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289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oc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oc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作者:

陈敏昭 来源:

 更新时间:

2006年10月03日 编辑:

0

内容摘要:

[摘要]相关、真实、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但是现实情况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相当严...

关键词:

制度性失真,会计,客观性,信息,完备,避税,主观性,缺陷

[摘 要] 相关、真实、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但是现实情况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相当严重,既有故意失真,也有无意失真,还有制度性失真、技术性失真、时效性失真等。

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有:

谋私利,欺骗投资者,骗取贷款,应付业绩考核,逃税避税等。

既有经济学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学上的原因。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不外乎治本与治标。

[关键词] 会计信息;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博弈;综合治理

[作者介绍] 陈敏昭,男,河南灵宝人。

三门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引言·

会计信息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相关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但从披露出来的情况看,会计信息质量实在令人堪忧。

据报道,福建财政厅对全省100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抽查,抽查结果表明,六成以上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信息失真:

查出虚列资产3.62亿元,虚列所有者权益1.76亿元,虚列损益1.22亿元;广州京安云豹汽车公司年报中存在损益不实21061万元;沈阳黎明服装公司采用大量虚拟购销业务、假签购销合同等手段谎报经营成果,1999年实际亏损3448万元被谎报为盈利5231万元(2001年8月30日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开封京华会计师事务所在对某公司1998—2000年度报表进行审计时违背审计准则的要求,在未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情况下,出具了三份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对该公司虚假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起了证明作用,等等。

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朱熔基总理给国家会计学院题辞:

“不作假帐”,其背景不言自明。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刻不容缓。

一、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

㈠ 会计信息及其载体

会计信息是关于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会计主体的主要途径,是各种各样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或行动时所必需的。

决定何时购入、持有或出售一项权益性投资;评价管理当局的保管或受托责任;评价企业向其职工支付工资和提供其他利益的能力;评价对企业贷款的保险程度;决定税务政策;决定可分配利润和股利;编制和使用国民收入统计指标;管理企业的活动等,都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载体主要有:

会计凭证,帐簿,财务报表,会计软件以及审计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这几种载体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各有特色。

会计凭证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一件或数件同类会计事项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帐簿提供系统的、分类的会计信息;财务报表则是按一定的指标体系提供综合性的信息;会计软件是会计信息的电子版,不同的软件具有不同的功能,有些软件能够按照设计者的要求产生派生信息;审计报告是审计会计师按照一定标准和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审查后所出具的鉴证与证明文件。

㈡ 会计信息失真

指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

数据不实,事项不真,编造假证假账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

我们通过以下的分类来进一步认识。

从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谭劲松、丘步辉、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江苏财经)。

前者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这是一种主观上的造假。

如银广厦在核算天津分公司出口业务时就采用的是这种作假方式。

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这类情况既有故意所为,也有疏忽大意的无意之举。

如某企业会计在将一笔2930元的管理费用登记入帐时误记为2390元。

也有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即“假账假算”。

会计信息失真按主观上的有意与否,可分为故意失真和无意失真。

故意失真是指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营私舞弊,弄虚作假。

这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防范的失真行为。

故意失真在构成上有两个要件:

一是有主观上的故意,二是行为人个人或小团体能得到好处或潜在的好处。

无意失真是指会计行为人由于经验不足或主观判断失误或是疏忽大意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无意失真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和谋取非法利益。

此外,会计信息失真还有制度性失真、技术性失真、时效性失真等。

制度性失真是指社会经济法规、制度的不完备与缺陷而造成的,它又分为客观性制度性失真和主观性制度性失真。

客观性制度性失真是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上的缺陷与不完备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如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赊销业务,期末就要按应收帐款余额提取坏帐准备。

坏帐准备的提取,必然影响本期利润指标的真实性。

另外,企业经营活动的连续性与会计信息披露的间断性矛盾,也是一种客观性制度性失真。

企业经营的连续性和信息披露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当用户得到信息时,许多会计信息已是“遥远的历史”而失去了相关性;而那些占信息优势的人可利用信息披露的时间间隔而进行内幕交易,导致了投资者之间的非公平竞争(殷官林,财务与会计,2000.5)。

主观性制度性失真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形成财产经管的委托——代理关系造成的:

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和信息的不对称,只要当会计信息最终会影响会计行为人的切身利益时,其质量就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决。

技术性失真是指目前的会计技术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使人们还难以客观、准确地认识会计事物。

技术性失真主要是由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造成的。

这是形成信息失真的技术性因素。

它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改进而减少。

时效性失真是指报告信息的过程中不恰当的延误而造成的。

+.2{3m使用会计软件产生的信息失真。

会计软件是集会计信息收集技术、传递技术、存储技术、检索技术、处理技术以及会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为一体的应用软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将更多地使用软件以期达到减轻工作强度和实现会计标准化、规范化。

目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种类繁多,良莠不齐。

这类问题有三种类型:

