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 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9411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 学案.docx

《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 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 学案.docx

人教版选修3第一单元第1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

考点内容

要求层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b

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c

旷日持久的战争

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

b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

c

一、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三对基本矛盾

(1)法德矛盾: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力图寻机复仇;德国为防范法国,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

(2)俄奥矛盾:

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渗透。

(3)英德矛盾:

德国想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强国手中夺取殖民地,英国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不愿看到德国强大与其争夺殖民地等。

问题思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答案 

(1)根源: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但殖民地较少。

②英、法经济实力相对落后,所占殖民地较多。

③帝国主义国家间实力对比与所占殖民地出现不相称的状况。

(2)实质: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2.军事集团形成

(1)三国同盟

①1879年,德奥首先缔结“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②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

③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核心。

(2)三国协约

①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开始出现。

②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法、俄签订了协约,这标志着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重点阐释

 正确认识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实质

三国同盟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以英国为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实质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二、“巴尔干火药桶”

1.复杂的巴尔干半岛

(1)表现

①巴尔干半岛曾经长期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民族关系复杂。

②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在欧洲的绝大部分领土。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保加利亚战败。

③帝国主义干涉:

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乱给列强的干涉提供了机会,引发了俄国、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2)影响:

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2.萨拉热窝事件

(1)背景:

奥匈帝国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进行军事演习。

(2)概况: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3)影响: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三、大战的爆发

1.标志:

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双方:

一方为同盟国中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中的英国、法国和俄国。

3.原因

(1)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影响到整个世界。

(3)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图示识记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矛盾示意图

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三条战线

战线

地理范围

作战双方

地位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英法军队↔德军

主要战线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

巴尔干地区

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易混易错

在欧洲三条战线中,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马恩河战役使欧洲西线战事逐渐进入相持阶段。

2.“施里芬计划”

(1)制订

①目的:

战胜法国及其盟国。

②特点:

集中兵力在西线,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2)实施

①西线:

法德双方发动马恩河战役,不久,德军被迫撤退。

②东线:

俄军进攻德国东普鲁士等地,并且俄军还深入到奥地利境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3)结果: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局面,转入阵地战。

概念阐释

 施里芬及其计划

施里芬,德意志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订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要旨在于加强德军的左翼力量,取道比利时直取法国巴黎,速胜法国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

其特点是速战速决。

五、“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1)德、奥匈结束东线战事的计划落空,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

(2)交战双方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

(3)德军准备通过凡尔登战役,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2.战况

(1)1916年2月德军发动进攻,使用了飞机、飞艇和毒气弹。

(2)法军摆脱被动后,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3.结果

(1)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4.地位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双方伤亡总人数达到70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5.其他战事

在海上战场,发生了英德海军间最大规模的交锋——日德兰海战。

六、“索姆河地狱”

1.目的

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2.战况

(1)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2)德军防守顽强,英法伤亡惨重。

(3)英国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3.结果

(1)巨大消耗战,未能决出胜负。

(2)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

4.1914~1916年战争进程的影响

(1)双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仍不见分晓。

(2)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3)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

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键性的一年?

答案 

(1)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

(2)从战争形势来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

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

(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

归纳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战线

(1)第一阶段:

1914年。

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

同盟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西线:

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国速决战计划的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

东线:

俄奥交战,德军增援,俄军失利。

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德国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2)第二阶段:

1915年。

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状态。

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

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

(3)第三阶段:

1916年。

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

通过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同盟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1 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应用1 根据表格中工业增长倍数和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说明到一战前夕,传统的工业和殖民大国英法已被美德赶超,新兴强国在世界市场和殖民地占有方面与国力不匹配,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大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成为诱发一战的根源。

史料2 英法之间在瓜分非洲问题上有利害冲突。

英国控制埃及之后,加紧排挤法国势力,在扩大非洲殖民地的过程中,19世纪末双方军队几乎发生武装冲突。

为了共同对付德国,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

法国放弃20多年来反对英国占领埃及的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侵占摩洛哥。

应用2 史料反映了英德矛盾和法德矛盾的发展,促使英、法两国调整关系,共同对付德国。

这反映出帝国主义国家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勾结。

2.获取材料信息

史料

一战中的空战  一战中的毒气战   英国坦克

应用 上面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深层次的思考?

答案 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

(2)具体原因: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激烈争夺最终导致了大战的爆发。

(3)导火线:

1914年6月发生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终于给帝国主义列强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

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更不利于德国。

②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主要是在战争主动性方面占优势,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③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2)影响

①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②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1.(2018·温州十五校高二期中联考)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下列大事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②英法签署协约 ③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④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D.②④①③

答案 B

解析 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签署协约;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故排序为①③②④。

2.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

“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

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战争威胁不断增加。

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情况。

3.下图中的人物是德国战略家施里芬。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答案 B

解析 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德军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

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

4.(2019·温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影响德国海军发展的因素既有德国民族,包括威廉二世皇帝(1888~1918年在位)本人在内的建立海军的热情,也有德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性,而且还有海军战略思想转变的物质和技术前提。

而威廉二世的不懈努力更是促成了德国海军战略的转变。

扩建海军是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行世界政策的重要工具。

因此,随着海军战略的转变以及海军的发展,德国大肆进行殖民扩张。

威廉二世时期的海军政策给德国带来了严重后果,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李富森《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海军战略与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影响德国海军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廉二世时期海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因素:

德国的统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威廉二世的海军政策。

(2)影响:

加剧德国财政负担;给德国及被侵略的国家带来灾难;恶化英德关系,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启示:

树立正确的海权意识;和平发展海军。

(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景是(  )

