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1435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docx

《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docx

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

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

论文题目:

论述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生物分布及地貌分布特殊的影响

作者姓名:

郭旺

专业:

10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级:

勘查一班

学号:

10201030127

 

论文摘要:

本论文论述了第四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以总分的形式,先介绍新构造运动出现的背景,时间,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和特点,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然后又分别介绍了我国的气候,生物分布及地貌分布的特点;将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与我国实际结合,论述了新构造运动对我国气候,生物分布和地貌分布的影响;最后做了一下总结。

这就是此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气候,地貌特征,生物分布等

 

引言:

新构造运动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重大灾害关系密切,它的研究对大型工程建设、核电站、地震预报、城市规划、环境及防灾减灾和砂矿研究等都具有实用价值。

“新构造”一词最早由舒尔茨(C.C.lllynbu,1937)提出,1948年奥勃鲁切夫(B.A.OδpyυeB)正式提出“新构造学”。

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1956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第一次新构造运动座谈会,1957年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专门讨论了新构造运动及编制中国新构造运动图的问题。

地表形态是复杂多样的。

有大陆,洋盆,又高大的山脉和山地有低矮的丘陵,有极目无际的平原,还有地势高寒的高原与四

疏漏之处,恳请老师批阅并指正。

 

目录:

一,新构造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二,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类型方向和幅度,新构造断裂和地震的关系

三,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四,中国的气候,地貌及生物分布

五,新构造运动对上述因素的影响

 

一,新构造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二幕)中的垂直升降。

一般来说,新构造运动隆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是盆地或平原。

地质学中一般把新近纪和第四纪(前23Ma至现在)时期内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之为新构造运动。

2,特点:

(1)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十分强烈,水平和垂直运动规模巨大。

如新阿尔卑斯运动或喜马拉雅运动,使特提斯海(古地中海)消失,出现地中海及两岸的山系和亚洲南部的喜马拉雅山;环太平洋沿岸岛弧,美洲西部边缘(科迪勒拉-安第斯山脉)都是新生代造山运动的结果。

这时期的构造运动不仅改变了海陆轮廓,奠定了现代地貌形态,还影响现代地球上气候带分布。

(2)新构造运动与新阿尔卑斯运动是有区别的,前者指新第三纪或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后者指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对人类的活动有直接影响,人类往往可直接观察得到。

(3)新构造运动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构造旋回,青藏高原大规模抬升,形成举世瞩目的世界屋脊。

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表现的大幅度抬升,实际上是大规模水平运动引起。

洋脊地带,岩石圈板块做背离运动,使板块增长;海沟处,板块做敛合运动,大洋板块俯冲消亡,大陆板块被压缩抬升,形成年轻山系;转换断层带上,板块发生剪切活动。

(4)新构造运动与古构造运动如加里东运动原则上相类似,但前者有特别之处。

首先新构造运动是晚近地质时代的地壳运动,时间极其短暂;其二,新构造运动对现今地貌形成起明显控制作用;其三,它具有独特的综合研究方法。

 

二,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类型方向和幅度,新构造断裂和地震的关系

(1)大规模拉张运动

•大洋中脊地幔对流,洋脊处于拉张状态,新洋脊不断形成;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发育大陆溢流玄武岩,它们代表新构造地壳的拉张活动。

(2)大规模俯冲、碰撞活动

•太平洋东西两侧均有海沟,大洋板块不断向大陆板块俯冲,大陆板块被挤压,形成新的造山带,如台湾、北美西部、南美安第斯山脉等新生代造山带。

•新生代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发生板块碰撞,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最引人注目,当今世界屋脊就是印度板块不断向欧亚板块推进背景下迅速抬升的。

(3)大规模走滑活动

•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安德列斯断层新生代发生大规模右旋走滑活动,中国鲜水河断裂大规模左旋走滑,均是当今活跃的地震带。

•由于我国处在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使得新构造运动及新构造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有:

