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5套最新精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877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5套最新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5套最新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5套最新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5套最新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5套最新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5套最新精编.docx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5套最新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5套最新精编.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5套最新精编.docx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5套最新精编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有删改。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读准字音

裸露(luǒlù)黧黑(lí)冻疮(chuānɡ)霹雳(pīlì)

砾石(lì)虔诚(qián)蠕动(rú)眩晕(xuàn)

蜷卧(quán)腈纶(jīnɡlún)皱褶(zhě)挪动(nuó)

草坝子(bà)气喘吁吁(xū)接踵而至(zhǒnɡ)

熠熠烁烁(yì)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黧黑:

形容黑。

砾石:

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

松懈懒惰。

敦实:

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

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

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风云变幻:

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熠熠烁烁: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

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新课导入

教师:

都知道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那你们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

学生:

各拉丹冬。

(争先恐后地回答)

教师:

对的,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丽华去揭开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神秘面纱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我”和同伴在各拉丹冬考察的危险经历。

说说文章的叙事脉络。

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草坝子、冰河)——近观冰塔林(砾石堆、冰山、冰窟)——砾石滩上看雪峰。

2.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晶莹连绵、浩浩苍苍,如“白色金字塔”,自成一天地。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一派“静穆”“晶莹”“洁白”。

【品味亮点词语】

1.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

“推”“爬行”,动作描写,体现“我”力保完成任务,一丝不苟。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切割”“雕凿”:

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模样”。

【感悟精彩句子】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拟人,尽显各拉丹冬雪峰的险峻与变化多端。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

“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被冰塔林奇特的美景而陶醉,享受其中。

3.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拟人、比喻、排比,尽现冰塔林仙境。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作者描述了雪域高原各拉丹冬的壮丽,形态万千的冰峰,晶莹透明的冰柱,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文章中运用“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

作者以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2.主题鲜明,意味深长。

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

做任何事情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文中处处可见比喻的修辞手法,“阳光……巨人”“像长发披肩”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各拉丹冬的景色更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极其丰富,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时间把握也不恰当。

在今后的工作和教学中,我应该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课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单元

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积累“黧黑、蜷卧、熠熠、接踵而至”等词语

2、根据作者的游览过程,理清文章的脉络。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方法。

2、在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的同时,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难点

在阅读中品味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去过雪域高原吗?

喜欢那茫茫高原的雄壮吗?

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感受一下雪域高原的雄壮美吧(展示图片)这组图片就来自雪域高原的格拉丹东。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各拉丹东,我们就随着当代女作家走进各拉丹东吧。

 

听。

用图片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1、作者主要写的是各拉丹东的哪个地方?

它有什么特点?

明确:

冰塔林。

其特点是神奇和壮美。

2、在文中找出能表现冰塔林的神奇和壮美的词语或句子。

明确: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

3、为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14段)写我在冰塔林的经历和所见到的奇观。

第三部分(15段)感受到各拉丹东所孕育的生命。

 

思考问题。

 

讨论交流。

 

 

抓住文章重点。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走近作者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选择性笔记。

 

积累文学常识。

资料链接

各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由一大片南北长达50余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攒聚约50余条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所组成,位于东经9l°,北纬33.5°,海拔6621米。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

同时,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

了解。

 

了解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积累

1、生字积累

黧黑(lí)  棱角(léng)  虔诚(qián)

蠕动(rú) 豁然(huò) 懈怠(dài)

演绎(yì) 明媚(mèi) 酝酿(yùnniàng)

砾石(lì)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腈纶(jīng) 皱褶(zhě) 熠熠(yì)

烁烁(shuò) 骤然(zhòu)磅礴(pángbó)

煞风景(shā)挪动(nuó)接踵而至(zhǒng)

2、生词积累

虔诚:

恭敬而有诚意。

黧黑:

形容黑。

懈怠:

松散怠慢。

安营扎寨:

指部队驻扎下来。

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

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川流不息: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漫,随便。

气喘吁吁:

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熠熠:

闪烁的样子。

 

笔记。

 

积累字词。

深层探究

1、读第一段中“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一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明确:

作者把各拉丹东比作披白色披风的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东高大雄壮,表达出作者对各拉丹东的崇敬之情。

2、在第5段中,作者写肩扛大冰凌行走冰谷中时用了“蠕动”一词,请说说明个词的妙处在哪里?

明确:

“蠕动”一词使用的是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当作蠕动的虫子来写,突出了在冰谷中行走的艰难,也照应了第一部分中对各拉丹东恶劣环境的描写。

3、怎么理解“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一句?

明确:

作者说“一部分的精神和生命寄存在这里”即把自己对各拉丹东的感情都寄存在这里,并且,作者把各拉丹东比作“仙境”,两者结合,表达出了作者对各拉丹东由衷的热爱。

4、细读第11段,这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冰塔林之美?

