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1475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伏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光伏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光伏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光伏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光伏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伏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稿.docx

《光伏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伏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稿.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伏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稿.docx

光伏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稿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证书:

1234567890

ZZ省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XX地质大队

二〇一五年六月

 

ZZ省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职责

姓名

证书编号

签名

评估人员

项目负责

审核

技术负责

单位负责

 

XX地质大队

二〇一五年六月

 

附图:

1、ZZ省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地质灾害分布图(1:

5000)

2、ZZ省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1:

5000)

3、ZZ省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ZK1~ZK45钻孔柱状图(1:

100)

 

附件(附报告内):

1、照片(6张)

2、评估委托书(1份)

3、初审意见书

4、编写人员培训证书

5、水质分析报告

6、土工试验报告

前言

一、评估任务由来

ZZ省XX县太阳能资源较丰富,非常适宜建设太阳能电站。

光伏发电同属于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可与市电互补利用,发挥地区优势,优化资源利用模式,造福子孙。

YY公司拟建设“ZZ省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999亩,计划共安装12345块250Wp多晶硅组件,装机容量为45MWp,选用500kW光伏并网逆变器100台,逐级升压至110kV高压并网。

根据《ZZ省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评估区位于崩塌、滑坡为主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内,崩塌、滑坡为主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为避免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以及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发办[2001]3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ZZ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文件要求,同时,考虑到该场地工程的重要性,需要对该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015年5月10日,XX地质大队受YY公司(委托书见附件2),对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二、评估工作依据

(一)依据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文件

1、《ZZ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03年7月25日,ZZ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2003年10月1日施行;

2、国务院29次常务会议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年11月24日;

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2004年3月25日;

4、ZZ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4]63号),2004年4月22日;

5、《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有关事项的通知》粤国土资地环发(2007)137号,2007年6月20日。

6、《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2011年6月13日;

7、《ZZ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粤办函[2011]672号),2011年10月28日。

(二)采用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及文件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6年4月);

3、《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

4、《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0、《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1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12、《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1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22-2006);

1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16、《ZZ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ZZ省地质灾害防治协会,2013年11月)。

(三)相关文件及参考资料

1、AA幅1/20万区域地质矿产报告及说明书,ZZ省地质局,1965年;

2、AA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ZZ省地质局,1980年;

3、《ZZ省地震构造概论及图集》地震出版社,2000年;

4、《ZZ省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ZZ监测总站,2006年6月);

5、《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BB勘测设计院,2014年12月);

6、《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BB勘测设计院,2015年4月);

7、《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8、《水文地质手册》(第二版)

9、评估合同及委托书。

三、主要任务和要求

本次评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通过对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调查分析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以及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籍此对已发和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估,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有效保护建设工程的安全运行,减少因工程活动引发、加剧或工程本身遭受的地质灾害给工程建设造成的损失,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本次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有:

1、调查评估区范围内的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对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作出判定;

2、查明评估区范围内已发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形成原因、稳定状态、引发因素,并评估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及危险性;

3、根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及已发地质灾害情况,预测工程建设中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以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分析其对地质环境条件可能造成的改变和影响;

4、综合评估区范围内地质环境条件、已发的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和分区范围,评估工程项目用地的适宜性;

5、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做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交通

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位ZZ省MM市XX县境内,场址中心坐标N:

27°67°08",E:

132°09'33”。

拟建场区距离XX县政府所在地约23km,交通便利(见交通位置图1-1)。

第二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一、工程概况

项目区位于MM市XX县境内,占地面积面积1234亩。

计划共安装12345块250Wp多晶硅组件,装机容量为45MWp,选用500kW光伏并网逆变器100台(合计50个MW逆变房),逐级升压至110kV高压并网。

(一)规划设计

根据《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BB勘测设计院,2014年12月),项目总装机容量为45MWp,其工程范围包括生产区和站前区。

站前区包括综合楼、配电室及配套生活设施。

站前区总占地面积约为12340平米,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999亩。

1、综合楼:

综合楼为地上两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780m2。

根据工艺要求及运行管理要求,综合楼一层主要布置有办公室、厨房、餐厅、卫生间等,层高为3.3m。

二层主要布置休息室,层高为3.3m;

2、35kV配电室:

35kV配电室为地上一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70m2。

本项目静态总投资约47000万元,本项目总投资的30%为资本金,银行贷款70%,建设期贷款利率6.55%,建设期贷款利息2063.25万元,工程动态总投资47261.25万元。

表1-1项目主要拟建工程面积统计表

序号

拟建工程名称

建筑面积(m2)

备注

1

综合楼

780

小于15层

2

35kV配电室

470

小于15层

合计

1250

图1-1评估区交通位置图(来源:

ZZ省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二)建筑设计

根据《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BB勘测设计院,2014年12月),本项目区主要工程由服务楼、宿舍楼、修车库、水泵房、配电房、加油站、场区道路以及停车场、场区围闭和边坡设施等组成(图1-2)。

图1-2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平面布局图(来源:

BB勘测设计院)

(三)土石工程

建设用地现状地形有起伏,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形。

项目工程建设以地基基坑挖方为主。

拟建工程建筑物地基基坑深度1.5~2.0m,采用自然地基。

二、用地范围

根据YY公司提供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图,评估项目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用地范围,总占地面积1231232m2,合计面积1231亩。

用地范围坐标(1980西安坐标系):

X=1234567.993~12345678.177,Y=12345678.602~45645645.026。

主要界址点坐标见表1-2。

表1-2项目区用地范围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X

Y

拐点编号

X

Y

1

13

2

14

3

15

4

16

5

17

6

18

7

19

8

20

9

21

10

22

11

23

12

1980西安坐标系;面积:

1231232m2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

区内以往进行的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及研究工作均以区域性为主,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专门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程度较低。

本次评估工作引用的及参考资料主要有:

1、地质方面:

1959~1963年,ZZ省地质局762队完成了1:

20万AA幅区域矿产地质调查,编写了《AA幅1/20万区域地质矿产报告及说明书》,为本次评估提供了最基础的地质资料。

2、水文地质方面:

1980年,ZZ省地质局完成1:

20万AA幅综合水文地质调查,提交了《AA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及综合水文地质图,为本次评估提供了基础的水文地质资料。

3、地质灾害方面:

2006年6月,ZZ监测总站提交的《ZZ省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为本次评估提供了基础的区域性地质灾害资料。

4、岩土工程勘察:

2015年4月,BB勘测设计院提交的《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完成钻孔45个,总进尺310m,土样15组,水样2组,标准贯入试验67次。

为本次地质灾害评估提供了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

5、设计:

2014年12月,BB勘测设计院提交的《XX县45MW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本次地质灾害评估提供了基础的工程设计依据。

第四节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

评估工作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及相关的行业技术标准执行,大致分为收集资料踏勘及编写评估工作大纲、野外调查、室内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收集资料踏勘及编写评估工作大纲。

主要在收集评估区及周边的区域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地形图、水文分布以及交通便利状况的基础上进行踏勘,然后编写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

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工作主要侧重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方面,野外地质测绘主要以工程场地为中心,沿周边500m范围内进行调绘,野外调查用图比例尺为1:

2000。

观测点类型主要有普通地质点、重要地质点(包括地貌分界点、岩性控制点、构造控制点)及地质灾害点等,实地调查时在重要地段加密布点控制;野外测量工具有手持式GPS卫星定位仪、地质罗盘、铁锤、放大镜、皮尺和数码照相机等,用以进行岩性鉴定和拍照记录。

为验证和充实地层资料,在工程用地范围施工了4个钻探孔。

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和室内岩、土、水分析等工作,钻孔主要布置原则主要为兼顾地质灾害发育地段和基本控制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钻孔柱状图、岩、土、水分析报告和岩芯照片附后。

第三阶段:

室内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室内资料整理是在收集、研究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本次野外调查及勘察资料,并进行校对后处理、计算等工作。

室内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等工作采用计算机技术,以提高成果的精度和确保图件的质量,其中报告图件采用MapGis编制,数码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进行数据传输后采用PhotoShop软件处理,文字部分为Word格式,有关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报告编写是在野外调查及室内资料整理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和《ZZ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对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作出判别,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最后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对各灾种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我单位自2015年5月10日接受甲方委托后,即着手收集资料,并进行前期调研和评估工作大纲编写;5月21日起进行野外调查,随后转入室内资料分析整理、报告编写、图件编制及内部自审等工作。

