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中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168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中心.docx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中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中心.docx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中心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

佘山学校潘文冬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二—中心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中心”方面的具体要求。

2.掌握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3.引导学生分析作文“中心”失分的原因。

4.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1.掌握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中心”失分的原因。

2.能把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于实际的写作之中。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训练了中考作文的第一个专题——切题。

从同学们的作文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掌握了在切题方面的得分要诀“审准题目,切合题意”及具体的方法。

但大家在写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开头很冗长,拟题未扣话题,还有的同学结尾未扣话题点题,这些方面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注意克服,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今天我们进行第二个专题训练——中心。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把“立意明确,中心突出”作为其重要的判判标准,立意鲜明、新颖、深刻,乃是考场作文成功的关键。

二、引导学生掌握得分点的方法和技巧。

1.明题依体凸中心。

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

其次依据文体明了中心。

以写记叙文为例,可抓住记叙的线索,诸如景、物、人、事、思想感情等,这是做到立意明确的先决条件:

二要精心选择能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如果材料与文章的中心联系不紧,就影响中心的明确;三是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话进行议论或抒情,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整篇文章宛如画龙点

睛般活脱起来。

2.化大为小炼主旨。

仅以话题作文为例,我们可在析题的基础上,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向深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口拟题立意。

如对话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有一位考生从茶壶泡茶久了,里面长了“垢”,可泡出的茶却一天比一天香的现象入手,进行深度思考,最后明白了“只有积年累月长出茶垢的壶,才能泡出清香爽口的好茶来”的道理。

在具体而生动的记叙中,突出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话题要旨。

经过这样的“炼旨”,立意就自然高人一等了。

3.平中见奇出新意。

常见的方法有:

⑴“旧瓶装新酒”。

针对人们习惯了的事物、思想、理念,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

⑵“反弹琵琶”。

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

⑶聚焦时代。

针对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比如对救助弱势群体的看法,对环境污染的看法等,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等纳入文中。

4.三思而行求深透。

立意求深要求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在表面上,要努力发掘出事物内在的思想内容,要把有关材料放在一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挖掘它的社会意义,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三、小组学习,结合病例文和自己作文实际分析在“中心”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

1、由于不用心审题,或对中心与材料的关系把握不准,致使少数文章脱离标靶,不着边际,或虽不完全脱题,但只与话题打了个“擦边球”,过于平淡。

2、因为不会炼“旨”,导致有些文章中心不明确。

主要表现在:

全文基本观点不明朗、不集中;后者笔墨不集中,行文过散;或思路不明晰,内容前后不衔接不紧密。

3、符合题意要求,有立意,但缺少点睛之笔,使立意缺少应有的高度。

4.思想境界不高,明显表现出一些不适合的观点。

或看法偏激,或情绪偏激,体现在作文中,便是观点错误或态度消极或思想悲观。

这些问题反映了考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

有了这些问题,作文自然不能得高分。

三、结合例文,分析“中心”“提升要诀”。

1、学生自学“提升要诀”。

秘诀一:

抓住“正确”不放。

考场立意,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

思想。

秘诀二:

纵向深入开掘。

学会纵向思考,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使中心思想更突出,更渗透。

秘诀三:

融旨于物托志。

适用于散文、记叙文的写作,是指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表现文章的主

旨,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精雕细刻来显示深远的寓意。

2、小组学习,分析优秀作文的秘诀。

(一类文略)考题回放(2008.江苏宿迁)

以“掌声又想起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文体不限;⑵思想健康,写出真情实感;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⑷不少于600字;⑸不得抄袭

[满分作文]

掌声又响起来

江苏宿迁一考生

我脸红,我羞愧,我将头低了下去。

虽然耳边正响着“赞许”我的掌声,。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那不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

一星期前,省里要举行化学竞赛,我的成绩还算好,于是抱着一拼的心态报了名。

在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之后,我参加了初赛的考试,题目并不算难,我做起来自我感觉良好。

于是兴奋地等着成绩的公布,等着自豪地走上讲台去拿获奖证书。

果然不出我所料,几天后,我得到了“内部消息”——我考了第一名,天啊!

怎一个“乐”字了得!

我得回家请功,让爸妈好好奖励他们的宝贝女儿。

可是,当我正准备推门而入的一刹那,我

立刻呆住了——“唉,老师,我家丫头这回竞赛多亏您帮忙啊,成绩下来,第一名,真不错,这次得好好感谢您啊……”这分明是爸爸的声音。

难道……我的成绩……,我不愿往下想。

是他们怎么可以瞒着我哦这样做呢?

