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1480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1

一、选择题

1.()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

A.社会认知

B.自我知觉

C.个体自我

D.精神自我

2.()是将原因定位于人的性格、能力、态度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原因。

A.自我原因

B.全部原因

C.内部归因

D.外部原因

3.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体现在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对后期发展产生影响。

A.延续性

B.意义

C.学习性

D.连续性

4.个体通过社会化得以(),获得发展的基点。

A.远离社会

B.适应社会

C.进入社会

D.接近社会

5.情商又称(),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A.情绪智力

B.情绪学习力

C.情绪控制能力

D.情绪表现力

6.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与人自身的()有关:

是由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语言能力决定的。

A.想法

B.能力

C.年龄

C.经验

7.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的传递。

A.社会知识

B.社会经验

C.社会责任

D.社会文化

8.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社会特性是指()。

A.现实自我

B.理想自我

C.社会自我

D.精神自我

9.我们所感知到的内部的心理品质。

包括能力、态度、情绪、兴趣、动机、意见、特质、以及愿望等是指()。

A.物质自我

B.理想自我

C.精神自我

D.现实自我

10.现实自我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即目前的心理、生理、社会等等方面的最真实的表现,也包括目前别人眼中的个体是什么样的情况。

A.真实情况

B.模拟情况

C.具体情况

D.想象情况

11.真实的物体、人或地点。

包括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所有物是指()。

A.现实自我

B.物质自我

C.理想自我

D.精神自我

12.智商可以理解为(),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A.智力

B.知识

C.能力

D.经验

13.自我障碍策略是一种“故意的”自作自受。

指人们预期到自己可能失败时,提前准备一系列()的行为。

A.面对失败

B.导向失败

C.导向成功

D.基于现实

二、选择填空题

14.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

(E-积现实自我、应该自我、理想自我)。

15.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D-巴纳姆效应)。

16.社会化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形成符合于社会需要的稳定的(F-行为定向系统)。

17.社会化的目标是指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C-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

18.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B-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9.社会化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和(A-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而不强调个人反过来影响社会和社会对于个人的调整与适应。

20.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既有(H-社会性),又有(G-个体性)。

21.智商可以理解为智力包括注意、观察、(I-想象)、思维、记忆等五种能力。

三、判断题

22.从形成过程来看,个体首先得到大力发展的是智商。

(√)

23.没有语言,也可以有文化,有社会化。

(×)

24.内部归因是将原因定位于人的性格、能力、态度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原因。

(√)

25.情商更适用于处理社会关系问题。

(√)

26.社会化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发展。

(√)

27.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

(√)

28.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

29.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

30.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没有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

四、简答题补缺选择

31.自然人“社会化”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过程是指?

A-心理结构;B-自我;C–社会学习;D-自我控制;

1)身体结构;2)通过一定的_C_和社会生活实践获得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形成了人类的_A_和行为动力系统;3)获得明确的_B_概念;4)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自我引导和_D_。

32.个性化与社会化的互动过程?

A-能动性与选择性;B-成长和发展;C–同步进行;D-共同社会生活;

1.个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是_C_,同时实现的。

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

一方面,个体在整个社会中_B_,社会对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社会期望和对待,也就是说,特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系统化的_D_。

这种共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使得群体中的个体产生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每一个个体不仅有与其他同辈相对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还有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

这其中就是个体对个体的影响作用,而且,个体是一个主动的、具有_A_的主体。

33.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

A-社会比;B-意识;C–自己的;D-他人的;

从_C_行为推断自我。

从_D_行为反应推断自我。

尤其是重要他人的影响,但如果你很不幸,选择了不恰当的重要他人,可能你的人生就会丰富多彩一些,多经历一些事情。

通过_A_较推断自我。

例如:

谁的胆子大?

走夜路;晚上一人独处一栋大房子中。

通过自我来推断自我。

如果让你仔细想想,你是什么样的人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让人们反省自己来了解他的自我。

34.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A-替代性经验;B-言语劝说;C-成败经验;D-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E-情境条件;

(1)_C_:

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_A_: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3)_B_。

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

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4)_D_。

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5)_E_。

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

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形考任务2

一、选择题

1.“性别”这个词则代表了与男性或女性相关的所有()和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特质。

A.心理学特质

B.人性特质

C.社会属性

D.生理特质

2.()是由生理唤起、认知解释、主观感觉和行为表达四部分组成的过程。

A.性格

B.情绪

C.态度

D.感情

3.()提出,人的个性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

A.托马斯·杰弗逊

B.珀文

C.弗洛伊德

D.哈斯

4.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的情绪。

A.相近

B.相反

C.难以确定

D.不同

5.父母作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在孩子()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A.性别形成

