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269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作.docx

《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作.docx

写作

第一章主题

1、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上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记叙文:

中心意思/中心思想;说明文:

中心内容/中心意思;议论文:

中心论点/基本论点)

2、论题、课题、和主题的关系:

a)论题针对议论文的论证对象;课题针对科学论文的研究对象;主题指文章的中心意思;

b)论题和课题只反映文章的内容性质和基本范围,具客观性;主题是表明作者的见解,具主观性。

3、标题与主题的关系:

a)直接点明主题(《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什么都快乐》)

b)用形象化的手法间接暗示主题(《丑石》、《炉火》、《无花的蔷薇》

c)揭示内容的对象、范围和性质(《爆炒米花》、《关于家务》、《珍珠鸟》)

d)说明主题表达的体裁和方式(《小品二章》、《菜园小记》、《论思维科学》)

e)标明主题线索(《听雨》、《菜花》、《挖野菜》

f)用设问、感叹句表明主题的倾向(《“友谊”,还是侵略》、《年轻真好!

4、标题分大标题(正题/主标题)、副标题(辅题)和小标题(分题/插题)。

5、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a)主题是核心、灵魂和统帅;

b)主题统摄文章的其他要素;

i.主题决定材料取舍;

ii.主题支配谋篇布局;

iii.主题制约表达手法;

iv.主题影响遣词造句;

v.主题决定审美价值。

6、确定主题的原则:

a)符合对象实际,揭示真相本质;

b)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重要原则);

c)考虑作者的主观条件(资料累积、知识储备、真实感受、写作热情、认识能力等);

7、确定主题的要求:

a)要明确(思想性、科学性和审美价值);、

b)要集中(简明、单一);

c)要贴切(主题与材料完美统一);

d)要深刻(主题要有深度)。

8、怎么样提炼主题:

a)把握材料的具体性质;

b)理解时代、社会的需求;

c)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

d)选取新的切入角度(一是新的观察角度;一是新的认识角度);

e)反复锤炼,开掘深化。

第二章材料

1、素材多指写前以观察、体验和感受等方式,从生活中直接摄取的、尚未经过取舍、提炼、加工的原始材料。

2、题材一般指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对象,也泛指经作都筛选、加工、组合,写到作品或文章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

3、资料多指撰写学术性文章所搜集或使用的文字材料。

(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资料(目录/索引/摘要/分类剪报/资料汇编))。

4、文献是指具有经典意义和长久保存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或某一学科的重要图书资料(历史文献/科技文献/医药文献)。

5、材料的分类:

A、事实材料和观念性材料(按材料特点来分);

B、个别材料和综合性材料(按材料的形态和表达方式来分);

C、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按材料存在的时间来分);

D、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按材料的性质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来分);

E、原始材料和转手材料(按材料来源来分)。

6、材料的功能:

A、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

B、材料是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手段;

C、材料传递、增殖文章信息;

D、材料影响、制约结构安排。

7、获取材料的主要方式有:

观察、体验、调查和检索。

8、观察的要求:

A、端正观察态度(1、专注;2、耐心;3、细心);

B、选好观察点(包括物理观察点和心理观察点);

C、运用比较方式(相异比较、相似比较、相同比较);

D、加入理性思考

9、体验(亲身体验/感情体验)的要求:

A、热情投入,捕捉感受;

B、拉开距离,观照审视。

10、调查的种类:

A、普遍调查,即在某个范围内,针对某种问题,对所有相关对象进行调查;

B、重点调查,即针对个别事实材料或观念材料所做的调查。

C、典型调查,即选择典型对象进行调查;

D、抽样调查,即根据总体中每一部分有同等机会被抽选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抽取苦干个体作为“校本”进行调查。

E、网上调查

11、调查的要求:

A、尊重客观事实;

B、使用正确的方法;

C、选取多种途径。

12、检索的方法:

图书馆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13、选材的意义:

A、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

B、可以使总体构思更加具体明确。

14、选材的原则:

A、要可靠(一是真实,一是确凿);

B、要典型(所谓点型材料,就是对表现主题来说是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有表现力、说服力的事例或观念)。

