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372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文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近代文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近代文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近代文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近代文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文学资料.docx

《中国近代文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文学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文学资料.docx

中国近代文学资料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第一章 近代文学概况

 

第二章 近代诗词

 

第三章 近代散文

 

第四章 近代小说

 

第五章 近代戏剧

第一章 近代文学概况

  

一、近代社会与文学概况:

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而告一段落。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从长期的沉寂状态进入了剧烈动荡、迅疾变化的时代潮流之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整体性的变革。

社会形态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开始解体,中国由此迈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发展历程;经济结构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趋于破产,资本主义经济应运而生,开始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现代性转换;社会矛盾与此前的封建王朝也不尽相同,这时的主要矛盾由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两对矛盾组成。

与上述变化相适应,同时也是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开始了向现代转型的艰难进程。

概而言之,近代文化的转型经历了由军事、经济到国家体制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其间虽然充满了矛盾冲突甚至有逆流、回流的不断干扰,但总体趋势依然是指向现代性的目标的。

可以说,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汇构成了近代文学的文化背景。

从宏观来考察,中国近代文学的主流大致是由封闭型思维体系向开放型思维体系转化,亦即由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延续向面对世界、面对新潮、面对社会人生转化,其间中与西的碰撞,古与今的抵牾,旧与新的裂变,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文学演化的流程。

求新、求变、求用是近代各派倾向进步的文学家的共识,实为中国近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反帝反封建和争取民主独立的救亡启蒙思想是近代文学的灵魂与基本主题,也是决定近代文学性质的根本因素。

作为横亘在旧文学与新文学之间的过渡性桥梁,近代文学起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它在中国社会空前巨变、矛盾尖锐复杂的八十年中,转化了古典文学,孕育了现代文学,以迅猛的速度完成了中西交流、新旧交替的伟大使命,它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与重大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近代文学与政治关系密切,文学风貌的变化与社会变革基本同步。

近代文学的流程,依社会变革的阶段,大体可以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近代文学首开风气的时期,此期文学的总体风貌变化不够显著,紧承乾嘉以来的文学风气,沿着惯性向前推衍的力量还相当大,只有个别脱胎于传统母体的启蒙思想家能独领风骚,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创作打破文坛的沉闷,翻开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

因而此期的文坛形成了流派纷呈、新旧交错的创作格局。

在诗词文等雅文学领域,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带有拟古、复古色彩的诗文流派极为活跃,以程恩泽、祁寯藻为代表的宋诗运动兴起一时,周济承绪常州词派而予以发扬光大,姚门四大弟子继续固守桐城阵地,曾国藩开创湘乡派并把桐城古文推向中兴;另一方面,龚自珍、魏源作为近代思想的先行者,以符合时代前进步伐的新思潮和高度的爱国激情,给当时的文坛注入新的血液,成为这一时期进步文学潮流的核心力量。

在小说、戏剧等俗文学领域,创作则更显沉闷。

就小说而言,此期依然是传统小说的延续期,其创作长期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

这一阶段产生了一批以写优伶娼妓为主的狭邪小说和写清官侠士为主的侠义公案小说,前者以《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等为代表,后者以《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为代表,这些作品虽然在题材内容上有所拓新,但在思想上明显地呈现滑坡趋势,充分显示出十九世纪终了阶段的“世纪末”情调。

就戏剧而言,此期的传统戏曲创作继续呈现出衰微的趋势,而各地方戏随着各声腔剧种的广泛流布,不断地繁衍、融合,其中一些剧种逐渐走向成熟和定型。

特别是享有“国剧”之称的京戏更是后来居上,在近代戏剧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后期是近代文学的全面繁荣时期,此期的文学风貌发生了具有历史转折性的变化,虽然旧的文学形态与旧的文学流派并没有销声匿迹,但新的文学风气与充满新思想的文学作品,已成为文坛的主导潮流。

在诗词文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出现了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等文学改良运动,其中黄遵宪锐意开辟“新派诗”,能骎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堪称“诗世界之哥伦布”;梁启超致力创造“新文体”,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使他成为“新思想界之陈涉”,黄、梁等人携手将近代诗文推向了高峰。