B.双性化

C.性别确定

D.单性化

6.个性指一个人的()的特征模式,及其背后隐藏或外显的心理机制。

A.思维、情绪和行为

B.爱情、思维、情绪和行为

C.思维、金钱和行为

D.思维、情绪和表情

7.共享环境:

指的是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子女所共同()的环境,包括了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以及周边环境等。

A.享有

B.依赖

C.看见

D.建设

8.开放性:

又称求新性,是指对()经验和事物持开放、探求态度。

A.有意思的

B.旧的型

C.好的

D.新的

9.情绪的信号功能: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除借助言语进行交流之外,还通过情绪的流露来传递自己的()。

A.性格

B.价值

C.心理和意图

D.思想和意图

10.人的个性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环境加以()的。

A.消失

B.改变

C.逆转

D.舍弃

11.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

A.饮食

B.体重

C.环境

D.情绪

12.神经质:

又称情绪稳定性特质。

神经质程度高的人常感到忧伤,情绪(),比程度低的人更容易因为日常生活的压力而感到心烦意乱。

神经质程度低的人多表现为平静,自我调节能力良好,想法和行为都不容易走极端。

A.异常波动

B.经常失控

C.平稳不变

D.容易波动

13.同性恋恐惧现象的存在是()的结果。

A.被习惯

B.被同情

C.被歧视

D.被接受

14.性别歧视,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对待。

A.相同

B.平等

C.不平等

D.更好的

二、选择填空题

15.对一个人个性影响最显著的是他与其同伴构建起的(E-非共享环境)。

16.社会性别A.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生理差异而赋予他(她)们的不同的期望、要求与限制,是由社会文化形成的有关(B-男女角色分工)、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现,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男女两性生物性别相关的一套规范的(C–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17.现实生活中,男性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

(1)成功压抑

(2)(A-责任重担)(3)情感压抑。

18.在现实生活中,如何(G-认识)自己的情绪,(F-理解)自己的情绪,与自己的情绪很好的共处,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益。

19.自陈式问卷是心理测试中最常用的是一种自我评定问卷方法。

所谓“自陈”就是(D-自我报告)。

三、判断题

20.表达情感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

(√)

21.大多数的专家认为,人类基本情绪可以分为七类。

(√)

22.当我们快乐时,额眉内皱,肌肉紧张,双眼眯起,鼻头皱起。

(×)

23.通过主题统觉测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点。

(√)

24.同性恋是与社会道德水平无关的现象。

(√)

25.同一个家庭成员的共享环境作用对于个性的塑造比共享环境因素重要。

(×)

26.性别差异是社会化过程的结果。

(√)

27.遗传对于人的个性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

(√)

四、简答题补缺选择

28.当我们快乐时,一般会有何种表情?

A-明亮;B-平展;C–上提;

当我们快乐时,通常额头_B_,眼睛闪光而微亮,面颊_C_;嘴角后拉,上翘如新月;发出声笑时,面部肌肉运动程度加大,眼睛更加_A_。

29.弗洛伊德提出三个“我”是指:

A-超我;B-本我;C-自我;

_B_:

是个性系统中最隐私、最原始的部分,是人的本能需求在心理上的表示。

_C_: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是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代表着理智和理性。

_A_:

是个性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而形成的。

30.个性的基本特征?

A-共同性;B-独特性;C–倾向性;D-稳定性;E-可变性;

_D_:

个性不是一时的心理现象,而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特质。

_E_:

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经历,如年龄的增长、阅历增加、所处环境、遭遇重大压力事件等都可能使个性产生某些改变。

_A_:

人与人之间有共性,我们都是社会人,如某一个群体、某一个阶层或某一个民族的人们会具有某些典型人格。

_B_:

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学习条件和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在人群中各种人格特质以不同的程度进行着排列组合,因而造就了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如俗语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_C_:

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主要表现在个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信念和做事风格等方面。

31.男女在那些方面有稳定的差异?

A-视觉;B-算术推理;C–胜过;D-攻击性;

第一,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_C_男性。

女孩的言语技能发展比男孩早些,但直到青少年期之前,这种差异都还非常小,成年以后,女性在语言能力上的优势逐渐明显。

第二,男性在_A_和空间能力测验(空间知觉:

从不同角度识别相同图形)中胜过女性。

第三,男性在_B_、尤其是在靠视觉和空间技能的几何和三角推理上胜过女性。

第四,男性在体力上胜过女性,而且在言语上比女性更富于_D_。

32.情绪的组织功能是指?

