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城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册班级小测2.docx
《河北省大城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册班级小测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大城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册班级小测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大城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册班级小测2
命题人:
周鹤审题人:
刘占舫
1.选择题。
1.商鞅变法时规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 )
A.要取消贵族特权
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
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
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
2.《魏书》载: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该记载表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A.施行三长制,改革宗主督护制
B.迁都洛阳,离开保守势力大本营
C.实行官员俸禄制,限制官吏私欲
D.颁布均田令,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3.《悲平城》诗云: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
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该历史事件记载于
A.《诗经·国风·秦风》;《春秋·鲁桓公十八年》
B.《诗经·国风·秦风》;《战国策·秦策》
C.《战国策·秦策》;《史记·秦始皇本纪》
D.《战国策·秦策》;《史记·商君列传》
5.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以下各项符合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态度的是
A.基本否定 B.基本肯定 C.一分为二 D.不清楚
6.阅读下列材料宋神宗即位时(1067年)北宋财政状况
年收入
年支出
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75万两绢
注:
1缗为1000个铜钱你认为造成材料中所反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生产力水平低下 B.统治阶级贪得无厌
C.浪费问题突出 D.北宋政府的措施不当
7.“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旧贵族的立场 ②正确提出了君臣关系 ③实质上是反对改革变法 ④强调了以法治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8.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9.1076年德国皇帝亨利四世坚持自己拥有本国境内的“神职授任权”,与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争执,结果格列高利七世开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
第二年,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
在卡诺莎城堡门前立了三天三夜才得到赦免。
这个故事说明
A.天主教会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 B.德意志受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
C.世俗王权受到教皇权力的制约 D.天主教会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
10.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邦。
下列关于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公民大会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下层平民的处境十分悲惨
C.长老会议是国家最高的审判机关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
11.郭沫若认为:
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2.雅典城的行政机构每年会颁发上百份文件,并将之存放在雅典城邦广场的母神庙。
雅典公民大会有权决定把重要事项刻成石碑,右面的这块石碑上刻有以下内容:
“500麦斗级、300麦斗级、200麦斗级是四百人会议的入选范围。
”该石碑应雕刻于( )
A.公元前8世纪之前 B.公元前7世纪中期
C.公元前6世纪初 D.公元前5世纪中期
13.史学界普遍认为,债务奴隶制的盛行不利于雅典在城邦林立的希腊生存,主要是因为这一制度( )
A.使雅典公民群体迅速缩小B.使雅典的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使雅典社会矛盾日趋激化D.使雅典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14.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
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 ②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杯酒释兵权” B.“庆历新政”
C.“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D.实行“恩荫”制度
16.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17.某校学生在学习了宗教改革之后,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宗教改革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甲说:
宗教改革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乙说:
宗教改革后建立的新教强调教随国定,否定了教皇和《圣经》的最高权威;丙说:
通过宗教改革增强了欧洲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丁说: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的说法都正确
B.甲、乙、丙的说法正确,丁的说法错误
C.甲、乙的说法错误,丙、丁的说法正确
D.甲、丙、丁的说法正确,乙的说法错误
18.在德意志民众心目中,他是一位敢于与上帝摔跤的信心伟人。
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构成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德意志现代化历程的开端。
“他”主张
A.“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B.“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C.“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D.“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19.《德国史纲》写道:
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
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罗马教会神权 B.神职人员权威
C.灵魂救赎方式 D.宗教礼仪程序
20.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21.下列有关埃及包税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奥斯曼素丹在埃及征税的形式 B.包税制下的农民负担各种赋税
C.拿破仑统治时期废除了包税制 D.包税制下的包税人在包税区内几乎没有权力
22.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
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②进行军事改革
③建立近代工业④实行教育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4.大前提:
克里米亚战争时俄国国内盛行农奴制度。
小前提: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源于当时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结论:
腐朽的农奴制在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对抗的过程中处于劣势。
以上推理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25.1888年,日本著名思想家陆羯南在《日本》报发刊词中声明:
《日本》虽以恢复发扬国民精神为己任,但也不可不知西方文明之美善。
……不过在日本采用时,不可因其虚名而滥用之,唯用其实以资日本的利益与幸福……在人类的博爱中恢复发扬国民精神。
作者弘扬“国民精神”
A.是因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严重弊端 B.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再现
C.其作用与《教育敕语》殊途同归 D.实质是以封建文化反对近代化
26.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
27.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中提到日本明治维新时说: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日本在学习西方时的突出特点有
①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 ②注重经济领域而忽略政治、文化学习、借鉴
③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 ④注意继承本国的文化传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明治维新前,日本曾出现过类似于义和团的“尊攘派”,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暗杀卖国的幕府官员,还攻击西方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外国船只。
但日本的“尊攘派”后来转化为明治维新志士,而中国的义和团最后土崩瓦解。
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倒幕思想渐趋流行,而中国的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B.日本明治政府支持改革,而清政府一直对义和团大肆镇压
C.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而中国的义和团却孤军奋战
D.日本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缺乏改革的决心
29.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30.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