一是设计上的不完备所产生的漏洞,二是程序设计员在设计软件时故意预留入口使自己有权访问该系统而导致信息失真,三是软件使用中产生的信息失真。

对于前两个问题,只要购买、使用经过严格检测的正版软件基本上就可以解决;后一个问题,一是培训使用者减少使用中的误操作,二是强化监督防止利用会计软件提供虚假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中,故意造假占的比例很大。

因此识别与治理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是当务之急。

论文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各种手法

㈠ 虚假会计信息之源——凭证作假

在所有的虚假会计信息中,会计凭证作假处于源头地位。

在帐务处理程序中,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

凭证错误将导致一系列的错误信息。

而且,凭证作假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会计主体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不经过一定的手续与批准,很少能够看到会计凭证,甚至大部分信息使用者也不会去审查凭证。

这为造假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凭证作假分为原始凭证作假和记帐凭证作假。

原始凭证作假有三类:

第一类是不如实填写、或伪造、篡改原始凭证;第二类是打白条、以收据代替发票、不按发票规定用途使用发票、不按发票规定要求开具发票等;第三类是使用虚假发票,即“真票假开”或“假票真开”。

记帐凭证作假有两种情况:

一是没有任何原始凭证情况下编制虚假记帐凭证。

如某单位在期末发现主营业务收入未达标,于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下,编造了一份销售产品的记帐凭证,从而使主营业务收入达标,日后再以销售退回或销售折扣等方式冲帐。

另一种情况是记帐凭证要素(日期、内容、数量、金额、对应科目等)一项或几项与原始凭证不符。

如某会计挪用一笔公款数月后归还,在其编制的记帐凭证上的日期与原始凭证的日期就相差数月。

㈡ 帐簿作假

帐簿作假是在记账、算账、转账、结账过程中,涂改账目、做假账、挂账、收入不入账、提前结账或延迟结帐、倒轧帐等,造成帐证(帐簿记录与凭证)不符、帐帐(总分类帐与明细分类帐)不符、帐表(帐簿记录与会计报表)不符,或者是抽换帐页、损毁帐簿,或者是帐外设帐等掩盖事实真相。

“挂账”是利用一些帐户特性将经济业务不结清到位而是长期挂在账上,或者将有关资金款项挂在往来上,待时机成熟再回到账中,以达到"缓冲"、不露声色地隐藏事实真相之目的。

如审计人员发现某企业“应收帐款”帐上有一笔近百万元款项拖欠年余,而对方是一家效益较好的企业。

经电话查询,对方说一年前已经结清。

原来该款被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私自挪用。

“收入不入帐”指财会人员隐匿收入,不报账、不交公而私自占用。

如对罚没款、管理费、上级拔款等,不报账、不上交、私自扣留;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收取的现金回扣和银行存款,按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伺机挪用或侵吞;或者采取少计价款,不开发票,不入账等。

“倒轧帐”是先编造好财务报表上有关数据,然后调整有关帐户记录和余额,最后编造有关会计凭证,这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作假。

“帐外设帐”是一些单位设置两套帐,一套是公开的,另一套是秘密的。

这些单位往往在公开帐中虚列费用开支,将这些款项转入秘密帐;或者将主营业务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不记入公开帐而记入秘密帐,将其做非法或不合理开支用。

㈢ 报表粉饰

报表粉饰是利用报表编制技巧和会计制度的缺陷,对外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这是一种较为泛滥的会计信息作假方式,其危害性也最大。

这是因为它是信息使用者获得会计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和途径。

报表粉饰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表帐(报表数据与帐簿记录)不符、表表不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不符,主表和附表不符)、虚报盈亏(加大资产或加大成本费用,虚增利润或减少利润)等。

倒轧帐也可归入报表粉饰。

㈣ 虚假审计报告

不仅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做假,一些中介机构也与之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以假护假,对投资者进行欺骗误导,成为市场一大隐患。

股东判断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假,需要注册会计师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即鉴证作用和证明作用。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表明意见,是外界和投资者评判上市公司的依据之一。

虽然受审计能力、审计条件、审计技术及被审计单位所提供材料的限制,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发现审计对象的所有问题,但从虚增企业注册资金、虚增法人股权、无利润靠贷款分红等性质十分恶劣的问题中可以看出,一些注册会计师已成为某些公司欺骗投资者的帮凶。

三、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与原因

㈠ 动机

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不外乎以下几点:

⒈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这是多数虚假信息编造者的基本动机;⒉为获得投资人投资。

这类情况往往是企业生产经营项目还不错但资金紧张而经营绩效达不到投资人或管理层设置的标准,如为争取发行股票,争取风险投资等;⒊为获得银行贷款;⒋为取得客户(多数是供应商)信任而造假;⒌为应付社会上名目繁多的业绩考核;⒍为“政绩”;⒎逃税避税,等等。

㈡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原因

⒈ 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因而成为众多经济学家研究的课题。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乔治·阿克尔洛夫在研究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发现当市场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的信息比买方更多时,就会导致出售低质产品的情况,这被称为“逆向选择”。

另一位诺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在确认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