此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又促使文坛发生显著变化,涌现出以秋瑾、章炳麟、邹容等为代表的革命文人和以南社为代表的革命文学社团,他们的创作真正体现了二十世纪初的时代潮流和诗歌艺术的发展方向。

与当时进步潮流并行,旧的诗文流派仍在文坛上继续活动,有以陈三立、沈曾植为代表的同光体,以王闿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派,以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的晚唐诗派,其作品虽不乏可取之处,但都未能摆脱拟古藩篱,只能成为复古诗歌没落的标志;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基本是在常州词派理论的笼罩之下,其中被称为“清季四大词人”的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以及异军突起的文廷式最为突出。

在小说、戏剧领域,此期处于转型嬗变的重要时期,创作上也取得不俗的成绩。

就小说而言,梁启超等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小说创作,其中《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四大谴责小说即代表了这一革命的实绩,亦代表了近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此外,陈天华、黄世仲等人的革命小说,林纾的翻译小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也都各具特色,在当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以消遣、游戏为创作主旨的鸳鸯蝴蝶派,因迎合城市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满足他们的文化娱乐需要而盛行一时,其余响波及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就戏剧而言,此期戏曲改良运动全面展开,在传奇杂剧等传统形式中注入新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话剧这种新的艺术剧种引入中国并扎根发芽,它彻底突破了旧形式,获得全新的戏剧生命,虽然没有杰作产生,却为“五四”以后新话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章 近代诗词

第一节 近代前期诗词

第二节 近代后期诗词

 第一节 近代前期诗词

 

一、近代前期诗词创作概况:

近代前期,严重的内忧外患使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大转变的紧要关头,诗歌的发展也面临着重要的转折。

一些从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经世派学者深入地探求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同时在诗词方面也唱出了时代的新声,开创了诗坛的新世纪,其中“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龚自珍,以启蒙思想家特有的敏感,忧念时局,呼唤风雷,成为近代诗歌的奠基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诗风雄浑遒劲,剽悍奔放,为鸦片战争而作之诗,足称时代强音。

除魏源之外,当时还有不少爱国作家以诗歌的形式来反映鸦片战争这一伟大的斗争,形成汹涌澎湃的爱国诗潮。

张维屏的《三元里》真实地记录了广东人民同仇敌忾、声势浩大的抗英斗争,谴责了投降派里通敌寇、媚外卖国的无耻行径,颇得风气之先;贝青乔创《咄咄吟》大型七绝组诗,以诗纪史,就诗作注,讽刺冷峻,揭露深刻,是别具一格的史诗;其他诗人如姚燮、张际亮、鲁一同等也都创作有爱国诗篇。

虽然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还笼罩在前人的格调之下,但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深度与题材开拓的广度却是前代爱国诗歌所无法比拟的,从而为近代诗歌反映重大政治事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此同时,传统诗派依然活跃,出现了以程恩泽、祁寯藻为代表的宋诗派,词坛也基本为常州词派所牢笼。

 

二、龚自珍

1.龚自珍既吸收了今文经学中公羊派的进化的历史观和经世致用的人生观,也从晚明思潮中接受了崇尚自由狂放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影响,因此其思想性格中有很多反传统和离经叛道的成分,他也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和近代文学的开山鼻祖。

仅诗歌创作来看,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作紧紧围绕现实政治这个中心,发抒感慨,纵横议论,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危机,揭露政治弊端。

他以思想家的深刻和诗人的敏锐,清醒地看到“盛世”下面潜伏着的严重危机,并为这个病入膏肓的腐败时代感到愤怒,于是诗人怀着慷慨悲愤的情怀,把清王朝的腐朽本质及其没落形式,清晰地揭示给人们,特别具有警世、醒世和惊世的力量。