A.法德两国的针锋相对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同盟集团的对立

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

答案 B

解析 漫画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与对立。

A、C两项分别是漫画中所体现的两大集团对立的一个方面,B项包括了A、C两项的含义。

D项说法错误,集团内部仍有利害冲突,故排除。

2.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914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是(  )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德国D.英国和德国

答案 D

解析 题干信息“1914年以前‘竞争’最激烈”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冲突最为激烈。

3.下边漫画《均势》是英国人詹姆斯·吉尔雷的作品,它形象地反映了英国近代外交政策的特点。

历史上英国长期推行这一外交政策的目的是(  )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发展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势力

C.维持欧洲大陆均衡

D.同欧洲大陆的列强搞军备竞赛

答案 C

解析 为了便于控制欧洲,英国长期推行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

4.(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某盟约第一条: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

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侵略,意大利也负担同样的义务。

对这一盟约的签订分析正确的是(  )

A.加剧欧洲局势的紧张并推动走向世界大战

B.拿破仑的扩张激发了欧洲的民族主义情绪

C.反法同盟内君主制国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D.说明法德矛盾成为此时欧洲最主要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盟约为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同盟条约”的签订形成了三国同盟,刺激了协约国的出现,加剧了欧洲局势的紧张并推动走向世界大战,A项正确。

5.若为下面漫画的“?

”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

A.克里米亚B.凡尔登

C.来克星顿D.萨拉热窝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漫画形象地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同盟国与协约国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故应写上萨拉热窝。

6.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

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答案 A

解析 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两面都是协约国集团成员,故德国的最佳战略是速战速决,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7.“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地区,法国政府被迫迁到了波尔多。

但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

”以上描述的是(  )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所指的是德军进攻到巴黎城郊,法国政府被迫迁往波尔多。

德军的凌厉攻势被英法联军抵挡住,由此可知是马恩河战役。

8.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某次战役后,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给德皇发去电文:

“陛下,我们已输掉了战争。

”该战役产生的影响是(  )

①德军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②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③宣告了德军速决战的破产 ④法军由被动转入主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马恩河战役,德军最后失败了,所以转入阵地战,故①正确;德军由于计划受挫,所以使西线速决战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故②正确;德国的战争计划是集中强大兵力于西线,速战速决打败法国,该战役失败,导致速胜计划破产,故③正确;该战役使双方陷入持久战和阵地战,故④错误,选择A符合题意。

9.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场战役:

“……战役之后……各国被困在一个陷阱里,这是一个在战争头三十天里没有打出结局而形成的陷阱,这个陷阱……没有出路!

”这场战役应位于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的“被困在一个陷阱里”可判断这是一场导致双方陷入持久战的战役。

根据所学,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它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所以C项正确。

10.(2019·嘉兴高二检测)1916年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调集重兵于西线的主要意图是(  )

A.打破僵局,进行决战

B.摆脱两线作战的局面

C.迅速地结束战争

D.争取中立国的支持

答案 A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希望在西线打破僵局,给对方以致命打击,从而使西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战局的意义。

11.(2018·金华高二检测)第三帝国《装甲兵之歌》:

“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拋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

”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一战役中(  )

A.马祖里湖战役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索姆河战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16年6月,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使德军大为恐慌。

故选C。

12.(2019·义乌检测)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的基本态势是(  )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在西线

D.同盟国掌握制海权

答案 B

解析 A表述不全面,当时双方已进入相持的阵地战,互有攻守;D也不正确,应是英国掌握制海权;C只是反映战事的重心特点,不能反映战争的基本走向;只有B符合题目要求,因为凡尔登战役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

“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

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源于人类的本性,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德国对英国这个头号贸易和海洋国家霸权的挑战,英国和其他列强对这种经济——军事——心理威胁的反应,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威廉二世和德国其他领导人深受美国制海权的伟大倡导者艾尔费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少将学说的影响,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必须发展商船和军舰,从而危及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海上霸权。

“当(在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结果是别的国家望而生畏,联合起来对付它。

”——[英]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认识,你是否同意?

说出理由。

(2)材料二作者又是如何强调发动战争的责任主体的,你有何认识?

答案 

(1)认识:

作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于人性的普遍弱点。

这一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

理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人性的弱点。

(2)责任主体:

作者将发动战争的首要责任推到德国身上,认为是德国的海洋霸权危及了各国的利益导致的。

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总爆发,不能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归于某一个国家。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预备役军人,夏天还是大学生,现在手挽手,唱着歌,去迎接英国人在朗古玛克的机枪手们送给他们的死亡……受到军事专业训练的广大民众怀着充分无比的良好愿望向前挺进。

他们踩烂了靴跟去争取实现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支撑欧洲的各支大军的热诚在1914年爆发,但在两年后开始低落下来。

材料二 凡尔登战役开始时,德军集中了所有的火炮,向只有31平方千米的法军阵地发射了100多万发炮弹。

战役中,德军投入46个师,法军投入60多个师,战争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惨烈程度,伤亡70多万人。

有人这样描写:

“这个304米高的小山坡被炮火从山顶抹平,在整个战斗期间矮了近8米,战场上全是弹坑、炸倒的树木和尸体。

(1)材料中“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指什么?

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所指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 

(1)目标:

以速决战打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速战速决。

原因:

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并陷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双方投入兵力多,战事惨烈程度高,伤亡人员多。

解析 第

(1)题,解答时应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目标”所指,解答“原因”时,要注意时间信息“1914年爆发”与“两年后”,由“开始低落下来”判断应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马恩河战役之后,马恩河战役后,西线进入了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使得“目标”难以实现。

(2)题解答时,应充分结合材料数据分析战役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