工作流程详见图1-3,完成工作量见表1-3。

表1-3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工作项目及内容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实物

工作

地质踏勘路线

km

10

1:

2000综合地质灾害调查

km2

3.5

综合地质调查点

30

现场摄影

84

采用6张

收集

资料

收集区域地质、工程勘察、规划、评估报告及图件

50

钻探孔

4

钻探总进尺

m

310

取土样

15

水质分析

2

收集交通图件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

报告

1∶5000地质灾害分布图及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2

附图

图1-3评估工作流程图

第五节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一、评估范围

《ZZ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第二十条要求,非线状工程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外扩,一般应以征地红线外扩50m以上。

本项目为45MW光伏发电项目,根据所处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地质条件,考虑到致灾因素以及影响范围,由用红线范围外扩50m,依此确定为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范围,评估区形态为多边形,确定的评估区面积为1.23456km2(详见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

二、评估级别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评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和暴雨,相对集中且丰富的降雨量对工程施工影响较大,区内地表无大的水系发育。

评估区微地貌为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小,评估区地形坡度较小,多在10°以内,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简单。

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4apl),基岩为燕山第三期(γ52(3))中粒花岗岩,岩土分层较少,岩性、厚度、岩土力学强度差异较小,基岩面起伏变化小,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密切,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差异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区域地壳稳定性为稳定区,评估区内未发现构造形迹,区域构造对工程影响小。

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简单。

因此,综合分析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

(详见后述)。

本项目为45MW能源发电项目,建筑面积约1250m2,新建综合楼和35kV配电室均低于15层,根据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标准,本评估项目为较重要建设项目。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详见第二章),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标准,将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5。

表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评估工作建设项目

分级重要性

地质环境

条件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一级

一级

较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评估区地处热带北缘,是亚热带向热带过渡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季城气候。

常年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春季偶有寒潮授入影响,夏季常受台城影响。

年平均气温23.3℃,1月平均气温14.6℃,7月平均气温28℃,极端高温37,5℃(1990年7月12日),极端低温-1.4℃(1953年1月12日),太阳总辐射量>111.5千卡/平方厘米·年,无霜期>35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2011.9小时。

最近十年年平均降雨量2752.8mm,年最大降雨量3611.3(2011年),年最小降雨量1669.4m(2000年),见表2-2;日最大降雨量为605.3mm(2001年6月8日),见表2-3。

暴雨多年平均值,每年5.1次,是ZZ省暴雨区之一。

常年主要风向为北东东、东北,次为南南东。

每年6-11月是台风季节,8级以上台风平均每年有1.3次,1974年一次达12级风力。

(以上资料来源:

《ZZ省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资料统计时间:

1953年-2005年)。

图2-1ZZ省XX县地貌与降雨量等值线图(来源:

ZZ省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二、水文

评估区内地表无大的水系发育,有零星水塘分布。

在评估区中有多条小溪流流经评估区,溪流流量随季节而变化,一般雨季流量20~30L/S,枯水季节约5~10L/S。

小结:

评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和暴雨,相对集中且丰富的降雨量对工程施工影响较大,区内地表无大的水系发育。

第二节地形地貌

评估区地势略有起伏,地形总体上南高北低,属丘陵地貌,场区高程普遍在20.0m~40.0m之间。

场区最高点41.83m,最低点6.11m,最大高差35.72m;评估区地形坡度较小,多在10°以内.

场区内植被茂密,树木多为经济作物,主要以桉树、荔枝树、龙眼树等为主。

小结:

评估区微地貌为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小,评估区地形坡度较小,多在10°以内.最大高差35.72m,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简单。

第三节地层与岩石

一、区域地层岩性

项目区位于华南新华夏构造第二隆起南部。

据《ZZ省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区域内区内地质概况(图2-2)如下:

图2-2区域地质图(来源:

ZZ省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一)地层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白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

叙述如下:

1、震日系(Z)

工作区出露的震日系(Z),主要分布于汇作试的北部和南部一带,形状不规则,而积75km2。

岩性主要有:

石英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夹炭质千枚岩,硅质岩、片岩、凝灰岩。

2、寒武系(∈)

工作区出露的寒武系(∈)一般分布于工作区北东部、东部和南部一带,形态不很规则,呈北西向展布,而积650km2。

岩性主要为:

板岩、侧:

质板岩、碳质板岩、粉砂质板岩互层、板岩、砒:

质板岩、碳质板岩、粉砂质板岩互层。

为变余杂砂岩夹条带状灰岩、变余凝灰质砂岩和粉砂岩。

3、泥盆系(D)

工作区出露的泥盆系(D),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东北部一带,形态不很规则,呈北西向展布,而积16km2。

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含砾砂岩、石英质砾岩、砂砾岩、杂砾岩。

4、白垩系(K)

工作区出露的白坐系(K),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北北东向展布,而积4km2。

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夹砂砾岩,不等粒砂岩和少量钙质岩及泥灰岩。

5、古近系(E)

工作区出露的古近系(E),:

般要分布于工作区东部,形状不规则,是透镜状,北西向展布,而积2km2。

岩性主要为巨部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钙质泥岩、泥质岩,下部以砾岩、砂砾岩和含砾砂岩为主。

6、第四系(Q)

工作区出露的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中部、南部的平原地试,而积550km2。

冲洪积层:

为粘上砂、粉砂质粘土层;残坡积层:

主要由琴岩的风化层组成。

(二)岩浆岩

工作区内的岩浆岩分布较广,以侵入岩为主,少量潜火山岩,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北部等;呈岩琴或岩株状产出,少最呈岩脉状,出露而积900km2。

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

侵入时代为奥陶纪、志留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潜火山岩在东部有零星出露,而积6km2,岩性为花岗斑岩,形成时代为白垩纪。

二、评估区内地层岩性

(一)第四系地层

评估区第四系覆盖层广泛分布,第四系残、坡积(Q4apl)砂质粘性土,棕红色,灰白色、褐黄色。

呈湿~饱和,可塑状态,高压缩性,充填大量粗砂、砾砂,含原岩碎屑。

该层层厚4.00~10.00m。

(二)花岗岩

为燕山第三期侵入的全风化中粒花岗岩(γ52(3)),肉红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次要矿物为黑云母。

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有残余结构强度。

该层未穿透,钻孔揭露最大厚度10.50m,岩性简单。

小结: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4apl)。

基岩为燕山第三期(γ52(3))全风化中粒花岗岩,岩土分层较少,岩性、厚度、岩土力学强度差异较小,基岩面起伏变化小,地层与岩石复杂程度为简单。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区域地质构造

评估区位于新华夏构造带第二隆起带的南部(图2-3)。

区内广泛发育扭动构造体系,其中,北东向构造体系为主干,主要分布于场区西侧约50km;场区北侧约7km处为山字形构造体系所占据;场区西侧约30km处则为两种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图2-3XX县构造纲要图(来源:

ZZ省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一)北东向构造体系

是加里东、印支、燕山、喜山期长期受东部向北、西部向南的南北向力隅作用而形成的区域性巨型构造体系。

为一系列北东向的压扭性断裂、褶皱、侵入岩体和中新生界断陷盆地组成,走向大致为20°~40°,以断裂为主;有北西向的张性断裂和北北东、北北西向的扭性断裂与之配套。

主要分布于百足山以西的广大地区。

1、主要褶皱:

2、主要断裂:

(二)山字形构造体系

场区西侧约4km处为NN山字形构造体系的一部分。

该构造产生于加里东期,印支期继续发展,到燕山期完全形成。

喜山期仍有所发展,是该区域东部中段受南压力,东西段受向北压力长期作用而形成的。

它的脊柱和前狐比较明显,其他部分尚未研究清楚。

脊柱主要位于内,由一系列南北向的寒武、奥陶系组成的紧密褶皱和逆断层构成。

前狐东翼由沿北东30~50°分布的花岗岩体和断层组成;西翼由沿280~300°延伸的一系列褶皱组成;中段由东西向延伸的花岗岩体组成。

弧顶为一向南凸起出的弧形。

1、主要褶皱有:

2、主要断裂有:

在场区西侧约25km处,山字形构造体系的前狐西翼和北东向构造体系的KK~KK大断裂和KK大断裂以较大的角度相交,为反接复合关系。

评估区内未发现断裂通过,距离周边区域性深大断裂较远,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影响较小,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二、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新构造活动

古近纪以来,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