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1819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docx

《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docx

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

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

大家好,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第一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成果》的相关内容,在授课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中国化等相关知识做简单介绍。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的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开放式发展创新的理论品质。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俄国的领导者——列宁在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下面我简单介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概括各进程的背景、过程、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精髓、地位和作用。

见下表: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

马克思主义的每次理论创新,都是以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革命建设实际为依托,与各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以和工人运动的鲜活实践相结合,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因此才成为永葆生机与活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真理。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90年风雨兼程,90年铸就辉煌。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实际上这是党对90年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的根本总结和高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上的深化和理论上的升华。

下面我就今天的主题分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1、中国共产党90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轨迹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联系

4、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大力推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

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90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轨迹

(一)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阶段

毛泽东指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迅速被中国先进分子奉为救国良方。

中国共产党创立本身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开启并不断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和政治保障。

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由于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还很不足,并未能即刻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自觉。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最早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国情,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战略思想,根据八七会议精神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等,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起步的序幕。

然而,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倾向泛滥成灾并占据领导地位,致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首次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的界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式提出提供了思想先导。

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伟大转折,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为克服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毛泽东从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胜利与失败的经验,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论证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指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发表,表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达到了完全自觉的高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庄重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他指出: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使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等理论和策略日臻完善,并在实践中运用得炉火纯青。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诋毁诬陷和御用文人的鼓吹,以和局势的动荡而导致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前途和其与世界革命之间关系和新中国的国体、政体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的重要思想,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实践集中成果就是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伟大历史新纪元。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程充分反映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轨迹。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和特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策略;发动全民族力量使敌人陷入“汪洋大海”的人民战争的军事方针策略;把大量农民用马克思主义信仰锻造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党建思想;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革命问题时,放眼于世界,把中国革命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来考察,把俄国十月革命这个时代大背景作为论证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客观依据;还有毛泽东著作中具有中国气派、脍炙人口、通俗易懂深具民族性时代性大众性的语言风格,如“为人民服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法宝”、“糖衣炮弹”,等等,这些都深刻说明毛泽东思想蕴涵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想。

(二)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继续和探索“第二次结合”的曲折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第一次飞跃后的继续探索中不断发展。

党中央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经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第二次结合”的思想。

他强调指出: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以世界的眼光提出要以苏为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思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理论;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提出“综合平衡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运用价值法则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等。

与此同时,我们党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筚路蓝缕、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地进行波澜壮阔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提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后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国际战略思想,等等。

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但是由于国内外主客观的多重复杂原因,“第二次结合”不但没有实现,而且探索中犯了严重错误,违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这个曲折发展的阶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的深刻的经验教训。

(三)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伟大转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审视时代特点,大胆进行理论创新,他强调“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基础上,站在时代高度,总结党80年奋斗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重要论断,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思想的深入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集中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命题,并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等在内的系列理论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都是立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袖人物的语言表述风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模式都把深刻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普和化,能很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接受、运用,譬如“发展是硬道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八荣八耻”……都具有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时代特征、时代精神以和人民立场和大众气息。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我们党在新时期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我们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有正确的理解。

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各自的基本内涵;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不同的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首先要明晰“三化”各自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个双向互动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是指在中国的具体环境、具体实践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解决中国问题”,这是一个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总结、提炼产生出来的实践经验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施拉姆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穿上中国隐喻的外衣,用中国的例子来阐述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与从中国历史和哲学传统中挑选出被认为是‘进步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相结合,那么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便是对整个中国文化进行现代化以和对传统观念进行攻击”。

威尔伯·L·施拉姆,1907年出生于美国,1987年去世。

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和教授。

艾思奇指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是由于中国自己本身早已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它的基础,是在自己内部有着根源,决不是如一般的表面观察,说这是纯粹外来的。

中国的无产阶级有极高度的组织性和觉悟性,有它的强大的党,有近20年的战争的经验,有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的模范的战争成绩。

因此,也就有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

云南腾冲人,蒙古族后裔。

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

积极与各种唯心主义哲学论战,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他在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亦有一定成就。

著作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艾思奇文集》,主编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地域性,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发展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

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总结、提炼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就是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特征相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两个双向互动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化时代”是指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

“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绝对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各个时代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思想的理论智慧结晶。

时代在发展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解决,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地位坚决不能动摇。

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强调: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说明当今时代需要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回答和解决随着时代发展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顺应历史进步的要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域性,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当代中国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不断地发展创新。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动其在新的条件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其永不过时的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大众相结合,这个结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两个双向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指的是让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其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化大众”首先必须要能够让中国人民理解、认同和接受,但是要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毛泽东强调的“必须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被更多的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和接受。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指要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去总结、提炼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而且形式和内容要通俗化、具体化,容易让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和接受。

这是一个外化的过程。

毛泽东早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提出:

“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

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是‘小众化’。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词语,就是典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适用性。

“化大众”和“大众化”指向一个共同的主体———人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体现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人民大众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问题,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者、推动者,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建立一支过硬的宣传队伍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化”大众,就需要大众式的宣传工作者,就需要优秀的、专业的宣传队伍。

同时,宣传队伍的素质越高,对马克思主义掌握的越好,通俗化翻译的越贴近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就越快。

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并进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法。

在宣传过程中,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受众的兴趣,就必须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困惑。

比如,给官兵宣讲马克思主义,就要以官兵为本,尊重、理解、关心官兵,贴近官兵思想实际,找到官兵的困惑。

这样官兵才会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方法上,我们还可以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方法,比如“期待效应”和团体辅导。

在传播载体上,我们除了利用书报形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登传播手段。

多出版一些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比如《画说邓小平理论》,还可以用电影、电视剧的形式,像《复兴之路》《建国大业》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时代化、大众化,其过程都包含着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双向互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推动理论进一步发展。

我们要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各自的基本内涵。

1.石仲泉:

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学习时报》:

中国化是解决内容问题,时代化是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化是解决表现形式问题。

3.高放: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本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体。

4.秋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基础。

5.李景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同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以和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三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作了精辟阐释,报告指出: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并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进一步总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当今时代发展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

前后对比,党的文件在中国化、大众化之间增加了时代化,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对这“三化”的定位和其相互关系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的生命力之所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本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会对马克思主义照搬照抄,就不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就会导致各种主观主义和各种教条主义。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同时我们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对当时现实对象的正确把握与反映。

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与时俱进。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避免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而辩证地对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不断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永葆其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因此,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实践的需要,是形势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终归宿和最后的落脚点,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后实践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才能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提出的历史任务,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转化为千百万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精神才能变物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纵向上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