我无法接受这样的虚荣,我情愿不拥有。

我讨厌他们的虚伪,我下决心要努力,要让他们看到,下一轮的复赛,没有他们的帮忙,我一样可以考得很好。

在这样坚定的信念下,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力量,一样可以打败对手,取得预期的成功。

这段时间里,我宁愿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宁愿放弃满心喜欢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宁

愿为那本限量出版的资料顶着烈日跑遍大街小巷……

我又一次坐在考场上,更加充满信心地应战,最终取得了国家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我又一次站在讲台上,捧着鲜红的获奖证书,昂着头,自豪地接受那又一次响起的掌声。

3.引导学生分析满分秘诀。

满分点:

主题鲜明、深刻,小作者紧扣题意,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加以发觉,视角很独特。

另外,本文的构思布局也很别致。

小作者运用类似舞台说明的形式,通过两个时间段,将前后两次竞赛的叙述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浑然一体。

四、指导学生写作

健康,是人们的追求。

健康的身体,健康的思想,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爱好……

请以“---------健康”或“健康的----------”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五.学生互改

六.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七.教师或学生总结。

这次作文训练,我们掌握了作文中心得分的要诀:

立意明确,中心突出。

关键要做到:

1.明确依体凸中心;2.化大为小炼主旨;3.平中见奇出新意;4.三思而行求深透。

还要做到:

抓住“正确”不放;纵向深入开掘;融旨于物托志。

只有将理论用于自己的实际写作中,才能写出更新更美的作文。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三—内容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内容”方面的具体要求。

2.掌握让“内容充实”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3.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内容空洞”的原因。

4.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1.掌握让“内容充实”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难点

1.掌握让“内容充实”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内容空洞”的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切题”和“中心”两个专题的训练,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从“中心”的训练来看,同学们的立意正确、新颖,但从总体来看,大话连篇,内容空洞,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训练的专题——“内容”。

内容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

前面我们已训练了两项,今天就训练“内容”的第三项——内容。

二.引导学生明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内容”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为中学生设定的总体目标是: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具体明确”即是对作文的具体要求。

在阶段性目标也有这样的要求:

“写作要有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

富多彩。

这些要求体现在中考中就是作文评分标准,此项得分点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仅以安徽

为例:

内容30分,表达25分。

这说明“内容”极其重要,我们决不可忽视。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等:

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

实际上我们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

这是我们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希望大家一

定要闯过这一关。

三、学生将自己收集起来的内容不充实的习作,对照“失分会诊”,分析造成内容空洞的原因。

(这一点学生比较清楚,教师只做一下点拨就行了。

不同的文体,其内容的失分形式不同,这里这种分析两种文体:

记叙文(包括童话、寓言、故事新编):

只是简单的叙事,没有具体的过程。

叙事没有中心,故事不完整。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交代清楚故事的要素。

有的同学在一篇文章中写了好几件事,但每件事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文章自然无法充实起来。

议论文(包括议论性的散文):

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具体的典型势力和精确的理论依据。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记忆的材料太少,肚子里没“货”,只好空谈了。

这种情况在我们同学中最为典型。

希望大家多阅读,多积累,才能使自己的材料不断丰富起来。

一、对照例文掌握使内容充实的方法。

1、小组学习。

2、教师引导。

招式一:

联想、想象,丰富内容。

写作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片段示例:

人生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

“烧死他!

烧死他!

”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个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跳动着火苗。

“说!

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

”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

太阳才是中心!

”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

”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

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

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上面的文章运用了布鲁诺为真理而献身这个素材,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描写之后,布鲁诺

的形象生动起来了,内容显得具体而充实。

招式二:

叠加同类。

这种方法适用于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

一个材料总是单薄的,所

所以我们不防把同类的几个材料叠加在一起,形成集团效应,内容就自然充实起来。

片段示例:

君不见,李白不齿阿谀奉承之徒,抬头挺胸夺门而出,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面带微笑挺胸游于山水之间:

君不见,文天祥不要高官厚禄,抬头挺胸作正气歌,引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挺胸走向刑场:

君不见,司马迁受宫刑挺胸而成“无韵之离骚”,吉鸿昌面对敌人的枪口慷慨就义……他们的骨气,

他们的坚定,响彻云霄,万古长青。

上面文段,作者以学会挺胸为中心,联想到李白、文天祥、司马迁、吉鸿昌四个具有同样品质的任务。

这些同类的事例集中起来就有了巨大的说理效果,文章的内容就显得更充实。

二、结合满分作文,掌握“内容”的“提升要诀”。

1,自学,掌握“内容”的“提升要诀”。

写记叙文记住两点:

一是写好一件事,记好一个人。

要写出时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开端、结局尽量简洁,发展、高潮施以重墨。

二是要突出描写,用描写来充实内容。

写议论文也应记住两点:

一是有充足的论据;二是学会剖析论证

2,小组对照优秀作文,剖析成功的秘诀。

(议论文略)

考题回放(重庆中考作文题)

一粒种种顶开岩石,破土而出,表现的是坚韧不屈、生机勃勃的力量;一位老师投来关怀的一瞥,是激励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力量。

力量有时是一句话,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它给你带来无穷的勇气;力量有时是一本书,当你困惑彷徨是,它会拨开你心灵的迷雾;力量也可以是长辈的一次批评,妈妈的一个电话,父亲的一根白发,同桌的一张卡片,邻居的一声问候……

请以“力量”为话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

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⑵600字左右。

⑶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⑷不得出现真实

的人名、校名。

满分例文:

              家庭的温馨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我们这些扬帆出海的小船最好的归宿;家,是一把大大的伞,有风有雨为我遮为我挡;家,也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谣,是印在我心中最美的音符。

——题记

我的家没有万贯的资财,也没有舒适的小车和豪华的别墅。

有的知识爸爸那发自肺腑的谆谆教悔;有的只是妈妈那无休止的阵阵唠叨;有的只是我们兄妹三人爽朗的笑声和那股始终洋溢着爱的温馨。

父爱

    父亲从不把他的爱表露在外,但我却从言语中感受到了那分深沉的爱。

每次打电话回家,父亲总是三言两语,之后便成了我和母亲的“畅谈”。

但正是有了父亲这几声短暂的问候,我的心中才多了些幸福和温暖,也让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

考试成绩的不如意让我坠入了痛苦的深渊,我在电话这头号啕大哭,父亲在那头耐心地安慰我,让我把痛苦和挫折化作奋进的力量。

每天放下电话,我的心情总是倍感轻松,我觉得,天更蓝了,树更绿了,阳光也

更加温暖了……

母爱

母亲的爱岁不像父亲的爱那样发人深省,也不像老师的爱那样令人铭记于心,但它有着更闪光的一面。

天冷时,是她在耳边不停地嘘寒问暖;生病时,是她寸步不离地守侯在我的身旁;夜深了,是她一次又一次地把踢落的被子重新帮我盖好……一路走来,我无时无刻不是在母亲的细心呵护下度过的。

在我远离家乡的这些日子,不知牵走了母亲多少泪水!

初次出门在外,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彼此之间极少有沟通的语言,我畏缩了,害怕了。

这时,是母亲一句句地鼓励我,让我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勇敢与坚强。

母亲啊,您为儿

子付出的太多太多,您的爱,要我何以为报?

儿女情

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真挚的笑脸,无疑不是儿女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父母将所有的憧憬与希望都寄托在儿女的身上,我绝不能让父母失望,我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老报答父母的

爱,让最美丽的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

是这些爱,将父母和我紧紧地连在一起;是这温馨,让家成了游子心中的天堂。

这里,父母用温暖的手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为他们的行动给父母带来一丝慰藉。

这一首首的

爱的乐章奏出了家庭的温馨,你感受到了吗?

满分秘诀。

满分点:

本文内容充实,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中心。

采用来题记和小标题的形式,这些小亮点在考场作文中具有引人注目的作用。

三个小标题各自独立,但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很好地表现了“家庭的温馨”这个主题。

素材选择“以小见大”,文章、看似平淡,无大是大非,无曲折的故事情节,都是小作者对真实生活的深入挖掘,能反映生

活的本质,具有独特性。

七、指导学生写作。

家庭的温馨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记忆,没有重量。

它却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记忆没有体积。

它却既可以让人敞开襟怀去拥抱整个世界,又可以使人的心眼狭隘得并蒂难容。

记忆没有色彩。

它却既可以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又可以让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

记忆没有标价。

它却既可以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又可以使另一个人的灵魂贬值到

零点以下。

请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八、自改,然后教师点评。

九、总结:

经过本次训练,同学们的作文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原来不善于运用想象和描写的同学,这次能运用各种描写的方法将文章写地具体生动。

但有的同学语言还比较贫乏,希

望大家多阅读,多积累,更上一层楼。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四—选材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

3.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4.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教学难点

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选材,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训练了以“窗外”为话题的作文,有一个同学的拟题、立意和内容表达都很好,但却让人一眼就看出是虚构的材料:

一个老大娘在雨中摸针,能让人相信这是真的吗?

