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选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042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选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选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选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选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选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选说课稿.docx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选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选说课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选说课稿.docx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选说课稿

目录:

1、《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2、《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测量》

4、《万以内数的认识》

5、《解决问题》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信息窗一“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长、正方形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的范畴。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一年级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该部分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编排意图:

教材中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在讨论如何给花草树木做保护牌的情境。

通过“怎样做一个长方形的牌子呢”等问题,引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研究和对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材提供了三种方法:

折一折、直尺量一量和三角板量一量,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经历在观察、猜想、验证、交流等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养成认真操作的良好习惯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验证、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长短不等的小棒若干、钉子板及橡皮筋、直尺、三角板。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一理念,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三、说学法

本节课将体现一个张扬个性的课堂,利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力争把讲授过程变成动态的探索过程,展现学生思维过程。

对于教法和学法的具体设计我会渗透在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中加以说明。

四、教学过程:

一切好课行如流水。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重在激趣;主动探索,研究问题力求自主创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意在启智培能。

为此,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我做如下汇报: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约需要5分钟)

2、 主动探索,研究问题(大约需要25分钟)

3、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大约需要10分钟)

下面,我就具体地说一说每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的开始,我设计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

小朋友们,春暖花开,为了保护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我们来制作一些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保护牌,你能从中找出我们所需形状的木板吗?

用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

学生顺利选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后老师追问:

“同学们的眼力真厉害,能准确快速的从中选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你们有什么秘诀?

”直指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学生可能凭借以往经验会有一些不完整的认识,此时老师小结:

“看来这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的确藏着秘密,刚才同学们说的是否完整?

是否正确?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自然引出第二环节的活动。

这样的设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二)主动探索,研究问题。

这个环节我分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叶澜教授曾提出: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化为己有。

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到底对不对呢?

有什么办法验证?

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手中的学具动手验证。

教师给学生提供长、正方形若干、长短不等的小棒若干及钉子板、皮筋等学具。

这样,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征。

在学生探究验证的过程中,老师走到学生中间,适时地给予点拨,指导,使整个探究过程气氛热烈而有效。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研究结果,进行组际交流评价,逐步完善、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些结论的?

这样,在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中,经验得到分享,在质疑中,知识得以确认,在补充中,意义得以拓展,数学课堂由此充盈着猜想、例证、质疑、争辩、交流、补充、拓展,让学生真切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获得新知识的成就感。

为了加深印象,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用大屏幕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件演示长方形特征验证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较好地突出教材的重点。

这一层次的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探求新知,使学生在真切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从而积累思考、探索的经验。

第二层次,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

今天老师也来变个魔术。

(课件演示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接着,我来演示将这个长方形的长缩短成和宽一样长时,变成了什么图形?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知识进行迁移自然引入正方形。

探究正方形的特征时,由于学生已有了研究长方形特征的基础,所以他们会很轻松得出结论。

到此,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已在学生的发现、探索中有了明确的答案。

整个探究环节在课堂实施中要注意关注三点:

1、鼓励学生个性化探究、思考。

例如:

可用直尺量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可以用折纸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及四个角是否相等,也可以用木棒搭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验证等,还可以在钉子板上围出各种长方形或正方形进行研究。

多途径、多角度的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理解了数学基础知识,也帮助他们积累了经验,掌握了有效的学习途径。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归纳描述图形特征。

由于每个学生的观察、感受不同,语言的表达水平层次不齐,所以他们的描述的特征也不同,如:

“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一样长。

四个角一样大……”在自我总结或者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精准性。

3、合理掌控课堂交流的节奏及总结提升。

探究之后的交流活动,既是学生展示智慧的过程,也是教师巧妙地在学生研究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学生间进行交流时形成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倾听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能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同时教师要关注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概括和纵向的比较,解释联系与区别,尤其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为后续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力求新颖多样且富有思维含量。

课本54页的3.4.5题设计很好,利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辨、想象,质疑、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布置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或者用长方形正方形拼组图形等实践性的作业,把学生由课堂带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

到此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已全部结束。

板书设计

长方形            正方形        

 我这样设计板书便于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想是重点突出“操作”“探究”“思考”“交流”四个关键词。

积极为学生搭设自主探究的舞台,把握学生主动思维的契机。

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需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大胆猜想的机会、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空间、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使学习更加有效,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成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这节《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青岛版;一、教材分析;学生上一节课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且上学;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可能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在;学生掌握除的过程和书写格式;三、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

今天我讲的这节《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想法,与在座的老师们一起交流一下。

一、教材分析

学生上一节课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且上学期已经学过了表内除法和除法竖式,知道在除法竖式中,除号的写法,被除数、除数和商所在的位置,掌握了除的过程和书写格式。