A-害怕、担心;B-美好方面;C–消极情绪状态;

组织功能:

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的_B_,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可见,正性情绪促进思维的灵活性,能帮助人更理性地认识事物、做出合乎社会规范行为;当人处于_C_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当人处于焦虑或恐惧中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所_A_的事情上,而不会注意周围的其它事情。

形考任务3

一、选择题

1.()是由某个家庭成员或同居伴侣施加给其他成员的暴力。

A.性暴力

B.语言暴力

C.亲缘暴力

D.家庭暴力

2.弗里德曼提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务、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性。

A.情感、行为倾向、认知

B.情感、行为倾向、金钱

C.情绪、行为倾向、认知

D.激情、关心、忠诚

3.攻击是对他人的()行为。

A.友善

B.敌对

C.破坏

D.伤害

4.利他指的是()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

A.无意识的

B.受邀请

C.自愿

D.被动

5.群体的()比其他群体成员更可能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A.领导者

B.追随者

C.新成员

D.老成员

6.人类社会中共同的规范三个规范是()。

A.社会责任、平等和社会公平

B.社会责任、互惠和社会正义

C.个人安全、互惠和社会公平

D.社会责任、互惠和社会公平

7.人们的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态度。

A.也会

B.不一定

C.可能

D.不会

8.如何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呢?

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告诉公众那些可能会阻碍助人行为的()。

A.原因

B.价值观

C.行为

D.后果

9.四种教养风格中最有效的一种减少或避免攻击行为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可能是()。

A.逃跑

B.道歉

C.辩论

D.给对方攻击

10.他人的存在、物理环境的特质和()这三个因素会对一个人是否做出助人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A.自己年龄

B.有限时间的压力

C.成长环境

D.物质条件

11.态度就是对人、事物、观点的()。

A.认识

B.理解

C.评价

D.否定

12.无需()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A.心理暗示

B.环境

C.外力作用

D.内力作用

13.言语暴力倾向于忽视他人的(),以致人际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

A.语言

B.心情

C.感受和需要

D.地位

14.主观规范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人会如何看待自己的特定行为的一种信念。

A.在乎

B.喜欢

C.认识

D.讨厌

二、选择填空题

15.当一个特定的行为被奖励时,人们倾向于在将来(H-重复)这一行为。

16.根据感觉、评价和价值观而不是基于事物(B-优、缺点)而形成的态度被称为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

17.好的教养方式不单单是保护和养育,还应该鼓励的决策。

攻击区分为间接攻击和直接攻击两种类型。

在间接攻击中包含了在明显的(G-正面冲突)的情境下对另一个人造成伤害的企图;(I-直接)攻击指的则是那种当着他人的面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

18.亲社会行为分为(E-利他行为)和(F-助人行为)。

19.亲社会行为通常对整个社会是(D-有益的),因而它就成了社会习俗或规范的一部分,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所(C-倡导)。

20.自我辩解是:

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人们会企图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A-合理的)。

三、判断题

21.儿童时期是否目睹父母暴力是影响丈夫是否殴打妻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22.基于情感反应的态度只是一些简单的态度,我们绝大多数的态度是认知与学习的结果。

(√)

23.人的动机分两种: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

24.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对于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

25.研究者认为某一种人格特质能对助人行为具有预测作用。

(×)

26.要理解人类的行为,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个体人格和环境特征两大类因素。

(√)

27.在职业环境下,性骚扰通常与提供工作机会与晋升机会相关联。

(√)

四、简答题补缺选择

28.帮助他人的决策理论有哪些过程?

A-权衡成本与收益;B-如何给予帮助;C–知觉到需要;D-个人的责任;

1)_C_:

亲社会行为的第一步,关键是注意到有事情发生并且决定是否需要帮助。

2)_D_:

决定助人的第二步是考虑个人的责任。

3)_A_:

人们会考虑到一种特定行为(包括帮助他人)潜在的所得和损失。

如果一个人帮助他人的收益(所得减去成本)大于不帮助的收益,他就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但是,在有些紧急情况下,人们是来不及计算成本与收益的。

4)决定_B_和采取行动:

决策过程的最后一步是决定给予什么类型的帮助并采取行动。

29.导致了攻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

A-归因;B-挫折;C–愤怒;

(1)_C_,虽然愤怒确实会导致人们的攻击行为,但是愤怒的人并不总是采取攻击行为。

(2)_B_,在达成某一目标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或阻碍。

(3)报复,使攻击行为逐步升级的另一个因素是报复动机。

(4)_A_,人们的攻击倾向性通常依赖于他人行为背后动机或意愿的判断。

(5)学习与模仿,人类出现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后天的学习和模仿。

强化是一种极其有影响力的学习手段。

30.态度的哪些特征会对它与行为的一致性产生重要影响?

