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二章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2122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二章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二章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二章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二章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二章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二章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二章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二章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二章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

浙江专用高一地理第二章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

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过程

(2)常见的地表形态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作用

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柱、风蚀蘑菇

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

波浪作用

海蚀崖

海滩

冰川作用

冰斗、角峰、“U”形谷

冰碛丘陵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

表形态的影响

实例

结果

合理改变

缓坡梯田,修建水库

趋利避害

不合理改变

陡坡梯田

消极破坏

一、判断题

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

(  )

2.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  )

3.风力侵蚀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  )

4.固结成岩属于内力作用。

(  )

5.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都是不合理的。

(  )

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

6.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

下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

解析:

选A。

图中波浪岩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不易受到海浪、冰川、流水侵蚀,干旱区主要外力是风力,所以波浪岩的成因是风力侵蚀。

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玻璃海滩被誉为世界上最闪亮的海滩,整个海滩是由漂亮的玻璃圆石和沙子组成,五彩斑斓,人们很难相信如此美丽的地方曾经充当过近20年的垃圾场。

下图示意玻璃海滩景观。

海滩上的玻璃圆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沉积B.海浪沉积

C.人工打磨D.海浪侵蚀

解析:

选D。

玻璃海滩20年前是垃圾场,说明玻璃圆石是垃圾中的玻璃经海浪的侵蚀、磨圆而形成的,故D项正确。

8.我国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和长江三峡分别是由于(  )

A.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

B.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

C.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和流水侵蚀

答案:

D

9.造成“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河流侵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

答案:

B

三、连线题

10.将外力作用与其影响下形成的地貌景观连线。

答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某大学地理系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2)学生乙自豪地说:

“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

”学生乙绘制的是哪幅图?

该图所示地貌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该图中显示的主要地貌有哪些?

(3)学生丙说道:

“我这次在同一地方,冒着高达40℃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

”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

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它们分别是由哪种地质作用形成的?

(4)学生丁来自我国最大的城市,他绘制的是哪幅图?

他的家乡在哪个地形区?

形成该地形区的地质作用是什么?

提示:

(1)图B。

海浪侵蚀作用。

(2)图C。

冰川侵蚀作用。

角峰、“U”形谷、冰斗、刃脊。

(3)图A、图E。

图A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E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4)图D。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核心归纳】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如“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的瀑布、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3.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4.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它们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岩石经风化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了条件;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冰川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而固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又为风化、侵蚀提供了基础。

如图:

几种外力作用规律的判断

(1)沉积规律

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湖沼等沉积类型。

其中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是在碎屑颗粒的重力大于水流或风的搬运力时发生的,一般是颗粒大的、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密度小的后沉积,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黏土的顺序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冰川的机械沉积多因冰体融化而发生,冰碛物大多没有分选,大小颗粒混杂。

如下图:

(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

(3)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①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②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③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跟踪训练】

 (2019·6月浙江)西岳华山是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冷凝后在断层基础上发育而成的。

读华山斧劈石景观图,完成

(1)~

(2)题。

(1)斧劈石属于(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D.大理岩

(2)导致斧劈石破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

答案:

(1)B 

(2)A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

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如图是我国某山区的梯田。

(1)我国山区多梯田,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为什么?

(2)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填海造陆达2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

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提示:

(1)在梯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

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2)填海造陆是人工完成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与河流进行的自然过程无异,但进行得更快更强。

因此,填海造陆能把陆地削低,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

【核心归纳】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跟踪训练】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B.毁坏植被

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

答案:

(1)D 

(2)B

对点练一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

下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之为“蛇曲”。

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褶皱起伏       B.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D.风沙堆积

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

第1题,此题采用排除法,难度不大。

据图,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开阔,可以排除A项(起伏)、B项(沟谷、断崖)。

河流地貌与风沙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第2题,解读选项中诗文,A选项描述水的海陆间循环,大致反映地势地貌的西高东低,未体现堆积地貌,可排除。

B选项中白鹭洲是由江水携带泥沙沉积形成,因形似白鹭而得名,故B选项正确。

C选项形容长江之长,未体现地貌,可排除。

D选项中猿、万重山等意象,体现流水侵蚀而成的峡谷地貌,可排除。

答案:

1.C 2.B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4.“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D.搬运作用

解析:

第3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暴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

第4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

3.A 4.B

对点练二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5.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B.土壤类型

C.坡向D.物质组成

解析:

选A。

修筑梯田主要是改变山坡的形态,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扩大了耕地面积。

1.电影《霍比特人》《指环王》中展现的新西兰风景令人陶醉。

形成下列新西兰美景的地质作用有误的是(  )