但由于表内除法到有余数的除法,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教材通过创设同学们野营时分烤鱼,分野果的情景,有意识的注意联系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关系,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可能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在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中,除号的写法,以及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各应写在什么位置,但是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熟练掌握试商的方法等知识,应该是在本次教学中应该重点考虑的内容,并且要着重帮助

学生掌握除的过程和书写格式。

三、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为主,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并在适当的环节对学生进行点拨,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教学设计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创设

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合作解疑”、“新知应用,延伸拓展”、“回顾反思,收获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

(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的读法;表内除法的竖式的写法及意义)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然后,出示教材第六页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野营时都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工合作安排晚餐和搭帐篷的活动中,你都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结合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合作解疑

教学不是简单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我在课堂

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索和体验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比如: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每人分四条鱼,那么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根据要求,列出横式。

22÷4=

下面就请同学们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你和别人的想法一样吗?

谁的办法更简单?

同学们可能有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2、3、4、

可能有的同学用摆一摆,用木棍代表鱼可能有同学用“画一画,圈一圈”可能有的同学用口算

有的同学,有可能会想到,原来的表内除法可以用竖式,

我想用竖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三)新知应用,延伸拓展

两类问题:

搭帐篷的问题:

用布做衣服的问题:

(四)回顾反思,收获总结

总结整理这节课重要知识

五.板书设计

重点突出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格式。

六.课堂评价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资源开发

利用多媒体资源;运用生活资源;挖掘教育资源;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说的不当之处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测量》说课稿

  一:

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测量》,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第一课,实际上是《长度单位的认识》。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

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多种活动,把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使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长度概念。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

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生活中已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毫米的准确长度却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估测意识,发展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经历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能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学习准备】

  彩色笔、信用卡、吸管、米尺、直尺、课件等。

  二:

依据教学理念确定教法和渗透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学生主要是在观察、操作活动、小组交流中进行学习。

关于学法的具体指导将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说明.

  三: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过程的设计尤其重要。

本着关注学习起点,突出”实效”、注重“数学”操作感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几步进行:

  

(一)复习旧知:

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我让学生回忆米和厘米,并用肢体表示大体长度,为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关系做好铺垫,有利于知识的承前启后。

  

(二)自主探究,引发问题

  活动1:

估计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处和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

“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让学生充分地估计生活中的物品如吸管、彩色笔的长度、信用卡的厚度,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估测能力。

当学生估计的结果出现误差,学生就会明白后面的实际测量是相当必要的。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2:

认识毫米

  当学生发现彩色笔的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老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彩色笔长12厘米多一些,是多几小格?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年级时,学生是习惯把不满整厘米的,按整厘米来算,所以这边我放慢脚步,先引导多出几小格,再引出毫米这个新单位,继而过渡到几毫米,最后明确彩色笔的准确长度是几厘米几毫米。

  因为毫米单位比较小,不容易体验,为此我先让学生在估计的基础上实际测量信用卡厚度、感受1毫米的长度,并找出身边1毫米长的物品,最后提出:

你能记住毫米这个长度吗?

通过这些细节的预设使学生能在记忆中形成毫米的表象。

  因为学生在使用直尺的过程中对毫米有初步的感知,再加上学生对毫米的认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所以有意的设计先引导学生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

关于毫米和分米认识在设计上并没有平均用力。

  活动3:

认识分米

  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估计---测量---感受进率---再估计---再测量,使学生由表面到实质地体验分米这一长度单位,并进一步知道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的进率。

具体的安排是这样的:

  1:

我先让学生估计10厘米长的吸管,然后在实际测量具体长度。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10厘米长的铅笔准备起来容易有误差,就大胆改变了教材,用精确准备的10厘米长的吸管来代替。

  2、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并用手比划1分米,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

  继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软尺上的1分米,知道1米=10分米。

  3、学生以分米为单位先估计课桌的长度再测量验证,使学生直接地反馈出对分米的理解和初步应用。

  当学生认识完毫米和分米后,我特意安排让学生根据反馈表中估计与实际测量进行对比,让学生四人一组相互评价,并对估计得最接近的学生,现场给以肯定。

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要为学生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所以这一小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在课堂展现出老师对学生劳动成果的重视,对生生交流的检查,防止学生估计容易留于形式,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估计习惯有一定的意义。

