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配筋率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2064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规配筋率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新规配筋率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新规配筋率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新规配筋率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新规配筋率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规配筋率汇总.docx

《新规配筋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规配筋率汇总.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规配筋率汇总.docx

新规配筋率汇总

配筋率汇总

非抗震梁、板纵筋(%):

《混规》8.5.1

最小配筋率:

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0.215;板C30HPB300为0.238。

(《混凝土》8.5.1)

注:

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ρmin,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采用400MPa、500MPa钢筋时,ρmin采用0.15和45ft/fy较大值;

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0.15

最大配筋率:

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2.62;

ρmax=ξb*α1*fc/fy=0.550*1.0*14.3/300=0.0262=2.62%

抗震梁、板纵筋(%):

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11.3.6)11.3.6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

抗震等级

梁中位置

支座

跨中

一级

0.40和80ft/fy(0.40)[0.40]{0.40}

0.30和65ft/fy(0.310)[0.3]{0.3}

二级

0.30和65ft/fy(0.310)[0.3]{0.3}

0.25和55ft/fy(0.262)[0.25]{0.25}

三、四级

0.25和55ft/fy(0.262)[0.25]{0.25}

0.20和45ft/fy(0.214)[0.2]{0.2}

注:

1,表中C30,小括号内数值:

HRB335,中扩号:

HRB400,大扩号:

HRB500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下部纵筋不宜过少);AS底/AS顶≥0.5(0.3)

最大配筋率:

2.5%,《混凝土》11.3.7《抗规》6.3.4-1

梁内受扭纵筋(%):

最小配筋率:

85ft/fy,C30HRB335为0.404。

(《混凝土》9.2.5)

梁内箍筋(%):

最小配箍率:

非抗震24ft/fy,受扭时28ft/fy,C30HPB300分别为0.127和0.148。

(《混凝土》9.2.9,9.2.10)

抗震,一级30ft/fy,二级28ft/fy,三四级26ft/fy(《混凝土》11.3.9)

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非抗震柱纵筋(%):

最小配筋率:

一侧0.2;全部0.6。

《混凝土》8.5.1(注意同梁)

最大配筋率:

不宜5%,不应6%,《混凝土》9.3.1

 

 

抗震柱纵筋(%):

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11.4.12)(《抗规》6.3.7)

柱类型

抗震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框架中柱、边柱

0.9(1.0)

0.7(0.8)

0.6(0.7)

0.5(0.6)

框架角柱、框支柱

1.1

0.9

0.8

0.7

注:

1、扩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2,采用335MPa、400MPa时可增加0.1和0.05,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3,IV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0.1;()

最大配筋率:

5%,《混凝土》11.4.13、《抗规》6.3.8-3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不宜大于1.2%

柱内箍筋(%):

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

(《混凝土》11.4.17)C35:

16.7N/mm2

抗震等级

轴压比

0.3

0.4

0.5

0.6

0.7

0.8

0.9

一级

0.62

0.68

0.8

0.93

1.05

1.24

1.42

二级

0.49

0.56

0.68

0.8

0.93

1.05

1.20

三、四级

0.37

0.43

0.56

0.68

0.8

0.93

1.05

注:

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300箍筋算得(ρV≥λvfc/fyv)

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

《混凝土》11.4.17:

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注意条文说明第388页)

剪力墙(%):

非抗震:

0.2(《混凝土》9.4.4、5)

抗震:

一、二、三级0.25;四级0.2;框-剪0.25;部分框支0.3

(《混凝土》11.7.14《抗规》6.4.3、6.5.2)

梁中配筋要求:

纵筋:

《混凝土》9.2.1(注意4.2.7条文)、6、13;11.3.6、7;

《抗震》6.3.3、4

箍筋:

《混凝土》9.2.9、11;11.3.6、8、9;

《抗震》6.3.4-3

柱中配筋要求:

纵筋:

《混凝土》9.3.1;11.4.12、13;

《抗震》6.3.7、8

柱中箍筋:

《混凝土》9.3.2;11.4.12、14、15、17、18;

《抗震》6.3.7、9、10

11.4.12-2

《抗规》6.3.7-2

轴压比:

《混凝土》11.4.16《抗规》6.3.6

 

墙中配筋要求:

水平、竖向分布筋:

《混凝土》9.4.2、4、5、6;11.7.14、15、18、19

《抗震》6.4.3、4、5、6、9;框架抗震墙6.5.1、2

墙轴压比:

《抗规》6.4.5《混规》11.7.17

轴压比限值:

《混规》11.7.16《抗规》6.4.2(新修订全高)分项系数1.2

柱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混凝土》6.6.3):

 

梁配箍率(梁箍筋配筋率)的计算(《混凝土》9.2.9):

板配筋率的计算:

(1米板宽配筋面积:

As=As1*1000/s)

墙配筋率的计算(《混凝土》9.4.4):

配箍率  

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概念:

(1)面积配箍率ρ(sv)(括号内为角标,下同):

是指沿构件长度,在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剪力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

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计算公式:

ρ(sv)=A(sv)/bs=nA(sv1)/bs  式中:

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圆形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

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比率。

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

ρ(sv)=∑ni*A(sv)Li/Acor*s  式中:

ni:

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

相对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长,Acor:

箍筋核心区的面积,s:

箍筋间距。

  

2.作用:

  

(1)面积配箍率ρ(sv):

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2)体积配箍率ρ(v):

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

ρ(v)≥ρ(v,min)=λ(v)f(c)/f(yv),式中:

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yv)为箍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3.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  

(1)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2)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分别计算)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体积配箍率是抗震特有的,一个抗震构造措施,是按根据抗震等级经验规定出来的,并没有作用和抗力的计算依据。

其主要左右是增强节点附近的混凝土约束能力,增强混凝土的变形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结构的延性。

老规范对体积配箍明确规定了要扣除重叠部分,但是这条是有争议的,因为从约束混凝土来说,重叠的部分照样能约束混凝土的,而且很多设计院反应,在某些情况下,扣除重叠部分导致了配箍过大。

因此在新规范里取消了这条注,具体考不考虑重叠部分或者考虑多少由设计人员自行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