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251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docx

《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docx

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

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

高考报自愿时,自己糊里糊涂就填了学校,都是什么会计专业,绝对不报中文专业,而且全部都报的省外的。

看看省内的宜宾一大学有个特别的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开始也不知道这个专业出来干啥,只以为很牛,因为别的院校都没开设,去了才知道那是个“冷衙门”,不是好而是别的院校不愿意开这个专业。

于是自己就报着玩的,玩着玩着就玩到了宜宾,也顺利进了这个“冷衙门”,大家知道我是个绝对不与政与党挂钩的人,现在连入党申请书就不知道咋写的人。

所以,这个专业无非是人间地狱,于是拼了命转到了中文专业。

于是乎也和文学产生了缘分,第一堂课老师说的好,“这就是命中注定”。

我认了了。

四年后出来,我不后悔。

文学让我学会了自立自强,也让我认识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那面。

现在,面对着找工作的压力,我还是有空翻翻文学作品。

当然,自己也还是冲着“编”去了。

毕竟不想像孙悟空一样,封了官,哪怕是再小,也是“大圣”,一旦造反,马上成为了“妖猴”,自己不想这样“不识抬举”!

于是今天借此机会,也和大家分享下我喜欢的《西游记》吧!

但要谈的太多了,不知如何下手,就选了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这个情节来和大家共勉吧!

一、  心猿归正贼无踪圣僧一逐孙行者

唐三藏第一次赶走孙悟空是在《西游记》第十四回。

话说唐僧把悟空从两界山就出来后一同随行。

在不远处,六个强盗欲夺师徒行李,悟空便“耍耍”“试试手”,结果一不小心打死了他们。

唐三藏便以其行凶杀人,口骂“忒恶!

忒恶!

”于是,行者一生受不了人气,便随性离三藏而去。

(一)拜师学艺不修身,师徒心歧难同行

1.心猿真归正了吗?

林庚先生曾说:

“要研究《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形象,世纪上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个是关于孙悟空性格形象的生活基础;一个是关于孙悟空形象的精神内涵。

”孙悟空乃仙石所化,无父无母,可见他的儿童少年时期是缺乏教养的。

他在拜菩提祖师为师前,久干两件事情,前期当花果山美猴王,抢淫掳虐,与西行路上其他妖怪没什么两样;后期便是为了长生不老而求仙访道。

拜师后的七年里,他是不学无术,基本上就是打杂一个,守着非长生不死之法不学,菩提真正教的也很少,悟空连术门之道、流门之道、静门之道、动门之道等修身之术他都没学,而只是学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的技术活。

最终,他因为无半点修心而好人前卖弄被菩提逐出师门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在花果山上,孙悟空与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这并不完全自由,终受阎王老子管束,一旦年老体衰,不免死亡的威胁。

为了摆脱此种命运,孙悟空学成归来。

悟空一回到花果山,便打败混世魔王,而且“领众杀进洞中,将那些大小妖精,尽皆剿灭”,可谓是凶恶之极。

并且他为了守护山场,保泰长久,有来到傲来国偷窃兵器教群猴操练。

自己是大闯龙宫寻得如意金箍棒和金龟金甲来武装自己以及打闹冥府,打死拘囚他的鬼使,强销生死簿上猴族的名号。

更加大胆的是,他还上演了大闹天宫,虽然让人称道,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悟空好斗的秉性。

在小说四十二回中,观音戏谑悟空说让善财龙女与他同去收复红孩儿不放心,结果悟空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弟子自秉沙门,一向不干那样事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他归顺佛教之前是干过调戏良家妇女的事了的。

这样说来,孙悟空绝无善心,按照佛家的戒律,他至少范了杀、盗、淫三戒,而且手段还极度残忍。

那么大闹天空失败被如来压到五指山下五百年,他悔过了吗?

当然,以孙悟空口口声称“我已知悔了”。

他真知悔了吗?

五百年间,除了给他送食物的外没有一个人来看望过他,也就是说没有人来教育他。

所以,他的悔过只能靠自己反省了。

更加重要的是,五百年前,佛主压他的时候并没有告诉他错在哪儿,他怎么悔过?

