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辅导讲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4809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辅导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辅导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辅导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辅导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辅导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辅导讲座.docx

《教学设计辅导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辅导讲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辅导讲座.docx

教学设计辅导讲座

教学设计辅导讲座

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理念

(一)现代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

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观可以归纳为“三全”、“三创”、“三个发展”、“两个重点”、“一个目标”。

①三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

②三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③三个发展:

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④两个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⑤一个目标:

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现代教学观

“教”,由传授知识技能----师生互动、对话、交流。

“学”,由接受知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会知识、学会学习。

重学习结果----重过程和方法。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构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四种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教师精彩的讲解----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

由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信息传递)----师生互动,多向交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⑴按编好的教材教----用教材创造性组织教学(整合教材、创新资源)

⑵由研究“教法”----研究“学法”

⑶“授人以鱼”的灌输式----“授人以渔”的启发式、互动式、合作式。

⑷由精练的讲授----创造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中学习。

⑸知识的传授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平庸的教师:

传授知识

较好的教师:

示范教学

优秀的教师:

指导学习

伟大的教师:

启发学习

几种学习方式:

A、创新学习、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研究性学习、E、探究性学习

现代教学观的六大特征

①既重视教师更重视学生。

②既重视知识更重视能力。

③既重视教法更重视学法。

④既重视认知更重视发展。

⑤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⑥既重视继承更重视创新。

3、现代师生观

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

原:

传授文化知识;新的定位:

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2)教师的角色定位:

原:

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新的定位为:

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

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有差异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在教学中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教学中应淡化中心,强化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现代人才观

(1)传统人才观

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型、模仿型

(2)现代人才观

培养的人才是智能型、创造型

5、四大支柱教育观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围绕培养学生具有四种基本的本领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教育教学。

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

(1)学会认知(学习)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

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

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

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

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

要重视发展性教学,“知识--能力—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二)、现代教育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60—70年代)(美国的桑代克为代表)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80年代)(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加涅为代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0年代)(瑞士的皮亚杰为代表)

(1)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四大要素

①“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②“协作”: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协作学习对资料的搜索与分析,假设的提出问题与验证,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

③“会话”(交流):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

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④“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60--70年代)(美国的罗杰斯为代表)

(三)现代教育方法

1、模块化教学法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一出台就在许多国家,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我国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该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教育理论工作者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关注。

模块化教学的具体方式

(1)划分小组。

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推选组长。

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控制小组成员的变量很多,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等。

教师必须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的入学成绩:

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乃至交朋结友等都应心中有数.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即所谓“教学相长”;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相互学习,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2)确定内容。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以便确定相应的任务。

(3)布置任务。

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认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后,如果觉得对此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

(4)学生实施。

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

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这一阶段,教师是“指导者”学习伙伴“导航者”身份较为明显,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

(5)评价结果。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各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由老师或小组负责人进行总结,最后由老师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1、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

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

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

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二、怎样写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

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

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那么怎么样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写教学过程应写清以下几点:

①写出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

②写出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及过渡衔接。

③写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主动参与(导入):

情景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当然可以起导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一种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解决问题意识。

情景不是幌子,它将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创设情景”的方法。

如开门见山、复习铺垫、悬念激发、情感交流、生活事迹、趣味故事、游戏活动、直观感知等方法。

(2)提供资源,自主探究:

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新的教材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

①将教材内容情境化。

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思考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②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

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

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备课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内容处理加工成可操作性强课件或活动。

(3)组织调控,合作交流(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碰撞,激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和引导学生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

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

也就是说,在备课中应努力做到: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②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

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知识。

“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处理教材的出发点。

③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

指导学生学。

对于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④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学。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

作为一节课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设计下列问题:

a、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b、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时候进行?

问题怎么提?

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教师如何点拨?

C、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4)反馈评价,巩固应用:

是及时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以下问题:

①教师在反馈讲评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②教师在设计练习和作业时是否体现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5)总结:

当整个一节课教学过程将要结束时,教师在设计总结时要设计总结语(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有关思想的渗透,学生的质疑)。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适宜从以下内容上着手,课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教学问题的解决、学生听课情况、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等。

教师自身可根据这些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1、课前评价,也叫前瞻性评价。

它所要求的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学习者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在分析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时,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

(1)对开展新的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掌握的程度?

(2)对计划进行的教学预期学习结果,学生已经具备到何种程度?

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以上两个问题做出回答,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来获取关于学习者已有知识基础的信息。

(3)在教学设计前对以往自己上过或听过别人上的这堂课的总结分析,认识其中的问题,让自己在本次授课中要采取措施注意或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

2、课中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接受和反应情况,时势的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进行调整。

因为受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制约。

同样的授课方式在不同的时刻、对不同的班级会得到不同的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时势的改变教学方式或教学深度。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常需要搜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在哪些学习任务上进展顺利?

哪些学习任务上存在问题,需要帮助?

(2)哪些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困难并需要进行额外的辅导或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