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返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378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返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返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返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返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返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返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返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返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返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返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三明一中2019届高三暑期第二次返校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

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I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

1.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A.世官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故D正确;世官制是先秦的选官制度,不符合“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排除A;宗法制在现在仍然影响着我国社会,如祭祖活动等,不符合“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排除B;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容易导致割据混战,不符合“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亲属等差递减制度”“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联系所学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特点分析解答。

2.下列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①是北宋时期产生的,②黄道婆是元朝人,③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④是汉代的耕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③①②,选择D项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3.战国考古史记载,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28副51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85%。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

B.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

C.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

D.政府很重视推广铁农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可知,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的比重很高,反映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铁农具,说明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情况,故A错误;河北西家庄赵国遗址、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都是战国时期的遗址,无法体现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推广铁农具,故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28副51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85%”,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分析解答。

4.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D.工商食官的制度被打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瓦解,工商业日益繁荣,出现了一些拥有大量财富的大商人,故D正确;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战国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不会是工商业的发展的直接原因,故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后期”“‘贵’‘富’分离”,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变现和影响分析解答。

5.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答案】B

【解析】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主要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以答案选B。

A项错误,官办手工业不进入市场;CD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

6.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皇上同意让王锷兼任宰相,但被给事中李藩驳回了诏书,李藩行使的是封驳审议的职权,所以正确答案是唐朝的门下省。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是重要的决策部门,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权,尚书省负责执行。

宋朝的枢密院掌军权,所以B错;明朝是著名的特务机构,无驳回诏书权力,所以C错;清朝的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封驳的权力,排除D。

7.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所支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2个,雍正年间3个,乾隆年间30个,嘉庆年间62个。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清初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农民的负担减轻

C.地主对农民的盘剥逐渐加重

D.缓和了人地矛盾

【答案】A

【解析】

“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刚支付的保证金)”反映出佃户只要交付押金就可以租种土地,可知租佃关系的发展,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较松,故A正确。

材料中的押租是佃户租种土地的租金,不能反映出农民赋税减少,故B错误。

从材料中体现不出农业技术的实质性变革,C错误。

材料中有押租现象的州县增加,没有体现耕地的增加,不能反映出人地关系紧张局面得到缓解,D错误。

点睛:

材料“淸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实质是反映我国农业经济的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

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普及、深化,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因为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另外,佃农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适当的自主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

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

“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

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

”记载的这一现象

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

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故A正确。

明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工商税己成明代税收主体,故C排除。

古代封建政府不可能扶植民营手工业,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棉织业

9.有学者认为:

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实现了家国同构,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宗法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故A项排除;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非沿袭了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排除;三公九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的体现,与宗族观念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朝和汉初政治制度还受到宗法制的影响,但秦汉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阶段,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政治制度

10.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

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可见

A.城市发展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

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

C.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近代城市

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尽管商业发达,但都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内发展。

支撑都市繁荣的消费主要是国家的开支消费,非生产性人口的消费,这是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下出现的现象,故A符合题意,C项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状况,没有反映出城市经济生活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BD项错误;

11.下表为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表中信息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答案】B

【解析】

表格显示古代地方制度一直在两级和三级行政区划之间转变,体现出古代地方新政决策的矛盾和困惑,故B正确;A中诡异多变不符合事实;材料中体现不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故C错误;汉代初期就没有有效实现中央集权,故D错误。

12.《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

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

然能治国,不能服人。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3.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降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紧扣时间“明代中叶”,依据“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B符合题意;A时间上不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C表述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利,更不会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选B。

14.乾隆年间的《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为风尚。

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明清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在商业方面,形成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货币——白银广泛流通、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增强、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15.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A.草市B.交子C.夜市D.商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

依据所学,夜市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与题意不符;交子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与题意不符;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草市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

所以应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商业的发展·草市

16.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

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A.《红楼梦》: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三国演义》: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C.《西游记》:

“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D.《三言二拍》:

“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反映了男女之情,联系所学知识,这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A;“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反映了“忠君”思想,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符合题意,故选B;“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鲜明的体现了人物反对封建君权的特点,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C;“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反映了工商为主的思想,这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不能作为论据”,即选出符合宋明理学思想的选项,联系所学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17.唐代《独异志》(卷下)载:

“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

‘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

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18.“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

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朝贡贸易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A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D项“双方地位的平等”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9.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指出:

“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成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

此处,盖尤斯想表达的是

A.万民法、自然法都不是法律条文

B.万民法是罗马法高度成熟的标志

C.自然法具体条文体现在万民法中

D.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可知,万民法的制定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故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万民法是具体法律条文,排除。

自然法是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排除B。

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没有具体条文,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古罗马法学家赫尔墨杰尼安提出:

“所有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他没有使用诸如“人民”或“全体市民”等集合名词。

而是用心良苦地采用复数的“人”(uomini)的表述形式。

这体现了罗马法

A.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B.代表了特定群体的诉求

C.更关注具体个体的利益

D.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有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他没有使用诸如‘人民’或‘全体市民’等集合名词”,表明罗马法相对于人民或全体市民,更关注每个个体的利益,C正确;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材料无法体现公民、自由民的信息,排除A;“所有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没有体现特定群体,排除B;罗马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不能说明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D。

21.在雅典陶片放逐法推行的70年间,放逐了几个与僭主有关的政治人物,所以有观点认为雅典“领导人物的生涯是相当脆弱的,许多人最终落得不是流亡就是破产”。

这反映出陶片放逐法

A.成功遏制了权力的集中

B.有利于维护民主体制

C.是导致政局动荡的根源

D.维护了平民阶层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在雅典陶片放逐法推行的70年间,放逐了几个与僭主有关的政治人物”,联系所学,陶片放逐法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约束官员的行为,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故B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雅典政局动荡的根源是直接民主,C错误;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放逐了几个与僭主有关的政治人物”,联系所学陶片放逐法的意义分析解答。

22.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

“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

”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答案】C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封建势力的打击和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的影响是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

AB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而且不是主要影响,应排除。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识记,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历史现象的分析,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即可。

23.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

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中“1624年的《垄断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等信息可得出正是因为1624年英国制定的《垄断法》对专利的保护,才保护了个人的权益,推动了技术创新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垄断资本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

“1624年的《垄断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

24.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

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

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

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可知,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议案,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议案,则议案自动生效,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错误,否决的法案已经生效;C项错误,最高法院掌管的是司法权;D项不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史实,排除。

25.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

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

比如:

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

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

A.三权分立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中央集权制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

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在这一制度下,联邦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大权,同时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题干材料正反映了这一特点,所以应选B。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制的确立•特点

26.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

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专利数的剧增”,可知这与德国政府重视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A项“海外市场”,材料无从体现;B项“遥遥领先”,不符合史实;D项“引进他国技术发明”,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

故选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政府的科技引领作用

27.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故C项正确;亚当斯此举并不是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任命内阁,并不是权限不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政党的斗争信息,故D项错误。

28.“当反对者指责他的改革纲领违背了教会政策时,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者主张()

A.不再认同基督教权威

B.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C.维护欧洲的宗教统一

D.个人自由解释《圣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