C、要生动(1、具体形象;2、带有情节和悬念;3、便读者感到亲切)

D、要新颖

E、要照顾文体特征

15、详略的原则:

主要的详,辅佐的略;强调的详,含蓄的略;陌生的详,熟悉的略;欢懂的详,易懂的略。

16、组合的基本原则:

材料要相互支持,防止彼此矛盾、排斥;材料要密切联系,防止简单罗列、拼凑。

第三章结构

1、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2、文章结构包括外部结构(如标题、开头、结尾、段落、行文线索等)和内部结构(逻辑条理、意念脉络、情调氛围气韵等)。

3、结构的基本要素:

开头和结尾(重要组成部分)、段落和层次(存在形式)、过渡和照应(衔接手段和形式)、线索和脉络(连贯的标示和依据)

4、开头的作用:

A、开头有利于表现主题和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路。

B、开头还能够吸引和引导读者阅读。

5、常见议论文的开头方式:

A、开门见山提出基本观点(如《谈骨气》);

B、指明论述范围或对象(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C、交待写作背景或动机(如《樱花精神》《漫谈说理文》);

D、宕开笔墨,曲折入题(如《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笑嘻嘻的卖放》);

6、常见记叙文的开头方式:

A、交待背景和事由(如《一面》);

B、描绘场面(如《永不沉落的白帆——访天津SOS儿童村》);

C、介绍人物(如《亚洲大陆的新崛起》);

D、抒发感情或发表见解(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

7、结尾的作用:

绾结全文、令人回味。

8、常用议论文结尾方式:

A、归结或重申论点(如《过秦论》、《反对自由主义》)

B、主观化结尾,以个人或集团的立场有针对性地发出号召,提出希望,表明心愿,均属此类。

C、形象化结尾。

其特点是带有描写成分,含蓄而颇具感染力。

(如《星星之火,可以爎》

D、无独立结尾。

在逐层论述之后戛然而止,简练干脆,自然老到,毫无拖带累赘之弊(如《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9、叙述性文章的结尾方式有:

事完而文止(如《最后一课》、《纪念鲁迅先生》)、以抒情议论结尾(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歌德巴赫猜想》)

10、自然段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设置的,以首段空两格为标志、自成起讫、相对独立完整的结构单位。

主要用来表示相对完整、单一的意义,并使读者在视觉上形成清晰的结构层次印象。

11、设置段落必须注意的几点:

A、段意单一(“兼义段”<过渡段>)亦属此例);

B、内容完整;

C、长短适度;

12、层次又可称为“意义段”、“逻辑段”、“大段”或部分。

层次是用来体现文章总体布局或作者思路演变轨迹的,因此它是表示内容逻辑联系的结构单位。

13、过渡是指体现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各种衔接关系的形式或手段。

14、常见的过渡形式有三种:

A、关联词语(如:

因此、由此观之、然而、但是、此外、不仅如此、总之、综上所述、简言之)

B、过渡句。

C、过渡段。

15、需要过渡的几种形式:

A、文章内容转换的时候

1)、时空转移、事件改变时需要过渡;

2)、论述的方面改变时需要过渡;

B、表达方式或方法改变的时候

1)运用插叙(如《百合花》)、补叙(如《祝福》)、倒叙(如《祝福》)等表现方法时往往需要过渡;

2)由概括说明到具体叙述时也可能需要过渡;

3)议论文由总论到分论、由分论到总论,也可能需要过渡。

16、照应的作用是显示文脉的贯通和强化关键的内容,从而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和某种启示。

17、常见的照应形式有:

A、开头与结尾照应

作用:

1)首尾照应可使结构完整、主旨突出;

2)首尾照应还可以抒发感情和渲染氛围;

B、正文与标题照应

C、行文中前后照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前后遥相呼应的“远呼应”,另一类是不断重复某些细节或提法的“近呼应”)

18、线索是文章深层脉络的形态标志,是将文章联成一休的东西。

记叙文以人物、事件等为线索;

议论文以说理的走向为线索;

抒情的线索总是附在人、事和景之上;

说明文以解释的着眼点为线索。

19、结构的原则有:

A、反映对象内在联系;