A-态度的表达频率;B-态度的稳定性;C–态度的强度;D-情境压力;

_C_:

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情况往往出现在人们所持的态度是很微弱的或模糊的情境下。

当一个人的态度是强烈而清晰的,则会提高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_B_稳定的态度容更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

当人们的态度不稳定时,当前的态度比他们几个月或几年前所持的态度更能预测行为。

_A_一个人经常表明自己的某种态度,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这种态度的感受就会越来越强烈,这种态度就会变得更加极端。

_D_只要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他就既会受到态度的影响,又受到情境的影响。

当情境压力非常大的时候,就会削弱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力。

"

31.有侵犯倾向的人是如何分类的?

A-罪大恶极;B-小错误;

心理学研究者把有侵犯倾向的人们分为两类:

1)控制不足侵犯型:

指经常犯的_B_人,这类人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2)控制过分侵犯型:

指平常把自己隐藏的很好的人,这些人一旦犯罪,就是_A_。

形考任务4

一、选择题

1.()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和表现出的能力水平或技能的熟悉程度。

A.文化水平

B.能力

C.价值

D.才能

2.从接收他人的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的行为,称为依从。

A.确定

B.回应

C.满足

D.忽视

3.夫妻关系表现为双方在共同目标下勤勤恳恳生活和工作的夫妻关系是认知理论认为偏见是人们()信息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A.发现

B.接受

C.处理和整合

D.输出

4.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即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A.比较轻率

B.比较固定

C.比较简单

D.比较复杂

5.角色失败:

又称“角色崩溃”,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角色扮演者()进行成功的表演,以至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未退出角色。

A.顺利

B.可以

C.无法

D.勉强

6.角色是随着客观以及条件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的,人的心理也应当随着这个改变而作必要的改变,这就是()。

A.角色定位

B.角色转换

C.角色产生

D.角色失调

7.偏见,是人们对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的情绪性态度。

A.消极

B.肯定

C.积极

D.否定

8.曝光效应,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

A.不同

B.变化

C.增加

D.减少

9.人们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对态度会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叫做()。

A.态度转变

B.态度情绪化

C.态度反应

D.态度应激

10.人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失败,这是()。

A.角色转换

B.角色定位

C.角色产生

D.角色失调

11.认知失调理论,由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A.一致

B.相近

C.不一致

D.无关

12.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一种关系必须是双方都可以()才能得到保持,否则就不会保持。

A.受益

B.认可

C.接受

D.习惯

13.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是:

()。

A.自我认知中

B.在他人眼中

C.社会关系体系

D.在知识体系中

14.社会支持,就是你与他人的亲密的良好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的()。

A.社会关系网

B.后盾

C.朋友

D.亲人

15.由美貌与性吸引而结合,或者是以人格的相似性或者互补性为基础的结合的夫妻关系是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人们的()认知特点有关。

A.主观

B.类别化

C.单一化

D.客观

16.晕轮效应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A.外表

B.内心

C.整体

D.局部

17.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

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

A.误解

B.高估或提升

C.贬低或否定

D.评价

二、选择填空题

18.(F-团体冲突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

19.从传播者、信息、(I-听众)和情景四个角度来解释说服过程。

20.当你遭遇偏见时,要能正确审视(E-自己的不足)。

21.当双方的需要、社会角色以及人格特征都呈(L-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22.寂寞分为(M–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23.角色冲突:

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和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C–矛盾),我们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

24.人们大概可以通过改变态度、(H-增加一致性想法)、改变不一致看法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数量、改变行为等方式来减少认知失调。

25.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

(K-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

26.态度转变就是(J-说服)的过程。

27.心理动力理论。

该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G-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

28.心理学家哈特菲尔德把界定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

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D-角色不清)。

29.中年危机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A-健康危机)、事业危机、(B-家庭危机)。

三、判断题

30.传递者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效果越差。

(×)

31.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

32.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时不会感到寂寞。

(×)

33.认识到偏见的出现是正常的。

(√)

34.随着老年期的到来,老年人从社会退出不是一件很正常的,合情合理的事情。

(×)

35.我们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

(√)

36.许多的人际关系都可以理解为社会交换的关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