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011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docx

《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docx

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

我国生猪市场运行新特点与建议

内容摘要:

目前全国生猪生产能力基本恢复正常,生猪产品价格处于周期性下降阶段。

2009年上半年生猪产品价格波动下降,养猪收益水平大幅回落。

预测下半年生猪价格将有所回升但仍会低位运行,中长期猪价将呈波动上涨趋势。

要改进对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加强生猪质量安全管理和服务,推进养猪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强生猪产业调查与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和培育稳定增长的猪肉消费市场,健全新型生猪市场宏观调控体系。

关键词:

生猪,市场,波动,政策

一、全国生猪市场运行总体状况和发展阶段

(一)全国生猪生产能力基本恢复正常

近年来,我国生猪生产已进入以规模饲养为主的新时期,全国养猪的农户家庭数逐步减少,特别是最近几年大幅减少,改变了过去家家户户养猪的局面。

据统计,在全国2亿多农户家庭中,2007年养猪户已经下降到8010万左右,只占农户家庭总数的35%左右。

这表明,目前全国约2/3的农户家庭已不养猪。

同时,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快速提高。

1998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为87.34万个,出栏肉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重为20.9%。

到2007年,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提高到211万户,同时规模养殖户的养殖规模快速扩大,出栏生猪所占比重到2007年已达到48.5%,2008年首次突破50%。

最近二三年,在市场拉动和政策的扶持与推动下,我国养猪业呈现快速恢复性增长的趋势。

目前全国生猪生产能力已基本恢复正常(见表1)。

2008年全国猪的年底存栏4.63亿头,生猪出栏6.1亿头,实现双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8.4%,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猪肉产量达到4615万吨,比上年增长8%,仅低于2006年产量,猪肉占全部肉类总产量的63.5%。

生猪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08年生猪规模化饲养的比重突破50%。

优势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东北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各地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猪疫情防控体系得到加强,重大疫病疫情集中爆发现象有所控制,对生产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

 

表1  1997~2008年我国猪出栏和年底存栏数量的年际变化

年份

肉猪出栏头数当年

比上年增加(万头)

增加比例

(%)

猪年底头数当年底

比上年增加(万头)

增加比例

(%)

1997

5258.50

12.8

3751.20

10.3

1998

3731.40

8.0

2221.50

5.5

1999

1762.10

3.5

887.90

2.1

2000

-114.89

-0.2

-1510.59

-3.5

2001

1418.77

2.7

316.85

0.8

2002

862.80

1.6

-174.23

-0.4

2003

1557.91

2.9

-394.42

-0.9

2004

1576.70

2.8

741.59

1.8

2005

3088.95

5.4

1195.71

2.8

2006

839.83

1.4

-1468.72

-3.4

2007

-4698.99

-7.7

2139.07

5.1

2008

4508.33

8.0

2301.84

5.2

  资料来源:

《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摘要》。

(二)猪肉的消费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近年来城乡居民猪肉消费的增长已进入总体稳定、局部波动的阶段,各年度之间在数量上表现出较强的变动性。

由于居民在以猪肉为主的畜产品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大超过粮食,消费权重较大,猪肉产品价格成为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重要变量。

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均有所降低,与当年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和较长时期居高不下有关。

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人均猪肉消费下降幅度高于城市下降幅度。

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每年人均购买猪肉19.3公斤,与上年相比已经出现回升,而农村居民每人消费猪牛羊肉13.9公斤,与上年相比仍有所下降。

从总体上看,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与前几年相比均有所回落,已经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三)生猪产品价格处于周期性下降阶段

近几年,受生猪供求关系改变和行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生猪产品的市场价格经历了罕见的持续高涨,目前价格处于周期性下降阶段。

近十多年来,全国生猪市场的发展已经历了三次完整的波动周期。

最近的一次周期开始于2006年下半年,目前的市场处在这轮周期的价格回调阶段。

二、2009年上半年生猪市场运行特点分析

(一)生猪产品价格波动下降

我国生猪产品价格在2008年3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后价格呈不断下降趋势。

2009年上半年,生猪产品价格仍然持续了这种下降态势。

除了个别月份以外,生猪、仔猪和猪肉的价格走势基本保持一致,都呈下降趋势。

受元旦、春节消费旺季的影响,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全国生猪产品价格出现小幅回升。

2009年2~3月份,生猪产品价格再度下降。

从2月份开始,不仅价格月环比下降,而且与上年同期相比也出现下降,带动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负。

