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0958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整理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整理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整理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整理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docx

《整理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docx

整理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

2011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卷(3月份)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亦余心之所善,。

(屈原《离骚》)

(2),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3)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4),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管仲论

苏洵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戎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则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桓公何人也?

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

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

桓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

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

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

呜呼!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

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

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

何者?

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

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

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蝤,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威公:

即齐桓公。

2、对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霸诸侯,攘戎狄攘:

排斥、打击

B.讫简公,齐无宁岁。

讫:

终了,完成

C.一乱涂地,无惑也!

     惑:

疑惑,疑问

D.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固:

本来

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说“管仲死而齐国乱”的原因是与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代”有关的一组是()

①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②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③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④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⑤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

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⑥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

A.①③⑤   B.③④⑤C.②④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批评管仲临死之前未能向齐桓公荐举贤能之士以自代,以致死后桓公被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包围,使齐国陷入混乱,无法再称霸诸侯。

B.作者还以晋国在文公死后有“老成人”执政为例来对照论述,以史蝤荐蘧伯玉、萧何荐曹参作对比证明。

C.历史上的管仲一向被当做贤臣的典范,本文却大做“翻案文章”,但言之有理,道前人所未道,以敏锐的眼光,委婉的语言,揭示了治理国家中重要一环--推荐贤人的问题。

D.全文逻辑严密,有论有据,析理精细,见识独特,很有说服力。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彼桓公何人也?

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3分)

(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贫交行①

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②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①行:

是古代诗歌的一体。

②管鲍:

指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早年与鲍叔牙相处很好,管仲贫困,也欺负过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善待管仲。

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

(1)这首诗歌以“贫交”为题,首句“翻手作云覆手雨”,指出的却是一种之交,常见四字成语“”就出自这里。

(2分)

(2)这首诗歌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赏析。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刘琦病亡,鲁肃三次要讨回荆州,又被诸葛亮以图得西川后即奉还为由哄骗回去。

周瑜与孙权设下美人计,准备把刘备骗到江东。

孔明将计就计,派关羽保驾,让刘备前往南徐娶亲。

刘备依计而行,得到了乔国老和吴国太的支持,顺利地娶了亲。

(《三国演义》)

B、葛朗台从不买肉和面包。

佃户给他送足够的阉鸡、母鸡、鸡蛋、黄油和小麦;租用磨坊的人除了缴纳租金,还要登门拿小麦去磨;葛朗台要租他菜园的菜农供应蔬菜;取暖用的木材,是从田园四周作为篱笆的矮树或烂掉一半的老树上锯下来的。

他的开支,仅仅是圣餐费,妻女的衣着花销以及教堂座位的租金等。

(《欧也妮·葛朗台》)

C、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

他要出走,却遭到长辈们的一致反对。

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争取幸福。

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家》)

D、卷入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彻底失败后,吴荪甫回到家中,掷听筒在桌子上,退一步倒在沙发上,直瞪眼,喘粗气,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抢到书桌旁,拉开抽屉,抓出一枝手枪来,对着自己胸口,脸色黑紫,眼珠仿佛要爆出来似的,……可是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落在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下……(《子夜》)

E、卡西莫多见到爱斯梅拉达对弗比斯倾慕的神情,心里十分难过,但他还是为了爱斯梅拉达去找弗比斯,因无功而返受到爱斯梅拉达的责备后,他不再到她的小屋来,可是还给她送来一头小山羊做伴,并冒着生命危险移走了爱斯梅拉达害怕的一尊雕像。

(《巴黎圣母院》)

8、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宝玉在湘云与宝钗安排的藕香榭里举办的一次宴席上写下这样的诗句“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请简述这次宴席的情形及刘姥姥对宴会巨大开销的所发的感慨。

答第()题

(2)简述玛丝洛娃被法庭错判的经过。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

“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注释】①运:

转。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宣王认为攻打燕国轻易取胜是天意如此。

B、齐宣王询问孟子该不该占领燕国,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毫无主见。

C、齐宣王间接否认攻打燕国取胜是天意。

D、孟子认为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2)对战争的目的与成败,齐宣王与孟子有不同的认识,请简要阐述。

(3分)

齐宣王认为:

孟子认为: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2题

我们该怎样实现“低碳”?