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训练的专题——选材。

二、学生结合自己选材的实际,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学生小结。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

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

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

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三是简单模仿的“

舶来货”。

一味的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三、引导学生掌握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选材”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对选材引起高度重视。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

课标指出:

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2008年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在材料方面要求很高。

如重庆“选材新颖,最高可多加5分”;湖北黄岗“选材新颖,有个性可多加1—3分”。

材料之与作文评分,显性比重通常占到10%,但其隐性分值远远不止于此。

希望大家引起高度重视。

四、对照优秀例文,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1、小组学习,对照例文,分析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考题回放(2008年湖南益阳市中考作文题)

请以“走进-------”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

⑴有真情实感;⑵文体不限;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走进那张“牛皮癣”

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

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

一片雪白的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

天还没亮,雪还飘。

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

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

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

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化似的。

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的书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

天渐渐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一张。

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是被冻住了。

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

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

一夜之间,每一面墙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

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

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

”他一边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

他也摇了摇头,走了。

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摸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

他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朝学校跑去。

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

一束晨光照到

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

“寻母启示”。

满分解密

满分点:

本文选取的材料可谓出人意料,美不胜收:

一是材料的情节美。

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

三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对一张“牛皮癣”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不由让人惑由心生。

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情感似喷井突然爆发。

像清洁工的“摇头”,老人的一“撕”一“停”,小女孩的“粘”,无不让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

二是材料的情感美。

三位人物因为关注城市卫生才去关注这张小小的纸,这是一种公德美;三位人物又因为被这张纸感动而停下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

当然,纸背后的那位儿子寻母的举动,更是值得弘扬的亲情美。

借鉴点:

开篇结尾的景物描写,三个人物关注“牛皮癣”的细节描写,均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

的写作功底。

透过这篇满分作文,我们感受到了描写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⑴、选鲜活新颖的材料。

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

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

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着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藏的是健康的心理。

如《快乐存折》、《一滴泪水的体验》、《走进桃花园》等中考满分作文,透过这些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

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⑵选感情充沛的材料。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

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

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绘出人物的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

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⑶选底蕴深厚的材料。

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才飞扬”。

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以从诗词方面选材。

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未所知,以知出新。

五、结合优秀作文,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1、 学生自学,分析满分秘诀。

考题回放(2008年浙江杭州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月1日,风和日丽。

杭州某景点游人如织。

人们泛舟于纵横的河道,穿行于青翠的丛林,徜徉于碧绿的田野,陶醉在这优美的自然风景。

游人之中,一对父子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手拿塑料袋,不时地拾捡着路旁被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废纸

果壳……人们见了,不禁驻足,纷纷弯腰拾捡废弃物。

啊,好一道亮丽的风景!

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

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满分例文解秘

走在历史的画廊里

朦胧中,我被带到了一条长廊里,两旁挂满了一幅幅活动着的图画。

我迈开步子,观赏

起这些多彩的图画来。

 第一幕

人生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

“烧死他!

烧死他!

”广场

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个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跳动着火苗。

“说!

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

”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

太阳才是中心!

”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

”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

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

烈火中永生。

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第二幕

白色的病床上,一个小女孩艰难地用小木棒翻着书。

由于高位截瘫,她只能镜子吃力地看书,字是反的,她会因此不停地流着眼泪。

但她并没有抱怨,她坚持了下来,她为此露处了多少发自内心的微笑。

当她坐在轮椅上,拉着手风琴低唱着“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时,

她已经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张海迪,一张苍白的脸,却为历史添上了一道五彩的生命之景。

第三幕

烈日当空,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伯正在田间忙碌着。

低头,弯腰,又站起。

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一连串串的动作,观察着那一株株水稻。

突然,他眼睛一亮,笑容顿时写在了他的脸上:

“找到啦!

可找到你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