B、适应文章体裁特点;

C、服从主题表现需要;

D、考虑读者接受心理

20、文章结构的要求(一类是基本或一般的要求;一类是审美要求):

A、完整性;

1)文章各个局部要结合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

2)构成整体的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无故残缺或另生枝蔓;

3)各部分在文章中要有适当的地位和量度。

B、连贯性(文章结构的完整性要靠其连贯性来保证)

*连贯性是指文章的各个部分在意念脉络上相互贯通,在语言形式上紧密衔接。

C、严密性

1)各部分有深层的内在的逻辑联系;

2)各部分要相互扶持,不得发生抵触、矛盾;

D、灵活性

21、文章的结构类型:

A、记叙型[具体因果型](特点:

按对象存在与发展的时空序列安排、设置总体结构,对象的内在逻辑因果联系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具体叙述中体现出来的)(适用于记叙文和叙事性文学作品)

1)时空正常式

2)时空异常式(以故意追求、制造时空的破碎、叠合、放射和交错等为显著特点。

B、论证型[抽象因果型](特点:

以概念间的逻辑联系为结构的基本依据)(议论性或说明性文章)

1)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分—结)

2)平列式

3)递进式

C、说明型(适用于说明文,游记式散文)

1)以对象时空关系为序;

①通过空间布置说明静态对象的特点和构造;

②利用时空改变说明动态对象的发展过程;

③利用时间改变说明对象制作或操作程序

2)以对象属性功能等为序

3)以对象的逻辑关系为序

D、综合型(特点:

以一种结构类型为主,同时兼具其他类型结构)(适用于文学散文和杂文)

1)结构中心是抒情,含局部叙事和议论;

2)结构中心是议论,含局部抒情和叙事

3)结构中心是记叙,含局部抒情和议论

第四章表达方式

1、文章表达方式,是指文章表达情意、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主要有五种: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叙述的人称:

A、第一人称:

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不足的是缺乏第一人称叙述的真切感,不易抒发作者和人物的内在情感;

B、第三人称:

优点是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伯可以不受特定时空的限制,因而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缺点是缺乏第一人称叙述的真切感,不易抒发作者和人物的内在情感。

3、叙述的方法及功能

A、顺叙和倒叙;

B、插叙和补叙;

C、总叙和分叙;

D、详叙和略叙

*顺序,对人物和事伯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

*倒叙,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后写事件经过的叙述方法(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埋下伏线,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的叙述手法。

作用:

1)帮助展开主要事件;2)推动情节发展;3)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4)诠释某一情节,从而造成叙述时空的某种纵深感。

补叙:

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

主要有两种情况:

1)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作补充交代;2)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线予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总叙:

总的轮廓性叙述。

分叙:

在总叙述之后对若干人物或事件的并列叙述手法

4、叙述的一般要求:

A、交代明白。

客观事物的存在状况和发展变化,一般来说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这些往往需要交待清楚。

B、线索清楚。

为了有条理地把客观对象叙述清楚,作者在叙述时应该设置好清晰明了的行文线索。

C、详略得到。

这是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对材料剪裁的要求。

D、富于变化。

5、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行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

6、描写的对象: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B、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人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点。

(常用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

*社会环境一般不能以单独的形式存在,常常借自然景物来加以体现。

社会环境的作用:

1)通过对人物生活具体环境中的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志趣、爱好、秉性、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

2)通过对某个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C、细节描写:

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的特写式描写。

D、场面描写:

指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7、描写的方法:

A、白描和工笔

*白描指使用最简炼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

*工笔指使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方法。

B、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也称“正面描写”。

就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直接的刻画,而不借助于任何媒介物来进行烘托。

*间接描写,也称“侧面描写”。

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C、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

*主观描写,作者用浓厚的情感色彩去描绘人物或事象的笔法。

*客观描写,比较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而不带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8、描写的一般要求:

A、具体形象;B、特征鲜明;C、形神兼备

*形似,就是要逼真地表现描写对象的名部状貌和情态形象;

*神似,就是把这种描写延伸到对象的内部深层,揭示其底蕴和神采。

9、抒情的方法:

A、直接抒情,不借助于媒介而直接抒发感情。

它常用于抒发强烈的、直露的情感。

B、寓情于事,也称“因事缘情”,通过对具体人物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

C、寓情于理,借议论抒情。

作者把情感寄寓在某种道理之中,或渗透于通过事物叙述、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某种情理之内。

D、寓情于景,以眼前的景物为媒介,或者通过对某种象征事物的描绘,来寄寓和抒发作者情感。

10、抒情的一般要求

A、流露真情。

所谓“真情”,指的是作者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反映了作者的深刻认识和强烈感受。

B、注重品味。

抒情的品味,指的是作者所抒发情感的格调和层次,它的艺术上的审美价值。

C、激发共鸣

11、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

论论古称“论说”。

12、议论的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又称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主张和态度。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包括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13、议论的种类:

立论和驳论

14、立论的方法:

A、例证法:

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

B、引证法:

用公认真的理论、原则、公理、格言、成语、俗谚等,来证明一个个别性论点的手法。

C、喻证法:

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D、因果法:

用原因去证明结果或用结果去证明明原因的论证手法。

E、对比法: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加以对比,经揭示反面论点错误,或衬托正面论点正确的手法。

F、类比法:

也称“类推”,根据两种事物之间某些属性相同,去证明明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手法。

15、驳论的方法:

A、驳论点:

就是用事实和道理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B、驳论据:

证明对方的论据是虚假、靠不住的。

C、驳论证:

指出对方论证的方法论存在着不合逻辑的错误。

D、归谬法:

根据敌论的逻辑推论下去,导出极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来的论点不成立。

E、反证法:

不从正面直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来间接论证的手法。

16、议论的一般要求:

A、论点要正确深刻;

*论点正确,就是论点要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和历史潮流的印证。

B、论据要确凿有力(即论据要真实、准确);

C、论证要严密有序。

17、说明:

用于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等的表达手法。

说明从逻辑学上说主要是用于揭示各种各样的概念,包括单一概念和复合概念等。

(说明书、广告、教科书、科学报告、解说词、科普说明文等)

18、说明的方法及功能:

A、定义与诠释

*定义说明,给说明对象一个明确概念。

*诠释说明,对文章中有歧义、疑问,或有不具体、详细、清晰之处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注释。

B、举例与引用

*举例说明,用具体例子来说明事物特点、本质及其规律。

(须具代表性、典型性)

*引用说明,用文献资料或作品片段来说明事理。

C、比较与比喻

*比较说明,把若干个同类相近事物放在一起,以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性质、构造等。

*比喻说明,用形象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或复杂事物。

D、分类与分解

*分类说明,对同属而不同类或同类而不同种的事物,根据其不同性质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手法。

*分解说明,对复杂的实体事物,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说明,它能化繁为简,给人以明晰的印象。

E、数字与图表

*数字说明,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点、性质等。

这种定量描魔窟的方法,能使行文表述大大简化,从而使立意更加清晰。

*图表说明,用图像或表格来说明事物。

图表能显示事物的某种体系;图像能辅助文字说明并使之形象化。

19、说明的一般要求

A、内容科学。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把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极为准确地揭示出来,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正确、顺序清楚、解说确切,给读者以准确、科学的认识。

B、表述明晰。

C、态度客观。

第五章语言

1、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最有效的物质媒介。

2、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

A、语境性:

指文章语言处于一定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并受制约的特点;

B、符号性:

C、个体性

3、为什么文章语言会千差万别?

A、根据文章不同的表现内容和接受对象等客观因素,作者相应地采用一处基本语体,有时还可能同时采用其他辅助语体。

B、语言的差别还和语言使用者(包括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的主观条件有关。

4、使用语言的基本要求:

准确、简练、生动、适体

5、怎样使语言准确:

A、选词要贴切(要仔细辩析同义词;要根据语境选词;)

B、造句要合语法、逻辑(句子结构要完整;词语搭配要稳妥;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句义要有逻辑性)

*语言准确,是指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确切无误地传达作者的感受、印象和认识。

*模糊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准确语言;婉曲语言也是特定语境下的准确语言。

6、怎样使语言简练:

A、要避免堆砌;