结果只能是,这五百年仅仅消灭了些他的锐气,磨灭了他的好斗秉性。

对于善心修炼这块无半点作用,结果也证明如此。

孙悟空一出山,便打死老虎,棒杀六盗贼,无半点善心可言。

从孙悟空的生活基础来看,他从一个石猴到一个大闹天宫的反贼,悟空都是懵懵懂懂走过来的,正如天涯juwen所说“自始自终,他都不曾有过明确的纲领”这一些也便成了他被唐僧赶走的借口之一。

2.唐僧真的信佛吗?

整部《西游记》处处都在宣扬行善,其中教父式的人物便是唐僧。

唐僧天天将善字挂在嘴边,连一向不服他的孙悟空也说他“师傅要善将起来,就没得药医”。

但是唐僧口称的善是佛教的善吗?

这里我们就得来谈谈佛教的善和儒家提倡的善的区别了。

佛教所说的善有两方面内涵:

一是要尊重众生,不侵犯众生,不损闹众生,进而要帮助众生,甚至超度众生;二是要排除一切不利于自己修持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也就是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都要有利于解脱。

佛经中也指出有十种不善:

杀生、偷盗、淫邪、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念。

这十种会导致自我的损害和生命的堕落,因此认为是不善,反之则为十种善业。

孔子则提出了“仁”的标准是“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把“礼”作为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

孔子所说的礼是指周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级制度。

他认为这种等级制度是圣神不可触犯的,是高于一切的。

一个行为只要符合了礼就是善的,甚至不需要看这个行为本身的性质。

与儒家相反,佛教认为只要行为对别人造成看了伤害,那就是恶,即使是为了父母而去行恶,也同样会受到苦报。

可见佛教的善恶观并不认为伦理关系可以超越于因果之上。

佛教站在因果轮回的基础上,认为众生平等,甚至对于动物也要尊重其生命的权利,不可随便杀害。

对于人们杀动物来祭祀这种做法,佛教认为不断除自心的贪嗔痴,而妄想以杀害众生的生命来祭祀来为自己求福,只会造下罪业,反增苦报。

可是孔子则相反,认为礼比生命更重要。

二者相比,差别很明显。

唐僧的出生,作者是这样说的“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他的家庭背景是儒学大世家。

自小离开父母,十八年后任遵奉儒家的礼法,千里迢迢寻亲报冤构成了他的第四难。

然后,唐僧为何取经?

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唐太宗甘当邮递员。

玄奘在第四十二回如此说的“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江山永固。

”听到此番言论,唐太宗赞他为“忠贤”。

佛教僧人是行的出世之道,就连佛教宗主释迦牟尼也是有王子脱世而出的。

保固江山与他有何干系。

况且,大唐人才济济,佛主并没有点名要唐僧去取经,只要是“善信”的即可了。

玄奘却毛遂自荐,实不是出家人所为。

回到寺中,玄奘更是说的伟大,“大抵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报国耳”,从唐僧取经的出发点来看,他便是十足的儒家分子。

在西天取经中,唐僧不为艰难险阻战胜困难,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可谓是难能可贵,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世俗中的人。

然而,这种抗争精神,正是佛家所反对的。

佛家讲放下、无欲、无求、无持。

对于自己的臭皮囊,更是毫不吝惜,佛主还割肉喂鹰呢!

唐僧却十分吝爱,在途中多次表现出惶恐,到最后更是惊呼“大王饶命”来求生。

他为何如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完成取经任务。

在第八十一回,唐僧生了一点小病,但是他却认为自己命不久矣,这时他挂念的还是取经,居然还要写信告诉太宗要原谅自己。

这种思想实不为一个出家人所为。

在唐三藏三次要赶走孙行者的谈话中更加暴露了他的非佛家精神

第一次他说“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

第二次他说:

“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壬寅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

你回去罢?

