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1842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docx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理论读书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docx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

读《翻译批评导论》有感

——论翻译批评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翻译出版物迭出,其中不乏具有真知灼见者。

在我最近所阅读的书中,除了《翻译多元论》这本书之外,还有一本书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就是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晓荣的《翻译批评导论》。

或许,是因为我平时的阅读面不是很广阔,之前我并不知道“翻译批评”这一词。

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对“翻译批评”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首先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翻译多元论》这本书主要有七个章节——翻译批评基本概念、翻译批评基本原则、翻译批评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参照系、翻译批评的层次和方法、翻译批评的依据——翻译标准、翻译标准探索、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

从整本书来看,作者全面梳理翻译批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集中探讨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问题;从技术层面和学科层面

在干什么,使我们这些初次接触翻译批评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它。

此外,我还了解到了翻译批评的目的。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进行翻译批评呢?

其实,翻译批评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质量可以有多种形式的体现,从细节的取舍、语言风格的控制到审美价值的重塑。

通过对译作质量进行分析,评论其得失,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起到或批评或褒扬的作用:

批评者,意在指出谬误,纠正偏差,以利译者改进,并使其它译者得以引为鉴戒;褒扬者,意在推介佳译,树立榜样,分析其高明之处,给其他译者以指导和启发。

翻译批评的第二个目的就是理论探讨。

在评价译作优劣的同时,可以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论分析以增强说服力,同时获得研究方面的成果。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翻译批评并不以评价译作质量的高低为最终目标,这种类型的批评,其主要目的就是借评论译作来说明或探讨一些理论问题。

比如通过分析译文探讨翻译标准,或对某部译作中标题的译法予以描写性研究以探寻相应的规律、翻译原则及其原理等等。

综合起来看,翻译批评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翻译质量、促进翻译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虽然常常有人会把翻译批评看成没有个性的、依附于翻译活动的奴仆,使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看来,其实不然。

根据翻译批评的定义和目的,就可以推测出翻译批评在整个翻译学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支撑翻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翻译批评置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桥梁和中

介,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视其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方面,翻译实践的理论升华和理论构建需要翻译批评这个中介;另一方面,翻译理论又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翻译实践活动来修正、补充和丰富翻译理论,并反过来引导和推动翻译实践的发展。

无疑,翻译批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构成了一个严整的自循环系统,通过良性的互动关系,不断促进了系统内各系统元素的整合,而且还推动翻译学整个学科不断往前发展。

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批评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第一,翻译批评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一个译者的翻译水平;第二,翻译批评可以拓展译者的知识面并加深对母语和外语的理解;第三,当译者面对众多的译本选择时,翻译批评能够帮助他们理顺对文本的理解;第四,经过不断的翻译批评,译者可以归纳自己的观点,从而加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所以,不论是从翻译学的发展来看,还是从译者翻译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来看,翻译批评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不过,很遗憾的是,很多老师或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都忽略了翻译批评。

记得,我以前常常会将几个翻译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不过,我并不知道这就是一种翻译批评,因为我并未了解翻译批评。

但是,读了杨晓荣的《翻译批评导论》,我明白以前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和研究都包括在翻译批评范畴之中。

总之,读完本书后,我不仅深深地感受到翻译批评的重要性,也看到自己学习和研究的不足以及翻译批评在教学中的缺失。

所以,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该积极地将翻译批评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一领域。

对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而言,我们更应该去学习有关翻译批评的知识,并且尽可能地对一些译作进行翻译批评的探究。

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翻译批评,才能真正明白翻译质量的高低和翻译标准,才能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译作。

此外,翻译批评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一些翻译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因此,作为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也成为一位翻译批评者。

不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批评者,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语言文学修养、理论修养和知识储备。

我们还需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努力。

篇二:

《翻译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封面(学硕)

《翻译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6日篇三:

《翻译多元论》读书报告

读《翻译多元论》有感

——拓展知识面,构建多元翻译理论框架

最近,我看了一系列有关翻译的书,有几本书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其中,一本就是安徽大学周方珠教授的《翻译多元论》。