(1)新构造运动的方向和幅度

•我国除水平运动外,垂直升降也相当显著,大陆在新构造期总体上升。

•上升幅度西部大于东部,但在西部一些刚性基底断块上,上升幅度偏小,形成西部大中型盆地如塔里木盆地。

我国地形上的三大阶梯与新构造变化幅度有关。

(2)岩浆活动、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断裂活动在新构造运动中不仅控制新构造的格局,同时控制了新构造期的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

•新构造期断裂活动主要是继承先成断裂,特别是长期活动的深断裂,如金沙江和红河断裂。

我国西部沿断裂形成高耸的山地及深陷的山间盆地,如点苍山和大理盆地;我国东部沿海沿新华夏系方向断裂形成密集的最新活动断裂群,沿断裂群发育新第三纪—第四纪火山活动。

三,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研究方法:

为了识别地壳运动或现今地壳运动的迹象,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1)地质构造法—几亿年到几万年。

深部地球动力学环境控制一个区域的构造演化。

通过对深部地球物理信息(重力、磁力、典型特征等)的剖析,能更加客观地反映新构造运动的本质。

晚新生代地层厚度及分布、组成及变形等是新构造运动及其应力场演化研究的基础。

(2)构造地貌法—几万年到几百年。

我国以往的构造格架研究多注重对前喜马拉雅运动的研究,对新生代的重视不够。

近年应用较多的是遥感解译,新第三纪以来活动的断裂航卫片影象清晰,遥感解译可初步揭示研究区的新断裂网络。

但不是所有线状影象都是断裂,遥感解译结果还要经过野外较核。

野外较核是多种方法(野外观察法、地球物理法和地球化学法等)的综合。

对于大片被第四系覆盖的区域,要配合地球物理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如甚低频、氡气测量等此外,历史地震和温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对断裂活动性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3)考古法—几万年到几千年。

•(4)历史法—几千年到现代

•(5)测量法—几十年到几个月

•(6)遥感解译、地震法、地球化学法、测年法、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法等

•意义:

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距人类生活最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地球演化中最新的构造运动。

它在现代地形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BA.奥布鲁切关于1948年首先提出。

对限定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如第四纪以来,晚三纪以来等。

新构造运动在不同的岩石圈板块,地形以及地球的各个圈层中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及机制,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强度以及各自所占的比值也不同。

现代版块的边界是俯冲作用,碰撞,挤压,张裂,剪切,滑动以及地震和火山等各种不同形式新构造运动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带。

板块间的俯冲碰撞或相对走滑活动的速率每年可达到几到十几厘米。

在板块内部由于岩石圈结构的不均匀,以及来自地球深部或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新构造变形,但运动的幅度及速率一般较活动板块边界要小一至两个数量级。

在北欧北美等第四纪冰盖区,由于冰川融溶释重引起的地壳均衡补偿运动亦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新构造运动影响了沉积地层,岩相的特征和组合,控制了夷平面阶地,海岸线等地貌形态的变形和发展,以及地震,火山的活动和分布。

 

四,中国的气候,地貌及生物分布

1,中国的气候

我国国土辽阔北起北纬53o左右黑龙江省漠河附近黑龙江江心南达北纬4o左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南北跨纬度近50o达5500余公里如以大陆包括海南岛为准我国南北延伸也达35o之多在东西方向上我国西起东经74o左右帕米尔高原东至东经135o左右,东西相距经度达61o达5200公里我国陆疆2万多公里海疆亦长达2万多公里我国领土面约96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占亚洲面积的l4仅次于原苏联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经度和纬度的跨度很大因此中国的气候十分复杂

1.1.5中国的气候分区

根据我国各地的温度和湿度的分布特点可把全国划分为6个气候带在各气带范围内由于湿润度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个区气候带和气候区划分的指标如表1.1所示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1984盛承禹等1986中国可分为9个气候带它们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和南热带青藏高原因其特殊地貌从低海拔到高原面具有不同的气候带在不同气候带内根据区域的干燥度分为湿润区亚湿润区亚干旱区干旱区和极干旱区由于森林分布主要在湿润及亚湿润区因此本文仅介绍各气候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区所包括的范围

