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4784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docx

《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docx

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

诗歌鉴赏分类训练(精华版)

第一编概述

[命题思路]:

诗歌鉴赏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答题指津]

一、鉴赏诗歌的基本原则

l、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一般说来,鉴赏古诗大致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

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通过诵读(高考时是默读),深人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2、遵循文道统一原则。

鉴赏诗文,不能割裂其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要抓住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来体会思想感情。

3、整合隐含信息进行鉴赏。

要特别注意标题、注释、序、作家的风格和作品形成的时期所隐含的信息。

诗词前的标题,有的交待了诗歌的内容类别,如王维的《山中送别》就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有的标题奠定了情感基调,如王昌龄《闺怨》,从标题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关于闺中女子的愁怨,多为思夫之怨。

许多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诗歌鉴赏题中的注释,除了解释诗词中难懂的词语之外,也有上述功能。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二、诗歌鉴赏表述程式及要素

通用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何种艺术形象,表达了怎样的诗歌感情,起到了何种作用。

其他类型的问题可以在此模式上进行增减。

诗歌鉴赏涉及到的答题要素分为四个,即表达技巧、艺术形象、思想感情、(语言特点)、表达效果。

一)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对偶、对比、夸张、比兴、排比、借代、反复、互文、双关等。

3、表现手法:

①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客移位、抑扬手法等;间接抒情细分为: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叙事抒情、借典抒情/借古讽今。

②描写手法主要有:

正面渲染与侧面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素描/写意)与工笔、想象、联想;点染背景、多角度描写等。

二)艺术形象:

意象、意境、人物形象。

三)思想感情:

1、从诗歌内容可分为:

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亲友情等。

2、从表达主题可分为:

寄情山水,归隐园田;厌恶战争,思乡念亲;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怀古伤今,忧国忧民;相知相思,离愁别恨;登高揽胜,惜春悲秋;蔑视权贵,借事言志;昔盛今衰,黍离之悲等。

3、从风格可分为:

奔放、悲慨、沉郁、旷达、冲淡等类。

四)语言特点:

大概分为质朴、清新、典丽、含蓄、洗练、雄浑等类。

五)表达效果/作用:

一般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手法四个方面来考虑

 

第二编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称作艺术手法,有的称作表现手法,有的干脆叫做手法。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说,通行的说法是:

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等方面。

在进行表达技巧的赏析时,要先判断诗句采用了哪种或哪些表达技巧;然后举例说明;最后说明采用这种或这些表达技巧的好处/作用/妙处。

如:

雨后池上宋·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分析】全诗从动、静两个方面描写了池塘春天美丽的风景。

(对表达技巧进行判断)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忽起”“垂杨柳”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指出哪些地方从动、静的角度来描写的)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动静结合的作用)

第一章表达方式

包括:

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我们分单章对此进行专门的学习)

第二章修辞手法

(参见修辞知识专题)

第三章表现手法

第一节抒情手法

先展示几首诗,让学生观察这些古诗词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诗中借李隆基为讨好杨玉环而不顾一切、不择手段之事,抒发了诗人对李、杨骄奢淫逸的极度愤慨之情。

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⑤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抒情的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借古伤今/借古讽今等,上述例子中①为直接抒情,②~⑥为间接抒情,其中②为借景抒情,③为叙事抒情(不是借典抒情),④为托物言志,⑤借典抒情,⑥为借古伤今。

一、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是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在古诗词中,直接抒情的比较少,大多采用间接抒情。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即借景抒情,借作者到月下荷塘赏景含蓄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淡淡哀愁淡淡喜悦下深深的苦闷。

借景抒情能到达的效果是:

景中含情,情寓景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根据古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来看,下面几首古诗词有何特点?

A、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唐·韦应物《闻雁》)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登高》)

C、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D、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E、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A项是先抒情,后写景,这种在古诗词中很少见;B项是先写景,后抒情,古诗词中很普遍;C项是写景—抒情—写景;D项是有明显的关键词“客愁”点出作者的情感,抒情比较含蓄;E项则没有明显抒情的地方,但从诗歌中写景的“偏知”“暖”“新透”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新春的一种惊喜。

A至D项为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而E项为“无我之境”。

但无论哪种方式,情和景是和谐一体的,景中含情,情寓景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注意:

在对这类诗歌进行鉴赏时,就必须先读懂该诗表达了什么感情(情感),这种感情通过什么景物(形象)表现的,这样表现效果如何。

如: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分析】本诗通过描写在萧瑟的秋天送友人远行的情景,以及友人离去之后,诗人江畔伫立,直到悠悠江水之上寒鸦点点飞尽的空阔、寂寞的黄昏景象(所写之景),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深深地思念之情(所抒之情)。