第三次他便嗔得无话可说了,直接说孙行者“凶恶太甚”“不仁”而赶走了行者。

“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核心,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特别是主要人物语言)必须是高度个性化的,甚至在特定情境中,如果作者不能让人物说出他必然要说的花,就可能损害人物性格。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僧要赶走悟空的主要原因便是怕他连累他,影响他的取经大业。

最终,他成了佛,他的修炼途径也和历来佛家弟子不一样了,他是靠不畏艰难险阻战胜困难来修炼成佛的,而不是经过悟成佛的,这其实是一种世俗的修行,他的修行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的,这正如唐僧自己所述:

在车迟国界过通天河时,唐僧问那些在冰上走的人往那里去,陈老道:

“这起人都是做买卖的。

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

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

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飘洋而过。

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三藏道:

“世间事惟名利最重。

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

所以,唐僧是一位披着僧衣的儒家知识分子,他的身份要求他必须要遵行佛家的道义,因为他知道取经途中有无数的佛家人在暗中注视着他的,但是他骨子里却信封的是儒家教义。

这种于是便造成了他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性,其在他三逐行者这件事情体现的特别明显。

(二)菩萨赠僧紧箍咒,行者暂收凶顽心

孙悟空刚走,唐僧就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可知唐僧其实是非常不想悟空走的。

那好,观音在暗中也知道了这件事情,于是就找上了玄奘,便赠送了一个紧箍咒。

此物一现,那以后的整个西行路上便热闹了。

悟空自行回来后,唐僧第一次撒谎骗了悟空带上了紧箍咒。

悟空一戴上,唐僧便迫不及待地想试试效果,于是念起了咒语,且看它的效果“那师傅不住的又蔫了几遍,把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他依旧生痛,痛得竖蜻蜓,翻跟头,耳红面赤,眼胀身麻”。

最后,神通广大的行者也得跪在师父面前乞求他莫念。

可见紧箍咒的威力是很大的,在后面的西行路上,唐僧动不动便以紧箍咒来威慑行者,让行者不得不听他的话。

在整个途中,不算实验这一次,唐僧共念了三次,分别如下:

第一次,是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念了两道;第二次是在第五十六回,唐僧他们遇到打劫的了,孙悟空打死强盗,唐僧又念了一次;最后一次是有人变成和孙悟空一模一样,分不出来了,唐僧就念紧箍咒区分真假。

由上可见,紧箍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唐僧三逐行者的事件中。

一个紧箍咒让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变成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温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故学者关四平说紧箍咒造成了孙悟空最大的悲剧心理。

那悟空是自愿带上这箍的吗?

从唐僧诱骗行者带上紧箍时,悟空也做过千番反抗的。

表现在他行为“抓破了嵌金的纱帽”,也表现在他质问观音的语言上“你弄得我好哩!

……你怎么送他一顶花帽,哄我戴在头上受苦?

把这个箍子长在老孙头上,又教他念一卷‘金箍儿咒’,着那和尚念了又念,教我这头上疼了又疼,这不是你害我吗?

”这说明了孙悟空一直认为观音和唐僧他们是在害他,并且心理也不愿意戴上它,言语之中蕴含了委屈、愤怒与无奈。

观音却笑着说:

“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系你,你又不诳上欺天,知甚好歹!

再拟从前撞出祸来,有谁收管?

须是得这个魔头,你才肯入我瑜伽之门路哩!

”此话已表明,观音是要强行拉孙悟空入佛门,而完全不顾他的想法。

孙悟空在戴上紧箍咒后,无法忍受紧箍咒的痛苦,因巨痛而违心表态的口服心实不服的表里不一。

作者是这样来描述已经遭受三番紧箍咒折磨的孙悟空与唐僧的对话:

“三藏道:

‘你今番可听教诲了?

’行者道:

‘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

’行者道:

‘不敢了!

’”这是悟空的真心话吗?

非也。

作者写道:

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

“师父!

我晓得了!

再莫念!

再莫念!

”三藏道:

“你怎么欺心,就敢打我?

”行者道:

“我不曾敢打,我问师父,你这法儿是谁教你的?

”三藏道:

“是适间一个老母传授我的。

”行者大怒道:

“不消讲了!

这个老母,坐定是那个观世音!

他怎么那等害我!

等我上南海打他去!

孙悟空和唐僧二人的矛盾激化中,孙悟空的任性而为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作者在此明确点出“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孙悟空自己也直言不讳,他对龙王说:

“是唐僧不识人性。

有几个毛贼见径,是我将他打死,唐僧就绪绪叨叨,说了我若干的不是,你想老孙可是受得闷气的?