B、要多用短句;

C、适当采用现成词语或文言词语;

D、要讲究含蓄

*语言简练就是以相对俭省的文字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语言不简练常表现为选词不当,喜欢堆砌重复的或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7、怎样使语言生动:

A、要使用描绘性的词语和具体形象的写法;

B、多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格;

C、采用提纯的口语;

D、词语搭配要新颖。

E、此外还要注意灌注感情。

*所谓平实的语言,就是不作描绘性修饰或渲染,实实在在、朴朴素素地写下去。

8、语言适体的要求:

A、要适应文体特点;

B、要适应对象特点。

*“适体”,主要是指语言适合文章体裁的特征和要求,同时也包含着要适应表现对象或者说题材特点的意思。

9、如何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A、多听——学习“活”的语言;

B、多读——积累、丰富词汇;

C、多体验、多观察——培养训练语感;

D、多练——掌握语言技巧

第六章作文过程

1、文章写作,是人们用文字表达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构思、起草、修改。

2、构思是指写作过程中极富创造性的一系列艺术思维活动,一般包括:

主题的提炼、文体的确定、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表达的技巧以及读者的接受等因素。

3、审题就是审核题意、明确题目要求,一般有两种类型,即命题作文中的审题和材料作文的审题。

4、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A、应明确题目所规定的取材范围和内容重点;

B、要注意把握题目内在的深层含义;

C、有的命题仅提供了文章写俄主要线索,审题时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围绕它来提炼主题,确定选材的范围和行文的重点。

5、拟题的基本要求:

A、准确:

即要“题文相符”,在一定程度上概括文章基本内容,揭示文章的主题。

B、醒目:

即要引人注目,有鲜明的倾向性。

C、新颖:

要有新鲜感,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D、简洁:

即要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6、运思包括:

定向、择体、选材、理序

*定向,主要解决主题的提炼方向和表达类型;

*择体,即选择文章体载的具体类型和样式;

*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类型和文体规格选择合乎要求的材料。

*理序,就是谋篇布局,设置线索、脉络,具体安排材料,使主题得到完美充分的展开。

(A、精心设置贯通全文的线索;B、围绕线索安排材料和布局)

7、写作提纲的意义作用:

A、写作提纲,是以提要或图表的方式将一篇文章的观点、材料的组合及其层次脉络表现出来。

B、写作提纲,可以使构思更加周密,思维更加条理化。

C、写作提纲,又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8、写作提纲的内容主要包括:

标明主题、安排层次

*标明主题,即把在审题、拟题基础上确定的主题,集中、概括起来,用主题句的形式使之定型化,排列在提纲的首要位置,以统领提纲中的其他项目。

*安排层次,就是根据主题表达的全局需要,把文章的层次和段落、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等,尽可能都用文字具体化,以显示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

9、写作提纲的形式有哪些?

A、标题式,用简洁的标题形式,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要点概括出来。

B、提要式,用较完整的句子,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要点概括出来。

C、图表式,用图表的形式,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要点概括出来。

10、如何做到文脉贯通:

A、要保持文章思路的畅通;

B、要养成打腹稿的习惯;

C、运用电脑文字处理手段,来促进文思的畅通;

D、写好文章的开头,文章的开端,是全文的生发点和切入点,它为文章的展开确定了基调、色彩和旋律。

E、用好关联词语和过渡句、段。

*文脉,是文章结构的内在脉络,是作者逻辑思维或艺术思维的再现。

11、文章的起草方法:

一气呵成、化整为零。

12、文面的具体内容包括:

标题署名、文字书写、标点符号、错别字、引文、注释、页码、修改符号等。

*署句在标题和正文之间,上下都需要空一行,位置居中或偏右。

或姓名,或单位加姓名。

*概括引用,引用别人著述中的大概意思;原文引用,用引号加以显示,或者以提行引文的形式,用变体字凸现出来,原文引用要具体标明出处。

*注释有三种:

文中注、当页注、章节或文末注;

13、修改的重要意义:

A、修改是提高文章质量的必要步骤;

B、修改可以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C、修改也是为了对读者的尊重。

14、文章修改的主要原则: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