把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韵无穷(情景作用)。

又如:

仔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从情与景的关系分析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答案】感情变化先是孤独寂寞,继而想排遣烦闷,最终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本诗先描写村庄夜晚枯草挂霜、虫吟凄切、行人绝迹的萧瑟凄凉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但田野上一望无垠的晶莹如雪白的荞麦花的奇丽壮观景象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喜的感慨。

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了自己的情感变化,灵活自如,不着痕迹。

三、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志”即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比如,我们所学《绿》即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生命力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常春藤歌颂了当时处于日寇侵略之中中华民族的歌颂。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最大的区别是:

前者往往借助多个景物构成的意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后者往往借助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趣、志趣等。

★注意:

我们在对这类诗歌进行鉴赏时,就必须先读懂该诗具体描写和叙述了何种事物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情感),这样表现效果如何。

如: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

本诗写于作者变法失败,被迫辞官之后。

【答案】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的判断),即借耐寒、洁白、清香的傲岸不屈(特点)的梅花艺术形象(所托之物),寄托了自己不怕打击,继续坚持自己的高洁品格和美好理想的志趣(所言之志),含蓄而委婉(表达效果)。

四、叙事抒情

新嫁娘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

姑这里是指婆婆。

【分析】本首诗采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表达技巧判断)。

本首诗叙述过门三天的新嫁娘入厨洗手为婆婆做羹汤,因为不知道婆婆的口味就要和婆婆生活在一起的小姑子先尝尝的事情(所叙之事),表达了诗人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由衷的赞赏(所抒之情)。

五、借典抒情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借用庄周梦蝶、杜鹃滴血、鲛人泣珠、蓝田美玉的典故营造一种苦恋、忧伤、朦胧的意境,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训练:

[中吕]卖花声·怀古①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卖花声:

又名升平乐,曲牌名。

②班超白白在玉门关外耗尽生命。

东汉名将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晚年思念家乡,上疏请求回去,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空老玉门关”即指此。

思路分析:

1、所借典故。

①第一句借用了“霸王别姬”的典故,即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困垓下,突围前与爱妾虞姬悲歌诀别,虞姬自刎而死。

②第二句借用了“火烧赤壁”的典故,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壁,将士死伤无数;③第三句借用了“空老玉门关”的典故,东汉名将班超,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

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在玉门关外白白耗尽生命。

2、典故寓意。

诗人选取的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

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困苦。

3、艺术效果。

全曲引用三个典故,形成一组排比,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战争给不同阶层的人带来的灾难,为后文诗人直抒胸臆谴责战争做好铺垫。

【答案】本曲是一支咏史之曲,引用秦汉时期的三个典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战争给不同阶层的人带来的灾难,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慨叹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谴责战争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借典抒情与借古抒怀(包含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区别。

借古抒怀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很显然,借典抒情只是在文学作品中局部出现,而借古抒怀则是以整体的形式出现。

六、抑扬手法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表现手法。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比如,

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答案】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访逐臣”写出了文帝的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他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愦慵弱,这是抑。

七、主客移位、从对面曲揣彼意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在表现思亲怀友之情或离乡别井之意时,不直接写自身却从对面落笔,别出心裁地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婉曲含蓄,愈有意味。

这种表现手法,人们称之为"主客移位"或"从对面曲揣彼意"。

第二册中的《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就是想象远在他乡的人回头眺望家乡,然而家乡长路漫漫,从而巧妙地写出了家乡的恋人对远在他乡的游子的思念。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啊,作者采用主客移位的方法,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

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

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此诗之妙,在于采用了主客移位的写作手法,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妻子儿女,而是从对方妻子思念自己写起:

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今夜在月光中独自遥望长安,思念自己,伤心落泪,夜不能寐。

全诗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经包含其中,巧妙地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节描写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多种表现手法描写事物,常见的有正面渲染、侧面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这些手法有时单独用,有时几种连用。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这两句诗采用何种手法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技巧之高超的?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人采用何种描写手法来营造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的?

③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句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炽烈的爱国感情的?

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这两句诗如何表现山林幽静的?

参考:

①侧面烘托②正面渲染③虚实相生④以动衬静。

一、正面渲染

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

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像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这种加浓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

文学作品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比如,《琵琶行》第二段就采用大量比喻和通感来正面渲染琵琶乐声的优美的。

下面这首诗是一首劝酒词,诗人是如何层层渲染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盛情的?

