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707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41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改革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改革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改革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改革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材料.docx

《改革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材料.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材料.docx

改革材料

1.(15分)公元前4世

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6分)

(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6分)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3分)

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政木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准可范围内,置备武装。

8.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权利法案》

材料二第一章天皇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望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并依此宪法之条规行使之。

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裁可法律,命令公布与执行。

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统帅海陆军。

宣战、讲和及缔结各种条约。

第二章臣民权利义务

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

(臣民有服兵役、纳税义务,在法律范围内有居住、转移自由,不受逮捕、监禁、审问、处罚,不得侵入或搜索其住所,不能侵害其书信之秘密,不能侵害其所有权,于不妨碍安宁秩序及不违背其为臣民之义务限度内,有信教之自由。

第三章帝国议会

帝国议会由贵族院众议院两院组成。

贵族原由皇族、华族及敕任之议员组成。

众议院以选举法所规定,由公选之议员组成。

一切法律,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两议院均非有其总议员三分之一以上之出席,不得开议及决议.两议院之议事,以过半数决定之;赞成或反对相等时,由议长决定。

第四章国务大臣及枢密顾问

国务各大臣辅弼天皇以任其责,凡法律敕令及其有关国务之诏敕,须国务大巨之副署,枢密顾问,以枢密院官制所规定,应天皇之咨询,审议重要国务。

——l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日近代形成的政治体制及其相同点。

(6分)

②根据材料指出英日近代形成的政治体制的各自特点。

(8分)

③分析英日同样政体下不同特点的成因。

(4分)

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

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魏书》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

卑贵族的反对。

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不愿

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

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

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

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6分)

 

(2)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分)

4.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

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

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

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奉天

38

浙江

20

福建

10

广东

30

四川

17

吉林

9

江苏

25

云南

17

陕西

8

湖南

25

山东

15

广西

3

湖北

22

直隶

12

甘肃

1

河南

21

山西

12

贵州

0

江西

21

安徽

12

黑龙江

0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

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

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

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

,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

(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分)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

(1分)其理由是什么?

(1分)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1分)理由是什么?

(1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1分)

5.《近代史研究》载文:

“回顾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人们发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三次历史活动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特点。

”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各自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

“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7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

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

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川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

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

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10分)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

“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4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7分)

8.有人认为:

“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9.(1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当社会改革露出端倪时,改革的拥护者并非那些无知的或不分是非的人,而是属于这样的人,即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

改革派的最大弱点是在

做出政治判断时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依据。

他们试图在朝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或者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

要知道隐藏在这种反对的背后,人们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是非常有利益的。

他们既不准备接受人民所能发挥的这种作用,又不准备发动人民,以让人民知道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是为着国家和民族民族利益着想,因而应该受到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1900年12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

(1)材料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融人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是指什么?

(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文中的观点。

(8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

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

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

186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9万吨,德国的铁产量在1850年时就已达到40.2万吨,英国在1850年时的铁产量为225万吨。

铁路建设最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1860年,俄国建成的铁路只有1600公里,同年的英国建成的铁路则有14603公里,法国到1861年时建成的铁路有9160公里。

材料二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请回答:

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

(2)根据“二一九法令”,获得解放的农民获得了哪些权利?

(3)亚历山大二世还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4)材料三中的民粹派代表了谁的利益?

试分析说明他们这时在农村进行宣传说明了什么问题?

11.(16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梭伦规定,国家的官职应先由各部落分别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从这些候选人中抽签选举。

……梭伦又创立了一个四百人议会。

每部落一百人,但他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贵族议会)。

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

我手执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四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可命令他们退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的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梭伦调整政治机构方面的措施,(2分)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梭伦试图在改革中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该国的政体及其特点。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

(2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

“嗟乎!

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

”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4分)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

(2分)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2分)

13.(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

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

……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

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

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

(2分)

(3)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2分)。

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

(1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

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

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4分)

15.“他们”(12分)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

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

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

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实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

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问题:

(1)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

说明判断的理由。

(8分)

(2)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形态特征。

(4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维新运动恰好赶上了民众普遍的排外高潮,向西方学习的戊戌变法运动被视为篡位的奸臣,维新运动在农民中留下的印象极为淡漠 。

 

 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堵塞了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机会,他们或嚎啕痛哭,或大骂康党,一时之间,全国上下义愤填膺,很多原来支持变法的知识分子转而反对变法。

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旗人生计受到严重影响,裁汰绿营使旧军人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保障,这些人群起攻击变法,诋毁维新派。

撤销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使整个官僚体系与变法处于敌对状态,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几十条措施很少得到真正的贯彻。

-——张鸣《维新变法与民众反应》

(1)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受到了哪些人的反对?

反对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8分)

(2)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

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

材料二“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材料三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四如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4分)

(2)材料二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

(2分)

(3)材料三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

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

(4分)

(4)明显可以看出,材料四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2分)

(5)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

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

(4分)

18.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分)

材料一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

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

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

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

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

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

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请回答;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

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6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4分)

材料二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3)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分)

(4)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

(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19.(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

“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1)材料中的哪一种观点更合理?

为什么?

(4分)

(2)“明治维新”的成功与其策略正确密不可分。

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6分)

20.(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汉族人对外来民族的影响颇为深远,影响到他们选择由他们统治的王朝的名称。

在拓跋族选择魏作为他的帝国名称时,他们同样也按照其他的野蛮民族建立王国时借用中国帝国的名称来给自己的王朝命名。

并且,从魏国建立时,北魏统治者们就开始把汉族的贵族们作为他们的顾问。

他们开始种田定居生活,并且建立中国式的官僚机构来管理他们占有的领土,这仅仅只是他们大规模汉化的前奏。

这些事情是在没有计划下发生的,但是在公元471年,在孝文帝控制王权时,北魏开始有计划地实行汉化政策;在宫廷中使用汉语,拓跋贵族的服饰汉化,采用汉人的风俗习惯,使用汉族人的姓氏。

他也鼓励拓跋贵族与汉族人通婚。

为增加汉人对拓跋贵族的尊敬,孝文帝颁布政令,允许拓跋族人与汉族贵族为同等地位。

孝文帝最大的汉化措施是迁都,他把都城从北部迁到中国的中心城市洛阳。

他重建了在公元311年被匈奴族劫掠并抛弃的都城洛阳,在公元493年和494年,他把宫廷迁到洛阳。

——《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

(1)材料反映了拓跋氏政权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这一趋势反映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