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

”此段文字中蕴含了作者对孙悟空的人性带有批评的语气的。

悟空别了师傅后来到龙宫,龙王给他讲了“圮桥三进履”的故事,并且劝说道“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实质上这代表作者的观点。

悟空接受了龙王的建议,表示“老孙还是保他便是”,重新回到了唐僧的身边。

约束人的任性而为的力量有两种,一是人自我的理智约束的主观力量;二是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规范。

严格意义上来,紧箍咒应该象征后者。

唐僧的性格过善,孙悟空的天性本恶,在两种极端个性无法调和的时候,从取经的任务性质和佛家自身教义的角度,只能舍恶从善,无论谁对谁错,只能是悟空服从唐僧,因此紧箍咒的调节功能远远大于他的约束功能。

从这个角度说,“紧箍咒成了一个特权的象征”不管如何,行者带上紧箍咒后,自己的的任性也多次得到了收敛。

二、  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唐僧二逐孙悟空是在小说的恶地二十七回。

话说取经队伍辞了万寿山,别了地仙之祖,不远之处便遇到了白骨夫人。

白骨精扮作姑娘、老妇人和老公公三次戏弄取经队伍。

悟空不顾师傅反对,嫉恶如仇,忍着紧箍咒的剧痛,打死了白骨精。

但是唐僧还是以其为由赶走了行者。

1.白骨夫人导火索,真因皆藏日常中

在这次事件中,唐僧念了两次紧箍咒,赶走猴子三次,显得非常无情。

第一次他说:

“有甚话说!

你回去吧!

我不要你做徒弟。

”第二次他说:

“有甚话说!

你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

”第三次他说:

“猴头!

还有甚说话!

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好无人检举,倘到城市,你拿了那哭丧棒,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

你回去罢!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僧赶走悟空的态度是很坚定的,他为何为此呢?

前面笔者也讲过唐僧并不是一个纯正的佛家弟子,他骨子里充满着儒家的经典教义。

这些思想在悟空和他的逐渐加深中,被悟空看透了很多。

这便成了唐僧要赶走他的原因。

其中体现最明显的便是“四圣试禅心”这一回。

观音、文殊等四位菩萨为了测试唐僧是否有持恒之心去西天取经,便化作四大美女来试探他们师徒四人。

当唐僧第一次听说夫人要将娘女四人许配给师徒四人,唐僧的第一反应是“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不作声是何意思,这说明唐僧对此也不赞成,但是也没有表示反对。

当夫人介绍了三位如花似玉的姑娘时,唐僧的反应更加大了,竟然“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可见,唐僧还是有凡心的,但碍于他身上披着禁止色欲的佛教的袈裟,不得不压制下去。

他的思想是在挣扎,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来了招踢皮球。

他知道八戒是有好色之种,沙僧又随时最听他的话,唯一他摸不清想法的便是悟空,于是,他把这“皮球”踢给了悟空。

可是悟空的回答很是坚定,“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

这话被悟空说的很死,也招来了师傅的内心不满。

更让唐僧讨厌的悟空的是,悟空居然早知道这四位美女是菩萨们变的,但是他却知情不报,还差点让自己显露了放心,坏了取经大事。

其实,菩萨何尝不知唐僧有放心,不然也不会将八戒吊在树上给唐僧惩戒。

在白骨精这回一开始,唐僧对悟空的厌恶之情便显现出来了,他因为悟空开玩笑不去化斋便骂他“惫懒”,还说用紧箍咒来威胁他。

在白骨精这一回,唐僧的凡心就彻底暴露了。

他一看见白骨精装扮的姑娘,竟然跳将起来,这可是他少有的动作,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白骨精的打扮——“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露着酥胸”,然后便和白骨精开始了很长的对话。

正聊得开心的时候,悟空化斋回来了,却欲一棒打死她,他当然不准,悟空便戏谑了师傅一顿:

“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

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

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

”,唐僧的心思被悟空一语击破,“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心中对悟空的厌烦也增加到了极致,便念紧箍咒欲赶走行者也成必然之事了。

“三打白骨精”故事也便成了唐僧要赶走悟空的导火索了,两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性格差异才是关键。

唐僧高傲、愚善、常常提倡以善至善,而悟空却是聪明、无私心、提倡以恶制善。

更加重要的是,唐僧作为封建的儒家家长,他要维护家长礼制,悟空却处处挑战他的家长权威,这便是唐僧赶走悟空的主要原因。

2.黄袍老怪侵正法,猴王正身不逞强

孙悟空被师傅赶走不久,唐僧他们便遇到了黄袍老怪。

黄袍老怪在天上任二十八宿奎星一职,二十八宿分东南西北四个区,奎星在正西方,而且是西方白虎星区的总头目,是个领导。

天庭三天一查岗,四次居然都没有查出来,天庭制度再不健全也不至于如此吧!