A.甲——流水堆积作用  B.乙——岩浆活动

C.丙——冰川侵蚀作用D.丁——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

选A。

甲图海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远处的海岛是被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岩石地貌,这是长期被海水侵蚀的结果。

读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2~3题。

2.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D.①-c,②-a,③-b

3.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

D.搬运、沉积、侵蚀

解析:

a位于上游山区,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形谷,对应②。

b位于河流中游,山区与平原转换地带,这里一般有侧蚀作用,也有沉积作用,如冲积—洪积扇的形成,河流以搬运作用为主,对应③。

c位于下游和入海口,流水携带物质大量沉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对应①。

答案:

2.D 3.A

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

B.b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

C.c表示流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D.d表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5.下列人类活动能够加重c过程的是(  )

A.退耕还林B.围湖造田

C.陡坡垦荒D.营造薪炭林

解析:

第4题,a应是湿润环境(或热带浅海);b应是地壳的垂直上升运动;d表示流水侵(溶)蚀作用。

第5题,石灰岩地貌地表崎岖不平与流水侵蚀作用有关;人类在陡坡垦荒会加剧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现象。

答案:

4.C 5.C

读某河流示意图,回答6~7题。

6.下列与甲处地貌的形成无关的是(  )

A.上游落差大B.地转偏向力作用

C.河流含沙量大D.入海口潮差小

7.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

解析:

第6题,甲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上游落差大小对河流入海口处的流速没有必然影响。

第7题,瀑布形成处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消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侵蚀作用。

答案:

6.A 7.C

8.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均有分布,则甲在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

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

(4)根据甲图,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解析:

(1)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在不同部位特征各异,在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

故甲是冲积扇,乙是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沉积而成的堆积地貌。

(2)河流多发育于山谷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应根据等高线特点确定地形类型,从而确定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根据丙图可确定GF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F位于谷口前,可能会形成冲积扇;E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

(3)由于重力等分选作用,一般来说质量大的先沉积,质量小的后沉积。

甲图中由A到B,谷口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

(4)冲积扇的中部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

(1)冲积扇 三角洲 堆积 

(2)F E

(3)C (4)B

下图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面景观图与示意图中外力作用序号一致的是(  )

A.②B.③

C.④D.⑤

2.下列成语与其外力作用及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

A.水滴石穿—侵蚀作用—①

B.山崩地裂—风化作用—③

C.泥沙俱下—搬运作用—④

D.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⑤

解析:

第1题,根据外力作用关联图判断:

①为风化(或侵蚀)作用,②为侵蚀(或风化)作用,③为搬运作用,④为沉积作用,⑤为固结成岩作用。

景观图为沙漠地区的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对应④。

第2题,山崩地裂应为内力作用,积沙成滩属于沉积作用,泥沙俱下属于流水的搬运作用。

答案:

1.C 2.A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

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图甲)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图乙)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

据此回答3~4题。

3.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

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风化差异显著,“腰身”耸立

4.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解析:

第3题,湿润地区因雨水侵蚀作用强,丹霞地貌“腰身”处土壤浅薄,再加上地势陡峻,植物难以生长,故丹霞地貌露出“腰身”。

第4题,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主要是受风蚀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

答案:

3.C 4.A

5.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B.乙图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丙图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

D.丁图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

解析:

选D。

甲图和丙图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丙图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乙图是由海浪侵蚀形成的;丁图风力侵蚀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比较常见。

读地貌模式图,回答6~7题。

6.由图可知(  )

A.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

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7.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

A.河流入海口B.山间河谷出口

C.大江大河中下游D.盆地中心

解析:

第6题,图中显示扇形地中下部为绿洲分布区,说明其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第7题,冲积扇是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后沉积形成的。

答案:

6.C 7.B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位于河口,由于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了典型的________地貌。

(2)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的煤层集中分布在________(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层中;如果乙、丙两处为地下采煤区,容易发生坍塌、透水事故的是________处。

(3)近几年来,丁河段含沙量不断增加,就上游山区而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就下游地区河道而言,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解析:

(1)甲处位于河口附近,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为三角洲。

(2)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的煤层集中分布在沉积岩岩层中;图中乙地区的地下岩层出现明显的断裂和错位,说明存在断层构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发生坍塌、透水事故。

(3)地表河流源于山区,流入海洋,丁河段位于河流下游,属于沉积地貌,河口易形成三角洲地貌。

中上游植被的破坏会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淤积加重,抬高下游河床,造成洪涝。

答案:

(1)三角洲

(2)沉积岩 乙

(3)水土流失(森林破坏)。

 泥沙淤积,河床抬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