寒温带的湿润区主要为根河和呼玛中温带的湿润地区为小兴安岭区和三江长白山区半湿润区有大兴安岭区和松辽区暖温带湿润区包括维西木里区半湿润区有晋陕甘区燕山江松区山东半岛区和海黄淮渭河区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包括滇北区贵州区汉水上游区和长江中下游区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包括滇中区川鄂湘黔区四川盆地区长江上游河谷区和江南区南亚热带湿润地区有滇南区桂西区闽南珠江区和台北区亚湿润地区有金沙江河谷区北热带湿润区包括西双版纳区德宏区河口区雷琼区和台南区亚湿润地区有元江区和琼西区中热带湿润地区包括西按中沙区南热带的湿润地区为南沙区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有森林分布地区主要在高原亚寒带温带亚热带山地和北热带山地的湿润和亚湿润地区在各大气候带的亚干旱干旱和极干旱地区均为无林地带但在某些高山在海拔高处也有森林分布如天山区阿尔泰山区祁连山区等总之森林的分布是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水分不足地区乔木无法生存成为无林地带

(三)中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递减

燕山运动以来,中国地貌发育的趋势是西部隆起,东部沉降。

特别是新生代喜山运动第二幕以来,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形成了一个以青藏高原为中心,藏北高原为核心的大山原,使中国位于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的东斜面上。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递减,并通过宽广的大陆架,把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大洋盆地连接起来。

早在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教授曾指出:

中国地貌的显著特点是分成了几个巨大的台阶。

中国自西向东倾斜的地形面,由东、西两列山岭所分隔,形成三级阶梯,并具有明显的地势优越性

2、二、地貌复杂多样,类型齐全中国地貌具有形态各异、成因不同、类型齐全的特点。

形态地貌类型,全国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

3、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根据约略的统计,全国的山区(包括各级山地,多山的高原和丘陵)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左右。

我国的高原、盆地、甚至平原等地貌类型中,有的为山脉所环抱,有的为山丘所穿插。

例如:

青藏高原基本上是由雄伟高峻的大山脉所组成的大山原;四川盆地是一个丘陵性的盆地;云贵高原则更是峰峦重叠,万水千山的山地性高原。

中国众多的山地,若以兰州——昆明划线,此线以西,绝大部分为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此线以东多为海拔500~2000米之间的中山和低山。

台湾山脉,高峻挺拔,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达62座,玉山山脉主峰海拔高度达3950米,成为我国东部的最高峰。

4、山脉定向排列,地形分布呈网格状

遍布全国的大小山脉,其分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五.新构造运动对上述因素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是通过对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影响来影响生物的分布的。

如由于构造运动使地表隆起,这样顶部遭受风化作用就强烈,形成大量的碎屑物质,这些物质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还有山的高度上升,山上的气温降低,会是动植物向山下迁移等。

新构造运动的出现,加速了植物群的分化和演变。

草本植物高度繁荣,它们多由木本植物演化而来,生态类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年一枯一荣,利用种子和根部延续生命。

第四纪植物逃避恶劣环境的另一途径,就是大规模迁移,随着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植物群发生频繁的迁移。

植被带的迁移有三个方向:

一是受纬度方向控制,沿着南北方向迁移,这是全球性的移动;第二是受经度方向的控制,沿东西方向的迁移;第三是受地形高度的控制,在山岳地区植物群做垂直方向运动。

在北半球第四纪冰川鼎盛时期,大陆冰盖和永久冻土区的范围扩大,植物带发生显著移动,北方耐干旱的植物向南迁移,喜温湿的植物向低纬方向压缩。

间冰期气候转暖,植被带又向高纬方向移动。

我国各个地区由于自然那地理环境不同,植物迁移的距离和方向并非完全一致,迁移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属种都能回到原来的分布区。

总结以上所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之大不得不令我们折服,同时它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和正确评价对解决一系列与人类有关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