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档讲义模块专题知识整合四.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3302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档讲义模块专题知识整合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档讲义模块专题知识整合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档讲义模块专题知识整合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档讲义模块专题知识整合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档讲义模块专题知识整合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档讲义模块专题知识整合四.docx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档讲义模块专题知识整合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档讲义模块专题知识整合四.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档讲义模块专题知识整合四.docx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档讲义模块专题知识整合四

第四部分模块专题知识整合——生活与哲学 【P235】

该模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

教材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性,实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内容。

(全书可以归纳为26条主要哲学理论)既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哲理并用以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整合一览表(77个)

一级

二级

三级

考点具体内容

相关时事资料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中央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影响。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心与身、天与人、名与实、知与行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学生处理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的关系。

引力波。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

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

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水本原论。

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也是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物是观念的集合。

9.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上帝主宰一切。

“理生万物。

一级

二级

三级

考点具体内容

相关时事资料

10.哲学与时代精神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因为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所以,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

1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理想目标;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指导思想。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阶级条件,自然科学条件,直接理论来源。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四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后三者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15.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承认物质的客观性。

尊重客观实在。

1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它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18.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稳中求进。

19.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货币发行规律。

20.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客观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教育改革要遵循规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

一级

二级

三级

考点具体内容

相关时事资料

2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映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劳动促进了人脑的生成、语言的产生。

22.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人脑之所以能产生意识,是因为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

人脑与电脑的区别。

2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人们对地震的认识来自于地震。

美国决定用无人机去研究龙卷风。

24.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党和国家决定全面深化改革。

文艺创作的本质、特点。

25.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深化改革。

神十一、嫦娥三号、蛟龙号。

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长征精神。

2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北京人买炭灰植树造林。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2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必须反对:

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保护生态环境,提倡低碳经济。

刑法修正案。

纠正扶贫工作形式主义。

28.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有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以人为主体;二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工人、农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29.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经济体制。

“全面二孩”,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3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有雾霾天气,我们才有对雾霾天气的认识。

3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生产的需要推动科技的发展。

“机器换人”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