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798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docx

《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docx

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

河南豫南九校2019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析版)

第一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名士与名流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事实上相距特别远,他们尽管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

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那么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喧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脸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基本上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贵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

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爱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爱社会,喜爱人群,喜爱在社会进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别尊重。

但许多人在进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与其特长,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

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

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特别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却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之人,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逝。

而名流那么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汇,名流也会越多。

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疾,旗帜改易更快。

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特别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旧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言行都令名士不齿。

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

而名士那么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

1.以下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但人生姿态不同,人生境界不同。

B.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C.名流与名士的流变与时代的进展和社会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2.以下对名流与名士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爱社会和人群。

C.名士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喧闹场所,深居简出,回归自然,以求成为名士的历史代表。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更大的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3.依照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创造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需要名流坚贞自守、不媚世俗,既有遁世无我之心,又有入世救世之志。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进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因此名士越来越少,名流越来越多。

C.时代和时尚的变化会使许多名流被新的名流取代,而洁身自好有“士”的独立人格的名流却可不能因此湮没无闻。

D.名流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往往丧失了知识人的内在品性,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因而其言行常常令名士不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

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

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有荐云者,召入。

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

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

“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

”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

云曰:

“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上问:

“谁也?

”对曰:

“安昌侯张禹。

”上大怒,曰:

“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

云呼曰:

“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

未知圣朝何如耳?

”御史遂将云去。

因此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

“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争。

”庆忌叩头流血。

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

“勿易!

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教授诸生。

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

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

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

“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能够观四方奇士。

”云曰:

“小生乃欲相吏邪?

”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

病不呼医饮药。

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少府五鹿充宗:

少府,官名;五鹿,复姓。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当世以是高之        高:

崇敬

B、御史遂将云去        将:

带领

C、以旌直臣            旌:

表彰

D、云自是之后不复仕    仕:

做官

5、以下四组句子中,全部直截了当说明朱云不惧权势的一组是〔  〕〔3分〕

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  ③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④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⑤小生乃欲相吏邪  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

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朱云少时尚武,后又修文。

他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

四十岁时,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

B、朱云有胆有识,能言善辩。

他被人推举与五鹿充宗辩论时,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故儒生特别佩服他,朱云也由此升迁。

C、朱云忠心为国,直言进谏。

他因在公卿面前指责张禹为佞臣而触怒汉成帝,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陈述理由,皇上的怒气才消,免去了他的死罪。

D、朱云为官时是正直之臣,不复出仕后一心教授学生。

他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然而和丞相薛宣相见时拒绝了薛宣的盛情挽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5分〕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快乐。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

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

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

②“青帘”指酒旗。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9.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

〔1〕土地平旷,                ,                  。

〔陶渊明《桃花源记》〕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从下面所给的【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假如多做,那么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慎重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确实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什么原因?

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

“什么原因?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

“你没有不记得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

“没有不记得。

大师说:

“你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

“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

“那么,你现在能够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难道是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

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经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慎重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那个声音,火焰温暖那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关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难道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尽管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差不多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

“什么原因?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以下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要紧情节能够概括为“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小说情节的进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进展过程。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慎重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如此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那个重要场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明这是一位有出色的音乐才华的青年,因此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特别有特点:

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朱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并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发。

(8分)

 

 

【四】有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那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可不能的?

鲁迅、郭沫假设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如此的歌确实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

“屋老。

一树梅花小。

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

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为题小梅花屋图》〕

但是一入佛门,往常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现在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

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

“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儿从容论道。

……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因此越看越有味。

”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那么人变。

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那个人。

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现在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

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

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如此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闻名美术家丰子恺那么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

“我以为人的生活能够分作三层:

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确实是衣食。

精神生活确实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确实是宗教。

‘人生’确实是如此一个三层楼。

而弘一法师,确实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

”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

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但是,要想得到大道的欢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

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难过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难道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

“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

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关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

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

林语堂说:

“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那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张爱玲说: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事实上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只是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

因此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

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

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

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进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在他艺术进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那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表达出了李叔同的大伙风范。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说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决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

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欢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

”作者认为,“欢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分〕

 

 

〔3〕作者在文中直截了当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6分〕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

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治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B、2017年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旱警示我们,本来就水资源匮乏的北京离“水贵如油”的情形指日可待,节水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C、位于2017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器宇轩昂,是2017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

D、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全然缘故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妨碍。

1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温家宝总理9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处理情况,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B、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月饼市场价格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通过过度包装、搭售贵重物品的手段变相提高价格行为的发生。

C、新学期开学,为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就近免费同意义务教育,教育部网站15日公布一项通知强调,不能因为城市拆迁和学校撤并使随迁子女失学。

D、随着“9.11”十周年纪念日临近,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表示,将逐步加强国内安保的级别,纽约世贸中心遗址所处的区域在纪念日将被纽约警方“冰封”。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现在,电影电视翻拍经典成风,特别多人急功近利,        。

        ,       ,         ,        , ,如此才能不断重塑经典,让经典焕发新的风采。

①但影视创作人员需要秉承严肃的创作态度

②注入时代内涵

③遵守艺术规范

④反映了原创力的不足和作风的浮躁

⑤都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重新审视

⑥经典包括红色经典

A.④①②③⑥⑤    B.④⑥⑤①②③    C.④⑥⑤①③②     D.④①③②⑥⑤

16.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

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

张局长:

你这是什么意思①?

小李:

没什么,确实是想意思意思②!

张局长:

呵,你这人还真有点意思③!

小李:

事实上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

张局长:

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李:

不客气!

不客气!

〔1〕解释上文中三个加点的“意思”的含义。

〔3分〕

①                ②                     ③                           

〔2〕说出加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2分〕

 

17、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两句话。

要求句意连贯,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6分〕

同样的风,不一样的感受。

春风暖,给大地披上新绿,那是风对大地的抚慰;

                                ;                                     ;

北风冷,给大地捎来雪白,那是风对大地的爱恋。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依照要求写一篇许多于800字的作文。

在2017年11月14日的韩国G20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了东道主韩国的记者一次提问机会,但在场的韩国记者竟无一人举手。

这时,中国记者芮成钢果断举手应答,在自报家门后遭遇奥巴马委婉拒绝。

芮成钢以退为进,盼望代表韩国朋友向奥巴马提问,将稍显紧张的现场氛围又拉回提问者可操纵的局面。

最终,芮成钢的“大胆”行为使其成为现场向奥巴马提问的唯一亚洲记者。

在后来的提问过程中,芮成钢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解读”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