此类作品有《咏史》、《己亥杂诗》(不论盐铁不筹河)、(只筹一缆十夫多)等。

第二类是呼唤社会变革,追求朦胧理想。

诗人深切地认识到要打破封建衰世令人窒息的政治局面,社会变革势在必行;要推动社会变革,就急需各类经世致用之士。

为了寻求这些不世之才,他常在诗中歌颂义士豪杰、理想人物。

还在诗中表达了对湖山胜境乃至梦境、仙境和佛教清净世界的向往,这些都代表了作者所追求的朦胧的理想,都是作为黑暗社会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

代表作品有《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浩荡离愁白日斜)。

第三类是表现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自身遭际的复杂感受。

诗人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立独行的精神与封建专制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其诗作也表现出难容于世人的时代先觉者的孤独感、忧郁感。

代表作品有《夜坐》、《秋心三首》。

后人编有《龚自珍全集》。

2.龚诗不仅表达了启蒙思想的进步内容,而且在艺术形式上鲜明地表现了独创性。

第一,龚诗主要是围绕社会政治着议抒慨,而其着议抒慨,既富有概括力,含意深远,又多出以象征隐喻,富有形象性。

龚诗浓郁的诗情近唐,以表意陈述为主近宋,近唐而不流于兴象空泛,近宋而不流于枯瘠乏象,为古典诗歌作了很好的总结。

第二,龚诗深受《庄子》、《离骚》的影响,既有庄子闳大的胸襟、生动奇特的艺术形象,也有屈骚瑰丽的词采、香草美人式的比喻。

其诗熔庄、骚于一炉,并以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贯穿其中,豪迈纵横,飞动郁勃,极富力度,从而将古典浪漫主义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三,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灵活多样。

龚诗的语言揉合了文士的才华、学者的积养、英雄的抱负、仙侠的气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既有璀璨瑰丽,也有平易通俗,可谓清奇多彩,不拘一格。

龚氏能熟练驾驭古典诗歌多种传统形式,风格也不一而足,他的古体诗,五言凝练,七言奔放;近体诗,七律含蓄稳当,绝句则通脱自然。

其规模空前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更是七言绝句创造性地运用。

龚自珍的诗歌犹如彗星划破夜空,狂飚漫卷大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诗既非汉魏风骨,亦非唐音宋调,而是真正具有独特面目的清诗。

他为旧时代殿后,为新时代开山,继往开来,真正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

 

三、宋诗派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诗坛上兴起一个以程恩泽、祁寯藻为领袖,偏重于宋诗格调的流派,一般称之为“宋诗派”,其他主要作家有出于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

在理论上,此派有两点引人注意:

一是强调写诗要有“性情”、“学问”,但其性情大体不出封建伦理范畴和正直士大夫的品格,与张扬个性的新思潮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倡导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一,这是受当时学术主潮汉学影响的产物。

在创作上,此派取法宋代的苏轼、黄庭坚,进而上溯到开启宋诗风气的杜甫、韩愈,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以生涩为贵,以险怪为新,但往往失之枯滞。

此派的题材以歌咏山水、唱酬应答、题咏金石书画为多,也有关心民瘼的作品,但涉及鸦片战争等重大现实问题的诗作寥若晨星。

宋诗派揭开了近代诗坛上宋诗运动的序幕,为后来“同光体”的前驱。

 

[作品讲读]

一、《咏史》

1.此诗是龚自珍七律诗的代表作,也是他抨击时弊的名篇。

诗中对清王朝政治的腐败透顶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

当时官场的现状是朝廷大权被皇帝的左右亲贵所把持,国家经济命脉为地方幕府中的帮闲清客所操纵;士林的风气是文人士子自命风流却苟且无聊,专意追逐个人的功名利禄而对朝廷得失、国家安危漠不关心。

诗人之所以把种种社会危机形诸笔端,旨在唤醒世人,振起士风。

2.此诗的艺术特点:

(1)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的统一。

诗从“金粉东南”写起,紧扣“咏史”之题;最后又借田横义不降汉的历史故事反讽士人不能坚持节操,仍回应标题。

同时在咏史的格局框架内,填入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现实内容,发抒感慨,批判时政,实是托古刺今,借题发挥之作。