众所周知,低碳的概念起源于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

但低碳也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低碳和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很多污染问题都与碳排放有关。

化石燃料的燃烧同时排放出二氧化碳和多种污染物。

因此,碳排放的降低将带动多种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

低碳涉及生活行为、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单个公民的行为只是很小一部分,行为改变对低碳目标的影响很低的。

假如电力等耗能高的行业不减碳,光靠公众个体行为的改变是不可行的。

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在个人行为的改变,而不关注那些耗能和排放大的“大户人家”,这对减碳来说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我们现在要注意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把公众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个人行为的改变。

这不是说因为个人行为对实现低碳的贡献小就可以不必践行低碳生活了,而是说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那些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和产业上。

同样,在国际上,首先应该减碳的是那些发达国家,是富人而不是穷人。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第一不公平,第二不合理,第三没效果。

因为不管对发展中国家还是穷人来说,很多碳排放是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而对发达国家和富人来说,很多碳排放却是由于奢侈需要,是可以减掉的。

要让全民彻底过上低碳生活是不现实的。

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口号,不仅是一种生活时尚,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紧密相关的一种经济形式。

如果我们的社会按照这样的经济形式运转,产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

发展低碳经济,普通公众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但是要看到,发展低碳还有更大的减排主体---企业。

耗能和碳排放的“大头”不在消费,而在生产。

如果说公众消费和日常生活产生的碳排放是一只小猫,那么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就是一只大老虎。

比起公众生活中的低碳,生产的节能和低碳显然更加有效。

所以,要切忌因关注公众碳减排而把注视着那些高排放企业的监督视线移开。

无论是节能、污染减排还是碳减排,都需要制度、政策和法律的保障。

我国的《节能法》和《可再生能源法》都对节能和低碳直接起作用,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手段也正在不断完善。

我们现在需要把低碳的要求更加明确细化,使法律要求更加具体,并强化监督、投入和评估,使政策和法规能够切实执行。

(选自《环境保护》2010年第11期有删减)

10、下列有关低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提出了低碳的概念,因为降低碳排放能减缓气候变化。

B、碳排放与污染问题相关,降低碳排放也会促进多种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

C、公众个体行为的改变对低碳目标的实现影响是微小的。

D、对发展中国家和穷人来说,很多碳排放是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因此不必减碳。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活时尚,更是一种经济形式。

B、低碳经济的运转能产生出十分可观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C、发展低碳经济,公众是非常重要的力量,碳排放的大头不在生产而在消费。

D、要降低碳排放,就要强化监督、投入和评估,这就需要把低碳要求明确细化,使政策和法规能够切实执行。

12、低碳涉及范围有哪些?

碳排放谁的责任最大?

为什么?

(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青衫

海津

我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见到的男人,早已失去了书香熏染出的儒雅与温和。

在我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了那飘逸的青衫,我们身边的人,再也不见了那种诗情的洋溢。

不见了青衫的时代,仿佛空气中缺少了一种成分,总是让人觉得有一些枯燥,有一些乏味,有一些沉闷。

我对于青衫的怀想,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那种服装的款式。

我一直执著地认为,那简洁流畅的青衫,就是莘莘学子的文化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舍学馆之中,那些翩翩的身影,总是在岁月中浓来淡去。

青衫的背后,深藏的是浩繁的书卷,是满腹的经纶。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以简洁豁达的方式表达出来,总是以优美浪漫的形式呈现出来。

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

青色是一种不好确定的颜色,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与蓝色之间。

也有人说如果有一种颜色让你分不清是蓝色还是绿色,那就是青色了。

我想青衫的青色还包括了黑色和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

这样复杂地呈现出来的带有文化意义的青色,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著与稳健。

一袭青衫,自然流畅的线条,自上而下,一以贯之,不枝不蔓,没有任何修饰,不繁复也不简陋。

它洋溢着中国文人不卑不亢、入世淡定与出世超脱的精神内质。

青衫是文化的,它昭示的一切,来自十年寒窗、秉烛夜读之苦。

苦虽苦矣,但是,苦中之乐,自有个中真味。

且不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想,只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价值判断,也美若虚幻。

夜深人寂,有红颜相伴,素手秉烛,红袖添香,即使读遍经史子集,又何苦之有呢?

更何况还有心中那座黄金屋,在远方熠熠生辉,耀人眼目。

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君子必定有德才兼备之品。

德与才的统一,是传统文人的完美追求,它氤氲成一种浩然正气,在中国历史的深处,撑起一座精神大厦。

尽管有些沉重,但岁月,总会留住那些风景。

我记起韦尔乔的一幅画,画中一个穿长衫的人,将绞索从容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另一个穿长衫的人,则平静地为他扶着脚下的凳子,整个画面气氛宁静而安逸。

这一切仿佛都很自然,穿长衫的人生死竟如此从容。

是谁垂下的绞索?