黄袍老怪抓住唐僧,并不是要吃他,而且他最终还放了他。

据他所说,他下方是为了续与百花羞的前世姻缘。

更加奇怪的是黄袍老怪最终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而且还带俸差操,就连百花羞私自下方也没有收到任何追究。

这一切都很矛盾,唯一能解释这些的便是黄袍老怪是奉旨下界,条件是免除爱人私自下界的罪过。

原因如下,观音借天宫人让取经队伍受难并不是没有先例,二是奎星是位于正西方的,是取经人必须经过的地方,他有这个条件。

那么观音借他来警告唐僧收敛凡心,不可留念尘世,也在情理之中了。

这样安排,当然也可以达到召回悟空的目的。

悟空回到花果山过的是自在的生活,可是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取经,可说是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

他一听八戒说师傅有难,他便急忙辞别猴族去救他。

在黄袍怪问他有何脸目回去,行者却说:

“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

你伤害我师傅,我怎么不来救他?

”可见,悟空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师徒之情。

但是,悟空是个倔强之人,救出唐僧后,他看见师傅变成的老虎样,不禁又开始耍弄师傅。

行者笑道:

“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般个恶模样来也?

你怪我行凶作恶,赶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个这等嘴脸?

悟空听了沙僧的劝告,解救了唐僧,唐僧谢之不尽,直道:

“贤徒,亏了你也!

亏了你也!

”这一师徒团聚的场面是很感人的。

这次事件后,唐僧的凡心也收敛了很多,对于悟空来说他更加长大了,在以后许多事情他都主动去征求师傅的意见。

所以,白骨精用自己生命的代价成功的离间了唐僧和孙悟空。

从这各交都砍,白骨精事件也间接地促成取经代表团的稳定。

 小强谈文学之唐三藏三逐孙行者背后揭秘(下)

三、  行者神狂诛草寇三藏道昧逐心猿

唐僧第三次赶走孙悟空是在小说的第五十六回,作者不惜“范避”,原因与第二次赶他起因相同,皆因打杀了几个强盗,这其中就包括违背礼中之基,万善之本——孝的杨家儿子。

三藏以悟空“凶恶太甚”“不仁”赶走了悟空。

随后,唐僧便遇到六耳猕猴这个特别的妖怪。

1.真假美猴扰乾坤,六耳身份大揭秘

六耳猕猴这个妖怪的确与众不同,是整个取经过程中最奇特的妖怪。

奇特之处有:

1.他并不是为了吃唐僧肉,也不是要和他结成伴侣,而是要去西天取经;2.所有妖怪都有自己的地盘,白骨精、狮子精等都说过不可越境患事之类的话,六耳猕猴的地盘是花果山却不远万里来他境作恶;3.他竟然与真行者如此相似,观音菩萨、唐僧念紧箍咒两个竟一起喊痛;4.阎罗殿的谛听可以辨别真假,居然怕得不敢说;5.所有的神仙,包括过去佛燃灯古佛和未来佛弥勒佛都不知道他的身份,只有现在佛才知道。

7.既然六耳猕猴知道悟空的过去一切,那么他也因该知道佛主的本事,竟心甘情愿去如来处送死。

这些疑点,实在是太多了,悟空可以变成,但是金箍棒和紧箍岂可复制,唯一的解释便是,没有什么真假悟空,六耳猕猴皆真悟空也!

六耳猕猴是悟空,原因如下:

第一,悟空有作案动机。

唐僧路遇强盗,把有银子之事推到悟空身上。

悟空打死强盗,救了他,他却恩将仇报,祷告之时却说:

“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

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唐僧如此说,悟空终于发怒了,“攥着铁棒,望那坟上捣了三下,道:

‘遭瘟的强盗,你听着!