(2)政治思想与艺术概括的统一。

作者善以政论作诗,此篇即可看作用诗体写成的杂文,它针对当时官场、士林这些特定阶层,抽出其本质特征予以批判,提升到历史高度予以针砭,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力量;同时其重表意而多陈述的表达,并不使诗歌流于概念化、空泛化,而是富有概括力、形象性,此诗既是政治家之诗,又是诗人之诗。

(3)全诗层次清晰,笔锋犀利,用典贴切,叙议结合,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造语凝重端方,属对严谨工整,音调铿锵悦耳,读来有骨力铮铮之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第二节 近代后期诗词

 

一、近代后期诗词创作概况:

近代后期,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文学宣传其维新思想与革命主张,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构架和走向,并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导。

真正在艺术上对传统诗坛发起冲击的是“诗界革命”运动和“新派诗”的创作。

其中黄遵宪大大拓宽了诗歌的审美范围,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是“诗界革命”实绩的体现者;康有为“更搜欧亚造新声”,表现出开拓诗歌新境的气概,他的诗作气度恢廓,意境雄奇,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其海外诗,描写世界风光、异域情调,境界独辟,具有更多新派诗的风味;丘逢甲是台籍著名诗人和爱国志士,其诗歌的突出主题是反映失台的悲愤和光复乡国的心志,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诗笔凌厉雄迈,沉郁中有一种豪放之气,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一钜子”。

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渐次展开,在革命的宣传和鼓动中,诗歌自然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利器。

其中秋瑾的诗词充满慷慨壮烈的雄放之音,在近代文学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以柳亚子、马君武、陈去病为代表的南社诗人,用诗歌干预时政、批判现实、鼓吹变革,在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代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诗歌的最高成就。

本时期旧的诗文流派仍然十分活跃,其中以陈三立、沈曾植等为代表的同光体,以崇尚宋诗相标榜,声势最大。

另外,“诗坛旧首领”王闿运标举汉魏六朝,代表作品是描写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暴行的《圆明园词》;樊增祥、易顺鼎效仿晚唐香艳体,代表作品是樊氏叙写庚子事变前后史事的前后《彩云曲》。

近代后期词坛虽然继续步趋常州词派的轨辙,但亦有不完全墨守其衣钵的,著名的有“清季四大词人”之称的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所作多寄寓时势身世之感,表达深郁浑成而又各具特色,形成了“词的中兴光大时代”(叶恭绰《全清词序》)。

文廷式更能在常州派之外独创坛坫,他上承苏、辛豪放词风,多激昂慷慨之作,意气飚发,笔力恣肆,而且内容充实,不乏感叹国事、贴近现实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在近代后期的词坛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二、黄遵宪和诗界革命

1.诗界革命是近代诗歌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它是与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相呼应、相配合的。

谭嗣同、夏曾佑等是这一运动的先行者,他们较早试作“新学之诗”,喜欢引用一些西方宗教典故和科学、政治等新名词作为点缀以表新异,有时不免走向怪僻的歧途。

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做到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的融会一体,为这一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主将和旗帜,创作成就最为突出。

诗界革命在实践中的成绩,是创作了一批“新派诗”,这些诗在内容上以表现新事物、新境界、新思想为主要特征,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服务,既有呼吁救亡图存、以诗写史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反映当时国际风云、海外风情的优秀篇什,大大扩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令人耳目一新。

新派诗在形式上虽然固守旧风格,但也力图在意境、语句诸方面突破陈陈相因的传统规范,以流俗语、新名词入诗,积极探索通俗化的新途径,形式也比较活泼自由,表现出解放诗体的努力和要求。

2.作为一个放开眼光看世界的维新志士,黄遵宪较早地走出国门,熟悉西方文化,关注现实政治,其诗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新的理致、新的意境,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突破了古诗的传统天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革新意义。

黄诗有以下内容值得重视:

第一,反映甲午战争前后四十年的历史风云,歌颂中国人民反帝卫国的崇高精神,是黄遵宪诗歌中最光辉的部分,也是他诗歌中的主旋律。

诗人生当大乱之年,边关烽火,家国兴亡,皆系之于诗,举凡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庚子事变,以及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史实,诗中均有反映,他的诗集不愧是一部近代中国的编年史。