明确:

形态美:

挺拔、敦实的、奇形怪状、蜿蜒而立。

色泽美:

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觉美:

这波纹就是年轮。

5、如何理解“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一句?

明确:

作者把阳光和风比作刻刀,既生动又形象,热情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这冰塔林雕凿得如此之美。

6、讨论:

“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后面用的是句号,你对些有何看法?

明确:

答案不要求一致。

句号正确。

因为作者本来就没有问的意思,只是在陈述这冰塔林给她的一种感觉。

应该用问号。

因为“是否”一词是表示正反问的,所以是问句。

应用感叹号。

因为这一句是用来表达作者对冰林之美由衷的赞叹。

应用问号加感叹号。

因为“是否”表示正反问,而此句也表达了作者对冰林的由衷赞美。

7、第12段作者说“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把。

”你如何理解?

明确:

此句与第10段“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相照应,表明自己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这冰林融为一体,表达出了作者对这冰塔林由衷的喜爱之情。

8、“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长江源头,在静止不变的坚冰之下不断地向前流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于静止中孕育力量,终有一天,能展现自己的雄奇与绝美。

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那些看似死寂的冰川,其实暗含着力量,孕育着生命。

每一个伟大的生命,其实都是在看似静止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壮大,最终成为气势磅礴的奇观,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9、作者用“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一句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

作者用“活”而不用“生活”,说明各拉丹东不再是生命的禁区,这里不仅孕育了长江,也孕育了生命。

这是作者对各拉丹东的赞美之情的体现。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比哈修辞手法的作用的理解。

 

重点词语的理解。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

 

对重点段落的分析。

 

标点符号的运用.。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

 

结尾的作用。

 

主旨探究

作者通过游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

作者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欣赏到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塔林,表现了作者对高原雪域雄奇壮美景色的热爱之情,感悟到在静止的冰塔林下生命的躁动,在坚冰之上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及冰川无限的生命力量。

 

讨论交流并作笔记。

 

分析文章主题思想。

写法探究

1、由远及近,移步换景,展现冰塔林的雄奇与壮美。

明确:

各拉丹东山脚——富有雕塑感。

冰河——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冰塔林——神奇、壮美(“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

2、边叙边悟,思考人生.

于由静止的冰塔林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中,看出了宁静中生命的躁动,面对美丽璀璨的冰川,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因而赋予看似死寂的冰川以生命无限生长的力量。

作者由这奇美的景致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写法值得借鉴。

 

笔记。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写作方法。

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感悟。

一朵小花,我们会感悟它的一花独放;一棵小树,我们会感悟到它的孤独与坚强;一只小鸟,我们会感悟到它的自由与浪漫……那么,你的身边有什么东西值得你感悟的呢?

用250字左右写出你身边的景物,并展开联想,写出你的感悟。

想一想,做一做。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巩固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蜷卧()腈纶()明媚()砾石()

lí黑()qián诚()huò然()nuó动()

(quánjīngmèilì

黧虔豁挪)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熠熠烁烁:

阳光闪烁的样子。

(2)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川流不息: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3)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接踵而至: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4)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3、请根据语境,再仿写一句话,使之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

每一朵鲜花,都有结出果实的梦想;每一滴雨露,都有滋润大地的梦想;每一座高山,都有仰望星空的梦想。

4、思考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参考答案:

作者看到这奇美的景色,感到眩晕,不由得感叹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课堂完成作业。

 

巩固课堂所学过的知识。

课堂小结

祖国河山之美,不只是一个各拉丹东,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美的东西。

有一位哲人这样说:

“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请擦亮你的双眼,从生活中发现美吧。

听。

通过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

奇美璀璨的景色

生命躁动

无限力量

各拉丹东山脚——富有雕塑感。

冰河——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冰塔林——神奇、壮美

 

笔记。

 

形象地掌握本课知识结构。

课时教案(环节设计)

备课时间

2018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8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共2课时

1课时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

重点

1.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

难点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读者对大自然的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基本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合作品读法、自主探究

教具

学具

教案、课件

年级:

八年级学科:

语文主备及执教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

“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

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

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远处全景: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

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感受:

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触觉:

写冰窟。

特点:

温暖。

【教学提示】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听觉:

写风。

特点: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

冰体。

特点:

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

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

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

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感悟:

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读读写写

 

欣赏

纪录片《重山江源》

 

听读课文

思考问题

 

反复朗读重点句子,从不同的写景角度赏析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这一节课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符合语文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极其丰富,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时间把握也不恰当。

在今后的工作和教学中,我应该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课时教案(环节设计)

备课时间

2018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8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共2课时

2课时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教学

重点

1.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

难点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读者对大自然的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基本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合作品读法、自主探究

教具

学具

教案、视频、课件

年级:

八年级学科:

语文主备及执教者:

马倩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

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

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