  (四)梳理长度知识

  让学生回顾4个长度单位,并给长度按顺序排排队,把整节课的新知作个梳理,使长度单位的学习比较有系统性。

  (五)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一填

  由于考虑到时间可能不够,为此在此道题中我有意穿插了两道初步的单位换算题,为以后的熟练掌握单位间的换算打下基础,有关单位换算的,则在以后再进行专项的练习。

  2、画一画。

  请学生分别画出长30mm、2cm5mm、1dm的线段。

一方面,在画的过程中强化分米、毫米的表象;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用直尺画线段的能力。

  3、让学生选择米尺、1分米的吸管、直尺或者信用卡,自主测量班级物体的长度,先估计有多长,再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好数据进行汇报。

通过此测量活动,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米、分米、厘米、毫米这4个长度单位的表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展示几位同学的记录表,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情况,及在实际的测量中选用的单位是否合适;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表格回收,因为表格中有学生的姓名,课后也可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纵观整节课,我的教学预设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本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设计简单可行的操作活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万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与小组成员的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 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

难 点: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勤劳的小蜜蜂们整装待发要去采花粉了。

大家想去看看吗?

瞧,它们出发了!

(出示情境图)

谁能利用其中的信息,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学生可能会回答:

清晨,小蜜蜂们在大王的命令下,出发去采花粉了。

看,它们的队伍向四个方向出发,其中向北飞的有310只蜜蜂,向东飞的有103只蜜蜂,向南飞的有286只蜜蜂,向西飞的有530只蜜蜂。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

(1)    向西飞和向北飞的蜜蜂一共有多少只?

(2)    向西飞的比向北飞的蜜蜂多多少只?

(3)    向北飞和向南飞的蜜蜂一共有多少只?

……

对于学生提出的可以用本课知识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如不能用本课知识解答的问题(如需要用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解答的问题)可让学生写在问题口袋里,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进行解答。

2.解决第一个问题

(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来解决向西飞和向北飞的蜜蜂一共有多少只?

向西飞和向北飞的蜜蜂一共有多少只?

大家会解决吗?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3.集体汇报,交流想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

530+310=840(只)

(1)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53个十加31个十等于84个十,84个十是840。

谁和我的方法不同?

(2)我是这样想的:

5个百加3个百是800,3个十加1个十是40,800加40等于840。

谁和我的方法不同?

(3)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4.指导竖式的书写格式。

大家的方法可真多!

那我们今天就重点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边说边板演:

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完全相同。

我们把数位对齐,先算个位上是0+0=0,再算十位上是3+1=4,最后算百位上是5+3=8,结果是840。

 5.解决第二个问题

(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再来解决向西飞的比向北飞的蜜蜂多多少只?

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请大家用竖式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计算时,教师进行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集体交流并汇报:

谁想把你的计算过程和大家来说一说?

(学生到实物展台前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会回答:

530-310=220(只)

我是这样想的:

我把数位对齐,先算个位上是0-0=0,再算十位上是3-1=2,最后算百位上是5-3=2,结果是220。

谁和我的意见不同?

(如有不同,让学生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引起大家的注意。

 教师小结:

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大家认为在进行笔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

先要把数位对齐,然后是从个位开始算起。

教师及时的进行评价:

你说得非常好,大家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6.解决第三个问题。

(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再来解决向北飞和向南飞的蜜蜂一共有多少只?

向北飞和向南飞的蜜蜂一共有多少只?

请大家用列竖式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计算时,教师进行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集体交流并汇报:

谁想把你的计算过程和大家来说一说?

(学生到实物展台前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会回答:

310+286=596(只)

我是这样想的:

我把数位对齐,先算个位上是0+6=6,再算十位上是1+8=9,最后算百位上是3+2=5,结果是596。

 谁和我的意见不同?

(如有不同,让学生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分组学习,巩固新知。

 1.利用情境图,继续解决问题。

大家一定还有许多想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请你从黑板上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来解答。

并把你的计算过程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能有:

向西飞和向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

     向北飞和向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

向西飞和向东飞的一共有多少只?

     

向北飞和向东飞的一共有多少只?

向南飞的比向东飞的多多少只?

   

或   向东飞的比向南飞的少多少只?

学生先用列竖式的方法独立解答自己喜欢的问题,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2.集体汇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和大家说说你们解决的问题?

小组成员分别到展台前说出自己的解题过程。

教师提醒有错误的学生及时进行改正。

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解答的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你知道笔算的方法吗?

谁能总结一下?

学生可能回会答:

我认为: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一样。

都是要对齐数位,然后从个位算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有哪些收获?

小蜜蜂辛勤的菜花粉,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

我学会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

我知道小蜜蜂是十分勤劳的,我也要向小蜜蜂学习,做个勤劳的小学生。

……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今天我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