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写下的系列诗作,反帝爱国思想尤为突出。

代表作品有《冯将军歌》、《度辽将军歌》、《哀旅顺》、《台湾行》等。

第二,鼓吹维新,宣传变法,是黄遵宪诗歌中的另一重要主题。

他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出发,对封建社会中的陈腐事物进行批判,为变法摇旗呐喊;新政失败后,一面谴责顽固派破坏变法的罪行,痛惜维新事业的夭折,一面忧虞国家前途,更坚定了变法图强的信念。

第三,描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吟咏西方社会的科学文明。

黄遵宪“足遍五洲多异想”,“吟到中华以外天”,其域外生活经历不仅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五彩缤纷的新内容,而且也使他的诗带有更多的近代色彩。

此类诗歌多写新事物、新科学、新景观,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写出了“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开拓了全新的题材。

代表作品有《今别离》四首、《日本杂事诗》二百首、《纪事》等。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3.黄遵宪在广泛学习、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突破旧境界,创造新诗国,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

首先,黄诗虽然常有一种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是方面是真切的写实。

其诗凡描写时代风云者,多为宏篇巨制,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这些诗叙事成分增多,描写因素加强,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一种五光十色,博大弘深的感觉。

其次,黄诗吸取古人以文入诗的手法,力求“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打破诗歌固定的句式、格律,纵横变化,伸缩自如,为近代诗体的解放迈出了新的一步。

再次,黄诗的语言广采博收,不拘一格,不仅古的、雅的、中国的资源运用自如,今的、俗的、外国的资源也同样吸收熔铸于诗中。

这样就形成了其多维的语言特色,有的典雅,有的清新,有的晓畅。

总的看来,黄诗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体现了近代诗歌由旧向新的过渡,同时也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给“诗界革命”开辟了道路。

 

三、柳亚子和南社

1.南社是一个政治色彩很强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也是清末民初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文学社团。

1909年成立于苏州,发起人有柳亚子、陈去病、高旭,主要作家还有马君武、苏曼殊、周实等,社名取自“操南音不忘本”,寓有对抗满清政府之意。

南社诸诗人积极地投身革命活动,自觉地以诗文鼓吹民族民主革命,宣传爱国主义,反对清王朝的种族压迫和专制统治,在辛亥革命和讨袁斗争中发挥过巨大的宣传作用和战斗作用。

在总体倾向上,南社诗人追求一种磅礴的气势、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和高亢遒劲的阳刚之美,表现出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由于人员过于庞杂,随着革命的进展,社员的政治立场逐渐走向分化,至1923年南社终于解体。

2.柳亚子被誉为“南社灵魂”、“时代歌手”,他的诗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号角,形象地展示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风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诗的中心主题是揭露清王朝的黑暗腐败和封建专制,呼唤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义。

此类诗歌抒发了他在民族灾难日益深重下的忧愤与苦闷,表现了他为革命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与英雄气概。

柳亚子的诗还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以及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带有鲜明的近代意识。

尤其是在妇女问题上,柳诗批判旧礼教,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妇女解放,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艺术上,柳诗意气风发,感情充沛,境界恢宏,语言明畅,形成了慷慨悲壮、刚健豪放的风格,洋溢着一种奋发昂扬的革命激情,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其诗以近体为主,尤工七律七绝。

代表作品有《元旦感怀》、《孤愤》、《吊鉴湖秋女士》等。

著有《磨剑室诗集》、《磨剑室文集》、《磨剑室词集》。

 

四、同光体

同光体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由不墨守盛唐的诗人所组成的诗歌流派,实际上是道光、咸丰时期宋诗派的继续。