请简要说明。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

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故称绿蚁。

【答案】泥炉小巧,炉火嫣红,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让人口馋,正宜于与一二挚友小酌。

天晚,寒意袭人,正是饮酒之时。

诗人正是通过对饮酒环境的渲染,表达出诗人邀请朋友小酌的诚意,外加诗人最后一句“能饮一杯无”,无论是谁都会欣然前往。

二、侧面烘托

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文学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比如《琵琶行》以“水上忽闻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处侧面烘托琵琶乐声的优美,让人陶醉。

如:

夜雪清·张实居

斗室香添小篆烟,一夜静坐似枯禅。

忽惊半夜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

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答案】这两首诗写雪时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张诗的后两句没有直接描写雪,而是以“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侧面描写雪寒、雪冻、雪色。

白诗也没有直接描写雪,而是以“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从感觉、视觉和听觉角度的侧面表现雪寒、雪色、雪重。

两首诗构思都很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烘托、衬托、对比三者的区别。

衬托包括两种:

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往往是以一种事物为主,其他事物为辅来加以衬托。

如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其目的就是歌颂莲花,从而诗人以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莲。

对比,是对性质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得出某种结论,一般无主次之分。

比如《马嵬(其二)》“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就将玄宗逃难途中与宫中的两种情形进行对比,对玄宗进行了讽刺。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一般没有主次之分,而且既可以是侧面描写,也可以是正面描写。

而烘托和衬托都属于侧面描写,不属于正面描写,且多以一种事物为主,其他事物为辅来表现的;只是烘托中的辅助事物多是背景、环境等,而衬托的辅助事物多为与主体事物为同类事物。

又如:

仔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并完成①、②题。

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①从抒情手法来看,本诗采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答案】本诗从抒情手法来看,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本诗借与群雁失散、被思念煎熬而不停追寻的孤雁,表达流落他乡、亲朋离散的诗人无时不在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再梦想好友重逢的痛苦而迫切的心情。

咏物传神,自然浑成。

②从描写手法来看,本诗采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答案】本诗从描写手法来看,采用了正面渲染与侧面烘托(反衬)相结合的手法。

诗歌前三联正面描写孤雁不饮不啄,哀声念群,不停追寻来渲染孤雁的孤独、痛苦;诗歌最后一联则描写野鸭全然不懂孤雁之孤独、痛苦,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从侧面烘托(反衬)孤雁孤独之深,念群之深。

三、动静结合

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一静,相辅相成。

前二者有主次之分,属于烘托的手法;后者互为依托,相互作用。

在表述时可以写为:

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宜。

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以动衬静

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动静结合

请从“静”与“动”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古诗。

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答案】诗中前两句以“凉月如眉”、溪水如镜写出了月色的清爽皎洁和水的明丽动人的静态美;后两句的雨后溪水上涨,鲤鱼上滩写出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态美。

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注意这两题在回答问题上的措辞,细心揣摩答题的艺术,即前题直接找出诗中关键词来答题,而没有翻译;因为这些词或诗句很容易理解。

而后题则是对原诗句进行了翻译,原因是这些诗句比较难懂。

四、虚实相生

在中国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者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文学作品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从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在国画中,“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文学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景。

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里胜利的景象为“虚”,醒来后的白发现实为“实”,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体味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而虚与实也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比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实写眼前分别情景,“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写想象分别之后的情景。

可以分为:

以实衬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

如:

请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答案】本诗描写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

诗中前两句实写与友人“醉别”的情形:

以“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交待了“醉别”的地点、季节、天气,“凉”字写出了“醉别”时的秋风秋雨的特点和分别之人的心理感受。

后两句虚写“醉别”后的情形:

诗人想象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如梦,两岸猿声让朋友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

实写分别情景,自然引出想象别后之思念,而别后之虚景又更添别时难舍难分之愁,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很好的表现了惆怅别情。

又如:

有人说下面这首诗后三句为虚写,也有人认为后两句为虚写,你认为呢?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参考一:

前两句为实写,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逐渐消停下来;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侧面烘托月夜的寂静,诗人的寂寞。

后两句为虚写:

诗人想象中秋之夜,普天之下,望月之人不止我一人,还有很多;但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哪一家呢?

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一二两句的实写引出三四两句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又给眼前的月夜更添一份寂寞,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参考二:

诗歌第一句为实写,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逐渐消停下来,通过视觉、听觉侧面烘托月夜的寂静,诗人的寂寞。

二至四句为虚写,诗人仰望明月,不觉浮想联翩: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还有望月之人不止我一人吧?

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哪一家呢?

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第一句句的实写引出二至四句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又给眼前的月夜更添一份寂寞,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