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375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docx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docx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

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

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

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9.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具体内容包括: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

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

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

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15衰退产业:

衰退产业是指因技术、成本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竞争力和市场,产业规模逐渐萎缩,收益逐渐减少,从而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下降的产业。

16.区位理论:

研究区位主体选择经济社会活动场所的理论称为区位理论。

根据其产生的先后顺序和内容上的差异,区位理论可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

17.经济区:

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单元。

18经济区划:

经济区划是指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或者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任务对经济空间进行的战略性划分。

19.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区域。

20.城市化: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21.原料指数:

原料指(系)数=稀有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22.统筹区域发展:

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

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23.区域分工:

是指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收益,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业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方式。

24.区域垂直分工:

是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25.区域水平分工:

是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2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7.区域经济合作

28.可持续发展

29.资源承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条件等,在保证与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0.社会资源:

指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构成社会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资源、生产资料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商业、运输、信息、通信、科技、管理等非实物形态的资源或劳务。

31.不可更新资源,是指相对于人类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而言,不能更新的各种地质和半地质资源,主要指各种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

32.生态经济: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内容,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将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33.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

34.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是指一个地区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

35.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在该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该部门1%的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产值中的比重。

 

36.产业布局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37.产业集群,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8.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39.经济特区:

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经济区域。

是在中国境内的地域范围内,依托内地的经济与技术力量,通过实行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发挥四个窗口(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与两个扇面(对内与对外)辐射的枢纽作用的特别经济区。

40.重点开发区域:

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41.优化开发区域:

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42.限制开发区域:

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43.禁止开发区域:

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44.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居区和具有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是人们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地,是地理、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性地理区域。

45.城市化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与其总人口的比值。

46.城市化速度,是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通常用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的百分点来表示。

47.资源型地区,是指依托当地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地区,其主导产业是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

48.区域经济政策,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所制定的经济政策的总和,以优化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简答

1.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区域经济运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亦称“空间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我们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运行要素、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区域经济管理、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资源整合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指的是产业、消费者、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是指区内外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

区域决策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也就是选择何种路径的问题,二是所选路径的支持系统,也就是如何支持所选路径的问题。

3.简述人力资源的特点

(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

(2)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具体表现在自我强化,选择职业和积极劳动等方面。

(3)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

从个体看,有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之分;从社会角度看,有人口红利阶段和人口负债阶段。

(4)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人类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且人类的智力是不断积累和强化的。

(5)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

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来实现的。

(6)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源。

4.简述人口数量过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消耗大量积累资金,影响经济扩大再生产。

(2)大量剩余劳动力构成社会的巨大负担。

(3)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4)人口数量过多损及区域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

5.简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所谓均衡发展,是指在整个工业或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按同意比率或不同比率同时、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从而使各部门间实现相互配合和支持的全面发展。

根据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又可分为三种:

极端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温和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完善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6.简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且经济增长存在着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的规律,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地区或产业,以此带动其他地区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全局的发展。

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

7.简述产业的分类状况

对产业结构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两大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生产)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划分的产业结构、产业功能划分的产业机构等。

8.简述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第二因素。

(3)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加速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9.简述“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通过研究发现:

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又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流动。

这就是所谓的配弟定律。

英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克拉克在配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进一步研究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规律,并得出如下结论: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则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后人称之为“配弟—克拉克定律”。

该定理揭示:

劳动从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转移,一定能够加速经济增长,则可以进一步推导出,若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则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10.简述工业经济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