在诗学上,同光体诗人的总体倾向是以宗宋为主而溯源于韩、杜,但各个诗人的具体蕲向又各有不同。

根据籍贯和宗尚的差别,此派诗人大体上可分为江西派(陈三立)、浙派(沈曾植)、闽派(陈衍、郑孝胥)。

同光体强调学古而不呆板摹古,要有开拓创造,力求推陈出新。

他们大都曾经同情和支持过维新变法,写下了一些富有现实内容的诗作;清亡以后大都以遗老自居,多抒发个人的孤怀幽绪。

此派诗人多为学识渊博的学者,注重从古代典籍中觅取灵感,在艺术上讲究避俗避熟,奇崛生涩,熔铸诗语,驱使典实,力求翻新出奇,风格一般比较古雅,但也容易走向艰深僻奥。

 

[作品讲读]

一、《哀旅顺》

1.此诗是黄遵宪最著名的爱国诗篇之一,写于一八九五年,亦即旅顺军港被日军攻陷的第二年。

全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记录了旅顺失守的情景,题为“哀旅顺”,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昏庸无能之清政府的愤怒谴责、对迫在眉睫之民族危亡的深切焦虑,同时也蕴含有抵御外悔的爱国情怀。

2.此诗的艺术特点:

(1)概括有力,表达委婉。

此诗采取史诗般的笔法,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甲午海战加以高度概括与真实记录,显示了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

同时作者采取了十分委婉的表达方式来凸现诗篇的意旨,全诗并未从正面点出导致旅顺失陷的原因,而是把这一问题留给读者去思索,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2)欲抑先扬,大起大落。

此诗前十四句极言旅顺港的形式之险要、战备之精良、军威之雄壮,真是天下无双,固若金汤。

最后两句却骤然转折,写旅顺轻而易举地沦入敌手,将前文陡然抹倒。

两相对照,反差强烈,取得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也在大起大落的结构中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悲愤叹惋。

(3)感情强烈,音韵调谐。

全诗前十四句气势轩昂,充溢豪情,最后两句虽平平道来,哀恸悲怆之情却力透纸背,更显示出哀旅顺之沉痛无比。

其感情之所以能如此剧烈动荡,是与作者善于用韵密不可分的。

全诗逐句用韵,前十四句押仄声韵,急促而铿锵,最后两句忽然转用平声韵,暗喻旅顺失陷之轻易,与全诗的思想内容达成了高度和谐。

第三章 近代散文

第一节 近代前期散文

第二节 近代后期散文

 

第一节 近代前期散文

 

一、近代前期散文创作概况:

与清代中期桐城一派独霸文坛的格局大为不同,近代前期散文呈现出两条发展线索。

一是经世派作家致力于散文革新,主张文章联系实际、切合实用,反映了时代的新变化。

此派作家中首先突破正统樊篱的是龚自珍,他站在时代的峰巅,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危机四伏的历史,并以不拘一格的散文体式表达对于现实的深邃思考,为近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魏源紧随其后,主张“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他的散文多与现实紧密相关,洞悉有关事务的原委利弊,文笔犀利,内容翔实,说理透辟而又明畅条达,逻辑严密而又挥洒自如。

接受龚、魏影响的后期经世文派作家有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他们对西方文化感染较深,要求突破传统散文“道统”与“文统”的束缚,反对桐城派所标榜的“义法”,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改变了文风,实开近代“新文体”的先河。

其中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持论剀切,气理畅达,在推进文体解放上具有重要意义;王韬则首开报章文体,汪洋恣肆,畅所欲言,促进了散文的进一步变革。

二是桐城派作家在此期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还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和龚、魏同时的桐城派作家,影响较大的有所谓的姚门四弟子:

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他们对原先的桐城文论有所修正和调整,在风格上也程度不同地突破了清正雅洁的束缚,向纵横明快的方向发展。

之后,把桐城古文推向中兴的是曾国藩。

由于曾氏对桐城派既有继承,也有改造,使它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又被称为“湘乡派”。

曾氏的四大弟子吴汝纶、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是中兴的主力,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西学的影响,他们的海外游记和一些反映新思想的议论文给桐城古文带来新的气象。

 

二、龚自珍

1.龚自珍的文章一扫桐城派古文拘谨迂执的模式,摒弃考据学者脱离实际的文风,是上承先秦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