4月份,市场供求关系加速转化,生猪产品价格加速回落。

5月份价格继续回落,但降幅有所减小,6月上旬价格下降到最低点。

到6月3日,全国平均生猪的出厂价为9.73元/公斤,比年初下降28%;仔猪集贸市场价格为15.02元/公斤,比年初下降24.5%;规模养殖场定点屠宰的白条肉出厂价格为12.84元/公斤,比年初下降28.7%。

6月中下旬以后,生猪价格逐步有所回升,但价格仍处于较低位置。

截止到8月12日,全国平均生猪的出厂价回升到11.77元/公斤,低于年初12.9%;仔猪集贸市场价格为17.55元/公斤,低于年初11.8%;规模养殖场定点屠宰的白条肉出厂价格为15.39元/公斤,低于年初14.6%。

(二)养猪收益水平大幅回落

2009年上半年我国生猪产品价格的下降,给广大城乡居民消费猪肉带来切实的利益,降低了居民消费物价水平,但也直接导致全国养猪户和生猪生产企业的收益不断回落,加上同期全国粮食的市场价格普遍上升,饲料成本上升,猪粮比价不断下降,全国养猪业的收益水平呈大幅快速回落的趋势。

根据监测,上半年有近2个月(连续七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降至低于6:

1的蓝色预警线。

如果以截至到2009年6月3日的价格为标准,按照农户散养生猪的成本结构计算,2009年上半年每头猪的销售毛收入减少约412元,饲料成本增加约30元,不计其它成本的变化,每头猪收益将减少442元左右,利润为负,每头猪亏损171.8元;按照规模养殖的成本结构计算,2009年上半年每头猪的销售毛收入减少约396元,饲料成本增加约30元,不计其它成本的变化,每头猪收益将减少426元左右,利润为负,每头猪亏损204.6元;结论是无论是散养还是规模化饲养,均已开始出现较大亏损(见表2)。

考虑到6月份以后生猪价格有所回升,如果以截至到2009年8月12日的价格为标准,按照农户散养生猪的成本结构计算,正常情况下每头生猪效益转为正,每头猪利润仅为23.2元;按照规模养殖的成本结构计算,正常情况下每头生猪利润仍然为负,每头猪亏损18.4元;结论是无论是散养还是规模化饲养还基本没有效益(见表3)。

表2  养猪业的成本收益(按2009年6月3日价格估算)

 

出栏重量

(公斤/头)

价格

(元/公斤)

毛收入

(元)

年初成本

(元/头)

饲料成本上涨(元/头)

利润

(元/头)

农户散养

108.8

9.73

1058.6

1199.6

30.8

-171.8

规模养殖

104.5

9.73

1016.8

1190.6

30.8

-204.6

注:

每头猪出栏重量、粮食消耗量、总成本等参数均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7年成本收益统计数据为准并参考有关变化推算。

表3  养猪业的成本收益(按2009年8月12日价格估算)

 

出栏重

(公斤/头)

价格

(元/公斤)

毛收入

(元)

年初成本

(元/头)

饲料成本上涨(元/头)

利润

(元/头)

农户散养

108.8

11.77

1280.6

1199.6

57.7

23.2

规模养殖

104.5

11.77

1230.0

1190.6

57.7

-18.4

注:

每头猪出栏重量、粮食消耗量、总成本等参数均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7年成本收益统计数据为准并参考有关变化推算。

(三)生猪供求矛盾凸显

  2009年1~7月,全国生猪存栏、生猪出栏、能繁母猪存栏等主要指标均偏高,生猪生产供应量较大,而猪肉的市场消费需求起伏波动较大,导致生猪产品的供求矛盾深化,特别是4月份国际上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的蔓延影响到人们对猪肉的消费,加上气温的升高,居民猪肉消费需求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全国生猪供求关系加速转化,短期内形成了供过于求的格局。

2009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生猪生产出现过剩苗头的信息。

2009年6月13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国家冻猪肉储备工作。

此后,全国生猪供求关系有所有缓解,但供求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见表4)。

三、我国生猪市场的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一)下半年猪价将有所回升但仍会低位运行

我国生猪市场的变化受中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的共同作用。

上半年,我国生猪价格的变化受国际金融危机、生猪市场周期性波动和对“瘦肉精”、“猪流感”的宣传和防控三重打压,短期供求矛盾突出,价位已经回落到“保本点”水平以下。

综合目前生猪生产和市场情况分析,预测下半年全国生猪价格将有所回升,但仍然将维持低位运行态势。

影响下半年生猪价格趋势的主要原因:

一是养猪市场自发调整的作用。

我国生猪生产从2008年开始进入以规模饲养为主的新时期,养猪业的发展对市场的变化比较敏感,自发调节作用增强,目前不少养殖企业已经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适应性调整,全国猪的存栏数与年初相比已经有明显降低。

上半年生猪价格降到成本以下,目前价格有所回升、但仍处于非常低的位置,这种价格在经济上不可持续,制约生猪价格继续下降的可能性。

二是生猪市场供求的基本面有望改善。

前两年猪价的大幅上涨抑制了猪肉消费的增长,随着猪价的大幅回落,加上其他因素的有利变化,猪肉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有望恢复回升,回归稳定增长,而目前生猪的生产能力较强,生猪存栏仍然较高,如果不集中出现重大的突发性灾害,下半年生猪的出栏将维持较高的水平,有望迎来产销两旺的新局面。

三是国家调控政策的作用。

针对生猪市场的波动问题,2009年1月我国出台并开始实行《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组织了6个部委参加政策调控和服务,这种调控是我国农业市场调控政策上的又一重大创新,在业界和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影响生猪价格的走势和控制生猪价格的过度下行已经产生重要作用。

特别是6月份商务部宣布启动增加生猪储备之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市场供求,更重要的是对市场预期产生重要影响,全国各地不少养殖户出现育肥猪惜售现象,加快了生猪价格走势的转变,保障了生猪养殖户的基本收益。

(二)生猪生产稳定发展面临艰巨挑战

在养猪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和全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健全的形势下,影响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是养猪的市场效益和能繁母猪的保有量。

2007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能力快速恢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养猪业效益高涨甚至出现暴利,吸引了社会各界发展养猪业的热情,加快了生猪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上半年,我国生猪产品价格的回落直接导致养猪效益大幅下滑,受冲击最大的是生产者,特别是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和母猪的养殖户。

在生猪成本中,仔畜成本要占20%左右,肉猪的生产者由于仔猪价格下降,未来的生产成本将降低,而母猪的养殖者在成本上无法转移,养殖效益将急剧回落。

虽然目前全国母猪存栏数量仍比较高,且近几年母猪的养殖者因为仔猪价格暴涨获利匪浅,可以以丰补歉,但母猪保有量的快速调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近期部分地方已经出现集中宰杀母猪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生猪市场供求总体上仍处于基本平衡状态,如果母猪养殖户和生猪规模养殖户调整力度过大,将使生猪生产稳定发展面临艰巨挑战。

(三)中长期猪价将呈波动上涨趋势

养猪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投资回收期短、产品附加值高的特点,是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和新型农民创业就业的重要领域。

随着生猪市场价格的合理调整与国家支持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政策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生猪的生产发展有望进入平稳增长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我国养猪业正在进入一个规模化、市场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受成本收益变化、生产结构变化和市场结构变化的影响,生猪市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自动调整的能力。

伴随着生产成本的上涨和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生猪的价格将呈不断上涨的趋势。

当然在上涨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将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四、完善我国生猪产业政策的建议

(一)改进对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

目前全国生猪生产能力基本恢复正常,猪肉产品产需平衡关系显著改变,使全国生猪市场正面临新一轮波动的挑战,生猪市场格局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养猪效益大幅回落。

按照2009年6月初的价格,无论散养生猪还是规模饲养均已出现亏损,按照2009年8月上旬已经回升的价格,无论是散养还是规模化饲养也还基本没有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在宏观产业政策导向上,既要坚持主要支持保护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要改进生产扶持政策,防止逆向调节,加强分类管理,帮助养殖户减少经营损失,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一是建立风险调节基金,加大对养殖户的扶持力度。

与两年前相比,目前是我国养猪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最需要政府的扶持。

近期要加大财政投入,用于在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的周期对养猪的农户按出栏情况给予一定直接补贴。

我国生猪生产已进入以规模饲养为主的新时期,目前以8000多万农户的生猪生产养活10多亿人的猪肉消费,增加投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受益最大的是猪肉消费者。

目前国家对养猪户的扶持投入还十分有限,除了能繁母猪外,一般的生猪养殖户基本没有直接享受补贴。

我国目前用于生猪的各项财政补贴投入总计不超过80亿元,完全具有扩大支持的政策空间。

试行反周期支付,改进能繁母猪扶持政策,对于饲养期超过3年的母猪和在仔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周期不再发放补贴和保险补助,支持能繁母猪的产能升级,防止逆向调节。