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

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

’”三藏见悟空说出这般恶话,只得心惊道是玩笑。

一个大圣僧,自道是从不打诳语,此时怎么开起玩笑了,这肯定是惧怕了悟空。

故孙行者也说“这不是好耍的勾当”,唐僧只得怀嗔上马。

待悟空杀了杨家不孝儿,拧起头来给师傅看,他认为自己没有错,唐僧却大念紧箍咒,疼痛难忍,忽然醒悟到这是和尚负了他心。

不久,悟空跪在路旁,双手举杯给唐僧送水,这是悟空最后一次渴求师傅的原谅。

但是他却又遭到了师傅的数落,说宁死也不喝。

师傅再次拒绝,他死心了,于是“变了脸,发怒生嗔,喝骂长老道:

‘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

’”他便打了唐僧,取了包袱而去,这便是六耳猕猴!

第二,作者在小说里也隐含告诉我们六耳猕猴的真实身份了的。

如来在真假悟空到来之前,便已经对大众说:

“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他二心斗来。

”这分明说了悟空只有一个,六耳猕猴是悟空的二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悟空的心魔。

这正是董仲舒所说:

“心止于一中者,为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

”他认为,“一心”为忠,“二心”为患,佛门讲究“一心”,人不可有二心,一旦有“二心”便会心生烦恼,便辨真假,于是真悟空刚走,假悟空便不请自来。

正如第十三回所说“心生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

最后,悟空打杀了假悟空,二心归于一心,此所谓归正也。

2.二心一体修正身,难尽功满圣成真

刘荫柏这样评价悟空杀六耳猕猴的:

“悟空打杀此猴,才能断了‘二心’,离妄归真,复入正轨,不杀之不能断妄。

”“心”大体上就是泛指意识、精神、情感、品德等。

所谓讲“心”的问题,用现代语言简单地说,所探讨的就是指认定恶精神境界、思想修养、人生理想、生活道路等属于古人所谓的修身方面的问题。

儒家讲“内观反省”的道德修养注重心性修养,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思无邪”,孟子讲“存心养性’,这与道的入静、守一,心猿拴定大同小异。

佛教就更加重视心性学,其实为佛学枢要,认为“心性本净”,只是有时会被尘世所染,一旦明心见性,就能顿悟成佛。

故心猿成了悟空的代称,“归正后的‘心猿’为‘真心’”“心猿”一词也多次在小说中出现,光是连回目就出现十九次之多,这无不包含了儒释道的修心之内涵。

《西游记》反复提到修心之说。

在悟空第一次被逐的原因是他杀了六贼,这六贼姓名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四、身本忧、意见欲,原来为佛教的“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合而产生喜、怒、爱、四年、忧、欲六识。

这六种意识用事,贪婪、执着、喜怒、烦恼日益戕害本性,给心造成极大的危害,乃是修身之大敌,必须先加除去,方能专心致志。

悟空棒杀六贼,表明自己向佛之心坚定。

但是行动上要做到,确实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说西天取经的过程也是悟空心路历程。

接下来,我们借助悟空和观音的来阐释这一点。

下面,笔者统计做了一个表,统计的是唐僧的遇难情况,哪位神仙来解救和由谁去请的。

其中,卿读者特别注意的是观音的出场状况和悟空三次被逐的关系。

表如下:

回合数

遇难原因

谁来解救

谁请来的

13

双叉岭

太白金星

不请自来

13

两界山

刘伯钦

偶然相遇

14

行者不服管

观音菩萨

不请自来

15

小白龙

观音菩萨

金头揭谛

17

黑熊怪

观音菩萨

行者

21

黄风怪

灵吉菩萨

行者

22

沙僧

观音菩萨

行者

23

四圣试禅心

自行解救

观音菩萨组织

26

镇元大仙

观音菩萨

行者

31

黄袍怪

行者

八戒

35

平顶山

太上老君

不请自来

39

乌鸡国

文殊菩萨

不请自来

42

红孩儿

观音菩萨

行者

43

鼈龙

西海龙子

行者

49

通天河

观音菩萨

行者

53

金兜洞

太上老君

行者

55

蝎子精

昴宿星官(菩萨指示)

行者

58

真假美猴王

如来(观音参与)

行者

61

火焰山

如来和李天王等

如来策划

63

九头虫

二郎神等

偶然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