在绞索上结束的是什么?

我想,那两个人身上穿着的长衫,一定是青色。

那些穿青衫的人都已经逝去了,青衫也在岁月中沧桑老去,如一缕袅娜的青烟,在我的心里,如梦似幻,散而不去,淡而不绝。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青衫是古代文人所穿的一种服装的款式,它因此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含有中国文人淡定超脱的精神内质。

B、青色之所以有文化意义,是因为它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着与稳健。

C、秉烛夜读之苦,苦中之乐的个中真味,这“真味”指的是颜如玉、黄金屋这些虚无的东西。

D、“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这个“相”指的是留住的那些“风景”。

E、这篇散文对青衫的内涵作了多方面的解读,表达了对青衫的留念和深刻的理解。

14、文中插入写韦尔乔的一幅画有什么作用?

(4分)

15、青衫在岁月中沧桑老去,但为什么作者说“它在我的心里”,“散而不去,淡而不绝”?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中广网北京2月2日消息(记者韩秀)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是大年三十,可能很多听众已经准备好了春节的红包,给父母,给亲人,给朋友。

当然了,在我们看来,红包,只给认识的人。

有一个人,和我们一样,过年了,也包红包,但他的红包,却是包给了许许多多他不认识的人,而这些红包加起来的数目是:

1.1亿人民币。

这一次,他发红包的地点选在了宝岛台湾。

这个人,就是陈光标。

陈光标捐款捐到了台湾,尽管他把此行称作低调之旅,但是当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他聚焦的时候,他还是和以往一样高调,陈光标于26号离开南京,带领50多名大陆企业家前往台湾,27号他开始在台湾9个县市发放1.1亿元人民币,算起来这是他第七次向台湾捐赠款物。

但却是第一次亲自赴台布施。

陈光标:

这两天之后要跟600名“莫拉克”台湾受灾的灾民一起,我们大陆爱心企业家跟他们一起吃个年夜饭,跟他们在一起红红火火的过个年,给他们送上新春的慰问金,每个人至少是一万。

记者:

现在您知道已经由于很多媒体采访过您了,这么多媒体采访您,您觉得有没有对您某一个特性过于放大,或者对您的某些初衷有些曲解呢?

陈光标:

我对于媒体的报道,来弘扬中华文化这种爱心,表示敬意和感谢;对于有极少部分的媒体的认识、歪曲的报道,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这都是一种正常的观点的认识和碰撞。

但是这两天看来,宝岛台湾的人民群众90%见到我都是翘起大拇指,都是非常欢迎,满大街打着“热烈欢迎中国首善陈光标”,我看到以后都非常的感动。

“高调慈善”,已经成为陈光标的标志之一。

而“高调”背后的每一次“义举”,都会引起一片“作秀”的指责之声。

“当面发现金”的慈善方式引发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息,种种争议与指责,这一次,陈光标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大陆首善”陈光标昨天(1日)结束为期6天的“感恩行善之旅”,在离开台湾接受记者提问时,滔滔不绝地发表超过40分钟的演说。

现场有许多热情的台湾民众,赠送陈光标匾额、围巾等感谢他的善心。

陈光标宣布,今年5月还会再赴台湾,大家都知道世界首富是比尔·盖茨,但是世界首善的位子还空着,他身为“大陆首善”,回去之后会更加努力行善,以做到世界首善为奋斗目标。

据报道,陈光标受访时,还秀出西装内里口袋,上面绣着“富而有德,德富财茂”8个大字。

陈光标说,每天的绣字都不太相同,这样做是要提醒自己背负的责任和重担,要为地球美好的家园和解决人类贫穷而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今天是大年三十”这句话可以看出这篇新闻报道是非常及时的。

B、陈光标把分发红包的地点选在宝岛台湾就是一种高调慈善的行为。

C、文中插入记者与陈光标的对话,直接展现了陈光标对媒体报道的态度,更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D、身为“大陆首善”的陈光标,以超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奋斗目标。

E、陈光标在西装口袋上面绣上“富而有德,德富财茂”是一种作秀行为。

14、“在我们看来,红包,只给认识的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分)