重点扶持“公司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专业市场加农户”等产业链中的农户生猪生产,加强引导和服务,帮助农户提高生产质量。

二是加强生猪生产信贷和风险管理服务,健全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保险扶持办法。

传统的生猪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畜牧产业,现代的生猪生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更有资金密集型和风险密集型的特点。

随着我国生猪养殖总量的扩大和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生猪生产经营对产业信贷和金融的需求上升。

缺乏政策性金融和保险政策支持,就缺乏积极应对市场波动实力和手段。

要大力发展生猪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保险,引导规模饲养的生猪养殖户和企业合理调整资金结构,多元化地拓展产业融资渠道,提高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水平。

规范和完善能繁母猪和生猪保险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是完善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组织实施机制,加强精细化管理和社会化监督。

要强化国家各项生猪扶持政策的落实,保证政令畅通。

加强生猪养殖户能够直接受益、减少风险损失的制度建设,增强政策的公共性。

建立能繁母猪登记、定期报告和核查制度,让母猪补贴惠及所有的能繁母猪养殖户。

加强产业政策立法,使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所有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都要实行公示、公告和报账制度,坚持“三公”原则,健全管理档案,将政策落实好、执行好。

要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构和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设立举报渠道,加强对投入工作的检查和社会监督。

(二)加强生猪质量安全管理和服务

随着我国生猪生产进入以规模饲养为主的新时期,生猪产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市场化阶段,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公共问题之一,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政府首要的责无旁贷的重任。

如果说农户和企业养猪效益的波动还可由生猪生产者自行承担,那么对生猪的质量安全问题政府则具有不可推卸的管理和服务责任。

今年新颁布并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严格执法,必须大力加强生猪质量安全管理和服务。

一是以促进生猪养殖户提高质量和稳定数量为核心,完善生猪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在前几年生猪产业恢复性扩张的过程中,不少生猪养殖户对于质量安全管理的基础总体还比较薄弱,随着生猪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总量的扩大,养殖密度提高,各种疫病、疫情时有发生,处置难度增大,瘦肉精问题屡禁不止,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威胁日益加大。

随着近期养猪收益水平大幅下滑,养殖户的投入积极性和实力下降,容易导致对生猪的质量安全问题疏于防范。

要通过实施检查监督,提高认识,查漏补缺,切实加强防控体系。

二是引导养殖户科学健康发展生猪生产,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自2007年以来,我国在生猪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科技推广、财政补贴、政策性保险和价格调控等一系列专门的支持保护措施,但在从源头开始依法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政策措施存在明显不足,亟需加强执法监管和跟踪服务,这也是加强政府与养殖户的联系和服务的特定渠道,有利于健全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推进养猪业结构调整

发展现代生猪产业,短期内重点是防止生猪产品价格过度下跌和保护农民养猪的基本收入,长期内则要推进生猪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生猪产业政策在结构调整与振兴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

一是加强政府对规模经营户的支持、管理和服务。

生猪的规模饲养对生猪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发展生猪规模经营的投入大、风险高,而收益具有波动性。

我国目前还缺乏对生猪规模经营的管理制度规范,相应的具体扶持办法和相关的调控机制也不完善。

发展生猪规模经营要求符合土地政策,不能在行业内搞恶性竞争,不能推动垄断经营,不能污染周围生态环境。

对规模饲养的专业人员要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二是支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方式。

养猪业有一定的周期波动,要按市场规律组织生产经营,指导养殖户利用低谷及时调整优化猪群结构。

母猪的饲养周期为3年左右,2007年发展的母猪到目前已进入淘汰阶段,要引导养殖户及时淘汰,适当减少母猪饲养量,同时调整生产性能差的老龄母猪,选择优良品种,优化母猪群结构。

所谓绿色生态养猪,主要内容是重视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限制抗生素在养猪生产中的使用,禁止使用激素等。

在我国现行的生猪生产经营体系中,生态养殖没有突破,优质优价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要推进绿色生态养殖方式的发展,推广无公害认证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要对各地推动绿色生态养殖方式发展的企业和基地情况进行统计调查、评价和展示报道,引导和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生猪产品市场。

三是推进生猪全产业链经营和企业重组,优化产业链布局,发展产业集群。

近几年生猪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但生猪产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各主体之间缺乏利益平衡协调机制。

