

133.4

126.26

400

130.9

123.4

500

128.4

123

表5 脉冲化学镀层与化学镀层在360℃下经不同

时间热处理后的耐磨性比较

时间

(h)

耐磨性(1/mg)

脉冲化学镀

化学镀

1

133.33

102.04

2

161.29

138.12

3

162.13

140.06

4

322.58

212.77

5

118.2

101.01

  由表4可见:

固定热处理时间不变,脉冲化学镀层的耐磨性在200℃下较高,而在300、400和500℃下逐渐降低。

可见,镀层的耐磨性并不只与硬度有关。

硬度高耐磨性并不一定好,这可能与经热处理后镀层表面状态有关。

但是,镀层硬度毕竟是影响镀层耐磨性的重要因素,由表5可见:

在360℃下,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1~4h),镀层硬度升高,镀层耐磨性也逐渐升高,最高点为322.58,比镀态时高3倍多。

4h后,镀层硬度下降,耐磨性也随之下降。

3.6 脉冲化学镀Ni-P合金镀层的晶态转变温度

  非晶态镀层的晶态转变是研究者们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13~15],由于非晶态合金在热力学上处于亚稳态,因而具有向低自由能状态(晶态)转变的趋势,而一旦晶化,合金的性能就会发生变化。

化学镀Ni-P合金作为一种非晶态镀层,当然也具有以上的特点,所以研究其晶态转变温度很有必要。

  图4为脉冲化学镀Ni-P合金镀层(含磷10.35wt%)的晶态转变温度曲线。

在330~370℃之间有个强烈的放热峰,峰值达到了9mW,而化学镀层的晶态转变峰(含磷10.15wt%)只有2.2mW;另外,前者放热峰最高点对应的温度为360℃,而化学镀的放热峰最高点对应的温度为340℃。

可见,脉冲化学镀层的晶态转变不仅放出的热量高,而且是在更高的温度下进行的。

说明非晶态脉冲化学镀层的热稳定性高,因此转变时放出的能量多,并且需在高的温度下才能晶化完全。

图4 脉冲化学镀非晶态Ni-P合金(含磷

10.35wt%)的晶态转变温度图

图5 化学镀非晶态Ni-P合金(含磷

10.15wt%)的晶态转变温度图

  为了验证以上观点,笔者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脉冲化学镀Ni-P合金镀层分别经200℃、360℃和400℃热处理1h后的镀层结构(见图6)。

由图可以看出,经200℃热处理1h后,镀层结构仍为非晶态,只是衍射峰较镀态时略微尖一点;360℃热处理1h后,镀层已由非晶结构转变为晶态结构,镀层由Ni-P合金固溶体转变为Ni3P、Ni以及部分Ni5P2,其中Ni3P衍射峰强度最大,而Ni要相对低一些;400℃热处理1h后,Ni的衍射强度最大,Ni3P次之。

图6 脉冲化学镀层经不同温度热处理

1h后的X-射线衍射图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脉冲化学镀Ni-P非晶态镀层在330~370℃左右发生晶态转变,晶化过程包括结晶相Ni、Ni3P以及部分Ni5P2等相的形成:

镀层在热处理过程中有磷从试样中逸出。

4 结束语

  在化学镀Ni-P合金工艺中叠加脉冲电流后,不仅加快镍的沉积速度,而且提高了镀层中的磷含量,镀层的耐蚀性、硬度和耐磨性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对镀层晶态转变的研究,发现非晶态脉冲化学镀镍层较普通化学镀层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作者单位:

丁学谊 吕龙云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工艺所 邮编:

100083

     朱立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邮编:

100083

参考文献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