从这本书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翻译原则,也意识到自己作为翻译学习者的不足。

下面我将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谈一谈这本书对我的启发。

众所周知,翻译理论研究继文艺学、语言学之后,又有了美学、语篇分析、社会符号学、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等从多角度研究翻译的方法和理论工具,从而使翻译学成为一门以翻译为研究对象的、开放的、跨学科的人文科学。

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跨时空的信息转化活动,它的理论也必然建构在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的多元理论框架之上。

完备系统的现代翻译理论必须突破中外传统翻译理论的藩篱,将文化学、语义学、语境学、句法学、文体学、语用学、哲学、美学、文艺学等已成定论的相关学科的理论融入其中,使其形成多元框架基础,从而构成对翻译实践实际而又具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和令人信服的解释力。

我想,这也是《翻译多元论》这本书的宗旨。

此书总共有六大章节,分别从文化翻译论、语义翻译论、句法翻译论、风格翻译论、语用翻译论和文学翻译论这六个角度阐释了译者在做翻译时应该考虑的要素。

在文化翻译论这一章节中,作者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的角度说明,翻译应被置于东西文化的大语境中,剖析文化差异体现在语际交际中的一系列问题。

如“词汇空缺”与“语义空缺”的对策,“文化内涵”的表达,“民族色彩”的存、留、取、舍,以及由此引起的信息超载和信息流失问题。

在语义翻译论中,就语义表达的准确性而言,他强调翻译中的词义选择和语义变迁及词语的历时语义和共时语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只有将语义学、语境学和词典学的系统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选词。

在句法翻译论中,他不仅清楚地阐明了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而且还从基于句法学理论的“翻译单位的多元转换机制”的角度阐释了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形式对应”和“翻译等值”的命题。

在风格翻译论中,就文体和风格的翻译而言,作者认为,文本的语言风格、文体风格与作家的风格密切相关。

译者虽然可以为其译作贴上自己的“标签”,但原作的风格必须依稀可见。

在语用翻译论中,作者认为,语用学的理论,尤其是言语行为理论和关联理论对话语意义在译文中的确切表达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语用学理论是翻译理论的重要一环。

最后,在文学翻译理论中,作者提出,译者应将原文留给读者的想象与审美空间毫无保留地留给译文读者。

为此,他不仅对如何保真文学信息提出了一些建议,还对文学模糊和文学语言的多样性进行了诠释,以便能更好地指导翻译。

从整本书来看,虽然周方珠教授只是从其中的六个角度来阐释翻译多元论,但是他却提醒了我们,随着有关翻译的知识和理论不断地丰富和深化,译者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和学习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够结合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措词,进行比较准备的翻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

其实,这也是很多译者、翻译研究者以及翻译学习者(包括我自己)所缺乏的能力和素质。

根据我个人的翻译实践,在翻译过程中,我常常只是专注于逐字逐句地将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

显然,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是很糟糕的,经常枯燥无味、漏洞百出。

不过,读过周方珠教授的《翻译多元

论》,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那就是知识面太狭窄,并且未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我猜想,很多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不足之处吧。

此外,《翻译多元论》这本书也折射出很多大学在培养培养翻译专业学生方面的错误和不足。

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学校只是给翻译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有关翻译实践的课程,比如商务翻译、外事翻译、文学翻译等。

这些课程一般更侧重于翻译练习和实践,而忽略了翻译理论这一方面。

虽说也有翻译理论课,但涉及的理论知识也不是很多,也不是最前沿的理论,那更不用说将多元翻译理论了。

因此,无论是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还是学校,在翻译学习或翻译教学上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总之,翻译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不同的发展时期。

翻译研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使人目不暇接。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译学界呈现出了理论多元,百花齐放的局面。

所以,作为翻译方面的学习者或研究者,我们应该紧跟世界的潮流,熔文化学、语义学、语境学、句法学、文体学、语用学、模糊语言学、接受美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于一炉,厘定翻译理论的跨学科内涵,建构译学理论的多元框架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才具有意义,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翻译水平。

篇四:

《翻译学》读书报告

一、书名:

《翻译学》

二、著者:

谭载喜

三、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四、页数:

357页

五、內容概要

本书共九章。

第一章为绪论。

作者认为:

尽管翻译是一项古老而蓬勃开展的活动,但翻译研究却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片面观点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发展缓慢。

其中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未能享受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所以作者呼吁:

确立翻译学得独立学科地位必须作为一切翻译理论工作者的共识。

第二章:

翻译学的学科性质。

作者认为:

翻译学是一门与符号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数控论,尤其是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综合性科学。

第三章:

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

书中所阐述的翻译学学科建设主要任务是:

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作用、标准、原则和方法;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说明各类翻译的特点和不同要求;探索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定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才能和培养提高途径,预测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等。

作者认为,翻译学大的任务的具体落实就是翻译理论的建立。

翻译学的内容和任务是“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四章:

翻译学的研究途径。

书中主要论述了5种基本途径:

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途径。

作者认为:

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或符号系统,无论从哪种途径翻译,都离不开对比的方法。

可以说,翻译学的研究是语言对比、社会文化对比、符号系统对比的研究。

第五章:

翻译学与语义研究。

书中指出翻译时应从句法、修辞、词汇三个层次和所指、联想两个方面探讨语言的意义。

第六章:

翻译学与词汇特征。

对比英语和汉语,它们之间存在着四大基本特征:

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

对词汇的这类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也自然是翻译学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第七章:

翻译学与西方译史译论研究。

本章简单介绍了西方翻译实践与理论史,并着重介绍了奈达、雅可布逊和贝克的一些翻译理论。

第八章:

翻译学的分支学科:

比较译学。

主要介绍了比较译学的学科属性,目的和任务范围以及研究方法。

第九章:

中西译论的比较。

本章分析了中西译论的异同并从深层次挖掘了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文化烙印。

其中第二至四章是从宏观方面为翻译学定位,指路。

第五和第六章是翻译学对具体翻译实践所提出问题的一种解释。

第七至九章是通过中西译论比较来明确翻译学的任务和努力方向。

六、读后心得

1.诗歌是否可译

书中在介绍翻译的文艺学解释时,提到了英国诗人德南姆(denham,1615—1669)有

关诗歌翻译的见解:

“诗的意味非常微妙,把它从一种语言移入另一语言时,它会全部消失;如果在转译过程中不添加一种新的意味,那留下的就只有些无用的渣滓了。

”(denham,1656:

156)。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也说过:

“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

”同样,持相反意见的人也不少。

英国诗人、翻译家约翰·德莱顿(1631—1700)则认为,德南姆爵士所说最多只能引申到文字表达这一层面。

由于每种语言有其固定的特性,把译者的用词范围局限于原作者狭窄的用词范围内是不合情理的。

把诗歌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原有的表达可能会因为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性而在翻译过程中流失,但诗歌的思想是是不可能丢失的。

只要不悖于原作的思想,译者有遣词造句的自由。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至少可以说译出来总是达不到原诗的意境。

大学时,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唐诗三百首英汉对照读本,当时很是惊讶,心想这是谁的大作,唐诗三百首能译么?

译了能读么?

于是忍不住借了本放在床头。

可读了四五首后就觉得大失所望,不想再读。

作为中国人,我对唐诗多少有点熟悉,但对英译本却觉得有点不知所云,原诗的意境怎么也体会不到。

试想对中国古诗一点不知的外国人,怎么可能通过译本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呢。

但前不久,从图书馆借了本《许渊冲与翻译艺术》,书中对许渊冲(1921—)先生及其著名翻译理论做了介绍。

其中有很多许译诗例子让我印象很深。

比如: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妆爱武装。

——毛泽东:

《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mostchinesedaughtershavedesiresostrong

tofacethepowderandnottopowdertheface.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聂胜琼:

《鹧鸪天》

myteardropsonthepillow

andraindropsonthewillow

dripwithinandwithoutthewindowtillthemorrow.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江雪》fromhilltohillnobirdinflight

frompathtopathnomaninsight.