要扶持生猪合作社和产业化组织的加快发展,发育产销一体化组织,推进产业链重组,提高养殖户在生猪屠宰、加工、经营等环节的控制权和话语权。

促进企业重组,加强产业链管理。

加强对外资并购工作的审查,警惕一些大企业特别是外资背景的跨国公司控制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恶性竞争和垄断经营。

(四)切实加强生猪产业调查与市场信息服务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生猪生产经营情况快速统计和报告制度,健全和完善生猪产品信息服务体系,为国家引导和调控生猪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调控的基础是充分掌握准确信息,对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无论政府的调控,还是生产经营者的自我调整,均需要建立在准确、及时而完善的信息基础上。

要加强宏观信息服务,不断发布权威的产、销、存、消费数据。

二是加强对各级各地区生猪产业发展基础信息的全面调查统计和中长期信息分析服务。

建立更加完善的国家信息服务体系是一项基础工作。

我国中长期市场供求预测信息服务不足,缺乏现代化的服务观和体系,不敢发布预测性信息,缺乏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专业经济学分析服务,缺乏年度、十年期市场展望分析预测报告。

要建立面向中长期产业发展的市场展望信息分析系统,完善国家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五)引导和培育稳定增长的猪肉消费市场

我国猪肉消费以内需为主,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量较大,但仍有重要的增长空间。

特别是农村地区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可是猪肉消费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

全国猪肉消费受疫情信息报道、价格波动、季节性变化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弹性。

2007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水平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还有所下降,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水平出现回升,但农村消费仍然处于下降。

从中长期来看,在我国生猪生产能力恢复正常的情况,必须加快引导和培育稳定增长的猪肉消费市场。

一是促进生猪内需消费,近期要引导居民合理扩大生猪消费量,形成拉动猪肉生产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加强生猪质量安全管理和服务,确保进入市场的猪肉产品都是无公害和质量安全的,促进我国城乡居民放心消费猪肉。

推进生猪产品经营分级分类,细分高端、普通和低端市场,实行优质优价,提高优质特色产品价格。

加强正确的宣传报道,控制不良舆论影响正常的猪肉消费。

改善社区服务,发展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促进猪肉及制品的流通。

发展品牌经营和标识化经营。

加强对群体消费如校园营养餐的支持,建立消费蓄水池。

二是要以养猪大县和生猪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在切实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生猪产区和销区供需信息交流,促进生猪产销衔接,引导生猪合理出栏,促进均衡上市。

建立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采集和服务系统,强化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定期进行信息发布和预警,引导生猪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

(六)健全新型生猪市场宏观调控体系

生猪市场价格的变化具有复杂性。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如何促进新形势下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搞好对生猪的市场调控还是一个新课题,要切实加强市场调节和监管工作,完善猪肉储备体系,将市场机制、政府监管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健全新型生猪市场调控政策体系,长期要坚定不移深化生猪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机制。

一是要创新生猪储备调控政策体系,建立综合运用活猪储备、冻肉储备和猪肉制品储备的生猪产品储备管理系统。

肉猪或猪肉是鲜活产品,用库存来调节供需的难度极大。

我国已经有活猪储备和冻肉储备两种制度,缺乏猪肉制品储备。

建议探索建立猪肉制品储备制度,重视发挥猪肉深加工企业的作用,将储备肉及时加工转化为猪肉制品,增加消费使用的灵活性,实现更好的保值增值,必要时可用于扶贫济困、安排低收入群体和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补助。

二是要健全生猪市场综合调控体系,建立综合运用信息引导、价格调控、供求调控和产能调控手段的政策体系。

近期进一步加强信息引导工作,及时统计和发布更加全面的分地区、分品种的生猪产、销、存信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更多地按期发布生猪市场专家预测信息。

在调控政策的选择上,要坚持中长期和短期价格相协调,改善价格形成机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实行普惠制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养殖户基本利益保障机制。

要加强政府服务和组织沟通,促进各项调控政策之间的配套协调,形成调控合力,提高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三是要推进生猪市场流通现代化。

2007年以后全国生猪饲养数量迅速增加,生猪存栏量增多,导致供大于求。

2008年生猪价格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市场价格向理性价格的正常回归,这种调整是市场机制的作用,符合公众的利益,也符合养殖户的切身利益。

要开展生猪期货交易,培育专业化生猪交易市场。

加强生猪市场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和现代物流,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提供流通信息服务。

加强市场流通管理,坚决打击生猪市场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