15、有报纸评论说“陈光标慈善之举留给人们的思考,似乎远比他捐款的数字来得丰富”,你是怎样理解这个“丰富”的(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图左:

公鸡正襟危坐在小凳上接受采访,前面有一瓶子;

图右:

戴眼镜、身上背着摄像机的记者拿着麦克对准公鸡作采访状。

图下:

一行文字:

--公鸡先生,请你谈谈下蛋体会……李乃良《当代传播》

16、根据画面内容,展开合理想像,续写下列采访记录,通过对话,大体显示其深刻的寓意。

新增字数不得超过60字。

(3分)

记者:

公鸡先生,请你谈谈下蛋体会,好吗?

公鸡:

这怎么好意思说呢?

记者:

公鸡:

记者:

公鸡: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为了筹集善款,有些地方不但增加彩票发行的品种与数量,而且提高奖金额度,以吸引彩民争相购买。

材料二:

有关部门规定,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购买彩票。

有些中小学生也想购买,均被拒之门外。

他们不理解:

为什么许多社会募捐活动都少不了他们参与,却偏偏不让购买彩票呢?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3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150字左右)(7分)

五、写作(70分)

18、(70分)

题目:

威信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必须注明所选的文体。

你所选的文体是()

2011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参考答案

一、(27分)

(一)(6分)

1、(6分)

(1)虽九死其犹未悔

(2)采菊东篱下

(3)俯察品类之盛

(4)落霞与孤鹜齐飞

(5)谁家新燕啄春泥

(6)濯清涟而不妖

(每处1分,凡错、漏、添字,该处不得分)

(二)(15分)

2、(3分)选B。

(讫,通“迄”,至,到。

3、(3分)选B。

(①是说管仲死后,齐国内乱。

②是说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

⑥是说管仲在他的书里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等的的短处。

跟他有没有“荐贤”无关。

4、(3分)选C。

(“委婉的语言”错,应该是“犀利的文笔”。

5、(6分)

(1)(3分)那桓公是什么人呢?

回头看来,使桓公能够重用这三个人的,正是管仲啊。

(赋分点:

“顾”“得”“者……也”)(3分)

(2)(3分)如果他乘着齐桓公的问话,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赋分点:

“因”“举”“则”)(3分)

【参考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各国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受到重用。

桓公死于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就于成就之日,而是必定有其成就的原由;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形成的预兆。

因此,齐国的安定和兴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

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

为什么呢?

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他们固然是祸乱国家的人,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啊。

有舜这样的贤臣然后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仲尼这样的圣人然后才知道除掉少正卯。

那桓公是什么人呢?

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人,正是管仲啊。

管仲病危时,桓公问他谁能接替他为相。

在这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答复,但他的话不过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没有人情,不能亲近他们而已。

唉!

管仲以为桓公果真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

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也应该知道桓公的为人了吧!

桓公耳朵离不开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他起初之所以不重用这三个人,只是因为有管仲在朝中啊。

一旦朝中没有了管仲,那么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

管仲以为自己的临死时说的话,可以约束桓公的行为吗?

齐国不怕有这三奸人,就怕没有管仲。

有了管仲,那么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

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还像这三个人那样的坏人吗?

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奸人,管仲能全部除去吗?

唉!

管仲可说是不懂得事情的根本的人啊!

如果他乘着齐桓公的问话,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何必要担心这三人呢?

其中的道理不说也可以了。

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

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

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

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们不敢背叛晋国。

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做诸侯联盟的盟主一百多年。

这是为什么呢?

它的君主虽然不贤明,但是朝廷中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在。

桓公死后,齐国马上一败涂地,这是毫无疑问的。

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然而管仲已经死了。

天下未尝没有贤人,只是有贤臣却没有明君去重用他。

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

我不相信。

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而且分别指出他们的短处。

这说明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

而且预料自己将死。

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

我看史鰌这人,因为活着不能荐举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所以有死后以尸谏主的举措;萧何临死的时候,推荐曹参代替自己。

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

国家因为一人而兴盛,也因为一人而衰亡。

贤人不为他自己的死而悲哀,而为他的国家衰落而担忧,所以必须再找到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

那个管仲,凭什么可以死去呢?

(三)(6分)

6、(6分)

(1)

(1)势利翻云覆雨(2分)

(2)正反对比手法。

(1分)鲍叔牙待管仲这种贫富不移的交友之道感人肺腑,而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