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正是秉着对这些英译诗的兴趣,我仔细翻看了下这本书,对许渊冲先生其人和其翻译理论有了些许了解。

许渊冲先生不仅提出了出色的诗歌翻译理论,而且用自己的翻译实践证明诗歌是可译的。

把中国文化(尤其是诗词)引进世界一直是许先生的希望。

正是肩负着这种神圣使命,许渊冲操觚握管,遣汉、英、法三语于笔端,终于成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张智中,2006:

393)。

于是我想,有关诗歌是否可译的问题暂且不论,因为不管持何种见解,都是各有其优缺点。

但诗歌必须翻译,而且离不开翻译,所以与其在那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讨论诗歌的可译性,还不如多讨论下诗歌如何译,多做诗歌翻译实践,从大量实践中也许能悟出些什么来。

要想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走出世界,为世界人民所熟知,就必须做好翻译,主动推销自己,毕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2.习语的翻译

书中第六章翻译学与词汇特征中讲到了“词汇并行”。

就是说,对同一客观事物或思想,两种语言可能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这种彼此对应的、表达相同意思的不同词汇现象

叫做“词汇并行”。

这种现象多见于习语翻译中。

于是我想到了最近在看的一本书:

美国翻译工作者琼·平卡姆的《中式英语之鉴》。

这本书里有大量这样的例子能很好地解释和帮助理解这种“词汇并行”现象。

比如:

哈罗得挥金如土,没有一点积蓄。

[误]haroldspendsmoneylikedirt,andhasnosavings.

[正]haroldspendsmoneylikewater,andhasnosavings.

注:

英国是一个岛国,离不开水;而我们中国的许多地区深处内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所以,英语中有许多习语与“水”有关,而汉语却常常拿“土”作比。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却是“挥金如土”。

三思而后行。

[误]thinkthreetimesbeforeyouact!

[正]thinktwice!

注:

汉语中以“三”言其多,英国人却只要求“转念”即可,所以用twice

(二)。

若将中国的思维强作移植,只恐果实滋味无人懂。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误]itiseasiertomovethemountainsthantochangeone\snature.

[正]aleopardcan\tchangeitsspots.

注:

“豹子改变不了身上的花斑”,英语里常用动物来说明事理。

她老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心。

[误]sheisalwaysworryingoverchickenfeatherandgarlicskin.

[正]sheisalwaysworryingovernickelanddime.

注:

中文里拿细碎小物作比,英文中则用零钱碎钞为喻,两种文化,表达自然不同了。

《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如果按照汉语直译成英语,外国人肯定会不知所云,因为汉语和英语中很多时候会使用不同的词汇和意象表达相同的意思。

3.有关翻译的比喻

谭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可以对各个译论体系中出现过的种种论述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出一部综合型的《中外译论大全》。

其中可包括很多方面,但我对谭教授说的有关翻译的比喻这一点特别感兴趣,于是就找了一些相关资料。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鸠摩罗什传》

鸠摩罗什的“嚼饭与人”的比喻说的是不理想的翻译可能导致的坏的效果。

“我觉得国内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

”“总之,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

”——郭沫若

郭沫若把翻译比做媒婆,虽说有一定道理,但他将翻译视为一种“附属的事业”,认为只有“消极的价值”,这样一种提法和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

(陈福康,2000:

258)后来,茅盾批评了郭氏的这一观点,将不好的译文称作“说谎的媒婆”。

“翻译与临画一样,固然最重要的是摹拟,课时一张画的原本临用的都是相同的笔刷颜

色,一本书的原文与译文用的却是极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因工具的不同,而方法也就大异。

另一方面,一个人能鉴赏原画的便有鉴赏临本的能力,而大多数能读原书的人却不能读译本,大多数能读译文的人,又不能了解原文,这便是译者要做到信字的第一个难关。

”——陈西滢

陈西滢把翻译比做临摹古画,形象地说明了翻译时传神之难。

“翻译家应被看作是忙碌的媒人。

他对一位还半遮着面的美人大加赞誉,说她真值得我们倾心。

媒人就这样激起了我们对这位美人的爱慕,于是就一定要对她本来的长相看个究竟”。

——歌德

歌德在此把翻译作品比做“半遮面的美人”,非常传神。

由于译者的翻译水品有限,翻译作品往往是雾里看花,很难像原文一样传神,要领略原作的原汁原味就有必要拜读原作。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翻译之难吧。

“我喜欢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

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溶化的过程。

待到变成了液体状态时,每个分子都变换了位置,没有一个分子与其他的分子再保留着原来的关系。

它们开始了在第二种语言里形成作品的过程。

分子有逃逸掉的,新的分子涌了进来填补空缺,但是这种成形和修补的轨迹完全是隐性的。

在第二语言里确立起来的译品是一块新的方方正正的冰块,它虽与原来冰块不同,然而外表看上去却是一模一样的。

”——美国翻译家玛格丽特·佩登(margaretsayerspeden)