这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
以《解体新书》的出版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即通过荷兰传播到日本的西方学术)核心的群体。
这说明( )
A.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 B.日本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传入
C.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D.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
31.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32.清朝末年,清廷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政治。
五大臣在考察报告中提到德国时说:
“德国以威定霸……立国之意,专注重练兵。
故国民皆有尚武之精神,即无不以服从为主义。
……其人民习俗,亦觉有勤俭质朴之风,……盖其长处,在朝无妨民之政,而国体自尊……”材料反映五大臣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态度是( )
A.否定,让国民尚武、“无不以服从为主义”,有违中国传统礼教
B.赞赏,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传统且成为强国,这是清王朝向往的
C.否定,国民享有参政权利“有独立之心”,不利于加强专制统治
D.赞赏,德国用武力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富强,并在一战中取得主动
33.某学者认为《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成功地将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
下列宪法内容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有
①日本臣民在不妨碍安宁秩序,不违背臣民义务下,有信教之自由
②议会作为立法辅助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须经天皇的许可和国务大臣的署名
③天皇为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力④拥有相当财产的25岁以上男子有选举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4.“譬如:
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
”这则有关戊戌变法的材料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35.茅海建说:
“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
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
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
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
”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36.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
C.进行社会风俗变革,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
37.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38.读图2,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
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
39.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40.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
下列关于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41.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
加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
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
……但加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
……加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据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
A.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
B.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
C.加尔文教崇尚民主共和
D.宗教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
42.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
A.赋予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B.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
C.引导公民切实地关心国事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43.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冲击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彷徨与救赎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欧亚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44.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
“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惟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出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A.要光绪皇帝加强对顽固官僚的争夺
B.要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人士参与政权
D.在封建顽固势力面前主张妥协
45.《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古农书。
北魏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通过研究大量古代农业文献,……其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全面地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科学价值极高,对后世影响巨大。
《齐民要术》反映出当时主要的社会现象最可能的是
A.阶级斗争激烈B.民族矛盾尖锐
C.民族融合加强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二.非选择题.
46.改革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
(6分)请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的任一个观点(如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
(2分)
材料二、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
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
其目的是什么?
(4分)
材料三:
他(马丁·路德)主张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宗教改革的起因当中一个原因,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
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一项中国的科技发明,为这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维基百科《宗教改革》
(3)材料三中“他”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他”阐述了怎样的宗教改革理论?
(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这项科技发明是什么?
为什么它会推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
(4分)
材料五: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成为拥有私户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六: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东西方人民风俗习惯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因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5)根据材料五、六,指出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革对两国的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6分)
47.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变革与调整的经验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宏……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部接受。
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据《中国全史》、《白话版资治通鉴》整理
材料二、明治政府废除了一些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实行“断发”;宣传、奖励以至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进行“欧化”运动……明治天皇和皇后带头穿洋服,政府机关的各级官吏和军警以及学校师生等都按规定穿西式制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l)据材料一、二,概括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4分)
材料三
(2)材料三中的两种观点是怎样看待戊戌变法的?
(4分)你赞成哪一种评价?
并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2分)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苏联共产党学习。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依据材料四,与20世纪40年代末相比,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复兴”上有何调整?
(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进行调整的原因。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