这个比喻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一块冰从溶化到再结成冰,中间的过程是剧烈的,伤筋动骨的,然而却又是悄悄的。

这个过程既表示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翻译者默默地创造性劳动的一个生动写照。

(何刚强)

“翻译的过程是处女膜破裂的过程,是对原作的粗暴进入”。

——德里达

他的意思似可解释为:

原作的神圣性与完整性(这里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一经翻译必然遭到无情的、无法补救的破坏。

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世界上的翻译活动也并不会因此而中止或取消。

好的翻译还是应当被看成是与原作的“喜结良缘”,只有那些不负责任的翻译,那些劣译才真正是对原作的粗暴蹂躏。

(何刚强)

“一种语言在未被翻译之前就如同是一个处女,尚未与一个外国人同床共枕并生下混血儿。

暂时来说,她仍然保持着其清洁与天真,代表着其人民性格特征的形象。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赫尔德

“混血儿”一词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翻译作品与原作之间既有血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这样的一种特殊关系。

有关翻译的比喻远远不止这些,我觉得以后读书时可以多留意,加以收集。

这应该是件很有趣的事。

4.翻译的民族性

谭教授在书中特别指出:

科学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

如果我们承认翻译学是一门科学,那么,我们就不宜提出诸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之类的口号。

(谭载喜,2000;23)。

对此我不敢苟同。

我国译学理论家如董秋斯、刘宓庆、刘重德等人就曾强调翻译学应显民族特色,提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

进入80年代,我国译界的翻译理论研究骤然活跃,许多学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提出许多观点,也发表了大量论文和著作,但并未提出有创建性的认识,大多是借鉴外国的研究成果,并未形成认识上的深化,只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纵观谭载喜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基于奈达的翻译理论。

但是奈达本人最后还是转向了翻译是一门艺术,强调译者的天赋等观点。

这使得一些唯外国学者马首是瞻的国内研究人员手脚大乱。

这也反映出国内的学术界独立研究能力欠缺的问题。

翻译学具有很浓厚的民族性。

中国翻译学早就存在,前辈学者为中国翻译学的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翻译学与西方翻译学相比,毫不狲色。

西方语言和东方语言之间有差异,这种差异是花样差异,各种语言都能很好地表现各自民族的思想感情,都具有各自的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各自的优势,他们之间没有优劣或先进落后之分。

所以,基于中国翻译实践之上创立的翻译理论和厘定标准应该充分尊重中国国情。

(黄滔,大观周刊第十八期)

5.学者的精神

本书中作者着重介绍了奈达的相关翻译理论。

奈达先生在其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自1945年至1997年,他发表过文章二百多篇,著作近四十部。

奈达先生毕生都致力于学术研究,在年逾古稀之时仍伏案著述,孜孜不倦。

许渊冲先生亦是如此,为了翻译事业奉献了毕生。

对他而言,只有躲进翻译艺术的象牙塔里,他才能忘记痛苦,忘记烦恼。

纵观其一生之事业经历,耄耋之年恰好是他攀登翻译事业新高峰的一个起点。

其实,真正的学者都是如此,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

搞学术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不能太急功近利。

虽然功利性是驱动力之一,但绝不能成为唯一驱动力或终极目标。

如今社会,人心普遍比较浮躁,大家过多在乎物质上的回报,而无心投入学术研究。

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很多人都质疑上课学习这些有什么用啊,都在想怎么找一份好工作,真正能静下心来学习的寥寥无几。

固然找一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是人生的一个目标,但作为学生,其首要任务还是学习,不能本末倒置。

现在我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进入研究生阶段以来,身边很多人都是忙于工作,做家教,培训机构老师等。

除了上课,空余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真正能静下心来搞学术的人不多。

当然有些人确实是志不在此,但大部分人应该是受这个社会浮躁氛围的影响无心钻研学术吧。

我自己也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有时候也会常常反思自己。

其实想想真正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做好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

总是去质疑它会不会给你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那样是不可能做好学术的。

感觉每读一本书,也是在了解一个人,从这些学者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学术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